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方言对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影响

2016-02-03 06:19黎小龙
北方音乐 2016年21期
关键词:唱法民歌方言

黎小龙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1400)

论方言对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影响

黎小龙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1400)

我国民族声乐特色鲜明,发展前景远大,在世界音乐之林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中国地域辽阔,各地语言存在较大的差异,本论文将以方言对民族声乐的影响为研究内容,分别从方言对演唱风格的处理、咬字吐字、技巧训练三个方向的影响展开研究,剖析方言对民族声乐演唱的影响和作用,只有在形成正确的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在演唱中更好的运用方言,使歌唱语言更加丰富,充分展现多元化和个性化特征。

声乐演唱;文学语言;方言

声乐是一种特殊的有声语言,是音乐语言和文学语言结合后所衍生的艺术形式。两者的融合对艺术文化产生深重的影响。由此可知在声乐演唱中声乐语言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方言语言的地域变体,是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发展不可缺少的载体。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不同,戏曲曲艺、民风民歌等带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与方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挖掘和传承这些艺术形式的过程中,方言将承担载体的责任。例如一些民歌彰显出浓郁的民族韵味和风格,只有通过方言来演唱才能把情感、韵味、内涵表达出来。

一、中国民族声乐发展概述

民族声乐是利用本民族特有的语言把具有浓郁民族性的音乐通过歌唱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艺术形式经过千年传承,把不同的民族文化生动的展现出来。由于这种艺术形式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导致在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上体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此艺术形式既然能够传承下来,其原因在于能够满足中国民众的审美需求。从民族声乐的表现形式看,可以分为民间唱法、传统唱法、现代唱法、戏曲唱法、曲艺唱法等多种形式,每种唱法都有自己忠诚的听众群。我国有56个民族,不同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音乐元素和民族文化,由于时代不断进步,社会经济文化处于飞速发展状态,民族声乐发展创造的空间更加广阔。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一大批优秀的声乐作曲者成长起来,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声乐作品。这些作品之所以受到欢迎,在于把民族风格与时代气息融合起来,对传统的民族旋律进行再创作,把现代生活展现出来,使民族声乐的内涵更加丰富。

二、中国民族音乐声乐语言发展特点

(一)作品音乐语言的多元化

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得以提升,人民越来越重视精神生活,在这种背景下,大众的审美意识逐渐走出传统的局限得到提高升华。传统的民族声乐作品不论是曲式结构还是旋律走向,以及在和声框架、风格等方面,与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的差距越来越大,民族声乐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为了音乐语言得到多元化发展,很多作曲家已经改变思想认识,摆脱常规民歌作曲的局限性,在创作时,从歌词、旋律、和声、曲式等环节入手进行改革创新,使民族声乐这种艺术形式的深度和难度不断延伸,在演唱声音和技巧中融入时代元素,使作品演唱的个性风格更加强烈,展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作品要恪守和传承民族风格特色,同时把现代元素融入其中,使民族声乐作品进入良性发展轨道,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面对丰富的民族声乐语言,作品家在创作时要兼顾两个点,首先,在传统的民歌艺术中融入现代作曲技法,老歌新唱已得到民众的接受和喜爱,使很多经典曲目在保持原有风格和韵味的同时,融入时代元素,做到传承与发展相融合。以著名的曲目《木兰从军》为例,把河南豫剧中的慢板、二八板曲调特性发挥出来,同时融入现代元素,使音乐在保持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外,音乐形象也展现出现代艺术的色彩与内涵。其次,引入西方作曲技巧,进行大胆创新,对传统民族文化进行探索,所创造的作品具有世界性。《春天的芭蕾》堪称经典之作,是王中磊、胡廷江共同创作的,被誉为世界性民歌。从歌曲的立意、配器、演唱等角度都体现了传统与现代艺术的完美整合,与格莱美最佳古典音乐相比毫不逊色。这部作品不但巧妙的把圆舞曲的节奏纳入创作之中,更主要的是在舞蹈韵律采用花腔技术,在艺术创作上取得突破。歌曲意境优美,主题富有诗意,使中西艺术融为一体,把两者艺术形式结合后形成的审美情趣作为基调,最高音达到High降E,歌曲营造出唯美的意境,洋为中用,突破民族声乐的局限。

(二)民族性与科学性的完美结合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完美标准也各不相同,这些因素导致对于相同的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出现较大差异。例如对于哪种声音是美的这一问题,中国人在音乐审美观上也与西方不同,对音色美有自己的看法。虽然在不同时期对音色美评价的标准各异,但共同之处在于崇尚自然和多样会,对声音的要求是清、亮、脆等特点,而西洋美声对声音追求的是松、通、柔,在行腔上追求声音的线条感。

现代民族声乐为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必须进行改革创新,传统声乐做为依托,一方面要保留其精髓,即民族性,另一方面要借鉴学习西方唱法和艺术表现手段,使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传统声乐中的“以字行腔,字正腔圆”的特色,同时还要把西方声乐中的“以腔行字,字柔腔通”纳入创作,创新出一种完美的唱法。这种结合式声乐作品既保持了民族唱法的韵味,同时又实现了与美声唱法相统一,在演唱作品时,可以更好的展现音乐的内涵与魅力,使听众沉醉于其中,获取美的感受。

三、方言对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影响

(一)声乐语言对声乐作品演唱的重要性

民族声乐演唱的基础是民族语言,通过对民族声乐进行研究,认为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不论是演唱技巧还是表现形式都体现创新和多样化特征。从其内涵看,不但包含了传统民歌的内容,按其载体不同可以划分为山歌、小调、号子等多种艺术形式,同时还包括了现代作品和改编等内容。民族声乐的风格独特,多样性还体现在不同地区的民歌韵味不同,个性差别较大,从而导致民歌具有不同的色彩。由此可见方言的巨大影响力,在声乐演唱时的咬字吐字、歌曲的二度创作和情感融入、演唱技巧等方面,方言发挥出重要作用。所以我们要重视和善于运用方言,充分挖掘和利用方言的独特性和感染力,分析与普通话的差异,在进行民族演唱时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正确使用方言,使方言的作用和感染力得以发挥,需要引起重视,要避免在演唱中由于方言处理不当而引起的错误。

(二)方言在民族声乐作品风格处理的运用

在中国民族声乐中,传统民歌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可以把地域的人文和生活展现出来。从歌词内容看,作品所反映的多是生活场景,一般情况下篇幅不长,简单通俗,词语简练,由于是歌词来源于真实的生活感受,可以把地区的风土人情真实的表现出来。现代声乐作品来源于生活,日常生活事物经过艺术家们的创作和提炼后形成声乐作品,鲜明的艺术形象展现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内涵,在这一点上传统民歌和现代民族声乐作品是一致的。由于作品创作背景不同,导致其演唱风格各异,尤其是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所以我们在演唱时可以进行艺术的拓展,根据歌曲的特点来运用方言,使歌曲更具真实性和感染力。一首歌曲完全采用普通话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但是加上必要的方言,会使作品的艺术魅力大增。例如我们都熟悉的陕北民歌《想亲样》,“我(wǒ)”在陕北方言中发音为[ηè],在演唱是如果采用普通话,则失去了陕北的民族和地域特色,人物形象也流于平淡,作品失去了“地气儿”的同时,也失去了特有的生命力。

(三)方言对民族声乐作品吐字的影响

我国地域广阔,拥有56个民族,各地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语言。其中以语言为中心的言有七类,即北方方言(即官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湘川广西邻近一带)、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南北合并)、粤方言,这种分类仅针对大方言,如果进行细划,大方言里还有很多小方言,只有对中国汉语发音规律有较深入的了解,才能找出方言之间的差异。以粤方言为例,声母只有19个,而普通话声母则有21个,在粤方言中,j、q、x 与 z、c、s 两组音发音是一样的,而zh、ch、sh和 z、c、s的读音相同,全部读作z、c、s,没有平卷舌之分,所以粤方言的学生在演唱时会出现读音问题,例如故乡(xiang)唱成故乡(siang),英雄(xiong)唱成英雄(song)等情况。以湘方言为例,演唱者会对混淆l/n,娘(niang)读作(liang)亲,还会混淆f/h,把花(hua)发音为(fua)。湘方言演唱作品时,常常会改变歌曲本意,例如月亮(niang)出来(nai)亮(niang)汪汪,亮(niang)汪汪,令人产生啼笑皆非之感。

(四)方言对声乐技巧训练的影响

由于民族声乐演唱不断发展,声乐演唱风格和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促进现代创作歌曲进入繁荣局面。从最近几年的歌手大奖赛可见一斑。不断有新作品推出的同时,还衍生出民族歌剧咏叹调这种艺术创新。与传统民族声乐相比,这些创新歌曲音域高,演唱技巧和难度加大,为了更好的演唱这类作品,发声技巧训练非常关键。目前我们已经能够接受和运用部分美声发声发法,对声音审美的标准也不断变化,对声音的要求以饱满圆润为主,要充分运用共腔体,使声音的穿透力更强。由于语言不同,发声部位如何用力、腔体如何开合的难度很大。老一辈歌唱家们在学习美声唱法时,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语言和发声习惯,只有解决语言和发音部位的协调问题,才能更好的掌握美声唱法的技巧。在学习美声唱法中,必须解决的是语言和发音部位的协调问题,与此道理相同,我国各地方言与普通话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我们要掌控普通话的发声标准和声音效果,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探索,找出方言与普通话的相同与相异之处。

一般情况下某一地区的发音习惯形成后,咬字器官则随之变化,转为一种自然状态,由于发音习惯和生理机能形成固定的习惯,以后对歌唱发声器官的结合运用产生重要影响,由于用力部位不同,会产生吐字不清、共鸣腔体控制不当、声音缺乏穿透力等错误。以粤方言为例,学生的习惯是讲话位置靠前,有舌擦音的,在进行声乐训练时,这种习惯会导致声音不够圆润的情况发生,而且声音过于靠前,失去了集中的点。综上所述,在进行声乐技巧学习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到方言的影响力,有针对性的训练发声器官的生理功能,对于错误的发声习惯必须予以改正,尽快进入到学习状态之中,使发声更加规范,只有做到以上要求,才能进入良好的演唱状态,使声乐作品达到较好的演唱效果。

[1]谢亚玲.地方方言对中国歌曲演唱的影响及解决对策[D].广州:华南理工学,2014.

[2]张荣家.声乐语言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性探析[J].北方音乐,2014,(09).

猜你喜欢
唱法民歌方言
方严的方言
方言
“中国唱法”不如叫“中式唱法”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高校声乐教学中跨界唱法的应用探讨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谈声乐教学中的轻声唱法
跨界唱法的春天——对谭晶参加《蒙面唱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