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族男高音科学训练的策略分析

2016-02-03 07:08薛鹏新
北方音乐 2016年15期
关键词:男高音咬字唱法

薛鹏新

(甘肃省歌舞剧院,甘肃 兰州 730000)

关于民族男高音科学训练的策略分析

薛鹏新

(甘肃省歌舞剧院,甘肃 兰州 730000)

随着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发展,歌唱艺术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作为歌唱艺术的一朵奇葩,民族声乐在我国愈加受到青睐。作为民族声乐的“掌上明珠”,男高音成为决定一位歌手能否在民族声乐演唱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本文从掌握呼吸和共鸣的基本要求、学会高音歌唱的基本方法、准确把握训练的关键点——音色等三个方面出发,简要谈谈关于民族男高音科学训练的若干策略。

民族声乐;民族男高音;训练策略

在民族声乐中,男高音的歌唱训练,不仅要使高、中、低音有效协调与统一,而且要在高声区做到真假声的有效结合,从而解决男高音的问题。相对于女声和其他声部来说,男高音在歌唱艺术中具有一定的难度,其训练要掌握合理、科学的方法,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实现训练的目的。下面具体探讨民族男高音科学训练的一些策略。

一、掌握呼吸和共鸣的基本要求

有关歌唱呼吸的论述,中外歌唱理论都非常强调,西洋歌唱理论认为“呼吸是歌唱的动力,谁掌握了歌唱的呼吸谁就掌握了歌唱的方法”,可见呼吸在歌唱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传统唱法自古以来也讲究“字领腔行,气守丹田”,即演唱时吸气位置要深,以张嘴吸气至小腹丹田的内呼吸为主,不能浅吸至胸廓,这些与西洋唱法的歌唱呼吸理论不谋而合。二者略有不同的是,民族唱法的呼吸压力让腔体成纵向柱式开合,而西洋唱法则讲究人体腔体的纵横打开。

民族男高音的共鸣大多使用头腔共鸣为主,要求声音在气息的支持下,打开歌唱的上中下腔体,以上支点为主要发声支点,利用咽腔的前后调节,让真声和假声充分混合,发挥丰富的头腔亮音,美化音色并清晰咬字,这是由民族声乐的一般审美要求决定的。

二、学会高音歌唱的基本方法

在歌唱发声中,男高音从中声区到高声区都有一个换声点。也就是说歌唱的声音从中声区进入高声区时,如果仍然保持有口腔共鸣较多开放式的声音,就会感到力不从心,带有“喊”的现象。在自然嗓音中,由于大量的真声成分普遍存在于男歌手的歌声中,这种特点,则成了男高音演唱的障碍。而有一种方法则可以有效解决这样的问题,即“关闭唱法”。

“关闭唱法”与民族男高音的科学训练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作为民族男高音这个特殊的声部,既要吸收西洋唱法的技术,又要有民族特色的演唱特点,不像美声男高音必须要遵循相当规范的演唱状态,而是要在规范的演唱状态下,有自己的独特的个性,比如声音的个性、感情的个性、咬字的准确性等等。对于如何运用“关闭唱法”,则需要按照不同的演唱风格来进行。

一是对中国艺术歌曲来说,演唱这类作品,民族男高音的“关闭唱法”就得基本上按照那种系统的状态去演唱,让每一个音都要在它的“通道”内。比如歌曲《玫瑰三愿》,这首作品很多民族男高音也演唱。其中的“我愿那红颜”中的“红”字,就是一个高音降A,在演唱这个的音的时候就不能像演唱一些山歌那样直接“放”出去,而是要“关闭”,要让这个“红”的声音和前面都统一;二是对传统歌曲来说,这是民族男高音演唱最多的,而且正是体现“民族”这个风格的。在演唱传统民歌的过程中,“半关闭”的状态用的更多一些。因此要很好的结合所学的方法去演唱风格,要唱什么像什么,唱新疆歌就要有新疆的味道,唱花儿就要有花儿的味道。作为专业的演唱者,这就要求在声音科学的前提下才能去追求“味道”。比如山西民歌《山西牧歌》,第一句“蓝天呦映小河”里的“呦”就是一个高音G,按照男高音的训练到这个地方就一定要“关闭”了,但“关闭”起来作为一首民歌听上去就不是那个味道,就有点像“美声”,如果完全开着唱,听下来费力不说,声音都在口腔内,是“喊”出来的声音,所以要在“关闭”的状态下,“开放”一点去演唱,这样风格也有,声音也不会不统一,至于“开放”多少,这得看歌者对歌曲意境的把握。所以,要想“半关闭”就必须先要具备“关闭”的状态。

三、准确把握训练的关键点——音色

所谓音色,顾名思义即声音的色彩,既然为色彩,则自然指向丰富多彩。因此,声音能否丰富多彩,是否清晰干净,是否宽、亮、厚、暗,成为对音色是否准确把握到位的判断依据。众所周知,民族男高音有着极高的音色要求,若是音色训练达不到要求,则很难成为优秀的歌手。所以,为了达到以上要求和效果,在训练过程中,演唱时要做到高位置的行腔咬字,使歌唱共鸣的通道充分得到打开,让鼻咽腔共鸣,上腭抬起,上下门牙并齐拉开,用牙尖咬字的感觉来演唱。

此外,为了使演唱过程中的音色更加柔美抒情,在男高音的训练时,一开始就要将音色训练放在重要地位加以考虑,并将音色和咬字训练相结合加以综合考虑。在训练时主要采取i母音a母音的前咽腔亮音色咬字,采用的练声曲主要是下行八度音阶和琶音的头声训练以及三度音程连续上行的九度拓展训练为主,当字腔的训练和音色的训练结合时,民族男高音的综合训练效果很快会显现出来。

[1]范华.男高音歌唱技术的探索——面罩唱法与头声的结合[J].大舞台,2012(01)∶37-40.

[2]廖鸿飞.民族男高音演唱探究[J].歌海,2012(04)∶53-56.

[3]张艳林.民族男高音的声部构建[J].艺海,2013(06)∶73-74.

[4]邹昌峻.民族声乐教学中男高音的训练[J].大舞台,2013(08)∶184-185.

薛鹏新(1981—),甘肃玉门人,毕业于河西学院音乐系,国家二级演员,现任职于甘肃省歌舞剧院,研究方向:声乐演唱及表演。

猜你喜欢
男高音咬字唱法
可爱的红(为男高音而作)
“中国唱法”不如叫“中式唱法”
流行演唱中的咬字问题剖析与正确运用
阳光下的中国
高校声乐教学中跨界唱法的应用探讨
有关声乐教学的咬字
高校声乐教学中声音“气”、“点”结合与咬字关系研究
全能的男高音——怀念尼科莱·盖达
谈声乐教学中的轻声唱法
跨界唱法的春天——对谭晶参加《蒙面唱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