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 识 窗

2016-02-01 20:57
党员干部之友 2016年7期
关键词:大理寺祠堂佛教



知 识 窗

寺、庙、祠、观、庵啥区别(上)

寺 《说文》云“廷也”,即指宫廷的侍卫人员,以后寺人的官署亦称之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大理寺是中央的审判机关,太常寺则为掌管宗庙礼仪的部门。西汉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称为“府”,九卿的官署称为“寺”。汉代,九卿里有鸿胪寺,职掌布达皇命,应对宾客,大致相当于后来的礼宾司。梵语中,“寺”叫僧迦蓝摩,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越来越少,而逐步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庙 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礼记》中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庙”。汉代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混在一起,庙作为祭祀场所,还常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如文庙——孔子庙、武庙——关羽庙。

寺、庙、祠、观、庵啥区别(下)

祠 祠是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相当于纪念堂)。这点与庙有些相似,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祠堂最早出现于汉代,据《汉书·循吏传》记载,“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东汉末,社会上兴起建祠抬高家族门第之风,甚至活人也为自己修建“生祠”。由此,祠堂日渐增多。

观 《释名》云:“观者,于上观望也。”观就是古代天文学家观察星象的“天文观察台”。史载汉武帝在甘泉造“延寿观”,此后,建“观”迎仙蔚然成风。据传,最早住进皇家“观”中的道士是汉朝的王仲都。他因治好汉元帝顽疾而被引进皇宫内的“昆明观”。从此,道教徒感激皇恩,把道教建筑称之为“观”。

庵 古时是一种小草屋,即所谓“结草为庵”。旧时文人的书斋亦称“庵”,如“老学庵”“影梅庵”。汉以后建了一些专供佛徒尼僧居住的庵堂,于是“庵”就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专用建筑名称了。

(刘友铸/荐)

猜你喜欢
大理寺祠堂佛教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梁家祠堂史话
佛教艺术
明代大理寺浅究
唐代大理寺探究
《大护法》原班人马打造新番剧《大理寺日志》
权力制约视角下的宋代司法运行机制
祠堂,华夏山水间的独特风景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