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节日中的人伦情怀

2016-02-04 03:49本刊编辑部
新传奇 2016年12期
关键词:人伦孝亲团圆

中华传统节日中的人伦情怀

传统节日体系是传统社会人们生活的时间表,是按照自然的时序安排的,又与生命时序、人生的自然阶段相对应:春生、夏长、秋成、冬享(农耕是春播、夏耘、秋收、冬藏),各有当令节庆、合令节俗。在流传过程中不断注入人伦精神,使其成了以自然时序为背景、以人伦情怀为灵魂的节日。所以,传统节日的公式是:“天人和谐+人伦情义”。

春生

中华文化重视“生生之德”,《易·系辞》说:“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春天正是草木初生、万物化生的最佳季节,宜有体现生命精神的节日。

清明节:中华感恩节清明节才是名副其实的气候学上的春节,把春天的三个大节日(清明、寒食节、上巳节)都融汇在一起了。

清明节的内容非常丰富,然而,其核心内涵和情感本体是缅怀先人和已故亲人,是中华文化人伦情怀的典型表现。它的价值取向是提升生命意义,文化功能是凝聚族群、和谐天人。

人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是人类永恒的悬疑,这是潜藏心底的人性本能的叩问。清明时节,抚摸亲人的墓碑、骨灰盒,犹如抚摸亲人的身体、灵魂,一面感受“生死两茫茫”的悲怆,感念生我育我的恩泽,一面思考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在生死的感悟中,灵魂受到洗礼和净化。因而,清明节就试图来处理生与死的联系、连接、沟通,接触到对人的终极关怀,是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生命精神、最富有生命意识的中华传统节日。

清明的生命精神还体现在:人与自然同迎生机。上巳节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欲与大自然亲近、感受生命和谐的心理需求,也表现了在大自然生机勃发之际对生命生机的尊重、张扬生命活力的愿望。

清明节的仪式、载体、方式方法正与时俱进地发展着,而其核心内涵和情感本体始终是缅怀和感恩。西方的感恩节宗教色彩很浓,感恩主、感恩神。清明节堪称中华感恩节:感恩赐予我们生命的先人和居于生命链条上游的列祖列宗以及为民族造福的先烈先贤,感恩养育人类的天地大自然。在感恩情怀中追求生与死的精神沟通、天与人的和谐。

中华母亲节:报答三春晖母亲节是最重要的人伦大节。中华民族是最重视家庭伦理的民族,理应有自己的母亲节。中华母亲节有双向互动的两方面:一面是母爱、母教,一面是爱母、孝亲。

先讲第一方面。爱子必然教子,母爱必然提升为母教,落实在母教上。母亲的素质决定着人类和民族的未来。母亲教育是民族素质建设和人才资源开发的原始性、长久性的基础。亟须重建母亲意识,发扬母教传统,振兴母教文化。人们很自然地想起了“孟母教子”的中华传统。2011年4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中国网、新浪网联合民意调查结果显示:80.9%的人赞成过中华母亲节。

再讲另一方面。中华母亲节、中华父亲节都直接以弘扬孝亲为核心内容,是践行孝道的良好契机,是弘扬人伦的重要载体。这是异质文化的母亲节、父亲节所无法取代的。人类的美好感情,包括体验和感受感情的能力,需要精心保护、有意培养。

夏长

夏季是生命加速生长繁茂之时,也是需要特别保护健康生长之时。

迎夏防疫健身的端午节“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仲夏天气日益湿热,又值汛期,百虫和细菌繁殖快,疫病易生。所以,人们需要一个全民的迎夏“卫生防疫节”——端午节。

在古代的条件下,端午节人们洒扫庭院,铲除虫菌孳生地,用雄黄水、雄黄酒消毒,佩戴防疫健体的各种香囊荷包,采集各种药材备用,烧药草汤洗浴……富有民俗特征的最数“艾虎”和“蒲剑”:将艾叶剪为虎形,或将艾叶贴在虎形的彩纸上,借“虎”张威,就叫“艾虎”。人们佩戴或张挂,祈以辟邪驱瘴。艾灸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而且传至国外。蒲,即菖蒲,叶子中间有脊线,状如宝剑,以“剑”张威辟邪,或插或贴于门楣。“蒲剑”可以散发芳香,清除污浊空气,还可通窍醒脑,驱赶飞虫。这些都是利用自然资源防疫防病。

在中国古代阴阳五行的思维结构模式中,讲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阴阳和谐均衡。端午邻近夏至,夏至是每年中白天最长之日,是阳极阴衰之时,根据阴阳平衡的和谐理念,需要扶阴抑阳。“水”属阴性,所以端午的许多活动都与水有关,意在增强阴的力量,冀求阴阳和谐均衡。龙舟竞渡和祈雨,最初固与祈求水神保佑有关;就是粽子,也与阴阳观念有瓜葛。粽子古称角黍,黍又称“火谷”,古人认为属于阳性,而菰叶生于水中,属阴性,以阴裹阳,象征阴阳和合、阴阳调和。许多地方端午节令食品有鸭、咸鸭蛋,那也是因为鸭子是水上动物,属于阴性。而冬至则相反,需要吃阳性的狗肉。节令食品都讲究阴阳调节,这里面大有学问,是很需要研究、很需要开发的。中医特别讲究阴阳平衡和转化,讲究五行相生相克,讲究“天人相应”,这些都出于同一个思想体系。

龙舟竞赛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可能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命意识的发展,赛龙舟增加了古代的禳灾驱瘟的祈愿,随着人文精神的发展,又演绎出追悼屈原等人杰的文化意义,还发展成为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龙舟赛的根深深扎在民间,扣人心弦的龙舟竞赛把端午节的节日气氛推向高潮。它早已成为过端午时的一项最热烈的、最富有激情的庆祝活动,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努力奋争、拼搏向上的精神,以及人们心中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昂扬斗志。

七夕节突出“爱情忠贞”从古到今,有一些两性关系停留在比较低的水平上,有的是单纯的性欲望,有的是一种物质的欲望,通过婚姻来求得物质享受上的满足。牛郎织女的情感世界、七夕婚恋观,强调的是婚姻自主而非屈从外力,看重的是人格人品而非权势财富,赞扬的是忠诚坚贞而非轻薄浮浪,追求的是精神高尚而非一时情欲,赞赏的是勤劳持家而非好逸浮华。这是中华民族优良的婚恋观、中华民族优良人伦传统的表现,与时代精神相融通,是现代人应当继承发扬的,是有利于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抵拒不良风气影响的。今天,我们应当从传统七夕节所固有的文化蕴含中,提升出积极健康的婚恋观以作为中华情侣节的精神,并创造出适合当下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的节庆方式,把传统和时尚融通起来,发展出为广大群众所喜欢的七夕中华情侣节。

爱情是永恒的题目,中华民族重人伦、重家庭,情侣、夫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伦关系之一,是一个家庭稳定与和谐的基石。“家和万事兴”,家是夫妻共同经营的,编织着梦和酸甜苦辣的窝。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丈夫或妻子,关键是夫妻要相向而行,以包容的心态处理好差异和矛盾,而不是动不动闹分离。牛郎织女本身就是已婚的夫妻而且有子女,以牛郎织女为形象代表的七夕情侣节,不是单属未婚情侣,而是涵盖各个年龄段的夫妻情侣。

对于老年夫妻,“老伴”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恩爱存折。古汉语单音节词多,但在夫妻关系上,偏要用双音节的“恩爱”,强调“一日夫妻百日恩”,要有感恩报恩的心态。老年夫妻尤其如此。夫妻之所以能够白头偕老,主要是因为他们在长年相濡以沫的日常生活中储存下了“恩爱”,在共艰危共患难中不离不弃储存下了“恩爱”。这种恩爱是任何引诱都不能战胜的。“糟糠之妻不下堂”、“贫贱夫妻情义长”,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秋成

秋季农作物要收成了,相应阶段的人生也成熟了、有成就了。

团圆共享丰收的中秋节中秋节以月亮为标志,可以说是月亮的节日。中华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月亮文化。中秋的月亮会勾起人伦情思。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从纵的时间维度上看,月亮纵览古今,穿越时光通道,令人勾起往昔的回忆、故乡的回忆。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妇孺皆能背诵,它涵养了中华民族的月亮情结。“月是故乡明”,把月亮跟故乡,跟亲情、乡情、友情、爱情联结起来。从横的空间维度上看,月光普照大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华儿女即便分散在天涯海角,面对中秋皓月也会怦然心动,产生心理共振,心灵感应,互相凝聚,“千里共婵娟”。这是文化积淀形成的民族文化心理。这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的重要元素。中国人面对中秋皓月,仿佛面对可以倾诉衷肠的神秘密友,任何隐秘的憧憬和期盼都可以向她倾吐,托她传递(“明月千里寄相思”),请她代表(“月亮代表我的心”),希望得到她的护佑。中秋节是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

中秋节,天上月圆,地上人圆,花好月圆人团圆。“圆”对中国人有特殊的含义,中国古代认为天是圆的,圆是完整的,没有偏缺,所以叫圆满。圆满就是十分完整,无所欠缺。中秋节的月亮是圆满的,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月亮圆满时候也希望人间圆满,首先就是团圆。夫妻团圆,亲人团圆,骨肉情深,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安享天伦之乐,这在中国人的幸福指数中占有重要位置。团圆是一种群体意识,不是个人独好,而是周围的人都好,大家团聚和谐。团圆又不限于家庭,团圆是中国人祈愿的生活状态——愿景,是中国人追求的生命情调,表现为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祈求。中秋节的主题是人月双圆,所以叫团圆节。中国人讲“国家”,国是扩大了的家。团圆扩大到全民族的团圆,这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精神元素。国家的团圆就叫“金瓯无缺”,金瓯是圆的,没有欠缺,代表领土完整统一。所以,不可轻看团圆意识,这是爱家爱国的深层心理结构,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资源。通过节庆可以促进民族凝聚、国家统一、社会和谐、家庭幸福。

敬老孝亲的重阳节古人把从初春到暮秋视为生命由盛到衰的过程,初春是青春勃发,暮秋是行将衰枯。清明节蕴含着如何对待生死的哲学,重阳节则蕴含着如何对待盛衰的哲学,落实到现实层面,就是如何对待老年。

1989年,我国政府决定以本来就蕴含敬老内涵的九月初九重阳节作为中国敬老节(老人节),这是第一层叠加。我国继而又制定了相关法律: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二条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中央“节日主题方案”指出:重阳节应突出“敬老孝亲的主题”。“敬老”之外又加上“孝亲”。确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敬老”首先要“孝亲”,从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孝亲做起,才能真正落实。重阳节再叠加上“中华父亲节”,可促进每人每家的父教子孝。古人以奇数为阳数,偶数为阴数;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九是最大的阳数。“重阳”,适宜作父亲节,这是顺着“孝亲”而来的叠加。

再者,中国古代很早就有黄帝于九月九日驭黄龙上天的传说,从汉代以来,人们便在这一天祭拜黄帝。把九九重阳祭拜黄帝的这一天,作为中华父亲节,是有历史渊源、有民俗依据的。

尊师重道的中华教师节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足见师生一伦的重要。这一伦也体现了家庭之外社会上的“层级”伦理关系原则。

孔子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他在中国文化和教育传统的形成发展中发挥了广泛、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孔子思想是具有强大凝聚力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万世师表”,孔子在2500多年前就提出了极其宝贵丰富的教育思想,至今还不失其积极意义。

现在的教师节,多是学生为老师庆祝节日,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尊师。这应该是教师节的一个方面,可教师节还应具有另一层也许更为重要的内涵。教师节首先是教师自己的节日,通过节日可以使教师进一步培养为人师表的职业意识,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增强对所从事职业的敬意。以孔子为形象代表显然有利于丰富教师节的文化内涵。

冬享

天寒地冻的冬季,农作物已冬藏,人也冬闲,安享一年的劳动成果,安安生生过大年。相对应的生命阶段也进入安享人生的晚境。

辞旧迎新的中华年年终岁首是辞旧迎新、“天增岁月人增寿”之时,也是庆享一年成果、规划新年生活、燃起新的期望之时。年复一年的仪式,积累成“过年”习俗,不断积累文化内涵,形成年俗文化,反映出人们的生活“愿景”——祈愿的生活状态。

“每逢佳节倍思亲”,贯穿过年的始终是浓浓的人伦情义。祭拜祖先,夫妻恩爱,亲慈子孝,感恩长辈,关爱晚辈,安享天伦之乐。从敦睦情怀、慈爱心肠扩及敦亲睦邻、友朋温馨、人际和谐,这在中国人的幸福观中占有重要位置,这就是“福”。

感情是一切年俗的生命,不投入感情,除夕团圆饭只是吃吃喝喝,压岁钱只知道钱数,拜年只是乏味的客套,发贺卡只是文字游戏,一切年俗只是古旧枯燥的形式。而一旦注入了真情实意,一切年俗就有了生命的真谛。

中华年,最容易唤起对亲人、对家庭、对友人、对故乡、对祖国的情感,充盈着亲情情结、敬祖意识、寻根心理、报本观念;唤起对民族文化的记忆、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唤起同宗同源的民族情、文化同根性的亲和力。它是社会和谐的促进器,是民族情感的黏合剂,是人伦情义的强化剂。

普天同乐闹元宵元宵是过年和冬闲时群众性文艺活动的大检阅,人们以娱乐嬉闹的方式为年假作总结。如果说除夕和大年重于家庭团圆、家族亲友的团聚,那么,元宵节则是社会性的大活动、群众性的大狂欢。据传,汉文帝就规定正月十五要“与民同乐”,让家家张灯结彩。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在宫外立20丈高的灯轮,上结灯彩5万盏,“百里皆见,光明夺月色”,灯轮下有千余少女载歌载舞。唐代正月十五前后三夜,“金吾不夜禁”,让民众观灯游乐。这一传统历代相沿,不仅宫廷,府州县衙前也用灯彩堆叠成山,像传说中海里巨鳌的形状,称为鳌山,让百姓观赏,以示与民同乐。宋代有了焰火,皇宫观灯的高潮是放焰火,府州县也仿效。花灯制作的技艺也有很大进步,彩灯华丽奇巧,琳琅满目,喧闹的群体性游乐,光彩夺目的火树银花,构成元宵节热闹绚丽的景象。“闹元宵”,一个“闹”字点出元宵节的红火,中华民族比较不尚张扬,有点狂欢节味道的传统节日当首推元宵节。

人们和大自然一起经过一冬的休整,积聚了能量,闹过元宵,上班的上班,开工的开工,外出的外出,新一年的劳作就要开始了。

(《光明日报》2014.11.26《中国艺术报》2015.1.15)

猜你喜欢
人伦孝亲团圆
中华孝亲故事的数字化开发与普及策略研究*
中秋节——八月十五庆团圆
家庭伦理剧: 从人伦差序到地域关系融变的影像观照
团圆中秋
天伦
天伦和人伦共生伦理永恒——秦汉传统中基于发生角度的伦理分类
在厦金胞张爱华孝亲牵起两岸情
《小团圆》是否有出版的必要
渭南市中小学校大唱《孝亲敬老歌》
沅陵傩文化中人伦与平民的主体性伦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