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音乐教育边缘化状况与对策研究

2016-02-03 07:08
北方音乐 2016年15期
关键词:乡村音乐儿童音乐边缘化

周 筠

(南京晓庄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留守儿童的音乐教育边缘化状况与对策研究

周 筠

(南京晓庄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乡村留守儿童的音乐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音乐教育主体的缺位;音乐教育组织的匮乏;音乐教育投入的不足;音乐教育师资的贫瘠;乡村留守儿童音乐教育边缘化等。我们立足现实,通过对江苏淮安涟水地区经济比较薄弱地方定点实地调查、指导、分析,建构一种新的乡村音乐教育理论,最终提出前瞻性的建议和对策。我们建议政府扶持经济比较薄弱地区,国家的政策惠及留守儿童,保证他们接受音乐教育的公平性;教师实行责任制;音乐课程因地制宜,挖掘“音乐草根”文化,保障留守儿童音乐获得公平教育,培养乡村留守儿童的音乐兴趣,提高留守儿童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留守儿童的人格。

乡村;留守儿童;音乐教育;边缘化

一、前言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实施儿童音乐,必须懂得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

小学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发展乡村音乐是我市整个美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小学音乐作为教育的重要部分,其对于提高小学生的艺术素质、促进乡村音乐发展所起的作用已经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充分认识。因此,我们应该从乡村音乐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出发,深入推进乡村小学生音乐活动,借力发展乡村小学音乐,大力建设和谐社会。

二、研究对象研究的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江苏淮安涟水地区1000名6~10岁儿童。以乡镇行政管理的乡村小学定义为乡村小学。淮安涟水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他们是我省当前的劳务输出大县,乡村留守儿童较为集中,他们代表了的乡村留守儿童的特点,集中反映了乡村留守儿童的音乐教育水平。

(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访谈、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乡村留守儿童的音乐教育问题。我们淮安涟水地区1000名儿童、教师和家长进行抽样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形式,在对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比较全面地摸清了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和需求,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形成了儿童音乐教育状况抽样调查报告。分别设计音乐教师、家长和学生的《乡村留守儿童音乐教育现状调查》问卷表,验证效度和信度,总有效回收率达到93.2%。

我们深入经济比较薄弱地区的乡村山区,偏远地区各选3个有典型意义的村镇小学进行定点调查、考察,对获取的资料进行了研究和思考,把观察者的立场和参与者的立场结合起来,对乡村音乐教育边缘化问题进行理性的审视和思考。在平时专家送教下乡的过程中,名师送教给乡村教师创设平台,指导音乐教师教学和科研;我们经常性的举办乡村音乐教学研讨会,讨论解决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寒、暑假期间,我们组织留守儿童进行健康知识宣传,举办经济薄弱地区的乡村音乐会。最后,选择若干学校推广实验成果。

三、结果与分析

(一)乡村留守儿童的家庭音乐教育

1. 家长重视家庭音乐教育,注重儿童的全面发展

我们向淮安涟水地区的广大家长发放调查问卷表1000份,进行调查。结果显示,80%的家长认为家庭音乐教育对儿童成长很重要。经济薄弱地区家长、不同性别的家长对家庭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给予一致肯定。60%的经济薄弱地区家长重视儿童的艺术素质全面发展。在回答“家庭教育最大的成功是什么”时,按照回答比例的高低排在前3位的是:“孩子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一个人格健康的孩子”和“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但是40%家长家庭音乐教育采取放养手段,让儿童自由发展。家长以儿童为本,尊重儿童音乐的权利逐渐成为家庭教育的新理念,家庭教育普及高雅艺术知识,内容丰富,方法有所更新 ,家庭美育知识来源多元化,音乐知识开始引起家长的注意,家庭教育机构建设发展迅速、宣传音乐教育活动的很少。

(二)乡村留守儿童音乐教育边缘化

1.有关乡村留守儿童音乐教育的概念

我们根据乡村留守儿童从音乐教育地位持续滑向边缘的实际状况,进行乡村留守儿童音乐教育边缘化状况调查,了解乡村留守儿童音乐教育边缘化现象,采取有效措施和对策,将处于尴尬地位的乡村留守儿童音乐教育从边缘拉回到美育的中心,享受我唱歌,我快乐,我开心的理念。

所谓“乡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离开家乡外出工作,而留在户籍所在地,无法与父母(或父、或母其中的一方)生活在一起的儿童[1]”。乡村留守儿童是改革开放政策得以继续深化和乡村大量剩余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的结果所至。乡村经济薄弱地区的行政村就是现在的乡村社区,其实,乡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成为当前教育的热点,因为它关系到一代人的健康成长和城乡经济发展。乡村留守儿童健全的人格内发于音乐、智育、德育、美育等四育,而过于强调智育、德育、而轻视美育是一个不完整的教育。

所谓“边缘化是指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乡村,因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半年及以上而被留在家乡的6~10周岁的儿童为留守儿童”。边缘化就是“指非中心、非主流或者说被主流所排斥而不被包容的那一部分。乡村留守儿童音乐教育被边缘化现象,真实反映了乡村留守儿童音乐教育中未能发挥其应有作用。乡村留守儿童是改革开放政策得以继续深化和乡村大量剩余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的结果所至,乡村留守儿童的音乐教育被边缘化现象的存在。

儿童音乐教育边缘化的外部因素。通过《乡村留守儿童音乐教育现状调查》问卷调查表明:

一是农民的弱势境遇,是乡村留守儿童音乐教育被边缘化的诱因之一;

二是乡村穷困地位,我市经济水平依然参差不齐,山区经济处于比较落后地位,也是劳务输出较为集中的地域。经济落后、经费匮乏的乡村穷困地位乃是导致乡村音乐发展滞后,小学音乐教育裹足不前,甚至被边缘化的另一个重要诱因;

三是分配有失公允,政府出台的政策和措施主要关心的是流动儿童,却疏忽了对乡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应有的教育。

经济欠发达地区本身所具有的诸多不利条件,越发使得乡村音乐无论从资源分配、财富积累还是从经济收入、权利运用等方面都与本市发达地区形成了明显的反差,显然,社会财富分配的这一有失公允既给我市偏僻乡村小学依靠自身能力发展音乐教育设置了障碍。

(三)乡村小学音乐课教学现状分析

儿童音乐教育边缘化的外部因素。一是校内管理缺失,调查显示,有43%的被调查的乡村小学音乐教师认为,自己所在小学领导轻视音乐教学,小学的教育教学活动始终围绕应试教育,由于学校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主要课程,加之小学领导缺乏科学的管理意识,所以仅有的一点音乐经费无法确保能够用于学校的音乐教育,致使音乐课程标准形同虚设、学校音乐课程名存实亡;课外音乐活动或有或无;音乐教师继续教育不被重视,使得乡村小学留守儿童必然享受不到处于边缘地位的音乐教育。二是音乐课程陈旧,新课程改革必须以相关的硬件做保障,反之其推行的改革将会无果而重。

至于优质课模式及教材只能适合于经济发达地区和绝大多数的城镇小学而不合乎乡村学校的教学实际。所有这些问题的存在势必妨碍着乡村小学音乐教育的有效实施,因而成了乡村小学留守儿童音乐教育被边缘化的又一个不可逾越的重要诱因。三是音乐教师流失,乡村小学音乐教师存在着年龄结构不合理和年轻教师比例不足的问题。

究其原因,是由于年轻教师不安心乡村小学教育工作而导致大量流失的缘故。专业的音乐教师是成功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保障,而年轻教师大量流失的状况下,现有的乡村小学师资又远远满足不了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致使新课程改革在乡村小学失去了重要支撑而无法得以真正落实到位,导致乡村小学音乐课程改革滞后于形势发展。

四、结论

乡村留守儿童通过适合儿童特点的音乐活动,使儿童在体验美感和创造力,促进儿童的认知、智力、技能与社会性发展。南京乡村小学音乐课开课率达97%,这一比率与全国城乡学校平均开课率87.20%相比高10.50%。

乡村留守儿童家庭结构的特殊性使得留守儿童家庭的音乐教育缺失。乡村留守儿童音乐教育被边缘化的外部及内部原因为农民弱势境遇、乡村贫穷地位、分配有失公允及校内管理缺失、音乐课程陈旧、音乐教师流失。乡村留守儿童的音乐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音乐教育主体的缺位;音乐教育组织的匮乏;音乐教育投入的不足;音乐教育师资贫瘠;乡村小学音乐教育边缘化等方面。儿童音乐教育去边缘化,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政府和学校实行留守儿童音乐教育的教师责任制;因地制宜;国家政策的惠及与政府的扶持是留守儿童美育发展的保证。

关注留守儿童,保障留守儿童音乐教育是我国教育公平原则,正是实现乡村留守儿童音乐教育去边缘化的有效途径,真正提升乡村留守儿童的文化素养。

五、建议

小学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教师不仅要教会小学生音乐基本知识和技巧,更要着力培养小学生的个性,使小学生的天性得到舒展,发挥小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其形成独立的个性,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人格,从而使其成为具有良好个性品质的人才。乡村经济比较薄弱地区儿童年龄段的乡村音乐教育包括乡村学校音乐教育与艺术修养教育在内的音乐教育。

乡村音乐教育应该包含:

一是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的与城市音乐教育相对的乡村音乐教育;

二是在对现行乡村音乐教育的弊端审视基础上提出的,即是和乡村音乐教育紧密联系的乡村艺术教育,是通过乡村生活来进行的音乐生活教育,是为了乡村生活的改造实施的音乐教育。用陶行知先生的话来说,就是education of life, education by life,education for life;

三是乡村音乐教学。即在内容和形式上既包括属于国民教育体系内的学校教育,也包括现代乡村社区教育体系内的留守儿童音乐知识教育,它以乡村学校音乐教学这一特定的边缘化儿童教育活动为对象,其目的在于培养儿童音乐兴趣,为终身艺术修养打基础,揭示乡村儿童音乐教学的规律,探讨和阐明儿童音乐教学的本质、过程、原则、内容、方法和组织,指导儿童音乐实践,提高乡村儿童美育水平;四是乡村音乐课外活动。

根据乡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乡村的音乐草根文化,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利用乡村的音乐资源,提出提升发展儿童艺术素质及课外活动的体系与策略。

[1]辰目.论“边缘化”[J] ,北京∶出版发行研究,2004.

[2]周林.乡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4]《音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

[5]小学音乐参考书,江苏∶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5).

[6]陶行知全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7]项乔荣.音乐与美育相结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3(7).

周筠(1981—),女,汉族,硕士研究生,讲师,音乐学方向。

猜你喜欢
乡村音乐儿童音乐边缘化
体操教学“边缘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Raindrops Keep Falling on My Head
“边缘化”初中的去边缘化
“边缘化”初中的去边缘化
回到田纳西
让音乐学习“生命在场”——大众文化语境下儿童音乐审美体验再探
美国学前儿童音乐核心素养的内涵、培育及启示——以弗吉尼亚州为例
关于乡村留守儿童音乐教育的现状
浅谈美国乡村音乐的风格及其演变
老年人边缘化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