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活血消癥法治疗膜性肾病※

2016-01-29 16:48冯清清通讯作者王世荣
中国民间疗法 2016年5期

冯清清 通讯作者:王世荣

(山西省中医院,太原 030012)

益气活血消癥法治疗膜性肾病※

冯清清通讯作者:王世荣

(山西省中医院,太原 030012)

【关键词】膜性肾病;益气活血消癥法;治疗经验

原发性膜性肾病(IMN)是肾病综合征的五种病例类型之一,约占我国原发性NS的20%,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好发生于中老年。其起病隐匿,临床症状表现各异,预后差别较大,部分病例可以自发缓解。西医学关于IMN的治疗主要是减少其尿蛋白,延缓其向终末期肾脏病发展,多使用糖皮质激素、细胞毒药物、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等联合使用。中医在治疗IMN、改善临床症状、减少蛋白尿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导师王世荣教授致力于肾病的治疗研究二十余年,对膜性肾病的治疗累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益气活血消癥法治疗膜性肾病蛋白尿的治疗大法。笔者在跟师学习中受益良多,现对王世荣教授治疗IMN的核心思路进行梳理,总结其辨治经验。

历代医家对膜性肾病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学中无“膜性肾病”的病名,由于其临床常见蛋白尿、水肿等症状,故中医学常常将其归属于“水肿”“尿浊”范畴。水肿的名称出自《素问·水热穴论》,曰:“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跗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素问》提出了水肿与风、湿等外邪的侵袭和肺、脾、肾气化功能的失调有关。《金匮要略》论述了湿、风可致水肿,其水气病篇还提出“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脾肾气虚既久则不能化生宗气,以致宗气不足,无以激发心气以推血行,从而使血行缓慢而滞涩,形成血瘀证。又有血和水的论述“血不利则为水”,提出瘀血和水气病的生成密切相关。《诸病源候论》提出脏腑虚弱是水肿病发生的根本,曰:“水病者,由脾肾虚故也。”《景岳全书·肿胀篇》说:“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其本在肾;水化于气,其标在肺,水唯畏土,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故传之于脾而肌肉浮肿。”提出水肿发病,以肾为本,以肺为标,以脾为枢。近代陈以平教授深入分析了肾脏微观病理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根据膜性肾病之“虚、湿、瘀、热”四大病机,提出“膜性肾病肾小球基膜上皮细胞下弥漫的免疫复合物沉着”当属中医理论中“湿热胶着成瘀”的认识,以益气活血化湿法治疗膜性肾病。

综上所述,水肿的病因主要由于风、湿、寒、热等外邪所致,亦有脏腑功能不调及不足引起的内伤所发,尤其是脾肾的功能。膜性肾病好发于中老年患者,多认为其体质渐衰,脾肾之气逐渐虚弱;或其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脾肾虚弱;或后天资助不足,日久失养等导致脾肾亏虚,故而会出现水肿。脾为制水之脏,其能升清降浊;肾为主水之脏,司封藏泄浊。所以脾气虚则水湿无所制而泛滥,肾气衰则水湿无所主而妄行,二者合而致水湿泛滥,外客肌肤,内滞脏腑,故见水肿。脾虚不能升清阳,则精微下陷,肾虚不能封藏,则精微外泄,出现小便混浊,白如泔浆,排尿无疼痛感,则为尿浊,即蛋白尿。

王世荣教授对膜性肾病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王世荣教授认为膜性肾病患者多年老体弱,病久多损伤脾肾之气,脾肾两虚日久,气虚不能行。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不足以推动血行,血液在脉管中流动缓慢,容易形成瘀阻,即血瘀证。血瘀为有形之邪,阻滞脉络,妨碍气化,又进一步阻碍了气血的运行,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加重病情。膜性肾病是一种慢性肾脏疾病,故在治疗膜性肾病的时候不仅要顾及脾肾功能不足的方面,也要兼顾其功能不足所致的瘀血等实邪,气虚则血瘀,久病则入络,造成气滞、血瘀、毒留而形成微型癥瘕,聚积于肾络,则形成了肾络微型癥瘕,这和西代医学研究中确诊膜性肾病的病理研究不谋而合,光镜的肾小管毛细血管襻基底膜的病变,免疫荧光下的基底膜免疫复合物增生向外延展所形成的“钉突”,电镜下的肾小球毛细血管襻基底膜的电子致密物,都可以看作是肾脏的微型癥瘕,损伤肾脏本身,进而影响肾的功能,进一步影响肾脏的主水、主封藏功能,导致水肿和蛋白尿等症状的加重,这与多数患者的临床表现相符。

益气活血消癥法是治疗膜性肾病的基本大法

王世荣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工作和研究中,运用中医的辨证论治思想,结合本病的西医发病机制及肾脏病理学的特征,认为膜性肾病患者,以气虚血瘀、肾络癥瘕为显著特点,在治疗中不仅要注意脾肾气虚基本病机的治疗,而且要重视瘀血和癥瘕,要在治疗的整个过程中贯彻这一基本大法。《素问·调经论》云:“瘀血不去,其水乃成。”瘀血的是引起水肿的重要病理产物,而瘀血既成之后,又常使水肿、尿浊等症状顽固难消,非活血化瘀不可取效。《素问·汤液醪醴论》中提出的“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莝”关于治疗水肿病的治疗大法,也提到了治疗瘀血在水肿病治疗中的重要意义。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中提出:“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认为气虚的结果是血瘀,血瘀多由气虚所致,他从“气虚血瘀”立论,首创了补气活血法及对应方,在王清任之前,没有人明确地提出在大补元气的基础上佐以活血化瘀之法,以治疗气虚而致的血瘀之病症。清代唐容川的《血证论》中“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阐述了水肿和瘀血的联系,而且还提出的了止血、祛瘀、宁血、补虚治疗血证,为我们治疗血证提供了思路和基本方法。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王世荣教授使用益气活血消癥的方法,治疗了众多的膜性肾病患者,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益气活血消癥汤的立法制方原理

方药组成:黄芪、当归、川芎、桃仁、红花、地龙、水蛭、穿山龙、鬼箭羽、生山楂。功效:益气活血、祛瘀消癥。立法制方原理:该方以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中补阳还五汤为基础进行加减而成,王清任用其益气活血之法,治疗由于气虚血瘀所致之中风。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了补阳还五汤对血液流变的影响,对心、脑血管系统的作用和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本方中重用生黄芪甘温补气,升提固摄,补益脾气,促气旺则血行,瘀去络自通,为君药;当归活血养血,祛瘀而不伤血,为臣药;佐以小剂量的赤芍、川芎、地龙、桃仁等活血化瘀药,助当归活血祛瘀;又佐性善走窜的地龙通经活络,力专善走,通络消癥,使肾络得通,气血运行通畅;穿山龙、鬼箭羽活血化瘀利水,加生山楂即活血化瘀,又具有降脂化滞之功。适应证:膜性肾病,证属于气虚血瘀、癥瘕阻络。主症见:倦怠乏力,纳少脘胀,面色晦暗,腰脊酸痛,皮肤甲错,浮肿等。

典型病案

患者,男,40岁,因间断双下肢浮肿伴尿中带沫4个月,加重1周就诊。患者于2013年1月发现双下肢浮肿,尿中带沫就诊于某医院,查液分析Pro(+++),24 h尿蛋白定量:5 g/24 h,临床诊断为肾病综合征,住院治疗。行肾穿刺活检术,病理结果显示:膜性肾病Ⅱ期。治疗予泼尼松龙60 mg ,每天1次,环磷酰胺0.4 g/2周,以及利尿,抗凝等对症治疗,激素每周减5mg,环磷酰胺总量4.8 g,24 h尿蛋白定量降至1.5 g/24 h。1周前自觉尿中带沫伴双下肢水肿,无尿血、腹部疼痛,患者为求进一步中西医结合治疗来诊。初诊:患者精神一般,周身乏力,腰困,双下肢水肿,尿中有沫,口干,纳眠可,大便干,偶有咽痒,咳嗽,无痰,舌暗红有瘀苔白腻脉沉细。24 h尿蛋白定量:3.05 g/24 h,尿液分析Pro(++),血浆白蛋白31 g/L。此乃患者脏腑亏虚,脾气虚,运化失职,水谷不运,气血生化不足,不能滋养形体,则乏力;水湿不得运化,泛溢肌肤,则见双下肢水肿;脾虚津液输布失常,故见口干、大便干;腰为肾之府,肾气虚,封藏失职,精微下陷,则尿中有沫;久病血瘀,则舌质暗红有瘀,苔白腻,脉沉细均是脾肾不足,久病成瘀的表现。此病属于水肿病,脾肾亏虚,湿瘀浊阻。治当益气活血、利湿化瘀。予益气活血消癥汤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医嘱:嘱其饮食宜清淡,生活规律,多饮水,勿劳累,防感冒。二诊:2013年6月10日。患者精神可,周身乏力情况减轻,腰困,双下肢水肿,尿中有沫,口干减轻,纳眠可,大便干,无咽痒、咳嗽、咳痰。24 h尿蛋白定量:3.0 g/24 h,尿液分析Pro(++),血浆白蛋白32 g/L。患者病情有好转,24 h尿蛋白定量有所下降,血浆白蛋白有所提升,继续服用益气活血消癥汤28剂。三诊,2013年7月9日,患者双下肢水肿情况有明显好转,口微渴,大便正常。24 h尿蛋白定量:2.4 g/24 h,尿液分析Pro(+),血浆白蛋白37 g/L。患者继续服用益气活血消癥汤3个月后,病情明显好转,水肿消退,其他症状基本消失,化验结果基本恢复正常。

按语:本病患者脾肾亏虚,脾气不足,气化失常,水泛肌肤,发为水肿;久病伤肾,水湿输布失常,溢于肌肤,水肿更甚;脾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机体失于濡养,故见乏力;肾虚腰失所养故见腰困;脾气虚不能摄精,肾虚不能泌别清浊,精微下注故见尿中多泡沫;久病必瘀,脉沉细系脾肾两虚兼血瘀证之脉。水肿病证,病因繁杂,病理变化复杂多变,累及脏腑众多,因此,正确辨证尤为重要。掌握不同脏腑的致病特点,以及不同脏腑病损的证候特征,有利于提高临床辨证能力。水与血生理上皆属于阴,相互倚行。病理状态下,水病可致血瘀,瘀血可致水肿。因此,应用活血化瘀利水法,往往是提高水肿疗效的重要环节。

(收稿日期2015-08-03)

※基金来源:于孙氏肾病学术流派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