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山西武乡顶灯的艺术特色

2016-02-02 17:20温济民山西大学音乐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北方音乐 2016年12期
关键词:武乡县武乡民间舞蹈

温济民(山西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浅谈山西武乡顶灯的艺术特色

温济民
(山西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山西是汉民族中保存传统文化形态比较完整的一个地区。晋东南地区的武乡顶灯是山西长治武乡县有名的民间社火舞蹈,具有独特的表演特色。通过研究武乡顶灯可以更好的反映出当地人们的生活状态。

山西民间舞;武乡顶灯;人物扮相;风格特征;表演形式

武乡顶灯,是山西晋东南地区的一种民俗舞蹈,广泛流传于山西长治武乡县。在早期原始的状态下,山西民间舞是一种情感宣泄的自娱活动。本文重点分析武乡顶灯的艺术表演特色,以顶灯与当地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它的产生和发展的规律。

一、山西民间舞具有多样性,武乡顶灯是山西独具特色的舞蹈

山西具有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民间舞蹈在山西各地流传非常广泛。据统计,山西现存的民间舞蹈多达230余种,包括秧歌舞、锣鼓舞、彩灯舞、车船舞、拟兽舞、扇子舞等众多类别。从整个布局来看,山西民间舞蹈的分布呈现出由北向南逐步增多的格局。这些丰富多彩而又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广泛分布在全省的一百多个县之内,至今每逢传统佳节,代代相传的民间舞蹈还会在广场、乡村大街上上演。山西民间舞蹈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和典型的风格特点,不同地区的民间舞蹈存在地域的不同,大致可以归纳为:

(一)典型的汉民族风格,地域文化的色彩

汉族民间舞蹈是汉族农耕生活的反映,从人们的生活生产,到广大百姓的喜怒哀乐,都可以在民间舞蹈中找到。武乡顶灯的很多舞蹈动作就来源于当地人们的生产实践活动,每一个舞蹈动作都能传达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二)表演形式丰富多样,独具特色

山西民间舞蹈的种类比较多,以秧歌类和鼓舞类见长。表演形式有大小场子,对耍等。戏剧性比较强,其中二人台较为典型。

(三)具有古老的文化内容,传统文化的继承

山西北部一带自古乃是征战之地,受佛教文化和草原文化的影响,舞蹈中既有汉族的矫健,又有草原骄子的勇猛。受传统文化影响,舞蹈大多在春节、灯节、庙会等多种活动上演出。

(四)舞蹈道具的丰富运用

使用道具是为了更好的增强艺术效果,界定人物的身份。山西民间舞中常用的道具有乐器类、武器类、生活用品类等。武乡顶灯运用灯来寄托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同时也提高舞蹈的欣赏和吸引力。

二、武乡顶灯独特的表演特色和浓郁的汉民族风格

(一)关于武乡顶灯的历史

武乡顶灯,是山西的一种民俗。那么,提到民俗的起源,一定与“神灵”和“祈祷”有着直接的关系。中国原始舞蹈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也很丰富,要么是在崇奉天地、山林等自然界中的鬼神,要么是祈雨、祈求风调雨顺,要么就是为了求得自己的子嗣不断繁衍生息,从而保障整个部落民族的发展壮大。关于武乡顶灯的起源,最让当地老百姓所信服的是石勒的传说,《武乡县志》中记载,石勒,字世龙,并州上党郡武乡县(今山西省武乡县)人。相传当时的统治者经常在石勒所处的部落偷袭,逼迫抓到的人成为统治者的奴隶,石勒为了反抗统治者的压迫,试图改变这一残忍的现状并想出一个办法,让部落的人在夜晚头顶一盏灯,顶灯者必须把头剃光,脸部和后脑勺都画上恐惧的脸谱,脸谱的颜色以白色、黑色和红色为主,身穿长袍衣服,夜晚统治者再来抓人看到这一现象以为遇到了鬼怪,十分惊恐,慌乱逃走。武乡顶灯的历史据现在已有千年,其间的表演形式依然变化不大,从这一表象特征也更加证实了武乡顶灯为后赵皇帝石勒所创造的说法。

(二)武乡顶灯的表演形式

1.演员的要求和演出服饰

顶灯最初以男性表演为主,因为要求头要剃光,而且顶灯也是一门技术活,顶灯往往通过村里的老艺人传承下来。作者通过采风调查,几乎每家每户的娃娃们从小就开始接受顶灯的训练,他们胆子都很大,不会因为头上顶灯而吓得哭哭啼啼。基本上不用提前训练,在每年节日的表演时带上走就行。演出的服饰是非常有讲究的,整体上来看衣服的颜色很亮,色彩的搭配也很协调。衣服颜色比较浅,最常见的为黄色、浅绿色、黑色和白色。顶灯服饰大部分是戏装,演员的脸谱可以根据戏曲剧目的人物来勾画。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演员的服饰上有很多丰富的图案,或者是云纹,或者是水纹,这和人类早期的图腾崇拜是密切相关的,它记载着人类的历史活动和社会活动。关于这些图案还需要进一步去考察和取证。经过历代相传,这些不同的图案仍然保存,依然绘在顶灯的服饰上,说明了人类不忘自己的祖先。

2.队形和步伐

顶灯在广场上或者街头进行表演。表演者按顺序排成一行或者两行。顶灯者表演的人数不定,少则几十人,多则可以达到几百人或上千人。武乡顶灯在最初的表演手里是不持任何道具,在后来的发展中结合了武乡秧歌的元素,腰上系一条红绸或黄绸,手持条绸在保持脖颈以上部位不动的情况下身子左右晃动或上下晃动。表演非常精彩,具有很强的造型艺术。在街头两旁的观众看了都相互称赞,同时给人们也留下了深刻地记忆。顶灯的队形是非常丰富的,变化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常见的队形有:双进门、蛇蜕皮、六连环、掏葫芦、卷白心菜、单出门双回家、单插花等。

3.伴奏音乐

“武乡顶灯”的伴奏形式比较自由,有的用唢呐和锣鼓等,有的只用打击乐,乐器伴奏只起烘托气氛作用,也有的表演不用任何乐器伴奏。武乡顶灯的伴奏形式是在民间“打击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鼓”、“公”、“小呆锣”工具,有时温柔,有时强一些,抑扬顿挫,刚柔并济,铙与中锣为一个声部,钹、小锣、大锣为一个声部。二者相互呼应,情绪热烈。

三、结语

山西作为一个舞蹈文化大省,又被称为“民间舞蹈之乡”。很多历史遗留壁画,在山西有大量的保存。武乡顶灯的娱乐性与参与性深受当地群众喜爱。武乡顶灯的舞蹈动作,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在群众中不断流传、继承、发展、创新,每一个动作姿态都浸透着最朴实的情感。本文通过对武乡顶灯的研究,希望它可以在近现代有更广泛的传播,同时也希望武乡顶灯这种原生态艺术可以绽放在更大的舞台。

[1]田彩凤.山西舞蹈史话.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4.

[2]武乡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武乡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

温济民(1990—),男,山西大学音乐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舞蹈表演艺术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武乡县武乡民间舞蹈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浅谈城市街头游园设计——以武乡县街头游园设计为例
舌尖上的武乡 记忆中的美味
“三里湾”新故事——记武乡县三里湾种植专业合作社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如何传承民间舞蹈艺术
情系太行革命老区 武乡砖壁红色之旅
新媒体背景下武乡顶灯舞的发展途径*
武乡县红色旅游市场营销策略探讨
民间舞蹈教育中双重视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