2015年期刊编辑研究综述

2016-01-26 05:48
中国期刊年鉴 2016年0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选题学报

吴 丹

2015年期刊编辑研究综述

吴 丹

期刊编辑研究是期刊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2015年,我国期刊编辑研究依旧以编辑主体、编辑工作为两大研究对象,结合新形势下大数据、媒体融合、数字出版等发展趋势,探讨编辑定位的转变和对编辑素质的新要求,并对具体编辑工作、编辑质量控制与提高进行了新的研究。本年度的期刊编辑研究注重对目前出现问题的分析与总结,实践性与应用性较强,但实证性的调查分析依旧较少。期刊编辑研究较之往年,更注重结合时代新背景进行讨论,因而具有更深层次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从编辑角色研究、编辑工作研究、编辑质量控制与提高三方面对本年度的期刊编辑研究进行综述。

一、编辑角色研究

1.编辑定位转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期刊的制作流程、存在形式、地位功能、传播销售方式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期刊的编辑者——编辑的角色定位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学者们结合数字化、大数据时代、媒体融合趋势等不同背景对编辑定位进行了研究。

(1)信息加工者与传递者。互联网时代充斥着海量良莠不齐的信息,要筛选、整合出有价值的信息,需要编辑有更高的信息分析、概括、提炼能力,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编辑行业渐渐弥漫起浮躁的作风,因此不少学者重申,编辑要明确自身作为信息加工者的定位。陈海燕指出,互联网的发展打破了信息垄断,重要的不再是信息,而是信息服务,如信息的选择、整合、按需供应、私人定制、出版中介、协助传播等,因此编辑要变身为信息服务者,为读者提供服务,满足其由阅读衍生的需求,同时为作者提供服务,助其提升作品水准(互联网时代的编辑新思维,《中国编辑》,2015.3)。毛瑞兴对高校学报编辑作出了新定位,高校学报作为知识发表与交流的平台,发挥着传播学术知识、引领学术前沿的作用,因而把编辑定位为知识的生产者、知识分子的代言人、知识产品的经营者(高校学报编辑的角色变迁及其基本定位,《赤峰学院学报》,2015.12)。林江娇则从科技期刊编辑的角度出发,认为其扮演着信息加工者与信息传递者的角色,因而编辑要在学习、实践、培训和总结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学术素质和职业能力(全媒体出版趋势下科技期刊编辑的能力与素养,《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5.1)。

(2)引路人。然而,不少学者根据目前数字化和媒体融合趋势,对编辑的角色定位进行了新的讨论。甄真结合当今媒体整合趋势,认为编辑要从“把关人”逐渐转变为“引路人”,即知识与文化的传播者、丰富沟通与交流的组织者、受众信息需求的服务者,以求通过更多的媒介传播方式,更快更好地传递最多、最新的信息和知识给更多的受众(媒体融合时代期刊编辑的角色转型,《科技传播》,2015.1)。李海峰指出,大数据下,编辑应成为知识消费和共享过程中的“意见领袖”,成为数字出版生产过程中的设计组织者,学会挖掘数据资源,参与知识生产的设计和营销,建立读者数据库,分析用户的偏好程度,获取他们的信息反馈,成为数字内容的深加工者(大数据下数字出版编辑的理念和职能创新探析,《宁波大学学报》,2015.3)。刘金荣则针对全媒体时代,数字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出版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情况下,对编辑角色做出了新的定位——周全的策划者、严谨的把关者、标准的技术加工者、谙熟市场的推广者(论全媒体传播对期刊编辑角色的定位,《哈尔滨学院学报》,2015.6)。

2.编辑素质研究

在我国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思想观念变化的新形势下,编辑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工作浮躁、把关不严等问题,同时,学科发展的交叉化、综合化、边缘化,学术研究方法的跨学科、跨专业,对期刊编辑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1)责任意识。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编辑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的问题,孙菊提出了编辑人员要以知责的心态做人,悟责的状态务本,尽责的姿态敬业,争当奋进求为的编辑人才,为我国科技期刊的繁荣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科技期刊编辑要把“学习上的缺点”当缺点,《编辑学报》,2015.4)。肖旭芳认为,数字化时代,高校学报编辑面对的信息密集度高、含量大、更新快,作者和读者群的文化层次也高,这就要求高校学报编辑增强责任意识,在稿件的专业性、知识性和规范性等方面严格把关,杜绝抄袭和剽窃等现象,保证和提高高校学报质量(高校学报编辑应对数字化出版的转型研究,《出版广角》,2015.7)。姚青群指出,出版高质量的学术期刊,这是学术期刊编辑最基本的职业要求和责任,编辑工作者要将这种理念内化于思想,外化于行动,积极主动传播前沿科技、先进思想,推动社会科技文化之进步,以此实现学术出版者的伦理责任(学术期刊出版伦理的困境研究,《编辑之友》,2015.8)。

(2)开放意识。当前各种媒介不断融合的趋势激发出互联网思维,给传统媒体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与机遇,这需要编辑积极主动进行思维转型,以适应时代的发展。王守兵提出,编辑要摆脱传统生产、管理、营销模式的羁绊,积极进行思维转型,以开放的心态改造编辑业务结构与功能,注重与受众的互动和平等对话,关注以内容为核心的全流程数字化再造(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编辑思维转型及其策略选择,《中国编辑》,2015.3)。互联网时代下,不少编辑仍固守传统的编辑思维,秉持着互联网“工具论”思想。陈海燕指出,互联网绝不仅仅是工具,而是编辑出版取之不竭的内容富矿——可以发现选题、作者、读者、商业模式等,因而编辑要“善于通过互联网来思维”(互联网时代的编辑新思维,《中国编辑》,2015.3)。

(3)学术素养。期刊专业化的发展趋势需要编辑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而学术水平重要的提升方式便是参加学术会议和相应的培训。赵艳静、洪瑞等学者认为,编辑要通过参加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增进编辑学术素养的同时,加强与相关学者的交流,以进一步提高稿件质量,增加期刊在领域内的影响力(编辑素质在提高科技期刊学术质量中的作用解析,《编辑学报》,2015.12)。陈美华从学术期刊编辑的角度,认为编辑要有勇攀高峰的理想信念和浓厚的职业兴趣,运用好自己手中的学术权力,为专家学者做好学术服务和保障工作;应与一切凌驾于学术之上的不法行为做斗争,坚决捍卫学术的神圣地位。编辑更应与周边同仁建立良好关系,团结努力,积极营造学术氛围,共同提高办刊、组稿的能力,为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论学术期刊编辑的职业要求与追求,《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在当今数字技术变革给期刊传统出版模式带来巨大挑战和机遇的背景下,学者认为编辑应具备多种多样的能力。沈秀提出,编辑要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与专家学者保持密切的联系,以便组织优秀稿件,或获得请求专家学者担当审稿专家或栏目指导的机会(论数字时代学术期刊出版编辑力的提升,《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11)。洪瑞认为,媒体融合时代更需要编辑加强协同工作能力,协调作者与自身、审稿人与文章审稿周期、杂志社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媒体融合时代学术期刊编辑能力的培养,《知与行》,2015.11)。胥橙庭、孙松茜等认为,海量的信息铺天盖地席卷而来,编辑需要对之进行研究、分析、筛选、甄别,以整合、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这就对编辑的信息处理和资源整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数据时代编辑的信息获取能力初探,《科技与出版》,2015)。而李海峰认为,数字出版编辑除具备传统编辑知识能力外,还需了解或掌握数字媒体开发和应用技术,具备跨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成为既掌握专业知识,又懂得出版流程,同时还能运用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大数据下数字出版编辑的理念和职能创新探析,《宁波大学学报》,2015.3)。

3.编辑心理研究

2015年,编辑职业倦怠依旧吸引了不少学者的关注研究。职业倦怠引起的烦躁、焦虑、敷衍等情绪,直接影响着编辑的工作质量和刊物的学术质量。杨怀玫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术期刊编辑的情绪管理和解决心理罢工的方式做了相应的调查,并依据调查结果从编辑自身、编辑单位两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编辑人员做好自我心理调适,编辑单位做好干预和引导工作,加大政策的支持,加强对员工的人员关怀,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以预防、缓解甚至消除编辑的心理罢工问题(学术期刊编辑心理罢工的调查与分析,《编辑学报》,2015.2)。姚仁斌等则采用社会支持量表、职业倦怠量表和90项症状量表对安徽省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倦怠、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进行问卷调查。实证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和职业倦怠各因子都不同程度影响编辑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加社会支持、减少职业倦怠可提高编辑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安徽省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倦怠、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编辑学报》,2015.8)。徐铭瞳对倦怠现状作了主客观的原因分析,认为编辑要加强自身的职业认同感,明确自身定位,调试心理情绪,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除此之外,出版环境的改善、奖励机制的建设对于缓解编辑职业倦怠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学术期刊编辑职业倦怠的原因与对策,《龙岩学院学报》,2015.2)。

二、编辑工作研究

编辑工作相关研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者工作研究、读者工作研究、选题工作工业、栏目设置工作研究、编辑加工研究。

1.作者工作研究

作者作为期刊稿件的提供者,其稿件决定着期刊的办刊质量。因此,如何维系编辑与作者间的关系,成为了编辑工作中的重点问题之一。

(1)重视作者权益。李辉从利益性分歧、观念性分歧、风格性分歧、传播性分歧等方面全面深入分析了学术期刊作者与编者间的分歧现象与解决对策。编者不能忽视作者应有的权益,任意提高版面费,也不能对作者的正当要求漠然置之,甚至侵犯作者的著作权;编辑与作者间观念性的冲突,也要根据实际情况酌情而定,兼顾多方面的考虑,力求实现较佳的折衷;风格上的分歧,只要作品内容符合办刊宗旨,学术理论水平达到发表要求,编辑都应该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予以采纳刊登,或者应该给作者进行修改的机会。传播上的分歧方面,编辑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收发稿程序与制度,提高审稿效率,调节出版时滞(学术期刊作者、编者、读者的分歧研究,《天津科技》,2015.1)。由于现有的编辑流程存在局限,难以确保审稿的完全公正、客观。钟羡芳指出,构建作者异议制度,即作者对审稿意见提出异议,对于保护作者创作的积极性,使期刊真正成为学术交流的平台具有重要的作用(学术期刊构建作者异议制度刍议,《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8)。

(2)加强沟通、公平对待。编辑要与作者构建和谐的关系,加强与作者的沟通,公平对待每一位学者的来稿。李春华、丁迎春等提出,科技期刊编辑除了要做到自我和谐、善于与作者沟通之外,在与作者的交往过程应中做到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每一篇来稿,坚守“不以权威取稿,不以资历定稿”的原则,对于新作者和年轻作者的来稿要多一点关注和重视,要善于慧眼识珠,甄别有价值的稿件,对于有潜质的作者更应多一点扶持(科技期刊编辑与作者和谐关系的构建,《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5.6)。沈秀也指出,学术期刊要在内容上制胜,坚持传播那些既体现一定的理论价值、实际价值,又要体现一定的学术创新性的上乘的学术成果,并不完全是论文的作者身份地位、基金项目级别和由此带来的光环与虚荣(论数字时代学术期刊出版编辑力的提升,《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11)。在数字出版环境下,数字版权易引起各方纠纷,郭立伟指出,这需要编辑加强与作者的沟通,以尽量缩小版权纠纷(数字化与转企改制背景下编辑创新能力的提升,《出版广角》,2015.8)。

2.读者工作研究

编辑作为读者与作者的中介,负有调节和控制期刊质量的职责,对企图蒙混过关的“职称稿”“投机稿”必须能洞察鉴别,对读者的短浅目光和片面认识则应采用各种方式进行引导与沟通。

(1)加强沟通互动。对读者与编者之间的分歧,李辉认为,首先应通过期刊媒体以适当的形式向读者阐明本刊的学科定位,介绍常设的主要栏目和读者对象;其次要冷静慎重地对待读者的反馈意见,结合当前科技出版的整体形势统筹考虑,对于较有代表性、必要性和可行性的提案可尝试改弦易辙、以观成效(学术期刊作者、编者、读者的分歧研究,《天津科技》,2015.1)。张建升认为,期刊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资源优势,通过不同形式的学术成果分享,实现编辑策划的自然延伸,既符合用户体验要求,又能够获准确的信息导向,增强选题策划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实现期刊平台与用户的深度沟通互动(“互联网+”时代法学期刊编辑须培养的五种意识,《新媒体研究》,2015.12)。

(2)树立读者意识。学者认为树立读者意识主要表现为市场意识、公众意识。读者作为期刊的阅读对象和销售对象,对于编辑过程和编辑内容具有重大的决定性作用。庄智象则从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的角度,提出当今编辑做好出版工作,研发贴近读者、贴近市场、贴近社会的优质产品,改变产品研发与市场营销、与市场相脱节的状况,就要培养编辑自身的市场主体地位,努力研发和制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产品,做好辅助营销工作如产品宣传、推广等(大力营造编辑的市场主体地位,《编辑观察》,2015.3)。王燕在当前学术刊物缺乏公众意识、文化传播力不足,公众浅表化、碎片化的阅读习惯的背景下,提出学术期刊与公众交互的优化策略,通过树立期刊的公众意识,帮助读者建立深刻的认知图景,对期刊内容进行精深加工,改变学术论文发表后就一次成型的传统做法,结合公众的接受特点对论文内容进行二次深加工,使其产生新的利用价值和传播价值。改革期刊的语用方式,建立新型学术语言,以贴合公众阅读(社科学术期刊与公众交互的可行性研究,《编辑之友》,2015.10)。

3.选题工作研究

选题工作研究方面,学者们从选题策划的重要性、方法、重点等进行了相关的讨论。

(1)选题策划的作用。选题策划是争取优秀稿源、提升期刊影响力的一种有效手段。肖旭芳认为,选题策划在形成期刊显著的个性与特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高校学报数以千计,质量参差不齐,高校学报之间选题撞车、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导致学报的办刊的水平整体不高(高校学报编辑应对数字化出版的转型研究,《出版广角》,2015.7)。徐莹则从学术期刊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出发,阐述选题策划的根本指向:论社会进步之道、开学术研究之新(论道与开新:社科类学术期刊选题策划的根本指向——以《史学月刊》为例,《南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15.9)。

(2)选题策划的方法。郝丽芳、陈宏宇、武文结合《生物工程学报》近年来策划出版了20期专刊的实践,探讨了科技期刊编辑提高选题策划能力的途径,即通过网络检索关注学术动态、参加学术活动掌握专业信息、加强科研交流积累专家资源(科技期刊青年编辑提高选题策划能力的重要性和途径,《编辑学报》,2015.12)。王守兵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提出编辑可借助人物中心、事件中心、舆情监管等模块,创建重点人物与中心事件,实现人物和事件信息的即时爬梳与抓取,为选题策划提供准确、及时、动态的信息流,构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信息库(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编辑思维转型及其策略选择,《中国编辑》,2015.3)。

(3)选题要注重创新性、针对性。李辉结合选题策划工作实际,认为抓好选题策划要运用奥卡姆剃刀定律,重点保留特色彰显的选题、紧贴时代前沿的选题、针对性突出的选题(军队学术期刊编辑工作应把握的几个社会学定律,《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5.6)。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媒体竞争环境,编辑工作的侧重点应放在选题的创意和策划上。在选题策划、稿件加工、版面制作的三个编辑环节中,选题策划无疑是最重要的。魏光指出,在选题时,同样的题材,编辑应该突出反映对信息的价值判断和深度解读上,同时编辑要有创新性组稿的思维意识(期刊选题如何来保证稿件质量,《科技传播》,2015.5)。

4.栏目设置研究

期刊栏目设置反映了期刊的办刊宗旨,是其内容、性质、特色、风格的集中体现。栏目设置对保持与提升期刊的持续竞争力优势具有重大的意义。期刊栏目设置过程是个动态、不确定的信息控制过程。它需控制论思想来指导,可从信宿与信源、信道和媒介环境与信息编码、解码三个角度对栏目设置进行控制。刘思文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普通期刊年度栏目总体设置数量介于10-35个之间;栏目名称字数从2-10个字不等,学术期刊栏目字数类型比其他期刊栏目跨度大(控制论视角下的期刊栏目设置规律研究,《出版广角》,2015.10)。

(1)栏目设置重要性。任忠钦通过介绍《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的《名医经验》特色栏目设计思路、编辑心得等方面的实践与体会,重申了精品栏目作为品牌期刊的重要载体,期刊特色的重要体现,反映学术期刊办刊质量和学术水准的重要指标的重要性(循学科特点、创期刊特色栏目,《编辑学报》,2015.2)。王树槐也指出,随着期刊竞争的不断深入,在期刊总体编辑宗旨和编辑方针不变的前提下,重视栏目策划已成为大多数期刊不断创新的策略。因此,期刊编辑在办刊过程中,要推陈出新,费尽心血策划栏目、包装栏目,让期刊栏目成为市场卖点(期刊栏目如何策划成市场卖点,《编辑之友》,2015.6)。

(2)栏目设置策略。余志虎以沃纳菲尔特和巴尼等人为代表的持续竞争优势理论——资源基础观为依据,论证特色栏目建设对提升学术期刊影响力、保持其持续竞争优势的原理及路径,探析学术期刊所拥有的社会环境资源、学科专业资源、地域历史资源和人本资源等及其特性,提出以时代发展、环境变化为契机,以突出异质性资源、办刊宗旨、人本观念为出发点,创建特色栏目(基于资源优势的学术期刊特色栏目建设,《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6)。高雪山、钟紫红则通过对四大国际医学期刊栏目设置的对比分析后提出,我国医学期刊应增加固定栏目的比例,以保证期刊的稳定性及延续性。同时,应加强研究类、述评类文章的组稿工作,适当增加通信类以及人文类稿件,以突出期刊特色,提高期刊的质量,扩大期刊的影响力(国际著名四大医学周刊栏目设置及对我国医学期刊的启示,《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8)。王树槐从把栏目策划成市场卖点的角度,提出四个策略:一是呼应办刊宗旨,用主题词串起所有栏目,通过有特色的重复来抓住读者;二是精心设置板块,切合读者阅读心理,通过有吸引力的板块来抓住读者;三是围绕重点栏目,精心组织系列文章,通过做足刊物特色来抓住读者;四是突出重头文章,满足读者快速浏览需求,通过提示文章内容精华来抓住读者。(科技论文插图的可读性编辑加工,《编辑学报》,2015.8)

5.编辑加工研究

编辑加工是稿件撰写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需要编辑从宏观上把握写作的整体,对文章进行判断和分析。2015年在编辑加工研究主要集中在编辑加工原则、方法、加工业务外包方面。

(1)编辑加工原则。文双全认为,编辑加工过程中要遵循“和”“理”“实”三个原则:与作者的意见一致、和谐,对稿件的修改必须有充分的理由和依据,改动之处必须能实实在在提高稿件文字质量和学术水平。在提高编辑加工质量的策略方面,文双全指出,编辑要纵览全局提取作者观点,微观层面采用精读的策略消除文章中的错漏,同时要把握好“度”,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于应该改动的如观点、方法等内容,编辑就应让作者自行修改,切不可越俎代庖(提高高校学报编辑加工质量的思考,《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谢文亮指出,在分散统一办刊的经营模式下,编辑部要坚持两个不动摇:一是坚持选题策划不动摇,二是坚持“三审制”不动摇,以加强对稿件的评审和录用的控制和把关(学术期刊建立分散与统一的运营模式探讨,《编辑之友》,2015.8)。

(2)编辑加工方法。学者们对编辑加工方法的讨论体现在各个方面。论文题名在论文中起着纲领性作用,反映论文最重要和核心的内容,是读者获取论文信息的关键。李小萍、黄建松等从两方面探讨医学论文题名的常见问题与编辑加工:一是单纯题名编辑加工;二是调整或修改正文标题、文字后题名编辑加工(医学论文题名的常见问题与编辑加工,《编辑学报》,2015.6)。文中提出,在进行编辑加工时,可以通过研究被引频次较高的论文标题,总结其被引频次高的规律,以此帮助稿件作者探寻完整标题的思路。

引文分析是编辑加工中的重要环节,李艳提出加工整理文稿时,要注意分析引文“对不对”,防止以讹传讹,分析引文“全不全”,避免断章取义。编辑应以对读者负责、对作者负责、对刊物负责的精神,自觉认真地做好引文分析工作,绝不可掉以轻心,不能以“文责自负”为借口推卸自己的责任(学术论文编辑加工中的引文分析,《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插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科技论文的可读性。陈爱萍、赵惠祥提出,编辑应从提高可读性的角度修改插图,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科技论文插图的可读性编辑加工,《编辑学报》,2015.8)。

(3)编辑加工业务外包。编辑加工业务外包是指将排版、印刷、校对、装帧、发行业务等交由社会力量处理的一种经营模式。目前我国大多数期刊采取编、排、校一体的作坊式出版模式,出版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不利于出版效率的有效提升。不少学者和编辑从业人员提出将编辑加工外包的思路引入出版流程,以提升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殷建芳以中国激光杂志社旗下三本中文刊《光学学报》《中国激光》和《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为例,分析了编辑加工外包的机制和流程,并通过中国激光杂志社在编辑加工外包的实践,证明编辑加工外包能有效提高发文效率、保障编校质量、培养优秀编辑人才(中文科技期刊编辑加工外包与质量控制实践,《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1)。谢文亮在借鉴国外期刊的经营模式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分散统一的期刊经营模式,形成编辑部和出版集团两大系统,编辑部专注于选题、组稿、审稿、发展作者和扩充稿源上,出版集团则统一负责编辑加工、排版、印刷、发行等,利用出版集团专业化水平和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使得期刊编辑部能紧紧地把握学术出版的灵魂和核心业务,提高学术期刊的办刊效率(学术期刊建立分散与统一的运营模式探讨,《编辑之友》,2015.8)。

三、编辑质量控制与提高

如何提高期刊编辑质量,一直是近年来学界研究的热点。2015年,学者们主要从加强策划、抵制学术不端、加强审稿工作三方面对编辑工作中质量的控制与提高进行了研究。

1.加强策划

加强策划意识,对于坚持期刊“内容为王”的原则和提高期刊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技期刊目前正从编辑出版朝着策划出版的方向发展,张扬认为,科技期刊只有有意识地在出版和经营中积极策划,发挥特色,才能在变革和挑战中占据主动。对科技期刊进行丰富多样的策划,对于最终提高办刊质量、创造经济效益都是有益的尝试。未来的科技期刊策划,应更多地融入互联网思维,以顺应发展需要(科技期刊办刊中的“全策划”理念及实践,《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11)。整体策划在期刊的编辑出版、生存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仅是科技期刊编辑出版活动的重要环节,而且是体现办刊宗旨和突出刊物特色的主动性活动。潘伟、石朝云等从科技期刊策划与组稿的基本概念入手,对整体策划的四个方面即期刊品牌策划、选题策划、组稿策划、栏目策划和发行策划等方面进行了内涵与具体方法的探究,对当前期刊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关于医学期刊整体策划与组稿的再思考,《编辑学报》,2015.4)。数字化时代对栏目策划作出了新的要求。沈丹、张福颖指出,栏目策划的根本在于编辑以栏目为核心,以问题化的研究吸引学者关注,形成稳定的学术小共同体。编辑要研究读者的检索习惯、阅读偏好,通过精炼标题、关键词和摘要、采用栏目主持人制度、主动推送等手段加强栏目策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坚持期刊的学术定位与办刊理念,不能盲目为提高下载量而进行栏目策划(学术期刊的栏目策划如何应对数字化挑战——从检索和阅读习惯的变革谈,《出版科学》,2015.6)。

2.抵制学术不端

学术不端现象丛生,是目前学术道德失范,价值观念趋向功利化,学风浮躁的具体表现。在数字化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学术不端行为多变,一稿多投、署名混乱等现象丛生。这对学术期刊编辑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1)学术不端的表现。冯昱旻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学术期刊在出版过程中学术不端的体现,如一稿多投,第一作者、挂名等署名混乱现象,关系稿或人情稿的刊载。学术期刊还是利益冲突地,由于各方的利益冲突,不客观研究结果的刊载、为保障学术利益而隐去其核心研究成果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着学术期刊的办刊质量(学术期刊在出版过程中的学术不端现象及应对措施,《新闻研究导刊》,2015.5)。禤展图认为学术道德的严重缺失具体表现是抄袭、剽窃、粗制滥造、数据造假、一稿多投、一稿多发等。其中又以抄袭、剽窃为甚。或自我抄袭,自我复制;或干脆直接施以伎俩,剽窃他人成果(学术期刊在学风建设中的把关作用探析,《肇庆学院学报》,2015.5)。

(2)学术不端的应对措施。陈志贤提出,科技期刊编辑在防范学术不端工作中要发挥主体意识:收稿前对作者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初审时通过多种途径查询学术不端;对发表前的稿件再次把关;主动借助社会监督;对有学术不端行为者进行惩治(学术不端防范中科技期刊编辑的主体意识,《编辑学报》,2015.4)。孟美任等采取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中文核心期刊为研究对象,调查各期刊采用作者贡献声明、采用潜在利益冲突声明、要求研究数据公开、要求责任编辑公开的情况。结果表明,我国中文学术期刊很少采用国际通用的学术诚信控制机制。因此作者建议学术期刊应全面采用学术诚信控制机制,提高对学术诚信进行细化、可操作、可检验、可比较以及可问责的检验能力(中文学术期刊学术诚信控制机制应用现状调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12)。

除了实证的研究方法外,亦有学者通过个案分析法研究学术不端论文的甄别与解决对策。徐海丽结合工作经验,从编辑角度分析,提出三种有效预防学术不端行为的措施,一是建立责任心强、专业过硬的期刊人才队伍,二是建立期刊人自己的监督培训机构,三是建立相应的惩罚和案例处理机制,以有效预防学术不端现象的发生(学术不端行为及其预防措施,《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6)。吴艳妮、周春兰则以《护理学报》为例,总结科技期刊编辑审稿过程中对学术不端论文的识别方法。对于“枪手”论文,可从与作者电话沟通中识别,从审稿费汇款信息识别,从网站投稿注册信息识别,以及从作者所在科室与论文研究方向吻合度识别;对于篡改或伪造数据论文,可通过仔细审查文章数据,分析数据与所得统计结果之间是否存在漏洞或矛盾之处,若有质疑则要求作者提供数据输入统计软件的原始表格及统计软件所导出的原始分析结果;对于抄袭中文论文者,可通过多个学术不端文献检测软件结合网络平台进行多重检测;对抄袭外文论文者,可通过论文的语言表达、与作者交流等途径识别(科技期刊编辑对学术不端论文的识别——以《护理学报》为例,《编辑学报》,2015.8)。

3.加强审稿工作

审稿是保证期刊学术质量的核心环节。编辑和同行审稿专家如何对稿件内容的学术质量进行科学、合理的评审,是科技编辑界和科技管理部门关注的重要课题。

(1)审稿规范化。为避免非学术因素对编辑审稿工作的障碍,确保稿件质量,目前编辑审稿逐渐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学报编辑部根据自身刊物栏目设置特色与容量,对每期拟刊发稿件的主要内容、形式规范、篇数篇幅、版式样式等都有着约定俗成的规范。但熊伟也指出,多元化的审查方式,虽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审稿中可能出现的独断行为,利于约束编辑的审稿权力,但同时也造成了编辑本应肩负的稿件审读责任的分解,使其责任意识趋于单薄,易使审稿工作流于形式化,失去其原本应有的作用(学报编辑审稿工作的规范化与形式化趋势,《编辑之友》,2015.8)。

陈先军根据信息质量的PSP/IQ模型,结合论文的特点和初审实践,从中归纳概括论文信息质量的维度,从而形成编辑初审的“论文信息质量5维法”,即关乎学术规范的政治正确性和读者期望的相关性的论文适用性、创新性、真实性、时效性、可读性审查(基于信息质量理论的编辑初审方法,《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11)。在对以往在审稿不同方法、视角、途径或策略的研究上,朱大明基于一个新的视角,针对学术论文中所包含的基础知识内容、引用文献内容和学术创新内容的不同性质,分析其内容构成及其内在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审稿和评价要点的审稿方法,对于作者撰写学术论文也有一定的价值(基于学术论文内容构成分析的学术质量鉴审,《编辑之友》,2015.5)。

(2)提高审稿效率。为提高审稿的效率和质量,学者们结合具体类别的期刊和实践经验,提出了不同侧重点的评审指标和层面。肖元春认为参考文献是评价学术论文质量的重要依据,因而提出从参考文献的学术性、权威性、时效性、全面性、数量、语种分布六个角度,在初审时判断作者的研究水平、研究思路和研究程度,是否掌握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比较准确和客观地评价论文的质量和学术水平(从参考文献评价学术期刊论文质量,《出版广角》,2015.3)。对于医学期刊的审稿方法,方红玲、刘雪立提出医学期刊编辑审稿时要了解稿件的一般情况,如作者研究经历、研究机构背景、基金资助情况、论文复制比、参考文献等,并对选题属性、选题质量和选题的影响力及传播力进行判断,大力提高编辑审稿质量(医学期刊编辑审稿方法与高影响力论文的策划,《编辑学报》,2015.10)。

针对同行评议的现状及学术期刊编辑缺乏专业知识的问题,季魏红等提出批注式审稿的概念,并论述其在提高审稿质量、帮助编辑提高专业素养、增强学术期刊的可读性方面的优势。并建议引导审稿专家采用批注式审稿方法,以提高学术期刊的整体质量(利用批注功能提高学术期刊审稿效率,《编辑学报》,2015.10)。她也指出,批注式编辑可以有效提高编辑效率和作者修改效率,有助于编辑知识的更新和作者写作水平的提高,促进编辑与作者的交流以及编辑之间的相互学习(合理利用批注、提高编辑效率,《编辑学报》,2015.2)。提高评审效率,对于调节期刊出版时滞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葛都提出,除了优化内部管理外,还应充分利用增刊、国际出版机构和国际会议的合作平台、同行评审的评议资源调节出版时滞,以缩短论文发表周期,保证学术研究的时效性(如何充分利用软资源调节学术期刊出版时滞,《研究与教育》,2015.4)。

(作者单位系暨南大学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选题学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科技期刊的分类
致敬学报40年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