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淫学说的研究进展*

2016-01-30 06:07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中医文献杂志 2016年3期
关键词:风邪隐喻研究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杨雪彬 王颖晓△



·文献综述·

六淫学说的研究进展*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杨雪彬王颖晓△

摘要:本文从理论、实验、临床三方面对六淫学说近10年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认为六淫概念是一个范畴,是致病因素与机体反应的综合概括;六淫的部分致病机理已在实验研究中得以揭示;临床上免疫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艾滋病等疾病的发生均与六淫有关。指出六淫理论的研究应回置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多角度多方面展开。

关键词:六淫学说研究进展综述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秦国名医医和首次提出了“六气病源”说,谓:“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左传·昭公元年》)《内经》在运气理论“六气主时”基础上,系统论述了六淫的致病特点。陈无择首次将致病之六气定义为“六淫”,“六淫者,寒暑燥湿风热是也”(《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三因论》),后世医家不断充实和完善六淫学说。现就近十年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理论研究

1.六淫概念

近有学者[1- 2]应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对中医病因学说中的“六淫”概念隐喻进行研究,认为“六淫”病因概念已不再是自然界中“风寒暑湿燥火”六个具体的实体概念本身,而是利用人与自然界的相似性并通过隐喻映射形成的抽象概念,其概念范畴是真实病因向隐喻病因转化而来。另有学者[3- 6]分别对“风”、“寒”、“火”、“湿”邪的概念隐喻进行研究,认为病位在上在阳分,有汗出恶风的症状,或者发病突然、变化迅速、游走不定,或肢体颤动摇晃等临床特征的病因,皆可纳入风邪范畴;能引起手足厥冷、精神萎靡、脘腹冷痛、下利清谷、疼痛、肢体屈伸不利等症状的病因皆属寒邪;认为以色赤、焦灼、干燥、躁动不安等为特点的临床症状的病因均属火邪;病位在下、病程长、头重如裹、四肢懒沉重、关节肌肉疼痛不移、胸闷不舒、排泄黏滞不爽、舌苔厚腻等症状的病因皆属于湿邪范畴。

2.燥邪属性

关于燥邪阴阳属性的划分一直存有争议。魏妮[7]等认为燥属阴,因为秋冬天气越寒冷就越干燥。程抗、周铭心[8- 9]等认为燥邪体阴而用阳,燥邪本性属阴但表现为阳。王燕[10]等认为燥邪属性具有相对性:就燥为秋季主气而言,燥属阴;就燥与湿相对性而言,燥属阳。而在临床实践中,因感受燥邪的时期、患者的体质等多因素的影响,患者会表现出阴证、阳证之不同,故有凉润、辛温药的不同。由此可推断燥的属性不可单一的定性为属阴或是阳[11]。

3.六淫与微生物

刘力红[12]认为六淫致病就是环境改变对微生物的作用,把外感寒邪和病毒看作为生物与环境的问题。有研究表明多种外感温热证和内伤火热证与某些病原微生物或条件致病微生物感染密切相关。“伤风”、“风寒”、“风热”部分相当于上呼吸道感染等微生物感染所致疾病。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湿邪除水湿外,还应包括需要一定湿度而生长繁殖的病原微生物,如伤寒、副伤寒、沙门氏菌属感染和某些病毒感染[13]。

4.其他

有学者认为核辐射的致病特点与中医学中“火邪”致病特点相符[14]。王毅荣[15]通过对六淫气候敏感性的研究发现,六淫敏感区主要在我国华北和华中地区。前者多见燥湿火邪,后者多见风暑邪气。六淫强弱震荡以3~6年和12年左右准周期为主。

实验研究

1.六淫造模研究

人工气箱的运用目前六淫造模多是通过人工气箱完成。郭彩云[16]等运用人工气箱完成了风寒、寒湿、湿热3种气候因素的模拟,设置风速6m/s每隔1min吹1.5min模拟风邪,温度(6±2)℃模拟寒邪,温度(33±2)℃模拟热邪,相对湿度(90±4)%模拟湿邪,由此可复合完成所需气候因素。章敏[17]在人工气箱湿度设置为(90±4)%的基础上,将温度设为(21±2)℃模拟外湿环境,设为(6±2)℃模拟寒湿环境,设为(33±2)℃模拟湿热环境,大鼠每日放入刺激8h,结果三组高湿度组均出现饮食、饮水量减少,体重增长速度减慢,大便不成形等湿邪困脾的特征,此时湿邪对脾胃的影响造模完成。

复合因素造模有些实验需要在人工气箱的基础上,加入其他实验因素。如关于西北燥证的动物造模,对人工气箱进行了改造:为达到20%- 60%的湿度范围,放置了硅胶干燥剂;为符合风吹指标,加装程控台式转页风扇;沙尘指标则需另加设沙尘实验箱[18]。关于湿热证的造模,程方平[19- 20]等将小鼠在正常环境下,高脂饲料喂养2周后,再放入人工气候箱中(温度35℃,相对湿度95%),高脂饲料喂养,每日两次。12天后,灌服大肠杆菌。4小时后,再一次灌服,继续放入人工气候箱造模观察3天。此时大鼠出现的症状、体征及生理指标与中医学湿热证基本相符,为造模成功。

2.六淫致病机理研究

寒邪致病机理宋玉[21]等设置形寒组、寒饮组、形寒寒饮组,检测各组全血黏度。发现各组全血黏度数值均增高,以形寒寒饮组增高最明显。这与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的致病特性相吻合。有学者[22]通过观察外寒对小鼠肺组织水通道蛋白- 1(AQP- 1)表达的影响,发现外寒导致小鼠肺部水液潴留时,伴肺组织AQP-1蛋白表达下降,提示外寒可能通过调节AQP- 1的表达来影响肺部水液输布,从而揭示了寒邪伤肺以致肺失通调的致病机制。刘晓燕[23]等通过人工模拟气温骤降来诱发大鼠脑卒中,发现大鼠血管的收缩和舒张作用都加强,提示气温骤降使高血压大鼠血管舒缩反应功能紊乱,可能是寒邪促发高血压状态脑卒中发病的重要机制。这与寒性收引的致病特征一致。

燥邪的致病机理丁建中[24- 25]等发现外燥可致气道分泌功能下降,使气道组织失于濡润引起功能障碍,并伴分泌型IgA免疫分子持续减少,减弱气道“纤毛-黏液毯”与局部免疫御邪屏障之功。这与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的致病特性一致;实验表明核因子(NF-κB)活性、二棕榈酰卵磷酯水平、肿瘤坏死因子可作为温燥伤肺分子机制的特征指标。殷涛[25]还提出外燥环境下:肺部黏液糖蛋白的分泌增多,NF-κB活性降低,提示外燥伤肺,导致肺失通调,津液滞留成痰饮,亦可致免疫功能下降。倪圣[27]等通过观察气道组织病理和肺超微结构,发现外燥可致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升高和白细胞介素10负调节作用失衡,导致气道免疫防御功能下降。这与燥邪伤肺耗气的致病特性相吻合。

临床研究

1.风邪与免疫疾病

诸多学者对风邪与免疫系统疾病相关性进行研究。贾春霞[28]等通过对366例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资料进行数据分析,发现单独致病以风邪为首,临床表现以皮肤型紫癜为主,这与“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相一致;相兼致病以风热为主,辨证多为风热伤络,这与“风为阳邪”,风邪侵袭人体之后易从阳化热相吻合。王林[29]等回顾调查了148例儿童过敏性紫癜的发病规律,发现中医辨证以风热伤络证居79.73%。刘邦民、坚哲[30]等人认为过敏性紫癜是以风邪为致病之主因,其症状多从风变而具风之特性,风邪是贯穿疾病始终之病机。

李双全、林莉[31]等根据同类相求,风易兼邪袭肝的理论,认为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发生与风邪有关,并提出风药类激素样作用可抑制自身免疫性疾病,应重视风邪的致病性和风药的配伍应用。

2.寒邪与肿瘤

有学者[32- 33]研究认为寒邪可能是促使肿瘤形成、生长及复发的重要因素。王兵[33]还提出温阳散寒法应成为肿瘤治疗中的重要方法。这与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及寒性凝滞的致病特性相吻合。

3.湿邪与艾滋病

张海燕、彭勃[34- 36]等通过对334 篇艾滋病文献的定性和计量分析、1574例艾滋病病例回顾对照、1220例艾滋病患者和非艾滋病病毒感染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十多年的艾滋病临床治疗实践,提出了“艾毒伤元”的艾滋病中医病因病机理论。认为“艾毒”具有湿与毒的双重属性,艾毒的湿属性,使其更容易侵犯湿性体质的人体,是为“同气相求”。在元气损伤的过程中,湿邪始终贯穿其中。刘向阳、郭会军[37]等对40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携带者的症状和体征的调查,发现HIV携带者中感染湿邪偏多。

4.燥邪与呼吸系统疾病

马伯艳[38]认为咳喘的临床表现与燥邪致病的以干涩伤津、易于伤肺的症状特点相契合。又有学者[39]认为儿童支原体肺炎的发病与燥邪相关。

述评

综上所述,六淫是通过隐喻映射而成的抽象概念,是致病因素与机体反应的综合概括。中医学所谓六淫也应包括条件致病菌、某些病原微生物、病毒等在内。实验研究揭示了寒性凝滞主收引易伤阳气、燥邪伤肺耗气伤津等六淫邪气的部分致病机理。临床研究发现免疫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艾滋病、肿瘤等疾病的发生亦与六淫相关。

回顾近10年研究发现,六淫理论研究相对较少,且大多并未对六淫学说的渊源进行深入探讨。实验研究中,关于火(热)邪、暑邪的研究较为少见,且现有的检验指标未完全揭示六淫的全部致病机制。究其原因,中医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母体中孕育而来的,六淫概念及其致病性质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学固有思维密切相关。因此,今后对六淫学说的研究,应回置于传统文化背景下,遵循中医学的固有思维方式,从理论、实验、临床等多角度多方面展开。以此理解六淫学说的科学内涵, 为临床医疗实践服务。

参考文献

[1]谷浩荣,贾春华.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的中医“六淫”概念隐喻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1,13(6):1091- 1094.

[2]贾春华.一种以身体经验感知为基础形成的理论——以“六淫”中的风为例分析中医病因的隐喻特征[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1,13(1):47- 51.

[3]谷浩荣.基于范畴理论的中医风邪概念隐喻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

[4]谢菁,谷浩荣,贾春华.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中医六淫概念隐喻——以湿邪概念为例[J].中医药学报,2012,40(3):3- 6.

[5]邸彪.基于认知的中医寒邪概念隐喻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

[6]刘惠金,贾春华.从隐喻认知角度探究中医之“火”的概念内涵[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14(5):2087- 2091.

[7]魏妮,孟凡冰,王宗柱.浅谈“燥”的阴阳属性[J].国医论坛,2007,22(6):9- 10.

[8]程抗,顾漫.试谈燥的阴阳属性及其临床指导意义[J].北京中医药,2012,31(2):110- 111.

[9]周铭心,凌泽奎.燥邪属性辨析——西北燥证病因学研究[J],新疆中医药,2005,23(6):1- 3.

[10]王燕,朱向东,程畅和.燥邪的阴阳属性探讨[J].辽宁中医大学学报,2007,9(1):15- 16.

[11]赵珊珊.浅论中医学关于“燥”之阴阳属性及其临床启迪[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3,25(5):3- 5.

[12]刘力红.不同视角探病因——谈六淫与微生物[J].中医药通报,2007,6(1):41- 43.

[13]关洪全.试论中医“六淫”与“内生五邪”学说中的病原微生物致病认识[J].中医研究,2009,22(4)1- 2.

[14]石鹏展,张蓉,杨云霜,等.关于核辐射与中医火邪致病的理论探讨[J].陕西中医,2013,34(9):1196- 1197.

[15]王毅荣.六淫之气候敏感性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7):1469- 1473.

[16]郭彩云,高鹏,李俊莲,等.人工模拟不同外邪环境对正常及免疫低下小鼠一般情况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1,52(23):2034- 2036.

[17]章敏,陈刚,王勇,等.外湿致病动物模型研制探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4):748- 750.

[18]史红.燥证源流析及西北燥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案的探索与构建[D].新疆:新疆医科大学,2014.

[19]程方平,刘松林,李云海,等.温病湿热证大鼠模型肝线粒体K+-Na+-ATP酶活力变化的对比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2):174- 175.

[20]程方平,李家庚,刘松林,等.湿热证大鼠模型的研制与评价[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2):2549- 2551.

[21]宋玉.形寒寒饮伤肺理论及致病机制的实验研究[D].湖北:湖北中医药大学,2014.

[22]陈会敏,张六通,李蓉.外寒对小鼠肺组织水通道蛋白- 1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4):1025- 1026.

[23]刘晓燕,郭霞珍,李立华,等.寒邪诱发高血压大鼠脑出血发病中血管活性因子的变化[J].中医杂志,2012,53(6):507- 512.

[24]丁建中,胡利群,张六通,等.外燥对小鼠气道“纤毛-黏液毯”御邪屏障影响的实验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1):20- 40.

[25]丁建中,张六通,向光盛,等.温燥伤肺的分子机制实验研究[J].中医杂志,2012,53(11):952- 955.

[26]殷涛.外燥伤肺的分子机制研究[D].湖北:湖北中医药大学,2011.

[27]倪圣,丁建中,张六通,等.外燥对气道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与IL- 10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7(2):103- 106.

[28]贾春霞.366例儿童过敏性紫癜中医病因分析[D].山东:山东中医药大学,2009.

[29]王林,卢书芳.148例儿童过敏性紫癜回顾性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0,2(4):315- 316.

[30]刘邦民,坚哲,肖月圆,等.浅谈“风邪”与过敏性紫癜[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4,13(2):127- 129.

[31]李双全,林莉,任树萍.自身免疫性肝病中医发病机制的风邪作用探讨[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9(12):1355- 1363.

[32]赵令竹,鞠宝兆.寒邪与肿瘤关系探要[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25):104- 106.

[33]王兵,侯炜,颜琳琳.从寒论治肿瘤若干问题探讨[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1):42- 44.

[34]李建智,张淼,刘飒,等.艾滋病“艾毒伤元”病机假说的理论探析[J].中医研究,2015,28(10):4- 5.

[35]张海燕,彭勃,谢世平,等.艾滋病“艾毒伤元”发病机制中湿邪作用的探讨[J].世界中医药,2014,9(5):568- 639.

[36]许前磊,谢世平,郭会军,等.“艾毒伤元”假说与艾滋病中医发病机制研究[J].中医学报,2012,27(9):1080- 1082.

[37]刘向阳.湿邪与HIV携带者免疫指标的相关性研究[D].河南:河南中医学院,2014.

[38]马伯艳,郑慧娟,段润章,等.从燥邪论咳喘证[J].四川中医,2014,32(11):22- 24.

[39]吴振起,刘光华,王子.从燥论治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经验[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2,4(6):508- 510.

*基金项目: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12AZD015);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编号:12YS034);上海高校一流学科(科学技术史学科)建设计划项目(编号:0712)

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R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4737(2016)03- 0069- 04

(收稿日期:2016- 01- 19)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Six Pathogenic Factors

YANG Xue-bin, WANG Ying-xiao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203,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s to sum up six pathogenic factors from aspects on theory, experiment, clinics during recent 10 years. It is considered that six pathogenic factors is a scope to provide one comprehensive summary for pathogenic factors and body response. Partial pathogenic mechanism of this have been proved in the experimental researches, which suggest the connection between immunological disease, respiratory diseases, tumors, HIV and six pathogenic factors. Therefore, it is pointed out that researches should be review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by various views.

Keywords:six pathogenic factors; research development; summary

猜你喜欢
风邪隐喻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治风邪 按摩风府穴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从湿毒挟风论治炎症风暴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程演进
《活的隐喻》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宣肺止嗽合剂辅助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风邪犯肺证患者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