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的主要症状辨析

2016-02-02 13:08刘金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4期
关键词:少阴咽痛麻黄

刘金星

(嘉应学院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广东 梅州 514030)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的主要症状辨析

刘金星

(嘉应学院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广东 梅州 514030)

麻黄附子细辛汤为治疗太阳少阴两感证的代表方。结合临床病例分析,受凉后出现畏寒、发热、身体疼痛,兼见嗜睡、咽痛、痰有咸味等症状,具有沉脉或微细脉,是太阳少阴两感证的主要症状,致病机理为阳虚受寒。麻黄附子细辛汤可温少阴之阳,祛太阳之寒,能够治疗太阳少阴两感证。该方不仅可以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外感病,还可治疗多种内科杂病,只要辨证为太阳少阴两感证,病机为阳虚受寒,即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

麻黄附子细辛汤;太阳少阴两感证;沉脉;微细脉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为治疗太阳与少阴两感证的代表方。现结合临床病例,分析其适应证及使用特点,抛砖引玉,以飨同道。

1 典型病案

1.1 上呼吸道感染

案1:邹某,女,31岁,2013年12月受凉后出现畏寒、低热(体温最高37.8℃)、肌肉疼痛、咽痛、喷嚏、流涕,偶有咳嗽,咳少量白色黏痰,无汗,不渴,精神极度疲惫,食欲一般,睡眠可,二便正常,舌质稍红,薄白苔,脉沉细。查体神志清楚,呼吸正常,咽部稍充血,双肺呼吸音稍粗,未闻罗音,心率 80次/ min,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无杂音,腹部查体未见异常,下肢无水肿。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口服阿莫西林5 d无明显效果,中医诊断太阳少阴两感证,给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炙麻黄5 g,熟附子5 g (先煎),细辛4 g,熟地黄10 g,2剂水煎服,每日2次。第1次服药后诸症减轻,2剂后仍有咽喉疼痛,余症缓解。

1.2 慢性结肠炎

案2:梁某,女,61岁,2014年秋就诊。患者33年前生产后出现结肠炎症状,每日大便2~3次不成形,经常受凉后腹胀肠鸣,腹部隐痛,长期畏寒,情绪低落,曾经肠镜检查后确诊慢性结肠炎,给予西医正规治疗无效。近10余年出现头部持续性隐痛,有沉重感,颈项部明显,冬季加重,口服多种西药无效。患者饮咖啡则上述症状减轻,腹中有温热感,故30余年来每日喝咖啡2~3杯。初诊:面色晦暗,气短神疲,口渴,无汗出,口苦,饮食一般,睡眠尚可,舌淡苔白,脉微细。诊断太阳少阴两感证,处方:熟附子10 g(先煎),炙麻黄4 g,细辛3 g,干姜10 g,党参30 g,黄芪30 g,麦冬10 g,5付水煎服,每日2次。复诊诉头痛明显减轻,腹痛、腹胀、肠鸣减轻,手足较前温暖,精神状态明显好转。此后加减调理半月,头痛缓解,大便减少为每日1~2次,且基本成型。

按:案1患者受凉后出现感冒症状,有发热,精神疲惫,脉沉细,辨证属太阳少阴两感证。患者虽是青壮年仍有少阴受寒症状,说明平素身体阳气不足,阴阳互根,长期阳虚多有阴弱,故给予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并加入熟地。案2患者生产后出现畏寒、腹痛、泄泻,辨证属少阴虚寒症状,此后出现颈项部头痛,为阳虚受寒,寒凝太阳经脉,故诊断太阳少阴两感证,给予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患者长期腹泻,气阴两伤,故加入党参、黄芪、麦冬补气养阴疗效好。

2 症状辨析

从以上2个病案归纳出共同症状与体征,即沉或微细脉,畏寒,身体疼痛,嗜睡。还有一些病例会出现发热、痰咸、咽痛等症状。为什么太阳少阴两感证会出现这些特征表现,现分析如下。

沉脉与微细脉。《伤寒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说明沉脉是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的典型脉象。《濒湖脉学》中沉脉描述为“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沉脉为里证的脉象,病理性沉脉有两种,一种为沉而有力,因为邪实內郁,阳气被遏,但正气尚盛,正邪相争,故脉象沉而有力,多见于气滞、血瘀、食积、痰饮等病证;一为沉而无力,是气血不足或阳气衰微。太阳少阴两感证时少阴阳气不足,故常为沉而无力。除沉脉外,微细脉也经常出现。《伤寒论》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说明微细脉是少阴病的主脉,少阴病阴阳两虚,以阳虚为重,阳气衰微,无力鼓动血行,会有脉微、阴血不足、脉道不充则脉细。临床遇到外感患者,根据这两种脉象辨证太阳少阴两感证,准确性很高。

畏寒是最常见的症状,“寒”指患者自觉怕冷的症状,《中医诊断学》[1]有恶风、恶寒、畏寒之分。患者自觉寒冷避风可缓解名恶风,患者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不能缓解名恶寒;患者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能缓解名畏寒。少阴阳虚患者表现为畏寒症状。“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2]。太阳表证,风寒外束,卫阳被寒邪遏制,不能温煦体表故恶寒。临床观察太阳少阴两感证患者常出现畏寒症状,可能为少阴阳气不足、不能抵御阴寒之气,寒邪直中少阴,故有畏寒现象。但临床工作中,畏寒与恶寒不必严格区分,只要患者描述有“怕冷”症状,结合脉象等即可判断为太阳少阴两感证。

身体疼痛。“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太阳少阴两感证的患者也常有身体疼痛症状,且疼痛多为上半身,以颈背部及上肢为主,性质多为酸痛。因风寒外束,经气运行受阻,不通则痛;少阴阳气不足,湿邪阻滞经络,故身体疼痛。

嗜睡是临床比较常见的症状,这与西医学定义的嗜睡不同。其临床表现为,在充分休息的前提下,仍会白天精神萎靡不振,虽可进行工作、学习,但是极度疲劳、情绪低落,相当于“但欲寐”。少阴寒化证时心肾阳虚、神失所养,故“但欲寐”。只要外感患者见“脉微细,但欲寐”就表明病入少阴,可辨证为太阳少阴两感证。这个症状可与它症同时出现,也可以单独出现,有些患者因为嗜睡就诊,按少阴病或太阳少阴两感证治疗常有很好效果。

发热。部分患者有发热症状,但很少为高热。风寒侵袭肌表,寒邪与卫阳交争,故发热。太阳少阴两感证的患者少阴阳气不足,同时常有卫阳不足,与寒邪相争多不激烈,故该证的发热多为中、低热,很少为高热。

太阳少阴两感证还有一些特点,如痰咸,为偶见症状。因肾在五行为水,对应五味为咸,少阴受寒,肾水上泛,故痰咸;咽痛,《内经》有“足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3],少阴经络经过咽喉,故少阴受寒会出现咽痛症状,视诊时咽部不红或稍红可有滤泡;受凉是本病的病因,现代空调普及,夏天也会因冷气侵袭出现寒邪直中现象,故本证冬夏皆可发生;太阳少阴两感证时的感冒症状,抗生素治疗往往无效且病程较长,但症状不易传染。因为该证患者素有少阴阳气不足,若依靠阳气恢复将寒邪祛除,过程相对缓慢。

根据以上症状辨析,太阳少阴两感证是在少阴阳气不足的基础上,受凉后出现太阳经与少阴经相应症状,所以该证的病理基础为阳虚感寒。

故太阳少阴两感证的适应证可归纳为,受凉后出现畏寒、发热、身体疼痛,兼见嗜睡、咽痛、痰咸等症状,具有沉脉或微细脉,符合阳虚感寒的致病机理。麻黄附子细辛汤中附子温少阴肾阳,麻黄解太阳表寒,细辛温经散寒、表里同治,所以该方为太阳少阴两感证的代表方。

3 扩展应用

《伤寒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少阴病本为心肾阳虚,阴寒内盛,应有畏寒肢冷、倦怠嗜卧、脉沉或微细,却见发热,初病就见到发热往往是太阳病的表现,此时脉沉说明以少阴阳虚为主,太阳感邪与少阴里虚共见,称之太阳少阴两感证。该证的病机是阳虚感寒,故少阴经的心肾疾病可以按此辨证,且少阴经所过部位出现的症状也可以按该证辨证。故现代许多医家扩大了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使用范围,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妇科疾病、五官科疾病都可以用此方治疗。如黄煌用以治疗多囊卵巢综合症等妇科疾病[4],郭立中等[5]用以治疗失聪与慢性肾功能不全,高体三[6]用以治疗癥瘕(卵巢囊肿),杨素娟[7]用以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薛海滨[8]等治疗急性咽痛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些病例都有脉沉、嗜睡、畏寒、身痛等特点,都具有阳虚感寒的共同病机。只要主症及病机相同,该方不仅可以治疗外感病,还可治疗内科杂病,扩大了临床适用范围。

总之,麻黄附子细辛汤是治疗太阳少阴两感证的方剂,该证患者多具有沉脉或微细脉,且有畏寒、发热、身体疼痛、嗜睡等症状,辨证为阳虚感寒的病机,临床不只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外感病,还可治疗多种内科杂病。借此分析,期望能推广该方的应用。

[1] 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14.

[2] 李培生.伤寒论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9.

[3] 程士德.内经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

[4] 眭冬蕾.黄煌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妇科病经验举隅[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2):83-84.

[5] 李安娜,郭立中.郭立中教授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经验[J].河北中医,2013,35(6):806-808.

[6] 韦大文,郑书娟,高天旭.高体三教授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杂症[J].中医学报,2010,3(2):226-227.

[7] 郝秀梅.杨素娟主任医师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经验[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4):571-572.

[8] 薛海滨,张素萍,杨润青,等.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急性咽痛2则[J].河北中医,2014,36(3):376-393.

R285.6

:A

:1006-3250(2016)04-0570-02

2015-07-19

刘金星,男,主治医师,从事中医心系疾病的临床与研究。

猜你喜欢
少阴咽痛麻黄
论少阴“三急下”
A Network Pharmacology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Influenza
Systematic Pharmacological Strategies to Explore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COVID-19
解读少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麻黄-杏仁药对成分-效应间变化规律
流感和感冒是一回事吗
论《伤寒论》少阴病误汗
麻黄多糖提取工艺优化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涂抹喉罩在全身麻醉腹腔镜胆囊摘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伤寒论》少阴病预后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