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艺术学经典文献导读书系 音乐卷》的学术价值

2016-02-03 07:08
北方音乐 2016年15期
关键词:音乐学美学角度

吕 婧

(四川音乐学院图书馆,四川 成都 610000)

谈《艺术学经典文献导读书系 音乐卷》的学术价值

吕 婧

(四川音乐学院图书馆,四川 成都 610000)

《艺术学经典文献导读书系 音乐卷》是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姚亚平主编的一本学术性价值非常高的书籍,全书运用多角度,创新思维,揭示本质,是一本对学习研究非常有帮助的书籍。

导读;阐述;文化关系;哲学思维

《艺术学经典文献导读书系 音乐卷》是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姚亚平主编的一本非常有深度和广度的关于音乐的书籍。在本书中,作者主要运用哲学的方法来编写,从宏观到微观,概念清晰,角度多样;从本质到形式,颠覆了一些传统音乐理念;将音乐领域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独具特色的文章组成各个篇章,书籍各章节内容相互呼应;观点新颖,思维开阔。将音乐美学进行较全面的阐述,从音乐艺术总体的高度研究音乐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不仅对音乐学专业的读者有深入帮助,而且对那些不甚了解音乐的人,也能让他们对音乐的认识耳目一新。通过阅读本书,在此浅谈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希望把这本好书推荐给更多的读者。概述此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概念清晰,多重角度

音乐在艺术学中是个重要的学科,人们对音乐的认识也参差不齐,作者对音乐艺术学理论的各个分支进行一些总体性的说明和介绍,整本书共分为六个部分,由导论和音乐美学、音乐史学理论、民族音乐学、新音乐学和现代作曲家论音乐五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中都采用在音乐上颇有建树的著名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文章的论点彼此之间既有侧重,又互相呼应。

例如在第一章音乐美学中,对音乐的形式与内容做了不同角度的阐述和论证,让读者对音乐的形式与内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之后再从二章音乐史学角度,三章民族音乐学角度,四章新音乐学角度以及五章现代作曲家论音乐角度,通过不同的角度和方位,全面立体地描述音乐,方便读者真正接触到音乐的本质,了解到音乐的内涵与形式、不同国家不同时期音乐家对音乐的认识和描述,丰富读者的知识系统,让读者离音乐的本质更近。例如新音乐学中就从社会性别和性欲特质的音乐建构等五个方面来描述音乐,多重层面地论述既让读者更加接近音乐的实质,又不与当前社会最新音乐研究相脱节。

再如对民族音乐学的定义,民族音乐学又被称作音乐人类学,是一个新兴学科,由于从国外流传过来,经常与民族音乐相混淆,而书中清晰地定义了关于民族音乐学:“民族音乐学是一种方法论,是‘在文化中研究音乐’”,“而人类学则是关于人类社会各种理论范畴的学科。”说出民族音乐学的本质,又阐明人类学的概念。将这些常常容易混淆的概念界定清晰,并突出了民族音乐学的特点,指出梅里亚姆认为的民族音乐学主要从事三个主要方面的工作:“田野工作、记谱和分析,以及理论创建”并将田野工作的六个具体方面明确指出:“材料文化、歌曲歌词、音乐种类、音乐家的角色和身份、音乐与文化的关系、以及音乐作为一种行为”。直接让读者接触到民族音乐学的核心内容。

二、颠覆传统,哲学思维

中国的艺术教育很长时间附属于文学,属于文科,另外传统中都认为音乐是完全感性的,尤其是音乐特长生的高考数学不算入总成绩,甚至有的学校还免考,专业音乐高校各音乐学院也不曾开设逻辑、数学这些课程,人们对音乐的理解总是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作者在导论中首先就对音乐提出了概括性精准性的定位,这对传统的音乐观念是历史性颠覆。作者引用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的话,“音乐就其表达来说是感性的,究其构成来说是数学的”,颠覆传统人们对音乐的理解,并指出音乐学院常规的“四大件”和声、曲式、复调、配器,每一门都是非常严格、精准和体系化的课程,类似于准理科的学习,需要下力气才能掌握,在表演类的艺术学习中,音乐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也是非常突出的。这一理论清晰明确地阐述了科学的音乐观念,作者又从欧洲中世纪教育角度进行论述,指出欧洲中世纪教育的“七艺”:语法、修辞、逻辑(语言艺术)、算数、几何、天文、音乐(数学艺术),其中音乐作为一门重要的学术和课程。音乐作为数的艺术可以分化出律学、声学、音响学、音乐形态学(涉及音阶、调式、音程研究)这些音乐理论不仅有数的本质,而且有实证的、科学性质的艺术理论研究特征。作者是从历史、现实多角度证明了音乐的数学性以及与理科的紧密联系,更全面地把握音乐。

此书从哲学角度,用哲学的思维来讨论音乐。例如,作者将音乐和宗教的关系、和哲学的关系也一一进行了阐述,用哲学的高度,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将音乐和哲学这两门精神学科联系对比研究,找出其形态和结构——观念和思维方式的相似之处。让人们对音乐与哲学的关系从笼统的认识变为祥实的了解。认识到音乐也是一门精神学科,不仅是精神的载体,而且优秀的作品承载着作者的精神。

三、经典集合,相互呼应

书中每一个专题下采用的文献都相互呼应,从不同角度涉及专题的内容,而这些文献又恰恰能让读者很好地了解到音乐的相关方面,对于音乐美学中形势与内容的关系问题,本书选用了四位作者的论文,从不同角度涉及音乐的形式与内容。

首先每一部分的内部互相呼应。在第一部分音乐美学中,选了汉斯立克、达尔豪斯、苏珊·朗格和伦纳德·迈尔,他们的论文从不同角度谈论音乐的形式与内容这一共同的问题,将复杂的音乐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讲清楚。这几个作者的观点遥相呼应,汉斯立克从形式和内容谈论音乐的美,指出音乐的内容就是乐音的运动形式,音乐作品由具有情感的人的精神创造,音乐作品本身具有精神内涵也是存在于乐音结构本身,但把美的音乐具体区分为具有精神内涵和没有精神内涵的两类是狭隘的。而奠定音乐的哲理基础,必须探索与各个音乐要素必然地连结着的精神特点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苏珊·朗格美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艺术理论家,认为艺术是一种符号,艺术的形式必定要“象征”着某个对象,艺术被看成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卡尔·达尔豪斯的音乐美学观点与汉斯立克相呼应,乐音的“形式”等同于“内容”。伦纳德·迈尔从音乐的情感和意义上讨论音乐,指明音乐的意义在于音乐对象和主体之间的关系结构中构成。又具体举例指出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期待与调式调性以及人们感情的关系。有了前面关于音乐的形势与内容的观点,再理解后面音乐的意义与情感就容易多了。他们关于音乐的理解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音乐实质和本质的相同,更方便读者的理解和把握。

而这一部分又与后面的几个部分遥相呼应,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有了第一部分的基础再阅读后面的几个部分不仅帮助理解第一部分,而且对音乐史学理论以及民族音乐学和新音乐学以及他们的方法论都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第一章着重讲音乐美学,在第二章音乐史学理论中也讲到音乐美学的几种范式,以及形式主义成为20世纪中的主导美学;在第五章现代作曲家论音乐中又阐述了第一章、第二章的一些美学观点。各个章节和文章之间都是既独立又紧密连接。

四、观点新颖,思维开阔

这本书中多处观点新颖,作者筛选出西方著名学者的研究成果作为经典文献的内容,因此很多观点非常新颖,而对音乐的理解也更有广度,明显地体现出作者们开阔的思维。例如引用卓菲亚·丽莎的观点,理解音乐历史意义的内涵,引入“信息场”的概念,指出多元性是音乐历史意识的最主要特征。不仅仅从音乐材料上讨论音乐还用拼构音乐、电影艺术蒙太奇原则来阐释音乐创作。

再如,通过研究作曲家们的手稿;作曲家的信件、歌剧脚本来阐述音乐批评;音乐包含着人的观念和行为,包含着声音与对声音的价值评定。与语言、舞蹈等其他媒介一样,是一种交流方式;根据“人类关系区域档案”划分歌曲风格模式类型等。都是选取的各学科优秀学者研究的新颖观点,对我们全方位了解音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对于了解最新国际音乐研究状况也能略知一二。

本书唯一遗憾之处在于没有将音乐学其他分类的经典文献收集进来,虽然书中五个方面的经典文献已经涉及到音乐学最根本的核心问题,但如若能够将音乐学的其他几个方面的经典文献收集来就更完美了,例如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学等。会让读者享受一顿更加丰富的精神盛宴。

综上所述,《艺术学经典文献导读书系 音乐卷》从哲学角度宏观、微观、联系地对音乐核心问题进行了整体、多层次的分析,概念清晰,观点新颖使我们对音乐本质有了比较完整的了解,为我们深入了解音乐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了解到当前著名音乐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和理念。通览全书,深感姚先生渊博的学识、开阔的思维、严密的构想,实为后辈学习的楷模,期待着姚先生更多的著作问世。

吕婧(1978—),女,四川音乐学院硕士,现为四川音乐学院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音乐文献学,特色资源建设。

猜你喜欢
音乐学美学角度
神奇的角度
盘中的意式美学
音乐学人
第三届音乐学学术前沿中青年学者论坛
外婆的美学
标注及口述史视角下的《音乐学人冯文慈访谈录》
论中国音乐学百年来之三大阶段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角度不同
纯白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