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当务之急是修复和重构政治生态

2016-02-01 02:36王国忠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副校长省社科联副主席
创造 2016年12期
关键词:选人用人实力

文/王国忠(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副校长 省社科联副主席)

云南的当务之急是修复和重构政治生态

文/王国忠(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副校长 省社科联副主席)

“云南经济发展不尽如人意的罪魁祸首就是被严重污染了的政治生态。因此,云南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应该是修复和重构政治生态。”

2016年11月11日,我应邀到云南省公路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作“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解读”的专题讲座。讲座结束后,有位同志问我:“王老师,我们云南的经济实力,在过去10多年里,在全国的排名不进反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从观念不活、交通不便、产业不强、创新不足、人才不够等几个方面回答了这个问题。但是,因为自己对这个问题,平时没有更多的思考,因此,看得出来我作的回答,提问者并不是太满意。当晚,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思考。现将自己的一些粗浅体会,与大家进行交流。一家之言,一孔之见,不一定都对,仅供大家参考。

在全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云南的经济实力进入前10位,成为上游省份,我们云南人要努力争取,但实事求是地讲,难度很大,至少目前可能性确实不大;名列20位后,成为下游省份,也不应该。综合凭借云南的基础条件、自然生态、区位优势和民情民风,云南经济实力的排名应该处于10至20位之间,属于中游省份,这不仅是我们的一种主观美好愿望,而且曾经是客观事实。在20世纪和21世纪交替之际,也就是1999年前后,云南的GDP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在第十六七位,财政收入在全国前几位,就是中游水平,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既成事实。非常遗憾和令人痛心的是10多年后的今天,在很多省市不断进位向前的时候,我们的排名不仅没有进位,反而退步,成了第24名,正可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为什么我们云南的经济实力排名不进反退了呢?有人会说这是因为我们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交通不便。对这种说法,我不仅不能苟同,相反坚决反对。为什么坚决反对呢?过去云南排名全国第十六七位的时候,云南就不缺资金、就不缺技术、就不缺人才吗?那时云南的交通也比现在更便利吗?其实,上世纪末我们排名第十六七位的时候,我们比现在更缺资金、更缺技术、更缺人才,交通条件不仅比现在差,而且差得还很远。再说,我们的邻居贵州省、重庆市等这些近几年排名不断在进位靠前的省市,难道就不缺资金、不缺技术、不缺人才吗?交通基础条件也比我们好许多吗?所以,云南经济实力排名不进反退是因为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交通不便的说法,是一种似是而非的推卸责任的借口,既不符合客观实际,当然也就很难自圆其说,这种说法很像在遵义会议上有人把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完全归咎于敌人太强大等客观因素,而不找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

也会有人说,云南经济实力不进反退,是云南的基础条件不好、劳动力素质差所造成的。这种说法,我更不同意。我们排全国第十六七位的时候,基础条件就很好、劳动力素质就很高吗?时间过去10多年之后,我们的基础条件不是更好了反而更差了,劳动力素质不是提高反而降低了,这种说法符合客观实际吗?这种说法能令人信服吗?

有人还会说,云南经济实力排名不进反退是因为我们的产业不大不强。产业不大不强,乍一听好像是个原因,深究起来其实也大谬不然。过去我们的经济实力排名第十六七位时,云南的烟草、冶金、旅游、博览、花卉等产业的实力,不仅在全国名列前茅,而且不少产业在亚洲乃至在全球都有较大的影响。时间过去10多年以后,怎么我们的产业都不太行了呢?显然,云南产业不是历来就不大不强,过去曾经有过又大又强的辉煌历史,是近10多年落伍了,变弱了,变小了。看来,产业不大不强,只是云南经济实力排位不进反退的一种表现,而绝对不是根本原因。事在人为,世界上的事都是人干的,产业发展也不例外。人心不齐,产业肯定做不大;人心不顺,产业肯定做不强。因此,云南产业不大不强不是原因,而是人心不齐、人心不顺的结果;而人心不齐、人心不顺的原因又是政治生态受到污染。

可能还会有人说,是云南的创新不足,造成云南经济实力排名不进反退了。这种说法,比前几种说法好一些,稍微沾点边。在云南经济实力排名第十六七位时,我们确实有很多创新之举,当时在砸锅卖铁进口世界一流的卷烟生产设备、把烟田作为烟厂的第一车间、发展特色优势旅游业、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地方航空产业等等方面,云南都有许多在全国都起引领示范作用的创新思路、创新举措、创新业绩。在我们的排位不进反退的10多年里,我们确实缺乏这种开拓性、原创性、引领性、颠覆性的创新之举。但是,把云南经济实力排名不进反退的主要原因完全归咎于创新不足,虽然有些道理,却也不太准确。为什么呢?因为创新不足,既是排位退后的原因,也是排位退后的结果。为什么近10多年我们云南的创新就不足了呢?因为创新不足,是由环境不好造成的。说得再直白一点,环境不好与创新不足之间有必然的因果关系,环境不好是原因,创新不足是结果。因此,我们把云南经济实力排位不进反退的板子打在创新不足上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客观的。

美国是全球公认的创新型国家。这是因为美国有强大的创新能力。美国为什么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呢?因为美国有庞大的创新队伍;为什么美国会有庞大的创新队伍呢?因为美国有良好的创新环境。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的钱学森先生在上世纪50年代想从美国回到祖国时,受到美国政府的无理阻扰,所以,他回国后,就终身没有再去过美国,美方无论怎么热情邀请,他都坚决不去,但是他直到晚年都念念不忘美国良好的创新环境。古今中外的实践不断向我们昭示:环境好则人才聚,人才聚则创新多,创新多则发展快;环境差则人才散,人才散则创新少,创新少则发展慢。说到这里,我们就应该清楚了,创新不足是环境不好造成的,云南经济实力排名不进反退的罪魁祸首是环境不好,而不是创新不足。

写到这里,大家也应该清楚,我要说什么了。云南在过去的10多年里,经济实力排名从第十六七位倒退到第24位,根本的原因是环境污染太严重。就像在一个污浊不堪的水沟里,不可能出现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鱼群一样,在一个乌烟瘴气的政治生态下,绝对不会出现大家都去积极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我们一般说的环境主要指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政治环境。云南的自然生态环境,过去有些污染,但都是局部性的,总体上讲,云南过去山青水秀,现在山青水秀,将来更会山青水秀。所以,造成云南经济实力排位不进反退的主要原因显然不是自然生态环境。

云南经济实力排位不进反退的主要原因是政治生态环境被严重污染。就像在被严重污染的江河湖泊中,鱼虾都活得不好,甚至会死亡一样,在被严重污染的政治生态环境中,企业难以公平竞争,干部难以干事创业,百姓难以安居乐业,社会难以文明进步,经济难以健康发展。

(一)政治生态被严重污染,企业就无法公平竞争;企业无法公平竞争,经济就很难健康发展。无论是发展产业,还是开发资源,在良好的政治生态和正常的市场环境中,主要都要靠市场来实现;但是,在污浊的政治生态以及被这污浊的政治生态所强行扭曲的市场环境下,重要的资源配置和重要的产业发展,都不是市场说了算,而是官场说了算。在过去10多年时间里,云南诸如兰坪铅锌矿的并购、地产房产的开发等等这些本应由市场调节的微观经营活动,最后都不是市场说了算,而是官场说了算。在很多重要资源的开发和重要产业的发展中,市场不仅起不了决定性作用,很多时候连一般性作用也发挥不了,都是由官场上的腐败政客所左右、所支配、所决定。这是云南在过去10多年里,经济实力排位不进反退的一个根本性原因。

(二)政治生态被严重污染,干部就很难很好地干事创业;干部难以很好地干事创业,事业就必然难以健康发展。2004年1月,还在担任临沧地委组织部长时,我就曾跟全地区的组工干部讲:“最大的生产力在组织部,组织部把干部选好配强了,就会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组织部把干部选错配弱了,就会束傅和破坏生产力。”在过去10多年的时间里,因为政治生态被严重污染,任人唯亲、任人唯钱、任人唯玉、任人唯吃,甚至任人唯色等问题在云南都非常严重,选拔任用干部的导向被严重扭曲。所以,很多干部的关注点、兴奋点、着力点都不在干事创业上,而在于走后门、找靠山、送财物、请吃喝上。一些为人正派、勤奋学习、埋头干事、严以自律、不送不跑的干部不仅得不到提拔重用,相反还被列入“另类”,受到非议,受到诽谤,受到排挤甚至受到打击。

在选拔任用干部的工作中,德才素质、工作业绩、群众口碑、背后的靠山、经营的人脉、领导个人的喜好等因素都会起作用。所不同的是:在政治生态山清水秀的地方和部门,干部本身的德才素质、工作业绩、群众口碑等因素起决定性作用,领导个人的喜好、背后的靠山、经营的人脉等因素作用很小,甚至不起作用;在政治生态乌烟瘴气的地方和部门,领导个人的喜好,尤其是主要领导的喜好、背后的靠山、经营的人脉起决定性作用,干部本身的德才素质、工作业绩、群众口碑等因素作用很小,甚至不起作用。在过去10多年的云南,不少干部的选拔任用,广大干部群众私下议论很多,意见很大,根本的原因就是选拔任用了不少德才素质、工作业绩、群众口碑都很一般甚至很差,却与主要领导关系好、跑送能力强、背后靠山硬、请吃请喝多的人。在这种乌烟瘴气的环境氛围中,只要会跑会送,什么德才素质、什么工作业绩、什么群众口碑,往往都变得无关紧要、无足轻重。选拔任用干部的导向被严重扭曲,没有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云南经济实力排名不进反退的一条关键性因素。

(三)政治生态被严重污染,百姓就很难安居乐业;百姓很难安居乐业,社会就很难真正稳定和谐。稳定其实就是稳民,安宁其实就是安心。在过去10多年的时间里,在普洱孟连、安宁草铺、昆明晋宁等地方,都出现了很多聚众上访、集体散步、冲击公安、围攻政府等严重问题,表面看这些事件都是一些具体利益纠纷所引发的,其实都是政治生态被严重污染的必然恶果。因为政治生态被严重污染,很多领导干部都抱着“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的心态说话做事,为民服务的意识不断被淡化,为民服务的工作不断被弱化,为民服务的劲头不断被虚化,其结果必然是民怨沸腾,民心不稳,和谐就无从谈起。广大百姓不高兴的事越来越多,人民群众不满意的干部越来越春风得意,社会有可能真正稳定和谐吗?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就失去了最基本的前提条件,云南经济实力排位不进反退也就“顺理成章”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就经济讲经济,很难看清云南经济实力排名不进反退的根本原因,云南经济实力排位不进反退的根本原因是政治生态被严重污染,换言之,云南经济发展不尽如人意的罪魁祸首就是被严重污染了的政治生态。因此,云南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应该是修复和重构政治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须有一个良好政治生态。政治生态污浊,从政环境就恶劣;政治生态清明,从政环境就优良。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冻当然也非一日之功。就像一个很长时间得了重病的人,不可能很快很容易恢复健康一样,修复和重构云南的政治生态,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非下狠功夫不可,非花大精力不可。要真正修复和重构云南的政治生态,重聚云南民心,重振云南士气,重塑云南形象,重现云南辉煌,实现云南经济真正的跨越发展,依笔者拙见,必须在以下三个方面动真格、下狠功。

一要在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上动真格、下狠功。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3年就强调指出:“选人用人导向最重要、最关键,也最管用。”总书记寥寥数语,一针见血,切中要害。选人用人导向就像旅游团的导游手里举的小彩旗,小彩旗往东,游客就会往东;小彩旗往西,游客就会往西。对于导游手里举着的小彩旗,游客都会很在意、很重视、很关注。事不同理相通,干部群众对选人用人导向也很在意、很重视、很关注。如果不能下狠功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政治生态永远好不了;政治生态好不了,实现跨越发展就会变成一句空话,云南经济实力排名还会继续不进反退。

要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必先要净化选人用人者队伍。只有好人才会选好人,只有能人才会选能人,只有贤人才会选贤人,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会选德才兼备的人。靠坏人选好人,靠庸人选能人,靠小人选贤人,靠缺德缺才之人选德才兼备之人,犹如缘木求鱼、水中捞月、痴人说梦。因此,要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选人用人者的队伍要净化,要整顿,要提高。

要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必先提高选人用人者的素质和能力。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强调指出:“要公道对待干部,公平评价干部,公正使用干部”。要做到这“三个公”,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尤其是在政治生态被严重污染的云南。对待干部不公道,评价干部不公平,使用干部不公正的问题,在政治生态不好的云南都存在,而且有些问题还很严重。省政协原副主席杨维骏老先生在一次征求意见会上说了几句其实非常克制的不同意见,从此,白恩培就示意不再通知他参加有关会议,这就是不公道对待干部、不公平评价干部。一个省级老干部在征求意见会上说几句忧国忧民的公道话,就得到如此的零落和排挤,连参加一些通报会、座谈会、茶话会、征求意见会等会议的权利都被无情地剥夺,为人正派、刚正不阿的厅级、处级、科级、一般干部的下场就可想而知、不言而喻了。

要公道对待干部,要公平评价干部,要公正使用干部,掌握选人用人之权的党政干部和组织人事干部不仅要有很高的党性修养和品德素养,而且要有很好的观察事物、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就以公平评价干部为例,如何评价一个与正职关系不太好的副职,这既要靠公道正派的德性还要靠分析研究的能力。现在,我们往往把与主要领导关系不好的干部都笼笼统统归入不好或不太好的干部的行列,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我这样说,并不等于说跟主要领导关系不好的干部都是好干部,而是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把与主要领导关系不好的干部都随意归入不好或不太好的干部的行列。如果副职因坚持原则,反对主要领导胡乱瞎干而造成关系不好,这个副职应该是好干部;如果副职不努力学习,不认真工作,甚至搞贪污腐败,与主要领导关系不好,这个副职应该是坏干部,至少应该不是好同志。瑞金时代,毛主席、邓小平等领导同志与主持中央工作的博古和主持军事工作的李德关系都不好,而且不是一般的不好,而是非常不好,几乎到了一见面就吵架的地步。如果就此就得出毛主席、邓小平不是好同志、不是好干部的结论,不就大错特错了吗?在白恩培主政云南的时期,提过白恩培的意见、说过白恩培不是的人,应该是好干部;相反,与白恩培关系特别好、跟得特别紧、形影不离、言听计从的人,至少应该不是太好干部,甚至是很坏的干部。

再如,如何看待群众对领导干部的评价,也是公平评价干部的重要因素。绝大多数人说坏的干部,一般不会好,至少不会太好;绝大多数人说好的人,也未必都是好干部。有些老好人,整天琢磨人,不琢磨事,八面玲珑,四处讨好,说这种人的好话的人一般都不会少,但这种人往往做不了实事、办不了好事、解不了难事、管不住坏事。据我观察,对什么叫群众公认,很多人甚至是相当一部分有选人用人之权的党政干部和组工干部都不太弄得清楚。好领导,坏人恨;坏领导,好人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好人说是好人,坏人说是坏人的干部,一般都是好干部;好人说是坏人,坏人说是好人的干部,一般都是坏干部。对这些听取干部群众意见中的辩证法,很多人没搞懂、没弄清。要选拔德才兼备的人,首先手握选人用人之权的干部必须德才兼备;要选拔人才,首先手握选人用人之权的人必须是人才。因此,要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有考察干部、评价干部、推荐干部的职权的干部,也就是手握选人用人之权的党政干部和组工干部就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提高素质,不能自以为是,不能高人一等,但一定要高人一筹。

要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必先要坚持任人唯贤的路线,要强化德才兼备的标准。我们党选人用人的路线只有一个,叫任人唯贤。任人唯亲、任人唯钱、任人唯玉、任人唯色,等等,都与共产党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格格不入、背道而驰。我们党选人用人的标准也只有一个: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选拔任用干部必须强化这个标准,必须注重这个标准,必须坚守这个标准。领导个人的喜好、背后的靠山、经营的人脉统统都要让位于这个标准。古人讲:“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齐王好剑客,城中多剑伤。”上面要什么样的干部,下面一定会出什么样的干部,这是千古不易的铁律。上面用一贤人,下面就会贤人辈出;上面用一小人,下面就会小人齐趣。因此,要在云南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最重要、最关键、最管用的举措是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严格执行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和德才兼备的选人用人标准。

二要在净化市场环境上动真格,下狠功。党的十八大强调指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不论是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还是中国迅速崛起的成功实践都向我们昭示:市场配置资源比官场配置资源(计划经济其实就是官场配置资源)效率更高、效益更大、效果更好,换言之,市场发挥作用越充分的地方,经济就越发达;相反,市场越发挥不了作用的地方,经济就越落后。云南经济实力排名不进反退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官场在很多重要经济资源的配置过程中仍然起决定性作用,而应该起决定性作用的市场几乎失灵。很多矿产的开发权被官员所管控着,很多资源的分配权被官场所主宰着,很多土地的批拨权被政客所支配着,结果市场就变得无足轻重,可有可无,无可奈何。有些人说:“反腐败,影响经济发展。”说这种话的人不是无知,就是别有用心。中央铁腕反腐,除了强化了党的执政基础、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以外,还净化了经济环境,降低了办事成本、促进了市场公平,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让官场尤其是腐败政客远离资源配置。因此,云南要实现跨越发展,就必须真正简政放权,就必须坚决反腐倡廉,就必须切实整风肃纪,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真正发挥决定性作用,切实提高配置资源的效率。唯有这样,云南才能遏制经济实力不进反退的被动局面,才能步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才能真正实现云南经济的跨越发展。

三要在凝聚民心士气上动真格、下狠功。“天下何以治?得民心而已!天下何以乱?失民心而已!”这句千古不易的古训,习近平总书记经常挂在嘴边。人民是真正的英雄,高手永远在民间。云南经济要跨越发展,要进入中游水平,归根结底只能靠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心齐气顺、团结拼搏、锐意进取、真抓实干。过去由于政治生态被严重污染,很多资源不是市场配置而是官场配置,很多干部的选拔任用不是看德才而是看关系,很多利益的调整分配不是讲原则而是讲人情,很多问题的处理不是依规章而且依领导的个人好恶,因而,损了很多群众的利,寒了很多干部的心,挫了很多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云南要实现跨越发展,要进入全国中游水平,就必须把有些乱的思想重新再统一起来,就必须把有些散了的队伍重新再团结起来,就必须把有些松了的干劲重新再鼓动起来,就必须把有些寒了的人心重新再凝聚起来,真正做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凝心聚力,众志成诚,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环境,营造团结干事的浓厚氛围,努力推动云南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选人用人实力
习近平选人用人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
破除“五唯顽疾”:要教育评价的“转”,也要用人导向的“变”
实力抢镜
尺偏难以选准人——把准“用人卡尺”
精准科学选人用人
新时代选人用人的基本规范——解读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奏好选人用人“三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