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眼观易:同人大有谦豫随

2016-02-03 13:43刘绪义
美文 2016年1期
关键词:同人易经君子

刘绪义

说明:“易经”有64卦,其排列是有严格的先后顺序的,古人编了一首卦名次序歌,

乾坤屯蒙需讼师, 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 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 大过坎离三十备。咸恒遁兮及大壮, 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夬姤萃, 升困井革鼎震继,艮渐归妹丰旅巽, 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 是为下经三十四。

因为“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这些卦的解读在《深圳商报》的“凡眼观易”专栏中已发表过,故不重复。“同人大有谦豫随”是指同人卦、大有卦、谦卦、豫卦和随卦,共5卦。故用此作标题。可以帮助读者记住这些卦的顺序。

同人不是小圈子

读《易经》让人明忧患,却又总是给人以希望。

《序卦传》说:“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与人同者,物必归焉,故受之以大有。”“同”是会同、和同,即突破闭塞的世界,走向人和人之间的和谐。意思是事物不可能老是阻隔不通,阻塞到一定程度,定会突破阻隔,走向和同,所以在否卦之后接着是同人卦。与人同心同德,万物就会来归附,所以在同人之后接着是大有卦。

什么是“同人”呢?就是指具有相同爱好、兴趣或者为了某个、某些特定目的而通过各种方式结成的人群。这和后世所说的“圈子”意思一样。

但是,同人决不是圈子。传统社会最讲究“圈子”。费孝通早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就提出中国的乡村“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乡亲的交往,全凭相熟度、关系度,好比投石入水的涟漪效应,一圈圈扩展开,愈远愈疏,愈近愈密。同人不是这样,或者说,同人只有一个圈子,那就是以心为圆心、以心为半径的圈子,没有远近没有亲疏。

《易经》中第十卦即是同人之卦,上卦为乾为天,下卦为离为火,天下有火,火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天与火相亲,乾照临天下,火熊熊向上,象征天下通达,意志和同,这是同人的卦象。《象》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君子观此卦象,取法于火,明烛天地,照亮幽隐,明白物以类聚、人以为群分的道理,明辨事物,求同存异,团结众人以治理天下。

给自己画一个圈

世界上,有同必有异,有异必有同。自然界,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人类社会,人同其心,心同其志,德同习近,同气偕和。异者互补,异志相斥。然而古人言,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党同伐异总是人类社会的痼疾,人类总是陷入争斗的泥潭:否之象。

因而,“同人”卦一开始就告诫“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这就是给自己画了一个圈:同人于野。同人于野的意思是与人心同,以天下为一家,以国中为一人,人不同而心同,情孚恩洽。

《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同人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惟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所谓“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是指同人卦的卦象,上下两卦的中爻正好一阴一阳,阴爻居二,阳爻居五,是“中正”的配爻,因此大吉。但卦象好坏与否,终究取决于人为。君子要想合同众人,就应效法此卦之卦象。首先要居中得正,其次要能与众人相应和,这才叫做中正而应。孔颖达说:“与人同心,足以涉难,故曰利涉大川;与人和同,易涉邪僻,故利君子贞。”换言之,同人不是狐朋狗党,不是狼狈为奸,不是臭味相投。如果以小人之道自媚于世,纵然做到左右逢源,八面玲珑,亦非君子之所为与君子之愿为,这也不是真正的同人之道,而是孔子所说的“乡愿”。孔子认为一个人,若大家都认为他好,那他必是乡愿;只有好人称誉之、小人反对之,才是真君子。

君子要有“同人”,必须给自己划一个圈,让一个团体中充满向心力,可以合衷共济;自己必须紧守中正,站得住、处事平。如孙悟空那样划个圈,妖魔鬼怪就进不来了。这个圈就是要“通天下之志”,要能代表最大多数人的愿望、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故而称“同人于野”,古人把距国百里曰郊,郊外为野。也就是广大的民间。可见,这个圈子有多大!庄子说得好,以天下为笼,则雀无所逃。将天下看作是一个鸟笼,那么所有的鸟雀都在我笼中矣!“同人”就是希望能以天下为圈子。

正如王安石评价战国四公子之一孟尝君时说:“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足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孟尝君虽然广纳门客,但王安石认为他不过是鸡鸣狗盗之徒,所纳门客多为鸡鸣狗盗之流,真正的士是不屑为伍的。他的看法发人深省,孟尝君正是没有划好同人圈,因而未能“通天下之志”。

划好理想信念圈

划好同人圈,《易经》同人卦昭示了几条重要原则。

一是应打破门户之见。

同人卦初九爻辞说:同人于门,无咎。“门”,有家族、门人等义,这里即指学术思想观点相同的派别,意即同志。与志同道合的人做同人,当然没有过错。然而,只是“无咎”,算不上最好。最好是要打破门户之见,将那些思想观点不同的人也能纳入到自己的圈子里来。毛泽东问他的卫士,什么是政治?卫士答不上来,毛泽东自己回答:政治就是让同志越来越多,令敌人越来越少。这算是深得易理同人之精髓。

二是要打破宗族观念。

同人卦六二爻辞说:同人于宗,吝。朱熹《周易本义》中说:“‘宗,党也。六二虽中且正,然有应于上,不能大同而系于私,吝之道也。”宗有宗族、党阀之意,朱熹认为,以宗族、党阀划圈子,不合于大同之义,系于私心而划圈,是取吝之道。因此,同人圈必须打破宗族或党阀观念,不要画地为牢。

三是同人代表正义,是道义的结合。

九三爻辞说: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伏兵于密林草莽,登其高地探望,足以使其三年不兴。《象》曰:“伏戎于莽”,敌刚也;“三岁不兴”,安行也。“伏戎于莽”,说明敌人力量强大。“三岁不兴”,表明同人是道义的结合,足以使敌人畏惧,使邪恶安份屈服。

九四爻辞说:乘其墉,弗克攻。吉。登上敌人的城墙,而不进攻,吉祥。战争之道不在于杀戮,而在于征服敌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矣。《象》曰:“乘其墉。”义弗克也,其“吉”,则困而反则也。《象辞》指出,登上敌人的城墙,基于道义而不攻击,这种吉,就是同人之吉,是困敌而促使敌人内部反正,扩大同人的范围。

《大戴礼·五帝德》云:“(黄帝)与赤帝(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行其志。”阪泉大战历经三次,时间长达三年,最后炎帝归服黄帝。此后黄炎二帝又灭掉蚩尤,实现了天下大同。故《大戴礼记》称同人为大同之卦。所谓大同,《礼记·礼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谓大同”。

作为同人的领袖,不能以亲疏远近来划圈,而应以理想信念来划圈,易理所谓“通天下之志”,这个天下决不只是自己现有的圈子,还要将更广大的、将来可能成为同人的世界纳入自己的圈子,否则就不足以言“天下”。周恩来之所以盛赞诸葛亮,就因其能“和夷”。在古代那种夷夏之辨十分鲜明的情况下,诸葛亮能将“文化未改”的西南夷划入蜀国的同人范围,足见其“通天下之志”。

划好立身处世圈

同人,并非一味讲求和同,没有矛盾。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同人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矛盾、艰难进取的过程。

因而,九五爻辞说: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大师克相遇。同人,刚开始是号哭,然后破涕为笑,是先悲而后喜,先忧而后乐。大众能志同道合。《象》辞解释道:“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师相遇,天罔极上遇,言相克也。”同人之始,内心中正诚信;大师相遇,是志同道合,是昊天罔极的上等待遇,说明能够相互制约,达到和同。

王弼谈到同人卦曾经发出赞叹:“凡处‘同人而不泰焉,则必用师矣。”同人未必一定通达,同中有异,是基本的矛盾,异必有争,是基本趋势。《易经》在“同”与“争”的尖锐矛盾中极力揭示出“同人”艰难的本质规律。尤其是三、四、五爻,以“兵戎”、“攻战”设喻,更见“同人”过程中矛盾尖锐的程度。

《系辞传》提及同人卦时说:“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同人卦的卦象有先哭后笑、先悲后喜之象。以至于孔子说,“君子立身处世,或者从政,或者隐居,或者缄默,或者议论。只要二人一条心,其利足以削铁;同心之言,香如兰花。”

可见,同人并非同流合污,而是求大同,不计较小异,本着“通天下之志”的大公无私精神,以道义为基础,于异中求同,积极广泛结交同人,才能实现大同的理想。正义必然使邪恶屈服,但要排除邪恶,还须能牺牲小我,然后才能成就大我,先苦而后始能甘。同人,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不能同流合污,亦不能自视清高,脱离群众,背离天下这个大圆,或者逃避矛盾与责任,都不是正确的立身处世态度。后世因而把同事、同僚都称为同人,也写作同仁。

上九爻辞说:同人于郊,无悔。“同人于野”,言其广远,天地之间,大同之象也。“同人于郊”,郊是邑外,士君子隐居之地。《易经》进一步点明,不仅要与对手“同人”,还要重视与隐居不出之人“同人”,使野无遗贤,内心无悔。“惟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若独洁其身以为无悔,是丧志也。

柳诒徵先生在《国史要义》中说:“知类通达之术,源出于《易·同人》卦,《象》曰:君子以类族辨物。盖自庖牺仰观俯察,近取远取之余,乃画卦以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而一切政教,遂出于此。”可见,《易经》彰显的是立身处世之道。划好立身处世圈,不能只谋一身。柳先生还说,小人只谋其一身一家,君子大人则必通其志于国家天下。故先王之道,仁义之统,将为天下生民之属长虑顾后,而保万世,而偷生浅知之属不之知也。

《淮南子·缪称训》也指出:“道至高无上,至深无下,平乎准,直乎绳,圆乎规,方乎矩,包裹宇宙而无表里,洞同覆载而无所碍。”“故至德者,言同略,事同指,上下一心,无岐道旁见者,遏障之于邪,开道之于善,而民乡方矣。故《易》曰:同人于野,利涉大川。”

《易经》揭密天助自助者

文明的动力是遏恶扬善

《左传·闵公二年》记载,成季将要出生的时候,鲁桓公让掌卜官楚丘之父占卜。他说:“是男孩子。他名叫友,是您的右手;处于周社和亳社之间,是公室的辅助。季氏灭亡,鲁国不能盛昌。”又占筮,得到“大有卦”变“乾”卦,说:同复于父,敬如君所。(尊贵如同父亲,敬重如同国君。)等到生下来,在其手掌心果真有个“友”字,就以友命名。

这个占卜很神,不仅能算出男孩女孩,而且还能算出胎儿手心上有一个“友”字。更神的地方还在于季友的遭遇应了这个大有卦。

季友的大哥鲁庄公即位后,娶了二位妻子,一个叫哀姜,一个叫叔姜。哀姜无子,叔姜之子叫公子开,另一夫人之子叫公子般。庄公病重之际,选谁来接班呢?他的三弟叔牙和庆父为党羽,主张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应立二哥庆父为君。季友主张立公子般为君。

季友设计强迫叔牙喝了毒酒,立公子般为君。庆父原本与哀姜私通,要立公子开为君,便派人杀死了般,逼季友逃至陈国。第二年又杀死了开,想自立。这就是著名的“庆父不死,鲁难未了”的出典。但庆父畏惧鲁国的舆论,逃到了莒国,几年后被迫自杀。季友回国,立开的弟弟为君,即僖公。从此鲁国君臣励精图治,开始强盛起来。季友力挽危局,遏恶扬善,后人如敬重鲁桓公那样敬重季友。

这里说的“大有”卦便是《易经》的第14卦。

大有卦的卦象是火天大有。上卦为火下卦为天,火在天上,普照万物,万民归顺,顺天依时,大有所成。

大有卦紧接同人卦,卦象恰好相反,一个是天火同人,一个是火天大有。同人卦讲如何合众,重在说君子应如何应乎人。本卦顺着上面已说过的部分 ,仅提了一句:“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解说的重点落在“应乎天”。

本卦《象辞》说: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以健济明,可以进退善恶。休命的“休”是美好之意。君子观此卦象,取法于火,洞察善恶,抑恶扬善,从而顺应天命,祈获好运。因此,同人卦先讲族类辨物,大有卦进一步讲遏恶扬善,一脉相承。

“文明”二字最先见于《易经》大有卦。刚健而文明,内刚健者可以任事,外文明者可以洞悉善恶。文明的动力就在于遏恶扬善,这与西方的哲学家黑格尔所持“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的形式”的主张似乎有着某种关联。

《左传》记载了一件与闵公二年相反的事。管仲临终时,齐桓公来看望他,并向他请教:“仲父,你去世之后,我应该用哪些人,去掉哪些人呢?”管仲说:“我请君主将易牙、竖刁、常之巫、卫开方四人驱逐。”这四个人都是齐桓公的宠臣、小人。易牙烹子献食,竖刁净身入侍,常之巫就是王林式大师,卫开方其父死了都不奔丧,却将自己的两个姐姐送给桓公为妾。

齐桓公听了管仲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但他又奇怪,这四个人侍奉他已经很久了,为什么管仲以前不提出来呢?管仲说,那是为了让国君你活得快活。他们虽是奸小,有我在,他们作不了乱。如果我去世,无人能防制他们,就会危害国君了,所以,今天一定要说清楚。

不久,管仲去世。齐桓公遵照仲父的教训,令易牙、竖刁、常之巫、卫开方离开朝廷,永不任用。但是,齐桓公多年来由四位奸小奉承惯了,一旦四奸不在身边,真是坐立不安,吃不甘味,寝不安席。没有办法,齐桓公又把四奸召了回来,把管仲的话忘得一干二净。

后来,齐桓公病了,四奸作乱,把齐桓公一人困在宫里,连一个服侍的人也没有。一代霸主,曾经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仅弄得妻妾争宠、诸子作乱,国势衰微,而且还落得个病饿寒孤,四者交加,猪狗不如,死在宫中,尸蛆爬出了王宫才下葬。临死他才记起管仲的话,深悔不听其言。

如何获得上天助佑

大有卦是一个大亨大通之卦。亨通的做法莫过于自助,修己而不责人,则免于难,这是古人的告诫。如何才能获得上天的助佑,大有卦宣示了几条根本原则:

一是艰难其志,则无咎害。

初九爻辞说:“无交害,匪咎;艰则无咎。”不要相互侵害,即没有灾祸,既使处于艰难之中,也没有灾祸。

二是厚德载物,则无倾危。

九二爻辞说:“大车以载,有攸往,无咎。”厚德载物,如大车载物,安全稳固,不会有倾倒之危。任重而不危险,致远而不拘泥,因此能够往而没有灾难。

三是亲贤远奸,则无败事。

九三爻辞说:“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公为公侯,公则用亨于天子,小人不能,因为小人参与国政,将是国家的祸害。小人在《易经》中总是一个拔不去的心病,中国文化中君子与小人之分就始于《易经》。君子、大人可以直达天子,辅佐天子以治天下,所以亨通;若是小人,居于高位则直接危害国家。

《左氏·僖公二十五年》记载,秦穆公驻军黄河边上,准备送周襄王回朝。狐偃对晋文公说:“求得诸侯的拥护,不如勤王,这样诸侯信服,且合于大义。继续文王之业,同时宣信于诸侯,现在是好机会。”让卜偃占卜,说:“大吉。有黄帝战于阪泉之兆。”晋文公说:“我当不起啊。”卜偃回答说:“周礼没有改变,现在的王,就是古代的帝。”晋文公说:“占筮!”又占筮,得到“大有”卦变“睽”卦,说:“吉利。得到‘公用亨于天子的卦象,战胜以后天子设享礼招待,还有比这更大的吉利吗?而且这一卦,天变成水泽来承受太阳的照耀,象征天子自己降格来迎接您,不很好吗?“大有”变成“睽”而又回到“大有”,预示天子会回归其所。

四是保持低调,则免罪咎。

九四爻辞说:“匪其彭,无咎。”“彭”字的解释有很多种,我意以为“彭”字的早期解释是鼓声,又有bang的读音,与鼓声相同,《诗经》中有“行人彭彭”, 程颐、朱熹都主张,彭是盛多之样子。“匪其彭”,意为舍弃盛大,保持低调,以免于罪咎。

五是高尚其志,则以信服。

六五爻辞说:“厥孚交加,威加,吉。”以诚信来表现自己的志向,威服众人,所以吉利。得此爻,须相时而动,切不可骄傲自负,以免自取其祸。处于最尊贵的位置,柔顺而中庸,而且有阳刚的一群贤能之士来辅佐;既有诚信与众人交心,又有威严,受人敬重,吉。

王弼说得好:“余爻皆乘刚,已独乘柔顺也。五为信德(仁义礼智信),而已履焉,履信者也。居丰富之代,物不累心,高尚其志,尚贤者也。”如《文言传》所说“忠信所以进德”,忠,高尚其志,信,厥孚交加,可知忠信为天德,也是人道,履信服人,高尚其志,是修德免祸的天条。

六是应天履信,天助自助。

上九爻辞说:“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易经·系辞传》说:“卦有大小,辞有险易。”卦象上的大小阴阳变化,体现在卦辞上就是有吉凶险易。本卦上卦断以吉兆,是因为应天履信之故。《系辞传》又说:“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足见应天履信,可以获得天佑其吉。

可叹想,包括多少贪官在内,世上多少人都想求神灵、菩萨的保佑。孔子说了,没有那么简单,菩萨、神不是傻瓜,你给他跪一下,他就保佑你啦!没有那回事。人人都求菩萨保佑,上帝都忙不过来。两边打官司,都要请他保佑,菩萨也不晓得保佑哪边好。那些逢菩萨就拜的人,都是想花最少的钱,许最大的愿,傻瓜都知道这交易太不划算了。菩萨保佑那些顺天应命的,人们帮助的也是那些讲求诚信的。顺天应命,讲求诚信,遏恶扬善,都是自助。因此,表面上是菩萨在保佑你,实质是天助自助者。

《易经》中哪一字可终身行之

花未全开月未圆

岳麓山是湖南省会长沙的一座名山,可是,很多去过的朋友都不知道岳麓山脚下有一座很不起眼的亭子,不是爱晚亭,而叫自卑亭;从这座亭开始算是进了岳麓山的地盘,那条通往山上的路有个很普通的名字——登高路。多数人不知道其中就暗含了一个哲理——登高必自卑,可以说是《易经》中的谦卦的形象化。

谦卦是《易经》第15卦。它紧承大有卦,序卦传说:“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

谦卦是《易经》中非常重要的一卦。卦象为艮下坤上,艮为山,坤为地,强调山在下,地在上,“象曰:地中有山,谦”;表示居高位的人要俯下身来,降低自己的身份姿态,象征君子谦卑之德。

凡人都向往山高人为峰,站在山顶,老子天下第一。可是这种状态在《易经》看来是很危险的,因为站得太高,四周都没有靠山,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去,万劫不复。相反,《易经》推崇的就是这种谦谦之谷,山谷越低容量越大,越低越能向上。

《易经》观物取象,因而它的每一个卦都很形象,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本卦《象辞传》说:“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君子观此卦象山体高大,而在地中之象,悟知凡事不可盈满,当权衡其多寡,取多以益寡,均平以施与。宋代大儒程颐对此解释说:“山之高大而在地中,有外卑下而内蕴高大之象。”正体现出谦虚者如同山一样的沉稳厚重,也恰到好处的描绘了谦卦的道德内涵。因而,前人还说,谦卦,表达了谦虚卑退之美德者,万事皆能亨通。天之道谦下,下而济助万物之生长而大放光明;地之道卑退,低处卑微而让万物欣欣向荣。

是的,人生最好的境界并非高高在上,《易经》也不是教人求完美,相反,它更推崇那种盈虚消息之道。换言之,人生最好的境界在于“花未全开月未圆”。花一旦全开了,那就意味着马上就要谢了,月亮一旦圆了,那就意味着马上就要缺了。正是那种欲开未开欲圆未圆之际,是上等境界。因而,人生要懂得求阙,天道忌盈,盈则亏。老子深谙其理,明白天道如张弓,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即裒多益寡之意也。管子也说,斗斛之盈满,人概之;家室之盈满,天概之。这就是《易经》所说“称物平施”之意。君子法天,与其让天让人来概之,不若自概。概,刮平、抑制不使过满。自概之道无他,一个谦字而已。

谦谦君子顺风顺水

在很多人看来,谦卦是一个好卦。其实,天道无吉凶,卦好卦坏完全取决于人的修为。谦卦告诉我们,按其六爻去做,便成谦谦君子,便能顺风顺水。

一是谦卑自牧。

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象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谦卦初爻是阴爻,阴柔谦逊,处下卦艮卦(山)之最下,有谦谦君子之象,故能涉难行险,大吉大利。谦谦君子的第一特征便是能谦卑自制,以养其德。自牧,就是自我约束,自养其德。

二是声色俱谦。

六二,鸣谦,贞吉。象曰:鸣谦贞吉,中心得也。

谦卦二爻亦是阴爻且居中位,有柔顺中正之意,吉。所谓“鸣谦”,是指声色之谦。宋儒程颐说:“谦德积于中,发于外,见于声音颜色,曰鸣谦。”一个人说话的声音和脸色是不是谦和,自己难以知道,但是别人很容易看出来。声色俱谦的人,一定能谦德广闻,这是因为能真正的谦是发自内心,见诸于外。

三是劳而能谦。

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象曰:劳谦君子,万民服也。

劳谦,指付出了辛劳还很谦虚。勤奋不懈,又不任劳作怨,是守谦不骄之真君子,这样的人不仅万民皆服,而且吉祥善终。

四是谦逊不违。

六四,无不利,撝谦。象曰:无不利,撝谦,不违则也。

处无不利之时,仍要谦逊。因为这没有违背天道规则。

五是伐罪归谦。

六五,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象曰:利用侵伐,征不服也。

谦与傲是一对矛盾,不仅自己终生行谦,还要能使天下归谦,那么,平傲去逆便是题中应有之义。“富以其邻”是《易经》不独富的思想表述,君不以有国为富,则臣不以有家为富。君子居尊位,柔和谦逊,有天下而不据,富而能谦,若仍有骄横不谦者,可征伐无道,使天下归谦,没有什么不好的。

六是谦行正义。

上六,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象曰:鸣谦,志未得也。可用行师,征邑国也。

声色可以养谦,傲则见于言语、神气、面色,三者俱以凌人,历史上多少名臣公卿,多因此败家丧生。因此,谦卦上爻又重提“鸣谦”,足见对“鸣谦”的重视,与二爻不同的是,二爻“鸣谦”是中心得志,是说君子自己做到了声色俱谦;上爻“鸣谦”,是“志未得也”,意味着君子以谦化众,欲天下归谦,然志尚未成。

谦虚并不在什么都退让,谦虚必须服务服从于正义,正义不彰,谦而无益。因此,君子以德服人,但并不排除用兵征伐,谦而不得志,可以行师讨逆,伸张正义。

谦为诸行之善,终身可行

《易经》之道,广大悉备。但如果只许择其一,那么,哪一个字可终身行之呢?清儒编的《格言联璧》说:“谦卦六爻皆吉,恕字终身可行。”上述六者,既是谦字亦是恕字。

谦字的内涵实在包容极广。

虚就是谦。禅宗有句名言:倒空你的杯子。后人引申为“空杯心态”。这同样出于谦卦之易理。刘备一生即得益于一个谦字。桃园结义,三顾茅芦,礼遇张松,在他人生三大关键时期,刘备都能够做到谦卑,因而,在事业起步阶段获得了关羽张飞铁心相守,在事业徘徊阶段得到了当世奇才诸葛亮的辅佐,在事业转折阶段获得了张松献图。谦之大用,于此可见一斑。因而,《周易正义》对谦卦解释得非常透彻:“谦为诸行之善,是善之最吉,而不言元与利贞及吉者,无是物首也。利贞是乾正于物,故不云元与利贞也。谦必获吉,其利可知,故不言之。……利见大人,是吉理分明。”

恕也是谦,有的人明明内心高傲,却刻意表现出谦。如袁绍之败即是一例。陈寿称他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范晔称其外宽雅有局度,忧喜不形于色,而性矜愎自高,短于从善,故至于败。可见,谦恕一体,内外如一,才是真正的谦。古人云:“谦如亵衣,固不能无,但如显露,便成猥亵。”孔颖达说:“谦者,屈躬下物,先人后己,以此待物,则所在皆通,故曰亨。而小人行谦则不能长久,惟君子有终也。”

《彖传》在解读谦卦时将谦字贯穿于天地鬼人:“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汉书》称之为“四益”。益谦、流谦、福谦、好谦其实都是谦上加谦,天益之、地成之、鬼神福之、人好之,《易经》从四个方面说明了盈不可久,谦道光明。

《韩诗外传》则从六个方面展示了谦的表现形式:“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善。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善。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故易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其国家,近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易曰,谦,亨,君子有终。”

谦的表现形式之一是恭。古人云,在貌为恭。恭是面色神态上的谦。

谦的表现形式之二是俭。俭是约束不放纵,俭者收敛之气。俭是发自内心的谦,因而,俭足以攻心。

谦的表现形式之三是卑。卑是身份地位上的谦。其同义词就是让。老子说“上德若谷”也是此意。又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耶?”“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溪、谷都是卑的象征。但是,山的高贵正是建立了溪谷的卑低之上,王侯的高贵亦是建立在多数人的卑贱之上。没有卑就没有高,没有贱就没有贵。

谦的表现形式之四是畏。畏是恐、敬,亦是内心深处的谦。有敬畏心,方有平安路。

谦的表现形式之五是愚。愚是心智上的谦,大智若愚。自作聪明的人,只有跑龙套的命,永远成不了主角。曾国藩说:“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一傲字致败。”可为座右铭。

谦的表现形式之六是浅。浅是知识层面上的谦。示以知识上的浅,方能薄积而厚发。

君子自始至终保持谦卑,方能善终。是以,《系辞传》说:“谦,德之本也”,周公告诫伯禽,认为做到了一个谦字,大可以保一国,中可以保一家,小可以保一身。

豫卦:顺时是大智慧

一个以讹传讹的姓名

在我国民间,有很多事后诸葛亮喜欢用《易经》解说蒋介石,就因为蒋介石的名字“介石”来自于《易经》之豫卦:“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以此来断定,蒋介石的命运早就被《易经》所预示。这真正荒唐可笑。倘如是,若有人再取一个“李介石”,是不是他也会成为“总统”?这权当作为笑谈。

豫卦是《易经》第十六卦,《序卦传》说:“有大而能谦必豫,故受之以豫。”大而且谦,则豫。豫的含义非常丰富,本义是“象之大者”;又有“预备”之意,如“凡事豫则立,不豫则败”;还有“悦乐”“逸乐”之义。那么,本卦的意思是哪一种呢?老子说:“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老子是用冬天过河来形容“豫”,这是一种什么感觉?就是谨慎防备的样子。正如《礼记·学记》所说:“禁于未然之谓豫。”《系辞传》说:“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多加一道门,定时巡逻打更,用这样的办法对待盗贼,防患于未然,就叫豫。因此,包括东汉学者郑玄在内的许多解《易》者都将“豫”理解为“逸乐”显然是不恰当的。

豫卦上卦为震,震为雷,下卦为坤,坤为地。《象传》解释此卦时说“雷出地奋”,春雷轰鸣,大地震动,催发万物,这是豫卦的卦象。“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意思是先王观此卦象,取法于大地雷鸣,制礼作乐,崇尚美德,祭祀祖先与上帝。“作乐崇德”,祭祀上帝与祖先等都是为了有备无患。

《礼记·乐记》说:“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故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可见,明备礼乐,是为了天地各得其所。因此,豫卦的卦辞说:“豫,利建侯行师。”建侯行师,也是为了定国家立秩序。

凡雷必有警,警必有动,动必有时。本卦《彖传》发挥得更进一步:“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豫。豫,顺以动,故天地如之,而况建侯行师乎?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豫之时义大矣哉!”豫卦下为坤,坤为顺为柔;上为震,震为动为刚,象征刚应柔而动,其志得行,这是顺乎本性,那么,天地的运行是如此,何况立国行师呢?天地因物之本性、因时机而运化,日月的运行也不违背这一规律,春夏秋冬四时的运行不会有错失。圣人顺时而动,就能赏罚分明,民心悦服。豫卦的时义太重大了。

可见,豫卦表明做事积极主动,有备无患,便无大碍。相反,蒋介石在日本入侵中国之初,根本没有积极防备,“九一八事变”之前后,对日本的阴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怎么称得上合乎《易经》之道呢?

如果非要说蒋介石与“豫卦”的关系,倒也合乎豫卦初爻之义:“初六:鸣豫,凶。”看见“鸣豫”,就可以回想起谦卦二爻的爻辞“鸣谦”,声色谦和自然吉,但是仅仅言语上的防备,则凶危。所谓“谦而鸣而吉,豫而鸣则凶”。蒋介石对待日本的入侵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抗议,结果导致东北沦丧。正如《象传》所说:“初六鸣豫,志穷凶也。”口头防备,说明没有坚定的决心或意志,必遭凶险。

中国命运系于“介石”而非彼“介石”

今年正好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胜利的根本在哪里,这是一个饶有意思的话题,换言之,决定中国抗战命运的因素是什么,当下有很多说法。在笔者看来,不管哪一种说法,归根到底取决于“介石”。但我所说的“介石”是《易经》中的“介石”,而非彼“介石”。

豫卦的二爻说:“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蒋介石的字即出于此,蒋中正的名也出于《易经》。本爻的《象传》解释道:“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

据介绍,蒋介石小时候名字叫蒋瑞元,14岁那年,蒋母王采玉将其送至玉林陈家私塾就读,主修《易经》。蒋瑞元听毛凤美先生讲授《易经》,读了豫卦后,将其名改为“中正”,取字“介石”。

“介于石”是什么意思呢?“介”字在甲骨文中像人身上穿着铠甲。“介”字的本义是指铠甲。引申为坚硬、坚定、耿直的意思。在《易经》中是指坚定、不改变自己的美德的意思。总体意思是心如石头一样坚定,不是一天,而是长久坚持,这叫做中正。

在《易经》中,阴爻处阴位,阳爻处阳位是为“得正”。在中医里,中正之官指胆,比喻胆主决断作用,且不偏不倚,公正果敢。《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古人对“介石”“中正”二词非常重视,《北史·隋本纪下》:“岂美璞韬采,未值良工;将介石在怀,确乎难拔。”《宋书·谢灵运传》:“时来之机,悟先于介石,纳隍之诫,一援於生民。”明人陆采诗《明珠记·珠圆》:“义士施偷天之计,郎君秉介石之心。”介于石,朱熹将它关联到《大学》定、静、安、虑、得的修养工夫上去讲,十分深刻,值得后人仔细体味。明代著名学者黄淳耀认为:“中正,即介石之意,是推明不终日之故。”《御纂周易析中》说:“能不终日,而贞吉者,以有中正之德也。中正能守其坚,而能辨之早、去之速、爻言六二处,豫之道,为教之意深长。”

豫卦之道,为教深长。千百年来,中国人自始没有舍弃“中正之德”,因而,当日本入侵东三省后,尽管蒋介石刚开始“志穷”,然而,国人同仇敌忾抗击侵略的决心和意志一天比一天坚定,真正做到了“介于石”。正是这种“介石”精神,粉碎了日本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力量。作为政府首脑的蒋介石也看到了民心民意,从而做出了他的正确决断,顺时而动,走上团结持久抗战之路,于是,“地无分南北、民无分老幼”的全民抗日巨浪在全国掀起。可以说,决定中国抗战命运的正是中国人秉承了传统文化中顶天立地意志坚定的“介石”精神,而非某一个人。正如毛泽东所说,兵民是抗战胜利的根本。

顺时是生命的智慧

《易经》论变易根据是“时”,因而非常强调“时”,“卦者,时也。”时有“时义”,如豫、旅、遁、姤四卦;有“时用”,如睽、蹇、坎三卦;有“时”,如颐之时、革之时、解之时、大过之时四卦。因而,古人还说,“夫难得而易失者,时也;时至而不旋踵者,机也,故圣人常顺时而动,智者必因机而发。”可见,顺时是生命的智慧。

豫卦也讲“时义”,古代拴试官员的项目之一就是“时义”,不明时义还做不好官。不同时代,时义自然不一样。如蒋介石赴日留学时曾作诗“东来志岂在封侯”,胸有大志,然其志与时代扞格不入,在毛泽东的“粪土当年万户侯”面前,恰好构成一物降一物,也真正有趣。

豫卦的其他四爻的时义也是讲如何顺时而备。分别从盱豫、由豫、冥豫等不同的情境阐发“豫”的易理智慧。

三爻所称“盱豫悔。迟有悔”,是讲张着眼睛防备。盱是张目直视,不实际行动;以这样的态度来防备,就只有后悔;又迟迟不动,是悔上加悔。

四爻所称“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是讲小心防备。“由豫”通犹豫。小心谨慎地防备,并且不怀疑同志,这样就能迅速地齐心合力,其志大行。《康熙字典》对“勿疑朋盍簪”解释说:“簪,疾也。以信待之,则群朋合聚而疾来也。”

五爻所称“贞疾,恒不死”,是说常备不懈。正所谓有备无患,因此,其象曰:六五贞疾,乘刚也。恒不死,中未亡也。

六爻所称“冥豫成有渝无咎”,是讲昏庸地防备,最后能改悔,无咎。但是,这种做法,不可长久。象曰:冥豫在上,何可长也。

此四爻的易理,对照蒋介石在抗战中的作为,也是很有现实意义的。蒋介石的抗战经历过口头抗议到迟迟不采取实际行动,再到后来西安事变之后才顺应时势,与共产党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过程,这就是三爻和四爻所说的“盱豫”和“由豫”。

随便,是智者的路标

顺时而息 随便而为

937年,后晋节度使张从宾反叛,晋高祖命司天监马重绩卜了一卦,遇“随卦”。马重绩释卦曰:“南瞻析木,木不自续,虚而动之,动随其覆。岁将秋矣,无能为也!”到了七月张从宾必败。高祖听了大喜,赐以良马钱物。

什么是南瞻析木呢?古人解卦往往先看占问之对象目前的状态。析木,星名,在天汉萁、斗之间。《易经》的爻例,内卦为北,外卦为南,自内视外故曰“南瞻”。内卦为震,震东方也,为木,而二三四爻又构成艮卦,艮为止,故曰:“木不自续。”

接着司天监马重绩又转换视角来解卦。以内卦震木来象征张从宾造反,被外卦兑金所制伏。又时令将入秋,兑金得时司令,直克死绝之震木。虽有朋党助力,时不及也。故曰:“岁将秋矣,无能为也。”又震雷陷入泽中,秋令是雷息声之时,象征张从宾偃旗息鼓的状态。

那么,即使不看马重绩的分析,只须看随卦之上爻“拘系之”,亦可断张从宾的结局,“无能为也”,无所作为。

果然不久,张从宾乘马入河,溺水而死。

随卦是《易经》中第17卦。它紧接着豫卦,“豫必有随,故受之以随”。随卦之上卦为兑,兑为泽;下卦为震,震为雷。因此,其《象》辞说:“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象辞》的说法是:雷入泽中,是大地寒凝,万物蛰伏,是随卦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取法于随天时而沉寂,随时作息,向晚休息。

天色向晦,入夜就该休息啦。那么,有人说,《易经》不是强调君子要自强不息吗?为何这里说君子该随时休息?其实,自强不息说的是一种永不止步的精神,入夜则息,讲的是一个生活的自然规律。正如,豫卦讲随时而动,那么,随卦则讲顺时而息。动必有静,动静是辩证的。

《彖传》在此基础上引申道:“随,刚来而下柔,动而说,随。大、亨、贞,无咎。而天下随时,随时之义大矣哉!”柔顺刚,是不变的易理。随卦上兑,为悦,下震,为动,上柔顺下刚,如影之随形,如响之应声,所以卦名曰随。故曰“动而说(悦)”。随卦具有盛大、亨通、利物、贞正的品德,因而无过失。天下万事在于随时而行,“随时”的意义是伟大的。

随,《说文》:“从也。”《广雅·释诂》:“随,顺也。”《系辞传》说:“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乘牛车还是驾马车,负重致远,都是为了便利天下,都是取象于随卦。人们常说的“随便”,大体也就是这个意思,因为载物多则用牛车,载人轻则用马车,看哪样得便有利。《左传》记载:“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到了晚上,天已变黑,不息何为?这就是随时顺便。程颐曰:“凡人君之从善,臣下之奉命,学者知徙义,临事之从长,皆随也。”“随”的引申义非常广泛。

随之六课中心在正

《易经》随卦道出了随时顺便的六门功课。

先看初爻。初九:官有渝,贞吉。出门交有功。象辞是这么解释的:官有渝,从正吉也。出门交有功,不失也。官场上有变故,从正则吉。初爻首先揭示了官场上随时之法。处人事变动之际,随时之随应当是以不随为随,以不变应万变。应变须以正道,否则便有邪媚之嫌。

叔孙通,原本是秦王朝的博士,在秦行将灭亡之际,赶巧带领追随他的百余儒生集体投奔了刘邦,投奔的动机很明确,就是为了荣华富贵。

建国初期,叔孙通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为刘邦设计了三叩九拜的朝仪礼,让曾经目睹秦始皇出行的威仪时发出“大丈夫当如斯”感叹的刘邦感受到了当年始皇帝的尊贵,从而获得了高官厚禄。连叔孙通当年随从的所有儒生都在他的推荐下获得了高官。一个以叔孙通为首的利益小集团就在开国之初既已形成,叔孙通因此被儒生们称之为西汉的第一个“儒宗”,不过这可谓一个腐败之宗。

叔孙通根本无视国家和百姓利益,靠钻营投机牟取利益的所作所为,连他的两个追随者都看不惯了,他们指责叔孙通说:“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史记》)

这等于撕破了这位儒宗披在其丑恶灵魂之上的华丽外衣,并且公开宣布与叔孙通脱离关系,叔孙通气急败坏地指责他们说:“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儒学所谓的“时变”,到了叔孙通的嘴里,竟成了他牟利的理由!司马光评价道:“夫大儒者,恶肯毁其规矩、准绳以趋一时之功哉!”“徒窃礼之糠枇,以依世、谐俗、取宠而已。”孙叔通背弃了相随以正,择善而从这一自古不变的易理。

再看二爻。“六二:系小子,失丈夫。”“系小子”,弗兼与也。与小人发生关联,就会失去君子。二者不能兼得。

三爻与之恰恰相反。“六三:系丈夫,失小子。随有求得。利居贞。”与君子相随,就能远离小人。这样的“随”必有所得,有利于保持贞正之道。因而《象》曰:系丈夫,志舍下也。这叫做志在舍下随上,舍小随大,舍邪而随正。这两爻意义相反,表现了随的不同结果。前者随小失大,后者随大放小,所以结果大不相同。

历史上这样的事例不少。商汤之时,大臣伊尹生平谨守尧舜之道,后却舍夏而随商汤;三国时,袁绍强而曹操弱,贾诩独劝张绣舍袁绍而从曹操。南北朝时期,晋居中原,系文明中心,前秦处西鄙,称蛮夷,王猛的老师王景却劝他舍晋而事秦。这都是遵循了相随以正,择善而从的原则。

再看四爻。“九四:随有获,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四爻为阳爻处阴位,在《易经》中属不当位,故而称“随有获,贞凶”。象辞也说:随有获,其义凶也。但若能心存忠信,守道明功,可以无咎。

西汉时期,大臣霍光受汉武帝托孤秉政,称得上是勤劳国事,诚信丰足,但是汉宣帝每每和他相遇,却总感觉如“芒刺在背”,为后来霍家全族被诛埋下了祸根。这就是“随有获”,亦凶。因此,司马光说:“霍光之辅汉室,可谓忠矣;然卒不能庇其宗,何也?夫威福者,人君之器也。人臣执之,久而不归,鲜不及矣。”霍光秉人君之重器而不归,虽曰辅政为国,但却违背了忠信明功的原则。

第五爻则明确提出随的另一重要原则“诚信向善”:“九五:孚于嘉,吉。九五,意味着阳爻居五,是中正之位。故《象》曰:孚于嘉,吉,位中正也。”随的诚信原则就是与人同功,则必与人同过;与人分福,则必与人分祸。

再看上爻:“上六:拘系之,乃从,维之。王用亨于西山。”如处困境中,对于那些不愿意随从的人,不妨拘而系之,强迫其顺从。如《象》所说:“拘系之,上穷也。”“王用享于西山”讲述的是周文王故事,文王西山设祭,目的是要征讨不服。

总之,随卦六爻说的一个中心,那就是相随以正。智者不会逆时而为。时间是一把杀猪刀,因而,只能顺着它而不能逆着它的锋刃。

有人说,随时是不是随缘?

当下有一种心灵鸡汤,称“随缘自适,烦恼即去”。佛教认为外界的刺激而使身心受到感触叫做“缘”,因其缘而发生动作称“随缘”。可问题是,世事如潮,人生浮华,或悲或喜,或失或得,人生每天受到刺激该有多少?如果每受一次刺激就因之而生触动,那么,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缘”可言?有些人自称一生遇不到缘,这又怎么可能?其实,缘是一种机缘,是一种自修自度,佛家讲究的不是随缘自适,而是随缘精进,是智者的修炼。换言之,随缘是针对心身受到的感触而随时调整自己的修炼,洗去心中的尘埃,荡尽心中的浮躁,培养心中的慧根,是人生成熟的表现。因而,随缘是对现实清醒的认识,是对人生酸甜苦辣的彻悟,是对己身德性的正确认识,是对人生事功的时机把握,当自身的修炼与时机的成熟达成一个和谐的状态时,便是缘来的表现,因此,缘是干事的契机,是修身的标准。所谓万事随缘,讲的正是时正,在正确的时候碰到正确的人,失时失正,是“随”之所戒。

因此,随时的本义正是随便,是随其所宜,因利乘便。可知,“随便”不是随随便便,而是随时之便,随人之便,“便”具便利、方便、简便、灵便、便宜等含义,凸显了随便正是智者的路标

猜你喜欢
同人易经君子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易经·序卦》探微
同人周边项目概述
君子无所争
次元之壁的缝隙
简析《易经》文化与太极拳
《易经》不是用来算命的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
《易经》里的《天演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