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后晕针疗效探讨

2016-01-29 16:48姜艳辉孙建荣
中国民间疗法 2016年5期
关键词:针灸针刺疗效

姜艳辉 孙建荣

(北京市西城区妇幼保健院,100054)

·针灸疗法·

针刺后晕针疗效探讨

姜艳辉孙建荣

(北京市西城区妇幼保健院,100054)

作为中医治疗方法之一,针刺疗法具有适应证广、操作方便、经济实用、安全有效等独特的优点,深受广大患者欢迎。但针刺疗法作为一种侵入性治疗手段,如果医患双方在治疗过程的某些方面不够注意,也常容易出现一些针刺意外,如晕针、滞针、折针、出血、瘀血、感染等。而晕针是针灸临床中一种最常见的意外事件,笔者在多年临床实践中也曾多次发生患者晕针现象,但凡遇到晕针现象发生,其疗效却每每增加,达到令人惊奇的程度,特此总结数例,将心得体会与读者分享。

典籍引述

晕针是指在针刺过程中患者突然发生头晕、目眩、心慌、恶心,甚至晕厥的现象。晕针现象,大多较为短暂,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者初感疲倦、嗜睡,继而出现头晕、心慌、恶心、冷汗甚至面色苍白或青紫,四肢不温、心率增快、血压下降、脉象沉细欲绝等。轻者休息后即可恢复,重者需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对症治疗[1]。

“晕针”一词,最早见于《金针赋》:“其或晕针者,神气虚也。”但对晕针的原因及晕针后出现的症状、处理的描述,则始见于《针灸甲乙经》。如《针灸甲乙经·奇邪血络第十四篇》云:“刺血络而仆者,何也……曰:脉气盛而血虚者,刺之则脱气,脱气则仆。”这就明确指出了“晕针”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气虚的缘故。

清代李守先在著作《针灸易学》中记述:“晕针者,必获大效,以血气交泰之故。俗云针不伤人,此之谓也。”救治晕针,要扎人中或足三里。晕针不可起针,宜以别针就旁刺之,用袖掩患者口鼻回气,与热汤饮之即醒,良久再针。甚者针手臂上侧筋骨陷中,即蛤蟆肚肉上,名醒醒穴。或三里穴即醒,其病必愈,若起针则效果不佳。

针灸大家胡海牙在《针道秘旨》中指出:越是晕针的患者,病好得越快。既然晕针是由于针刺所致,再施以针刺救治,有些自相矛盾。对轻度晕针者,起针之后让患者平躺,去枕垫脚,使血液回流,补足脑部供血,如此一会儿即能恢复;或者用热毛巾敷头部帮助恢复。再严重者,起针后以指甲速掐患者中冲穴,使之醒后再喝杯热水,最好用糖水,即可解除。

临床资料

例1.患者,女,25岁。产后月余,母乳喂养,乳汁一直分泌正常。与家人生气之后胸胁胀满、乳房胀痛,乳汁骤然减少,不足于哺喂婴儿。查体:双侧乳房略胀,排乳不畅,局部无红肿,无发热,舌暗红、苔薄腻、脉弦。因肝气郁结,疏泄失司,气血不畅,肝经气血壅盛,乳络不通所致,诊断为肝郁气滞型缺乳症。治疗法则:疏肝理气、通络止痛。仰卧位取穴:膻中、乳根、肩井、少泽、足三里、肝俞平补平泻,合谷、太冲施以泻法。患者自觉头晕目眩、心慌气短、周身冷汗、恶心欲吐。遂停止针刺,拔针同时慰问安抚,休息片刻后,晕针症状消失。

例2.患者,男,35岁。自诉双目肿痛3 d,右眼眼眵增多,睁眼有粘连感觉,闭目时外眦疼痛,伴轻微头痛、发热、心情烦躁,劳累、用眼过度时加剧,曾用利福平眼药水滴眼无效。查体:患者双眼球结膜充血,舌边红、脉弦数,诊断为急性结膜炎,证属肝胆火盛复感风热。晚饭前针刺治疗,取穴:攒竹、风池、太阳、合谷、侠溪、太冲,施以泻法,针感较强,之后又平刺眉冲穴15 mm。患者感觉眉冲穴处疼痛剧烈,继而出现胃部紧聚、恶心、气短、心悸、头晕、面色苍白、大汗淋漓。施术者意识到为晕针现象,遂立即起针,让患者平卧,指压内关穴,数分钟后不适感缓解。

例3.患者,女,35岁。该患者平素偏头痛,疲劳失眠后加重,疼痛呈波动性。月经前后全头痛,两侧太阳疼痛明显,经期头痛缓解,经量正常,疼痛五年余,近一年加重。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就诊时非经期,偏头痛重。治疗方法:取坐位,针刺百会、率谷、太阳、头维、后枕、列缺,施以平补平泻手法。针前五穴无不适,针感正常;针刺列缺时患者面色苍白,心慌、腿软似虚脱状。急速起针,嘱患者平卧,喝一杯白糖水后逐渐恢复常态。

例4.患者,男,48岁。患过敏性鼻炎数年,其症状有:鼻塞、清涕,鼻痒、咽痒、眼痒,喷嚏连连,似感冒状,每年立秋季节严重发作,曾用中药、西药口服、喷剂无数,效果甚微。分析病因病机为肺脏虚损复感风寒所致。坐位取穴:合谷、印堂、迎香、肺俞、大椎、大杼、肾俞、脾俞。提插捻针时,患者出现头晕目眩、心慌气短、冷汗淋漓等症状。起针静卧休息后恢复正常。由于鼻塞、清涕、鼻痒症状消除明显,应患者请求复针2 d。患者对疗效十分满意,直至次年立秋未再复发。概因晕针显效,短短3 d就收到了2~3个疗程的治疗效果。

结果

同类临床病例对比表明,此4例晕针病例均收到较好的疗效。例1中,患者不仅乳房胀痛缓解,乳汁开始增多,其心情也大为好转,开始母乳喂养。与病情相近病例比较,一次治疗就收到了3~5次的疗效。例2中,随着患者晕针现象不适感的缓解,笔者发现其双眼球结膜出血已经吸收,其他症状也基本消失。比药物治疗效果较好。例3中,数分钟后患者虽然仍觉得双腿发软,但头痛症状骤然减轻,并自觉从头到手无比轻松。五年沉疾一次痊愈,随访一年未再复发。例4中,患者对疗效十分满意,直至次年立秋未再复发。概因晕针显效,短短3 d就收到了2~3个疗程的治疗效果。

分析

古人有“十针不如一晕”“晕针常得大效”等说法。笔者曾取相同穴位针刺治疗同类疾病,通常情况下均未收到如此好的效果,说明晕针弊中有利,只要处理及时得当就能除弊兴利,收获令人难以置信的神奇疗效。究其机制,如清代李守先所说“晕针者获大效,气血交泰之故”;有学者认为,晕针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或治愈的疾病,多为痛证及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疾病。晕针现象是机体对针刺产生的一种过度应激反应,临床疗效提高可能和应激原(针刺)与体内适应反应之间的对抗上升到一个新的稳态,机体适应及对抗疾病的能力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加强[2]。所以才有“越是晕针的患者,病好得越快”。

有专家认为:通过人体信息控制系统理论解释针刺治疗产生疗效的途径,晕针的产生与针刺疗效的产生途径相同,均是通过物理因子——力和热作用于机体感受器,产生信息,作用于人体体表交感、体内交感、体内副交感三大信控系统,继而发出调控信息作用于效应器,产生包括晕针在内的不同临床表现[3]。因此,晕针现象与疗效提高从本质上说是一致的,并不矛盾。尤其情志类疾病,所针头部穴位多于“神明之府”周围,有醒脑开窍功效,特别对“神气虚”者更是如此,能迅速调节全身气机,从而使病体顽疾意外顿愈。

晕针可发生在针刺前(先期晕针)、针刺中(应期晕针)、针刺后(延缓晕针)[4]。无论哪种晕针,一般作为异常或事故处理,发生原因医患双方均有。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因素:①初次接受针灸,过度紧张;②饭前空腹针灸,患者饥饿状态;③坐位姿势治疗,一时性脑供血不足;④肿痛类疾病,患者心情烦躁;⑤同类眩晕症者,有晕针、晕血、晕注射、晕手法等晕症史;⑥头部巅顶穴位,刺激过于强烈;⑦疏泄决断类功能障碍,肝胆经取穴多;⑧医患缺少交流,急于操作施治;⑨患者体质虚弱,劳碌疲惫之际;⑩大汗、大泻、手术或大出血之后。另外,医者注意力不够集中,取穴位置不准,操作手法不熟练也可能是发生晕针的构成因素之一。

例1患者首次接受针灸,且事后吐露曾有晕血经历,因情志而病在乳腺,取穴多为肝经;例2患者为空腹坐位治疗,因眼部疾病取穴多循肝胆经;例3患者为痛症且多取头部巅顶穴位,加上疲劳倦怠;第4例患者也是首次接受针灸,坐位取穴且多于头颈部穴位。可见列举病例均占晕针因素三项以上,所以发生晕针也就不足为奇。晕针时应尽量安抚患者不要紧张,针刺时不要过饥过饱,选择合适的体位,头部选穴要谨慎并刺激适度,治疗疼痛、情志疾病针刺肝胆经穴要仔细,以此防范晕针尤其是严重晕针的发生。

一旦出现晕针现象,医护人员切不可手忙脚乱。在没有绝对把握不向重症发展的情况下,还是应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安排患者平卧,注意保暖,监控血压、心率和脉象。对轻者使其仰卧,予以安抚慰问,给其饮温白开水或糖水,即可恢复正常;稍重者在此基础上,可点按人中、中冲、内关、足三里等穴,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有报道针刺昆仑、灸神阙穴,有效率达100%[5];对仍不省人事,气微脉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取急救措施。

笔者认为,在处理晕针时既不绝对不起针、不停刺,也不绝对不再针、不再灸,而是把握原则、机动灵活、妥善处置,以免因晕针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并尽可能地扩大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胡伯虎,陆寿康,杨思澍. 现代针灸师手册[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200.

[2]贺君,唐庆芬,庄礼兴. 晕针疗效的分析及机理初探[J] 中国针灸,2004,24(8):553-554.

[3]孔繁鑫,金娣. 新角度,新思路—从“晕针”本质初探针刺治疗产生疗效的作用途径[J].针灸临床杂志,2003,19(8):9-10.

[4]吴新贵,李红. 晕针后疗效提高的临床分析及机理探讨[J].广西中医药,1998,21(3):35-36.

[5]晏锦春,晏庆春,漆小媚.针刺昆仑、灸神阙治疗晕针42例[J]. 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11):374.

(收稿日期2015-07-28)

猜你喜欢
针灸针刺疗效
面向未来的中国医学——针灸篇
止眩汤改良方治疗痰瘀阻窍型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冷喷联合湿敷甘芩液治疗日晒疮的短期疗效观察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32例
针刺拉伸加TDP照射法治疗落枕的疗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