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纪录片的美学建构与有效传播
——以《记住乡愁》为例

2016-02-03 08:50刘精科
传媒 2016年20期
关键词:民俗乡土乡愁

文/刘精科

乡土纪录片的美学建构与有效传播
——以《记住乡愁》为例

文/刘精科

纪录片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及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在展现人们的生存状态、传达人们的生活观念,以及传承人类历史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以乡土文化符号为载体,以传播传统文化为主旨的乡土纪录片受到社会的关注。《记住乡愁》等乡土纪录片在对乡土文化元素进行选择、提炼和加工的过程中,建构起了独特的美学景观体系,推动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有效传播。

乡土纪录片 美学建构 有效传播 《记住乡愁》

纪录片作为具有新闻性、思想性及艺术性等特征的艺术形式,通过对特定的新闻事件、社会现象、历史资料等的再现与描述,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状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愁”已经成为人们无法排遣的重要情结。乡土纪录片以乡土生活为基础,以乡土景观、民俗仪式等为主要表现对象,在展示乡村生活面貌,增进人们对于传统文化认同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记住乡愁》等乡土纪录片积极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化精神,引起海内外观众的高度关注。

一、乡土纪录片的美学建构

纪录片在传递信息、传达知识、传承文明的过程中,高度重视人们的情感需要与审美需求。《记住乡愁》等乡土纪录片通过展现传统村落的自然风貌,描绘丰富多样的民俗仪式,深入探寻乡村生活的文化信仰,建构了独特的美学景观体系。

1.自然优美的乡村环境。一般来说,乡村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相应的社会关系等,是乡村生活中的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生态结构系统。自古以来,乡村环境规划遵循着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既要满足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的需要,又要适应自然环境的要求。因此,乡土纪录片重视表现乡村生活的自然环境与建筑特色,力图呈现出优美静谧的氛围。

《记住乡愁》通过对乡村自然环境及人文景观的描述,展示出古朴生动、韵味悠长的乡村生活画卷,宗祠、楹联、石雕、家谱、牌匾,乃至村落中的石板路、小河塘、古树等都带上鲜明的文化印记,使乡村环境具有丰富的艺术意蕴。在《板梁村——仁义兴家》这集中,板梁村是宋末元初兴起的宗族村落,至今仍保存着300多栋明清时期的建筑,绕村而过的小溪、通达外界的古驿道、联结街巷的石板路等,无不见证着这座村落的自然宁静及深厚的文化积蕴。人们在优美乡村环境中所体现出来的勤劳、智慧与坚韧,展现出乡村蕴藏着的无尽的生命力。

2.质朴淳厚的民俗传统。民俗是人类在生存过程中创造出来并世代承袭的一种文化类型,是人们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审美趣味等的物态表现。其中,民间歌舞、地方戏曲、方言俚语、节庆仪式等都是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传达出特定的美感经验与民族个性。乡土纪录片重视民俗文化元素的应用,以有效呈现乡土生活的审美意境。

在《记住乡愁(第一季)》的《街津口村——自尊自强》中 ,展现了黑龙江赫哲族村民的日常生活与精神风貌。赫哲人的祭江仪式,既有反映赫哲人历史上的渔猎生活及战争记忆等内容,又讲述了赫哲人定居之后的生产状况。借助这些民俗仪式,纪录片不仅刻画出民族文化的传承历史,而且预示着赫哲族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的蓬勃生机。民俗传统与当地人的日常生活、精神世界及文化品格等密切相关,乡土纪录片通过对民俗仪式的描述,使得现实生活与赫哲族的历史及文化传统连接起来,并将其融入到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中,增强了乡土文化的崇高美感。

3.厚重蕴藉的文化信仰。对于乡土题材纪录片而言,优美的自然环境、醇厚的民俗传统固然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乡土纪录片的价值更体现在作品传达出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以及审美趣味等。因此,很多乡土纪录片注意挖掘乡土生活背后蕴含的厚重文化信仰及民族精神。

《记住乡愁》通过对特定生活场景的再现,深刻揭示出中国乡村中蕴含的独特文化信仰,让观众感受到传统村落中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的传统。湖南武陵石堰坪村的族谱中列出的“勉勤读”规训;江苏周铁村张氏祠堂中的“耕读传家”等楹联;广西富川秀水村“读书荣身”的祖训……正是在崇文重教等信仰的影响下,才会出现养育了南宋永嘉学派代表人物陈傅良的芙蓉村、有“院士之乡”之称的周铁村等传统村落。乡土纪录片关注人们的生存状况,积极探求人们在不同自然环境、历史传统及文化背景中所传达出来的人生观念与文化信仰,从而激发起观众的共鸣,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

二、乡土纪录片的有效传播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不同民族的文化在碰撞交流中向前发展。纪录片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在塑造国家形象、传递特定价值理念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乡土纪录片以乡土生活为载体,借助独特的视角和优美的声画造型,广泛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记住乡愁》在制作内容及传播方式等方面的突破,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积累了经验。

1.通过典型事例传达独特的文化主题。人物与事件是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选取典型人物及事件会对纪录片的传播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乡村生活所形成的家族聚集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些人虽然离开乡村涌向城市,却无法割裂与乡村之间的情感联系,“乡愁”已经成为现代人无法释怀的情感体验。在纪录片《记住乡愁》中,传统的生活方式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发挥着积极作用,孝道敬老、耕读传家、诚信守义等观念仍然在乡村生活中得到传承。在《屏山村——孝道传家》这集中,舒志新原本是上海一家餐厅的厨师,月收入超过5000元,但他后来又回到屏山村,在家中开了间茶馆,“侍奉父母堂前,陪儿子快乐成长”,使人认识到“孝”文化已经成为流淌在人们血脉中的重要文化基因。在《龙宫村——义行天下》这集中,80多岁的陈永标老人,在退休之后义务为人开药治病,体现出龙宫村陈氏“仁行天下、义行天下”的良好品行。《记住乡愁》借助典型事例及具体文化现象,引导人们深入理解并积极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借助日常生活展示丰富的历史传统。对纪录片的传播效果来说,真正发挥作用的不是空洞的概念,而在于传播内容的真实,因为任何纪录片都倾向于表现现实。因此,乡土纪录片重视表现当代人的日常生活,探索研究现代人身上承继的文化传统。在《记住乡愁(第一季)》的《培田村——敬畏之心不可无》中,多次出现吴美熙老人在村口树下为孩子们讲解培田村历史的镜头,这将延续数百年的历史传统经由一个日常生活片段展现在世人面前,强调祖训家规已经成为激励培田村人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同时,历史文化传统总是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结合在一起。在《诸葛村——宁静致远》中,诸葛文仓醉心于研究孔明锁的制作技艺,他以敬畏之心继承发扬祖宗的智慧,探索出60多种孔明锁的榫铆结构。诸葛村人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祖训的尊崇和坚守,使得其在现代生活中总是保持一种难得的宁静与平和,使观众充分感受到历史传统的巨大力量。

3.穿插访谈点评凸显厚重的民族精神。近年来,反映乡土文化生活的纪录片高度重视发掘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乡土纪录片积极创新传播方式,提高传播效果。而传播价值的实现不能仅仅依赖简单的画面或者文字,而应当深入分析纪录片的传播规律,将传播内容转化为受众可以理解与接受的符号,最终提升传播效果。因此,乡土纪录片重视引导并强化观众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在纪录片《记住乡愁》中,每一集都会穿插一两位专家对村落生活中文化现象的深度解读,这些专家既有当地的文化名人,又有来自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专家。例如,在《郭亮村——自强不息》中,邀请了辉县市政协文史委员万洪志、河南大学王立群对郭亮村的历史及不同时期郭亮村人的生活方式进行解读,强化了人们对于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等民族精神的理解与认同,提高了纪录片的传播效果。

4.运用视听语言讲述悠久的乡土故事。与文字语言所具有的抽象符号的象征特征不同,纪录片等电影语言具有明显的具象性特征,纪录片借助画面、声音及其组合来暗示出更加丰富的内容。首先,发挥画面语言的纪录功能。借助于画面语言的作用,乡土纪录片对观众产生出强烈的情感冲击。在《记住乡愁》中,经常能看到一些大俯大仰的镜头,这些画面语言显示出对乡土生活的热爱,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其次,提高声音元素的表现力。声音是乡土纪录片的重要构成元素,能够使作品的思想内容完美展现出来。在《记住乡愁》中,包括人物采访在内的人物同期声,很多是具有浓厚地方特征的方言。方言有助于传达人物的真实情感,唤起观众对乡土生活的美好记忆。最后,强化镜头剪辑的节奏感。纪录片的原始镜头经过合理剪辑之后,主题更加突出,节奏更加合理,艺术表现力显著增强。《记住乡愁》在表现祭祀或祈福等仪式时,通过对镜头的剪辑与设计,不仅提高了影像的视听效果,而且有效传达出乡土生活所蕴涵的文化品质,充分满足了观众的情感审美需求。

三、结语

近年来,乡土纪录片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记住乡愁》等乡土纪录片通过对各种乡土文化符号形态及其元素的选择、提炼和加工,建构起独特的美学景观体系,在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内外传播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作者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在读博士、湖北文理学院讲师

[1][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

[2]欧阳宏生,朱婧雯.论认知传播学科的学理建构[J].现代传播,2015(02).

[3]郝雨,刘凯.唤醒乡土记忆与传统文化自觉——评百集电视纪录片《记住乡愁》[J].当代电视,2016(05).

猜你喜欢
民俗乡土乡愁
永远的乡愁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乡愁
民俗中的“牛”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九月的乡愁
民俗节
漫画民俗
回头一望是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