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梯田香蕉种植问题的民族学考察——以云南省元阳县猛懂村为例

2016-01-31 21:51郭紫璇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3期

王 通 郭紫璇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哈尼梯田香蕉种植问题的民族学考察——以云南省元阳县猛懂村为例

王 通 郭紫璇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摘要】哈尼梯田成功申遗为哈尼族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了机遇,依托梯田稻作促进哈尼族发展是其发展的趋势。然而现阶段由于梯田稻作经济价值较低,猛懂村选择了香蕉种植,香蕉种植破坏了哈尼梯田文化和生态环境,因此本文就挖掘梯田经济价值、保护哈尼梯田文化和开展生态修复等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哈尼梯田;香蕉种植;猛懂村

2013年6月22日,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申遗成功提升了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整体形象,增强了它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红河哈尼梯田在申遗成功后蕴含了极大的经济价值。梯田稻作是哈尼梯田文化的核心,哈尼族本应依托于梯田稻作,通过哈尼梯田特色产业来增收致富,但是猛懂村村民却放弃梯田稻作改种香蕉,这无疑会对哈尼梯田文化带来巨大的破坏。猛懂村为何种植香蕉?种植香蕉对哈尼梯田带来哪些问题?如何采取措施减少梯田上的香蕉种植?本文将逐一展开分析。

一、猛懂村哈尼梯田种植香蕉的原因

猛懂村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黄草岭乡西南部,是以哈尼族为主的村寨。2012年猛懂村约有246户,共1147人,耕地面积约为860亩,其中梯田约为578亩,截至2014年约有60%的梯田已改为种植香蕉。哈尼梯田由梯田稻作转变为种植香蕉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梯田稻作周期长、程序复杂、耕作工具落后

哈尼族有一套较为完整的合乎科学原理的耕作方法,此耕作方法以1年为周期,按照挖头道田、修水沟、犁、耙、施肥、铲埂、修埂、造种、泡种、放水、撒种、薅草、拔秧、铲山埂、割谷、挑谷、打谷、晒谷等20道程序进行,整套程序较为复杂,每道程序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梯田稻作成本较高。

老乡说:我们这里不是梯田台地就是坡地,大型机械设备不能大规模使用,很多方面都靠人力和畜力。我家里现在不喂牛了,所以要租牛,要租三天,一共花费300元;还要雇人插秧,一共雇4个,雇两天,一共花400元;化肥要买4袋,至少花费400元;农药要喷两次,每次至少花费40元,这个还不算其他的就要花费1140元。

虽然村民梯田稻作投入成本较大,但产粮自给自足很少出售,所以梯田稻作的经济价值较低,不能把其作为提高物质生活条件的途径。村民种植香蕉省时省力,可获得每株5元的租金,定期去县城或附近工厂打短工也可获得每天70元的报酬,因此种植香蕉可以拓宽村民的收入途径,提高其物质生活条件。所以村民自然抛弃梯田稻作这种低效的生产方式转变为租赁梯田。

(二)“文化持有者”外出务工

哈尼梯田“文化持有者”是指拥有哈尼梯田或从事梯田稻作的哈尼族人。在帕森斯社会行动的“模式变量”理论中,他提出用“动机取向”和“价值取向”概念框架分析社会行动的模式变量[1]。动机取向是社会行动者以直接利益为争取目标的主观要求,“文化持有者”外出务工的动机主要由推力和拉力形成的利益驱动,哈尼梯田传统稻作农业产出满足不了“文化持有者”对于提高生活水平的需求从而形成推力,外部新型经济需要大量劳动力,且回报较高,能满足改变其生活水平的需求从而形成拉力,在推力和拉力形成的利益驱动下,“文化持有者”大量外出务工。哈尼梯田稻作离不开生于斯老于斯的“文化持有者”,如果离开了这些文化持有者,那么哈尼梯田将会被抛荒。为了避免梯田被抛荒,同时也能再从梯田上获取经济利益,种植香蕉无疑是一种替代途径。种植香蕉后又加速了剩余劳动力的流失,从而又强化了香蕉种植。价值取向是行动者对超越直接功利的道德目标和理想信念的追求。在“文化持有者”外出务工的输入地和输出地对比中,输入地不仅能更好地满足其利益需求,而且还能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哈尼梯田“文化持有者”在嵌入输入地过程中,必然会受输入地文化的影响,使其乡土性和对梯田的依恋感降低,从而也为种植香蕉减少了障碍。

(三)梯田开发带来的收入少

笔者在猛懂村发放调查问卷110份,其中有效问卷102份,问卷分析结果显示,70.3%的村民在梯田开发中没有增加收入,仅有29.7%的村民增加了收入,从政府角度看,申遗成功后政府把梯田开发的精力主要放在了坝达、多依树、老虎嘴等哈尼梯田核心景区内,而猛懂村处于核心景区以外的区域,政府对其关注度不够,各项政策扶持较少,梯田开发较少,所以申遗成功后政府很少能通过梯田开发挖掘当地的梯田稻作经济的潜力。从村民角度看,村民是梯田的主要劳动者,长期生活在哈尼梯田文化的氛围下,潜移默化地接受哈尼梯田文化的熏陶,因此猛懂村村民几乎都具有具体状态的哈尼梯田文化资本。据调查,72.3%的村民年平均收入在10000以下,由此可知村民拥有的经济资本较少。猛懂村地理位置闭塞,村民绝大多数世代为农民,受教育水平也较低,这些严重限制了其获取社会资本。将当地文化资源转换为经济优势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为前提,然而村民拥有的经济和社会资本较少,很难将哈尼梯田文化资源转换为经济资源,以提高梯田稻作的经济附加值。既然政府和村民都很难提高梯田稻作的经济价值,那么村民就会放弃梯田稻作选择种植香蕉。

梯田稻作经济价值低—村民不能增收致富—选择外出务工—青壮年劳动力远离梯田—利于种植香蕉—加速了劳动力的流失—香蕉种植更加普遍,这是一种递进的关系。哈尼梯田成功申遗之后政府和村民也未能挖掘当地梯田稻作的经济潜力,使香蕉种植愈演愈烈,从而给哈尼梯田文化和生态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二、哈尼梯田香蕉种植带来的问题

(一)哈尼梯田文化内部影响力衰弱

伴随着哈尼梯田申遗成功、美丽家园建设和打造“哈尼特色、5A景区、中国一流、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等一系列活动的展开,哈尼梯田外部影响力逐渐扩大,但就猛懂村等种植香蕉的村寨而言,大规模种植香蕉使哈尼梯田文化内部影响力衰弱。

以前我都在家里种田很少会出去赚钱,到了昂玛突、苦扎扎等节日,我们过节的情绪非常高,节日气氛也非常浓。但现在田里种上香蕉了,不需要那么多的劳力了,我就去昆明给人家做搬运工,除了昂玛突以外没事很少回家。

运用玛丽·道格拉斯的格栅/群的方法分析YXH个案。以前YXH是高格栅和高群值。家里有水田需要他去耕作,他的活动受水田的约束,并且在劳作之余他也参加大量的哈尼族群体性活动。现在他是高格栅和低群值,他无田可种转而外出务工,工作强度较大,工作类型和休假时间约束着他,使他回家次数减少,哈尼族群体性活动参加也少。在猛懂村与YXH类似的外出务工者约有500人,很明显这群人在由高格栅和高群值向高格栅和低群值转变中可以看出其生计方式发生改变且参加哈尼族群体性活动减少。生计方式转变使其对梯田的依赖程度降低,对哈尼梯田文化的认同感也随之下降。村民参加哈尼族群体性活动较少,使哈尼梯田文化特质在族内的传递途径变窄,从而缺乏对自身文化系统的了解。两个结果最终导致哈尼梯田文化内部影响力衰弱。

(二)哈尼梯田农耕习俗逐渐消失

哈尼族以梯田稻作活动为轴心构建起了完整的哈尼梯田文化体系,梯田农耕习俗是其重要表现,但现在梯田稻作转变为种植香蕉,必然对农耕习俗带来冲击,冲击下的梯田农耕习俗表现如下:

种植香蕉后就没有水沟管理人了,刻木分水也不用了,管水的制度已经快没有了;物候历也很少使用了;牛也被杀了一半了,剩下也就有70~80头了;像选种、育秧、开秧门、祭祀等习俗没人教孩子,孩子也不太懂了;咪咕年龄一般在50岁左右,现在这一年龄段没田可种的人很少在家,都出去干活了,即使在家的人也不一定符合做咪咕的条件。

由上则个案可知,猛懂村农耕习俗处于不断消失的过程。梯田农耕习俗逐渐消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具体的梯田农耕习俗被遗弃。具体的梯田农耕习俗主要包括选种、育秧、开秧门习俗;梯田生产组织形式;梯田管理方法;梯田祭祀礼仪;梯田稻作禁忌等。马克思主义人类学认为下层结构由与生产密切相关的社会结构要素组成,上层建筑由远离生产的要素组成,比如仪式和习俗,下层结构决定上层建筑[2]。梯田稻作变为种植香蕉说明下层结构发生了改变,下层结构改变必然带来上层建筑的变化,以前因梯田稻作形成的上述农耕习俗不适用于种植香蕉,所以会逐渐被村民遗弃。二是哈尼梯田文化农耕习俗的主持者逐渐消失。如果把猛懂村农耕习俗结构网络看成由竹竿和橡皮带组成的框架结构,竹竿和橡皮带的结点代表村民,农耕习俗的主持者携带了大量的哈尼梯田文化特质,所以农耕习俗主持者无疑是此网络的重要结点,由于大部分农耕习俗主持者无田可种转而寻找其他生计方式,导致与其相邻的竹竿和橡皮带由强关系转变为弱关系,从而导致农耕习俗结构网络失衡,在失衡状态下农耕习俗容易消失。

(三)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种植香蕉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哈尼梯田是森林、水系、梯田、村庄四要素同构的良性循环生态系统,它分为森林、水系、梯田、村庄四个子生态系统。森林子生态系统发挥供材、薪炭的功能;水系子生态系统发挥供水的功能;梯田子生态系统发挥供粮的功能;村寨子生态系统发挥供宿的功能。四者在这些功能下保持协调运转,但现在梯田子生态系统的功能不再是供粮,势必会导致与其他子生态系统的矛盾,从而破坏哈尼梯田文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二是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哈尼梯田处于山高坡陡区域,由人为切坡建造而成,容易发生地质灾害,但哈尼族先祖根据不同土质、不同气候、不同坡度修筑不同的梯田,种植不同的稻种,降低了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但现今香蕉种植并未考虑梯田的内部差异性,破坏了原有的梯田结构,从而易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三是生态系统破坏后很难恢复。种植香蕉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的灵活性和自我完善机制,如果要恢复梯田稻作需要经过修补水渠、建造积沙田、架设田棚、修补防洪沟、修补台地、和泥垒埂、翻土、灌水等程序,这些程序至少要经过三年才能完成,所以由种植香蕉改为梯田稻作非常困难,这对于保护哈尼梯田文化无疑是巨大的损害。

三、哈尼梯田种植香蕉问题的建议

根据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理论,社会文化领域如经济、政治、法律、宗教、道德、文化等都是一个场,“场”是由处于高低不同位置的事物所构成的关系网络或结构[3]。本文把哈尼梯田文化看作一个“场”,那么政府、村委会、村民处于关键位置,应将三者协调一致,使其形成合力,在挖掘哈尼梯田经济价值、保护哈尼梯田文化、进行生态修复方面发挥作用。

(一)发展梯田特色经济,提高梯田的经济价值

发展梯田特色经济不仅要开发特色农产品还要提高梯田的生产效率。政府要多方面筹集资金加快优质、特色梯田农产品建设,引入市场机制推广种植有机稻,形成规模化的市场销量,为种植梯田农户的增收拓宽渠道。村民具有丰厚的具体状态的哈尼梯田文化资本,应积极寻找与梯田文化密切相关的职业,参与到梯田开发中将自身文化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村民还要认清梯田的经济价值,挖掘梯田的经济潜力,比如开发哈尼豆豉、生态鸭蛋、哈尼蘸水鸡等土特产。村委会要发挥带头作用,积极引进适宜本地区梯田稻作的相关设备,从而优化耕作工具,减少耕作程序,并且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间套种,良种推广,病虫害防治和稻田养殖业等工作,增加粮食产量,提高梯田稻作的生产效率。

(二)保护哈尼梯田农耕习俗,完善传承人保障机制

农耕习俗是哈尼梯田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体现,保护哈尼梯田农耕习俗要做到三个方面。一是村民充分发挥“文化持有者”的作用。对哈尼梯田农耕习俗进行创新,革除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部分。二是政府要完善传承人保障机制。2014年元阳县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1人,州级传承人23人,县级传承人122人,对哈尼梯田遗产区村庄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管理办法,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给予每年1000元的补助。当前应扩大传承人保障机制的覆盖面和提高对传承人的补助,维护咪咕、摩批、沟长等传统梯田稻作农业中的社会角色,为哈尼梯田农耕习俗的传承提供师资力量。三是村委会要建立村级文化保护传承基站。购置相关哈尼梯田文化的书籍,并且让传承人定期讲授哈尼梯田文化,逐步恢复和重建哈尼梯田,提高村民保护和传承农耕习俗的积极性。

(三)开展生态修复,推行耕田优惠政策

政府部门要完善对种植水稻的激励措施,提升水稻品种,提高水稻的收购价格,使种植水稻的村民得到实惠。同时,为了解决香蕉种植问题村委会应采取动态巡查机制,核实香蕉的实际种植面积,梯田的损坏程度,村民种植香蕉的意愿。村委会根据核实的具体情况,实行领导分片包干责任制,开展生态修复工作,减少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对梯田的破坏。政府要完善相关法规,扩大梯田保护政策的覆盖范围,把缓冲区和边缘区的哈尼梯田也纳入梯田保护范围内;严禁征用、占用和转为非农用地,保持哈尼梯田原有稻作用途。政府还要推行耕田优惠政策,对梯田种粮农户实行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政策性补贴,安排惠农资金,扶持、引导、帮助哈尼梯田区域内村民在不改变梯田原貌的情况下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以提高农民保护梯田、耕作梯田的积极性。

菲律宾梯田1995年既已成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但是这一殊荣而今早已失去光芒,因为梯田稻作经济价值较低,梯田耕作者伊富高族年轻人大规模抛弃梯田稻作外出打工。哈尼梯田应积极吸取菲律宾梯田的教训,充分挖掘哈尼梯田稻作的经济价值,在不改变哈尼梯田稻作性质的前提下发展哈尼梯田特色经济,促进哈尼梯田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访问时间:2014年7月16日,地点:猛懂村村口,受访人:MX,男,哈尼族,36岁,农民。

②具体化状态的文化资本是指与个人的身体直接联系的文化资本,是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而储存于个人身体中的文化知识、文化技能和文化素养。

③社会资本是一种体制化的关系网络,是在特定的工作关系、群体关系和组织关系中存在的,通过某种制度性的关系来加强。

④访问时间:2014年7月17日。地点:猛懂村文化广场,受访对象:YXH,受访人:YXH,男,哈尼族,49岁,外出务工者。

⑤任何事物如果要划分到它的同类时,都可以沿“格栅”和“群”这两个数轴进行测量,格栅注重单独个体的测量,反映事物对个体的约束状况。群是测量群体的聚合状况。

⑥访问时间:2014年7月17日。地点:猛懂村文化广场,受访对象:LXM,受访人:LXM,男,哈尼族,67岁,退休老师。

⑦资料来源:《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报告》。

参考文献:

[1]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英]阿兰·巴纳德著,王建民译.人类学历史理论与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3]宗晓莲.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对文化变迁研究的意义——以旅游开发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变迁研究为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02,2.

作者简介:王通(1991-),男,山东泰安人,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民族学;郭紫璇(1993-),女,湖北荆州人,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C95-0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