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音乐的一种态度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2016-02-03 07:08段思思
北方音乐 2016年15期
关键词:音阶谱例书籍

段思思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学习音乐的一种态度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段思思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本文主要是笔者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加之个人的一些感悟和经验,通过“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这九个字体现出一种学习音乐的态度。我们不能一味的听从领导的指示——不唯上;对于书本上的知识我们不能完全轻信——不唯书;只有用实事求是来说明问题——只唯实。此话的核心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研究和解决问题,这种所谓的学习态度,不论是对于音乐而言还是其他专业来说都是值得努力去做的。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一百八十调》

一、不唯上

不唯上的意思是不能一味的听从上级及领导的指示。在我的潜意识中,不论学习什么首先要做的就是只唯上,也就是听老师讲、听长辈们说,他们怎样说我们就怎样记,以至于在今后的成长中都认为那是对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学习音乐的人都知道,在其学习的过程中有一门必学课程——基本乐理,记得笔者在学习基本乐理时其中的一个知识点是关于五声音阶、七声音阶,当时的老师是这样讲“中国是五声音阶,西方是七声音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身知识的积累,当我开始进入专业领域学习时,想想当时老师所说的那句话本身并没有错只是不够严谨而已,对此,应该说:“中国是以五声为核心的基本音阶(因为除此之外还有偏音的存在)”,这样我们就会理解为中国的音阶不是只有五声(也就是所谓的五个音,即宫、商、角、徵、羽),就音阶本身而言,中国的基本音阶仍为五个,五声音阶只是指七声音阶中的五正声,因单独使用,所以给予一个单独使用的名称作为音阶划分,是对完整的七声而言。我们要清楚一点,老师教授于我们的知识并不代表某一知识点的全部,所以,我们不能把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依附于老师,我们更多的是要进行大量相关领域书籍的阅读,在选择书籍的时候我们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相关领域的书籍有很多,我们不可能做到每本书每篇文章都涉及到,在此情况下,如何选择就成了问题,就在此时,我们的潜意识开始发挥作用,它会引导着我们的思维告诉我们,要选择该领域名人名家们所出版的书籍及相关的文章。在我们每一人的心理都有崇拜的因素存在,当我们崇拜某个大家时我们会认为此人的任何话语、任何观点都是对的,就拿我在学习音乐时所学的一本书来讲,之所以选择此书是因为书的作者是音乐界的大家,一本名为黄翔鹏先生所著的《中国传统音乐一百八十调谱例集》,我们都知道黄先生提出了同均三宫,并试图通过同均三宫来更全面、更深入、更系统的了解和把握中国的传统音乐。同均三宫理论和黄翔鹏先生都是音乐界的两大权威。作为初学者,我们往往会把权威当成颠扑不破、必须遵守的真理,但当我跳出来作为一个局外人(不再是信奉权威的局内人),我们再来分析这本书,书中的谱例有些是符合同均三宫的,但也有一些是用同均三宫解释不了的,比如像书中新疆地区少数民族曲调的谱例、维吾尔族的曲调中是没有正声音阶的说法,可编者却把维吾尔族音乐列入到同均三宫的理论领域中,对于这一点是不合理的,对此,权威并不代表百分之百的绝对。不唯上并非刻意的怀疑或是否定,黄先生的同均三宫在它行之有效且运用得当的地方,我们自然是认同并好好学习的,但对待疑问,我们要有自己的原则就是不唯上,要有善于思考、勇于突破的精神。中国传统音乐其内涵和形式都是繁多、复杂及丰富的,很难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所谓权威观点理论。不以之马首为瞻,我想这应该是每一个大学生及研究生所具备的觉悟和思辨,同时,也是我们在学习音乐的道路上(不仅是学习音乐,在学习任何知识时)应当具备的一种态度。

二、不唯书

对于书本上的知识我们不能完全轻信,这就是不唯书。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老师和长辈们的教导以外,书自然也就成了最重要的参考工具,我们可以通过书本上的知识开阔我们的眼界,任何一个专业领域的相关书籍都有很多,我们内心很清楚,面对这么多书我们不可能每一本都涉及到,那么如何选择一本对自己有用的书呢?首先,我们可以上网搜索和自己专业相关的书,把搜集到的书大致分类,在分类的过程中我们心中可以有个主次先后,以此来判断先选择哪本书;其次,我们可以把分完主次先后的书和身边的同学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除收获以外又可以帮自己更好的筛选一次;最后,就是在前两点的基础上与自己的导师进行探讨,以上三点只是笔者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的个人经验和做法。如果在选择书籍时想一步到位,那最简洁的做法就是直接找寻出自该专业领域的大家之笔的书籍或文章,就拿我的专业来讲,像黄翔鹏先生、沈洽先生、杜亚雄先生、洛秦先生等等,这些出自大家之笔的文章和专著我们都是要学习的。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当我们阅读大家之作时心理会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观点,认为只要出自大家之笔的内容都是我们百分之百要学习以及要肯定的,没错,对于这样的观点我是赞同的,可是,在随着我的思想往更高层次迈进时,脑中的意识会发生变化,譬如,在我学习《中国传统音乐一百八十调谱例集》这本书时,我的第一反应这是一本极具价值的书籍,但在跟随着老师慢慢讲解的过程中我会发现,一本书中除非有很明显的错误,比方说是印刷方面的问题,这些是属于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原谱自身有误,怎么办?就像书中记录有关豫剧的谱例,书中认为谱例中含有#4,但并不是整首曲子都含有#4,就代表豫剧,(豫剧分豫东和豫西两种腔调,在豫东腔调中#4是变宫,所以出现在谱例中是必然的,在豫西腔调中4和#4是装饰音,豫东会按照豫西调记谱),所以,这属于乐谱自身有误。在此情况下,如果我们的思想中信奉着只唯书,那么,我们在依据着书中的误谱进行学习和研究传统乐学理论,这样就导致问题上升到对整个传统音乐的把握会出现偏差和错误的高度上。学习音乐的我们都知道,谱例就如证据一样,如果证据是“伪”的那么结果就没有多大意义了。从这点可以看出,书只是我们学习中一份有价值的参考,而并非要完全的依附于它,我们对待任何一个只知识点都要多一份思考。

三、只唯实

从理论和实际的角度邓小平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把这句话运用到学习上也是一样的,既然不唯上、不唯书,那么就从实际出发、从音乐的实践出发。可问题来了:我们能不能做到只唯实?如何去做到只唯实?对于第一个问题,在我们逐渐学习和认知的过程中脑中会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有了这个能力做基础就迈进了向“实”的靠近。而第二个问题,是有些许难度的,要从实际出发、从音乐的实践出发,从个人例子来阐述:在我的论文中所研究的内容是一个地方性的曲艺——丝弦道,在笔者最大范围的搜集文字资料和相关人物的采访过程中,对丝弦道有了一定的认知和把握,对此我只做到了只唯上和只唯书,作为一名学习中国传统音乐的学生而言,田野工作(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只唯实)是最重要同时也是最关键的。唯实是最难的,但相对而言也是最有价值的,就是因为我们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没法处处做到唯实,才使我们没有办法创新,如果基础都不坚固何来的上层建筑。

胡适说过:“我的思想受两个人的影响最大:一个是赫胥黎,另一个是杜威先生。赫胥黎教我怎样怀疑,教我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杜威先生教我怎样思想,教我处处顾到当前的问题,教我把一切学说思想都看作特征的假设,教我处处顾到思想的结果。这两个人使我明瞭科学方法的性质与功用。”胡适先生的这段话其核心就是“怀疑”,对于一切证据不充分的东西都抱有怀疑的态度。不论是在学习音乐的道路上还是任何学习和工作中,如果我们每天对待知识都像上下班一样做着按部就班的程序,对每一个人而言,是不会有创新更不会突破自己。“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一件长久之事,我们在每天的学习中都会接触到新的知识,面对新知识我们着重思考、分析和解决,从基础和实际出发,培养自身的缜密思考意识,这对于任何一个理论研究人员来说都有着长久而深远的意义。

[1]黄翔鹏.中国传统音乐一百八十调谱例集[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02).

[2]胡适.介绍我的思想,1930.

作者姓名:段思思(1990—),女,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

猜你喜欢
音阶谱例书籍
论豫剧唱腔中调式及调式运用分类与设计逻辑
鲁迅与“书籍代购”
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大小调五声音阶,来了解一下
对称音阶(Symmetrical Scale)解析
拯救交响危机的音乐创作
——以勃拉姆斯《c小调第一交响曲》为例
曹文轩主编的书籍
读范乃信《曲式精要》所感
试析不协和音程的实际作品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