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篇作文引发一桩命案

2016-02-02 16:22周后平
文史博览 2016年10期
关键词:洞天命案国文

周后平

两篇作文引发一桩命案

周后平

匡互生,又名匡济,是“五四运动”中因点燃赵家楼第一把火而出名的湖南邵阳人。然他的两篇习作引发一桩湖南省教界命案的故事,却知之者甚少。

1913年,匡互生就读于邵阳驻省中学。学习期间,匡互生写了两篇作文,一篇为《救国大计策》,为议论文,511字,老师改动21处,增字45个,批语是:识见卓越,能言所欲言。另一篇为《岳麓游记》,为记叙文,689字,老师改动3处,增字2个,批语为:虽乏生色,却皆质实之言。两篇均为毛笔小楷,字体工整,笔力刚劲。老师在文中多处圈了“О”,显然是对文章精彩处有着重嘉许之意。这位老师是谁?他就是李洞天。

李洞天,名乔生,字纯白,邵阳人。他6岁启蒙,16岁设馆教书,精于国文。1898年滕骥在邵阳城内沙井头创办滕氏女塾(湖南最早的女校),聘李洞天为教习。1911年,李洞天与邵阳革命党人邹永成等策动驻五峰铺之巡防营管带张贯夫起义,光复宝庆城,成立军政府宝庆分府,李洞天为参谋官。后以谭延闿为首的立宪派篡夺了湖南军政领导权,取消军政分府,李洞天避走城南铜铃庵,随又于庵中设馆授徒。1913年,邵阳驻省中学校长刘武聘李洞天为国文教习。

匡互生是1910年考入邵阳驻省中学的。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后,他曾毅然扛起长枪参加攻打巡抚衙门的战斗。匡互生思想进步,学业成绩优良。李洞天是邵阳辛亥革命领袖级人物,又精于国文,同为邵阳人,有此师生之缘,志同道合,自然交情甚笃。

1913年袁世凯派汤芗铭来湖南任查办使兼任都督。汤采取残暴手段镇压湘人,摧残革命势力。是年冬,汤侦悉当时邵阳驻省中学多进步人士,反袁空气炽烈,决意捉拿。一日,汤芗铭请刘武校长到署衙故意问学校国文教员优劣,刘直答:李洞天学问出众。隔一日,又传令刘武和李洞天到都督府,汤芗铭手持匡互生的这本作文,念着《救国大计策》中的一段:我国共和以来,名虽改革,实仍腐败……丝茶不增多,五谷不加丰,工业不加进。日言普及教育而学校日见减少,学风日形衰颓甚,以何?莫非此恶劣政府之所致……否则,推翻之,改革之。《岳麓游记》中的一段:我国政府连年以来,以暴易暴,惟知搜括于市井,不图强国固其国基,加之连年用兵,招抚无方,以致民穷财罄,铁路电线增筑之不能,而况他项工程乎……并指着作文上的改动语和批语,向刘武和李洞天二人说:“这是李洞天先生批的吗?”刘不知所措,李应声对曰:“是我批的。”汤厉声怒斥,李亦不示弱,据理反驳。刘、李二人当即被关押。

消息传出后,长沙教育界哗然,组织了部分师生到省府请愿。迫于舆论压力,汤芗铭释放了刘武校长。但对李洞天则实施严刑拷问,李始终坚贞不屈。其实汤芗铭拿匡互生的两篇文章说事是掩耳盗铃,他的目的是绞杀革命党人,李洞天正是要犯,汤芗铭对他早已是杀意已决。为遮人耳目,汤芗铭以教案的名义给李洞天按上一个“施教不端,兹任匪言”的罪名,同时为表“慈怀宽容”,对学生匡互生“望加训导,既往不咎”,实施了“法外开恩”。并将此案卷(现存于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呈送北洋政府复核,复核结果是:处决。是年冬,李洞天被杀害于长沙南门外。

(责任编辑:齐风)

(邮箱:chenjianxin1123@126.com)

猜你喜欢
洞天命案国文
转弯, 也是人生的一种前进方式
舞 国文倩 漆画 30cm x 30cm 2019年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徽宣洞天
洞天听涛图
云峰洞天
盘山公路局的命案
投毒凶手
“命案不能错”当为司法常识
织金洞外无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