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小调《绣荷包》的器乐传承与发展

2016-02-03 06:38
北方音乐 2016年11期
关键词:荷包小调器乐

许 可

(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00)

民族小调《绣荷包》的器乐传承与发展

许 可

(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00)

在中国传统的民歌中,以《绣荷包》命名的民歌为数众多,分布在全国多个地区。而在这其中,又以山西、山东及江苏等几个地区的《绣荷包》最具代表特色,也在人民群众中得到了广泛的传唱。同时,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不断增长,在民歌《绣荷包》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器乐演奏的形式,为这一传统的歌曲注入了新的艺术活力。在本文中,笔者将就民间小调《绣荷包》的声乐、器乐等多个形态进行初步分析,并对其在未来的传承与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

绣荷包;器乐;传承

前言

声乐歌曲运用器乐演奏的现象是在改革开放后才逐渐兴起的。古时候,由于传统的民间乐器在整个音乐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在戏曲、曲艺等表演时通常以为声乐伴奏的形式而出现,导致器乐的独奏曲目较少。同时,在一些如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等民乐合奏的小乐队形式中,其表演的曲目也通常是根据地方音乐曲调而创作的民乐曲而不是直接选用民间歌曲进行演奏,就使得器乐演奏声乐作品的模式在古时很少出现。然而,随着人们对于音乐的不断探索,这种跨界表演的形式在今天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不仅大量的声乐曲被直接移植到器乐进行演奏,同时不同器乐之间的作品也在互相演奏,这为我国传统音乐的大发展起到了一定的贡献。笔者希望通过对民歌《绣荷包》器乐化的分析,探索出一条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道路。

一、《绣荷包》概述

中国传统的民歌文化博大精深,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长久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绣荷包》作为其中较为著名的一首民间小调,主要以女子的口吻表现了对于心上人的思念与眷恋之情,他的起源可大概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当时的民歌曲集《霓裳续谱》中便这样写道:“绣荷包(秦吹腔花柳歌):姐在房中绣荷包,忽听得门外吵闹闹……”。

《绣荷包》按照所叙述的故事情节主要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表现女子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这种类型的《绣荷包》主要讲述的是未出嫁的姑娘偷偷将自己亲手绣制的荷包送给小伙子以暗表心意,或者是描写在丈夫走西口后,独自呆在家中的妻子为了表达对丈夫的无限眷恋而为他绣制荷包。另外一种则是单纯歌颂美好的爱情故事而不描写男女之间的细微感情。

在音乐方面,各地的《绣荷包》也有所不同。其中,山西地区的《绣荷包》音乐起伏较大、音域较为宽广。这是因为山西地处黄土高坡,因此形成了当地人粗犷、豪迈的性格特点,这也影响到了当地的民歌音乐。而山东地区的《绣荷包》则是直截了当,简洁明快,体现了鲁地人民的豪爽与朴实。相较于前两种《绣荷包》,江苏地区的绣荷包则显得委婉动听,千回百转,这也与江浙地区的柔情似水的音乐风格有关。除此之外,《绣荷包》还存在于云南地区、湖北地区等,在此不一一赘述。

二、《绣荷包》的器乐形式

在器乐表演形式得到大发展的今天,民族乐器再也不是仅仅以伴奏乐器形式登上舞台了,越来越多的器乐独奏曲被创作出来,而《绣荷包》这一传统民歌也被越来越多的以器乐曲的形式搬上舞台,其中影响力比较大的就是民族小乐队形式的《绣荷包》。

在乐曲进行主题的第一遍演奏时,弦乐声部的二胡、中胡等乐器负责整首乐曲旋律部分的演奏,而以琵琶、阮、扬琴为代表的弹拨乐声部则主要负责旋律后面节奏型的演奏。其主旋律的演奏下配以“蹦跶、蹦跶”的2/4拍节奏型,使得整个乐曲的动力性得到了加强。与其他两个声部有所不同,吹管乐器则分工明确,高音声部的笛子、唢呐主要跟随弦乐声部演奏旋律,而低音声部的低音笙等则演奏节奏型或固定低音来支撑整个乐曲的进行。而后在乐曲的第二遍反复时运用了加花变奏的手法,同时琵琶、扬琴等高音弹拨乐器也加入到了主旋律的演奏之中,来更加表达音乐的情感,并一起将音乐推向高潮。

除此以外,绣荷包还被改编为了二胡、琵琶、萨克斯等多种器乐曲形式,也都得到了大家的普遍喜爱。

三、《绣荷包》的传承与发展

我们知道,随着社会的变迁与时代的发展,传统音乐延续所需要依靠的社会土壤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与此同时,随着如流行、摇滚等西方音乐的入侵,我国传统的音乐正遭受着越来越多外来文化的冲击,因此,如何传承与发展我们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便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器乐化《绣荷包》的出现就为这一问题的处理提出了很好的方案。我们知道,《绣荷包》本身作为民歌来进行传播时略显单调与过时。说其单调,是因为人们心中的《绣荷包》一直是以民歌的形式出现,长久听来未免显得枯燥乏味;说其过时,是因为歌中如走西口、绣荷包等唱词明显与现在人们的生活状态不符。而器乐形式的出现,则可以很好的解决上述两个问题。首先,器乐形式的演奏摆脱了歌词的制约,让观众可以完全进入到音乐之中去欣赏音乐的旋律美;其次,器乐形式也不完全受歌曲曲调的制约,可以将旋律进行改编或加花变奏来进行重新表现,使人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总始终保持新鲜感。

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正是这种跨界发展的模式,使得《绣荷包》在新时期继续以其饱满的活力,以多样的表现形式呈现在观众的面前,继续受到了大家的热烈欢迎。而传统民歌《绣荷包》在当代社会的成功延续也会其他的兄弟民间艺术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为更多传统艺术在新时期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方向。

四、结语

在本曲中,笔者从《绣荷包》的概述、器乐表演形式及在未来的传承与发展三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讨论了民歌《绣荷包》在被改编为器乐曲这种跨界形式下所受到的影响与其在未来的发展。希望通过本曲的初步探讨,能够激发更多热爱民族音乐朋友的兴趣,为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1]曹芳芳.论民间小调《绣荷包》传统艺术风格及其审美观[D].山东师范大学,2005.

[2]刘正维.令人惊叹的共同音乐特征——鸟瞰民歌“绣荷包”[J].中国音乐学,2001(04).

猜你喜欢
荷包小调器乐
剪下个荷包样
中国器乐表演艺术研究的理论建构
戴荷包
四 季 相 思
思 夫
五河小调
谈器乐在初中音乐第二课堂教学中的有效途径
器乐演奏中心理因素的重要性分析
略谈器乐在歌唱教学中的应用——以《金孔雀轻轻跳》为例
小调[六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