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导管术中小肠内排列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6-01-26 15:24栾小丹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3期
关键词:肠粘连松解术普外科

栾小丹

肠梗阻导管术中小肠内排列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观察

栾小丹

目的探讨肠梗阻导管术中小肠内排列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96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 各48例。其中对照组均予以传统的肠粘连松解术, 观察组予以肠梗阻导管术中小肠内排列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手术用时多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0.05);观察组平均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术后通气时间、再发肠梗阻及术后间断性腹胀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梗阻导管术中小肠内排列术疗效可靠, 操作简单, 可作为粘连性肠梗阻手术的首选术式。

粘连性肠梗阻;小肠内排列术;肠粘连松解术

粘连性肠梗阻是普外科一种常见的急腹症, 占肠梗阻的20%~40%。临床上通常使用肠粘连松解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 但是该种方式很容易引起复发, 疗效欠佳[1]。本研究旨在探究肠梗阻导管术中小肠内排列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丹东市中心医院普外科近3年收治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共96例, 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对照组, 各48例。对照组中男28例, 女20例, 年龄20~60岁, 平均年龄(34.12±6.78)岁, 病程1~5年, 平均病程(3.12±1.37)年。观察组男25例, 女23例, 年龄20~60岁, 平均年龄(34.78± 6.23)岁, 病程1~5年, 平均病程(3.25±1.21)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气管内插管。以影像学诊断为依据结合患者临床体征进行确认手术切口。对照组患者均采用肠粘连传统松解术, 找出梗阻部位后实施松解粘连操作, 若患者存在肠坏死则予以肠切除术治疗, 对于团状粘连的患者予以局部粘连松解, 对于不能直接切除的肠梗阻部位, 首先应以原手术切口作为手术的起点, 再进入到腹腔并及时查找到梗阻的部位。若患者的肠粘连现象比较广泛, 则利用剪刀对粘连实施锐性或钝性分离, 尽量避免对肠管的损伤。观察组患者采用导管术中小肠内排列疗法, 对患者小肠整体进行游离松解, 解除粘连同时对盲肠壁接近阑尾根部缝合, 切除阑尾。并利用M-A管支撑肠内, 并穿过阑尾根部回到盲肠, 然后再插入小肠, 保持其与Treitz 韧带的位置在15 cm左右, 将肠袢有序排列成盘状, 于患者侧腹壁处荷包式缝合悬吊, 在外腹部固定M-A腹腔引流管进行腔液引流。当患者造口与戳孔腹壁之间隧道初步成形后方可拔除M-A 管。两组患者手术后均予以抗感染、补液、抑酸、胃肠减压等对症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首次通气时给予全流食, 逐渐缓慢过渡到半流食直至普通饮食。观察组患者在术毕3 d左右持续给予肠内营养剂治疗, 当患者肠内营养状况逐渐改善时, 缓慢减量直至过渡到经口进食。

1.3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患者平均手术用时、平均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术后通气时间、肠梗阻复发率及术后间断性腹胀发生率等。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平均手术用时(2.01±0.38)h多于对照组的(1.71±0.46)h,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0.05)。观察组平均住院费用(10889.56±378.48)元、住院时间(6.44±2.77) d、术后通气时间(2.31±0.57)h、再发肠梗阻0例及术后间断性腹胀发生率4.17%(2/48), 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2787.34±576.10)元、(8.53±3.47)d、(2.71±0.41)h、4例(8.33%)及16.7%(8/48),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小肠内排列术即将粘连的小肠部位重新有序排列, 然后采用顺行或逆行两种不同方式向小肠内插入M-A导管, 依靠M-A管的韧性将小肠肠管最大限度保持弧形, 进而有利于粘连部位松解或将其置于更梗阻不易发生的部位, 从而最大程度减低既往传统手术发生粘连及卡压肠管现象的发生[2]。较于传统术式小肠内排列术具有操作繁杂的缺点, 对术者要求高于传统, 因为术中要对整个小肠进行松解, 同时还要插 M-A管, 因此手术时间比传统手术时间长, 不过也正是因为对整个小肠进行了粘连松解术, 使得整个手术的安全性较于传统术式不降反升, 研究显示术后患者恢复情况比较下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依赖内排列术对肠道有效的减压效果, 患者术后肠动力恢复较传统术式显著改善, 同时借助M-A管的肠内营养支持更是加大营养补给效率, 降低了肠外营养的消耗, 促进患者的恢复, 从而有效地减少患者的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观察组患者肠梗阻复发率及出现不连续性腹胀等不适症状较对照组少(P<0.05), 可见小肠内排列术能有效预防术后粘连的发生。

在临床应用中, 应注意的是小肠内排列术只适合广泛粘连或大量束带患者, 若粘连部位减少或束带较少, 进行整个肠排列过程时可能产生不必要的肠壁及浆膜损伤, 最终影响肠道功能的恢复。对于只有少量束带或粘连较轻的患者, 应首先予以简单的粘连松解, 然后再将防粘连材料放入患者的内腹部。粘连严重、行多次腹部手术、术中评估术后评估可能出现粘连性肠梗阻的患者可考虑行小肠内排列术[3]。

综上所述, 肠梗阻导管术中小肠内排列术疗效可靠, 操作简单, 可作为粘连性肠梗阻手术的首选术式。但在应用中,应注意小肠内排列术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治疗。

[1]常成, 刘越, 姜伟.经空肠造口置入肠梗阻导管行全小肠排列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 2015(1):31-33.

[2]李贺, 张从雨, 许国梁, 等.肠梗阻导管肠内排列术治疗反复发作黏连性肠梗阻.安徽医药, 2013, 17(1):92-93.

[3]曹雪源, 所剑, 王权, 等.应用肠梗阻导管术中小肠内排列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12, 6(4): 380-38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3.041

2015-10-08]

118000 辽宁省丹东市中心医院普外科

猜你喜欢
肠粘连松解术普外科
WALANT技术在腱鞘松解术中的应用
精细化管理在普外科引流管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普外科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疗效观察
PBL教学方式对普外科实习生评判性思维的影响
围手术期护理在普外科患者中的具体运用
阑尾炎手术后肠粘连是怎么回事
导致肠粘连的原因有哪些
挛缩性瘢痕松解术联合自制负压引流装置的应用探讨
肠粘连的形成机制及预防措施调查
肌间沟臂丛麻醉与静脉全身麻醉在肩周炎手法松解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