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改饲”政策效应分析与关键问题研究热点

2016-01-31 18:09郑瑞强刘小春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6年3期
关键词:饲草料饲草种养

郑瑞强 刘小春

“粮改饲”政策效应分析与关键问题研究热点

郑瑞强 刘小春

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及:“要加快发展草牧业,支持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料种植,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随后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快推进农牧结合,加快发展农区畜牧业,要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 ‘粮改饲’ 试点,把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改成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农业部为推进“粮改饲” 工作,选择山西、内蒙古、黑龙江、甘肃等 10 个省区积极开展 “粮改饲” 试点,截至 2015年底共落实试点县 33个。

1 “粮改饲” 政策效应

1.1 人畜争粮的逻辑更新

长期以来,我国坚持 “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的粮食安全战略。三大主粮品种——小麦、玉米、稻谷,被视为我国粮食安全的生命线。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城镇化水平逐步提升以及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不仅人均油脂类食物摄取量快速增加,而且居民食物消费结构正在从低能量的谷物、蔬菜等碳水化合物向高能量的畜产品等蛋白质食物转变,中国居民肉类总需求量城乡稳步增长态势,尤其是牛羊肉供给面临瓶颈约束。畜产品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也导致中国饲料粮需求量不断扩张,呈 “刚性” 增长态势。一般认为,受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制约(耕地面积、环境承载力及饲料供应等),饲料粮食作为影响我国畜禽养殖业发展的主导因素,将对我国粮食生产带来巨大压力。

然而,近几年我国口粮费增长并不明显。孔祥智教授认为:“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本质上不是说人吃的部分(主要是水稻和小麦),这个没有什么问题。最近几年,大豆、玉米进口量大幅增加,但是进口小麦和稻谷基本上没有什么增加,只是调剂一些余缺。所以粮食安全问题,本质上是在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来解决饲料安全问题”。同时在国内粮食不断丰收的大背景下,由于国家政策的鼓励,国内种粮结构出现偏差,国内玉米仓容越来越庞大,财政压力巨大,成为国家性难题。粮食生产既要算 “安全账”,还得算 “经济账”。因此,必须推行 “粮改饲”。推动 “粮改饲”,是国家粮食安全观念的革新。

1.2 青贮饲喂经济与生态效益显著

粮改饲,并不仅仅是把籽粒玉米改成种植全株青贮玉米,而是要针对不同地区的自然特点和草食牲畜属性,因地制宜地选择种植燕麦草、苜蓿草、黑麦草等青绿饲料,王明利表示,发展“粮改饲”,将种植和养殖、草和畜、产品安全和环境安全紧密结合起来,符合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符合国际畜牧业的发展方向。

一是经济效益明显。在养殖环节,青贮饲喂方式与传统饲草和精饲料分开饲喂方式相比,将粮食作物改成青贮饲料,可以直接就地转化,其效率更高,经济效益明显。据王明利教授测算,一头单产 5 t左右的泌乳奶牛,“优质饲草+精料” 的饲喂模式比传统的 “秸秆+精料” 的饲喂模式,每日的产奶量一般可以提高1.5 kg左右,牛奶的乳蛋白和乳脂率都显著提升,而奶牛的发病率显著降低,总体算下来,一头奶牛每年可增加效益 2 000元左右。

二是生态效益显著。种植青贮玉米及其他优质饲草,可以缓解对土地的长期消耗,改良土壤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生产效率,通过养殖粪污施肥还田,不仅不用考虑秸秆的二次收贮问题,实现 “改土增粮” 目标,而且还避免了秸秆焚烧引起的环境问题。

1.3 “粮改饲” 社会效益突出

促进畜牧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王智才认为:应以玉米种植结构调整为重点,以草食畜牧业发展为载体,引导玉米籽粒收储利用转变为全株青贮利用,带动秸秆循环利用和转化增值,促进玉米资源从跨区域销售转向就地利用,进而推进粮食作物种植向饲草料作物种植的方向转变,努力构建种养循环、产加一体、粮饲兼顾、农牧结合的新型农业生产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中国农业大学玉柱教授以全株青贮玉米为例展开分析:全株青贮玉米茎叶茂盛,植株高大,产量是一般籽粒玉米的 2~3 倍,其价格高于普通籽粒玉米+秸秆。另外,全株玉米收割期提前15~20 d,有可能多种半季作物,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同时,便于机械化生产,使加工成本降低。按当前平均水平测算,种植普通玉米一亩地收获 400 kg籽粒和440 kg秸秆,总收入约 1 000元。而种全株青贮玉米如按每亩 3.5~4 t生物质产出计算,总收入则在 1 200~1 500 元,收益差额在 500 元左右,让农民得到了实惠。

2 “粮改饲” 政策实施中的关键问题与推进策略

2.1 重视试点地区实践总结,强化关键问题剖析

为推进 “粮改饲” 工作,国家给予试点地区财政补贴,按照 “粮改饲” 试点的要求,国家财政给予每个试点县每年平均补助资金 1 000万元,实施周期是 3年。但由于国家财政补贴资金有限,并且存有各地区补贴标准不一致现象,使得 “粮改饲” 工作存在 “引导农民调产难、饲草收储难和企业周转难” 三大难题。引导农民调产难,一方面是因为农民受种植观念影响不愿意把土地调整出来种草,另一方面是种粮有补贴还有收益,种草后效益并不能马上体现,因此农民种草积极性不高。饲草收储难是因为饲草收储有时限,但受劳动力和收割机械的影响,往往很难在短时间内收储完成,造成了极大浪费。企业周转难是因为企业收购饲草、发展生产等需要大量资金,而目前银行对企业周转金贷款缺乏政策,企业运行困难较多。市场利益分配不均衡影响 “粮改饲” 工作顺利实施,包括土地所有者、种子经销商、农资经销商、机械设备拥有者、种植户、养殖企业、中间商、保险公司等,往往种植户利益无法保障、承担风险较大,各利益相关者利益关系协调治理困难。

2.2 把脉农户意愿,关注粮食安全

王智才认为 “粮改饲” 试点工作事关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大局。要始终坚持种养结合和市场导向,合理确定 “粮改饲” 试点面积和青贮饲草料收储总量,以合理利益分配为核心,构建种养双方紧密合作的长效机制。要注重发挥养殖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带动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帮助农民提高种植收益。要充分尊重种养双方意愿,根据区域和产业实情推进工作,坚决不搞强制性任务安排,不搞指令性行政推动。要协调好企业和农民的关系,采取有效措施,在收储交易过程中充分照顾农民利益,带动农民增收。要妥善处理好存量与增量的关系,把握好调整发展尺度,科学确定种植结构调整范围,切实维护粮食安全。

2.3 准确把握产业定位,注重多元协作

中国农科院王济民教授认为: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 “粮改饲”,是按照草牧形成产业链来设计提出的,要做好种养结合,建立 “种植—饲草料加工—有机肉奶生产—清真食品加工(副产品加工)—贸易(物流)”全产业链生产体系,以观光牧场等为主体发展现代体闲旅游业,打造生态、循环、有机、高效、高值种养结合产业;大力发展 “养殖企业+种植大户”“养殖企业+种植合作社” 和 “养殖企业+自有种植基地” 等多种种养结合模式,扩大青贮饲料种植,切实提高秸秆饲料化利用水平。建立完整的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打通种养业循环渠道,延长产业链,政府管理部门应该主动承担协调、组织、服务、监督等职能,以实现相关各方利益共享。另外,“粮改饲” 将会改变现有饲料产业格局,应加快建立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有效解决制约畜牧业发展的饲草料供应瓶颈,促进农牧交错区逐步构建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粮草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种养新格局,进而有效地促进了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农牧民持续增收,提高综合效益。

2.4 强化科技支撑,注重政策支持

一是要加强科技支撑,建立草畜一体化技术体系。杨富裕认为:应围绕草畜各自特点,针对三大安全(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四个重点方向(产品安全、产出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统筹开展草畜品种选育、饲草料及非粮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生物发酵饲料调制、草畜能(肥)循环等技术研究与技术支撑,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建立草畜一体化技术体系。二是要加强政策支持和产学研用相结合,扶持一批商业化饲草饲料种植、加工、销售、物流等大型企业,促进产业发展。三是注重组织引导和政策支持。在具体推进措施中要做好组织领导,建立起专门的技术推广队伍,加大技术指导,思考如何让青贮饲料进入种植业、如何支持大型饲草器械应用、饲草专业化发展、如何通过草牧一体化促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等关联问题,在政策层面做好种粮补贴、农机补贴等扶持,通过龙头企业做好示范带动,真正实现饲草料作物的过腹还田,提高整体效益。

摘自《饲料工业》2016年03期

猜你喜欢
饲草料饲草种养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三法喂牛可省粗饲料
养肉牛省草料有窍门
养肉牛省草料有窍门
反刍动物饲草料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估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饲草料资源的利用途径
饲草料加工调制方法及今后发展建议
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多点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