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氐族传统舞蹈在甘肃徽县的传承与发展

2016-02-04 09:02王媛媛
黄河之声 2016年14期
关键词:徽县师公定西

王媛媛

(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 定西 743000)

刍议氐族传统舞蹈在甘肃徽县的传承与发展

王媛媛

(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 定西 743000)

氐族是我国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其主要传统舞蹈为:“羊皮鼓舞”和“羊角鼓舞”,本文简述了其发展现状、舞蹈样态及其传承内容,并为氐族传统舞蹈的传承发展给予了些许建议,为更好地保护传统文化尽微薄之力。

氐族;舞蹈样态;传承发展

一、氐族及其传统舞蹈概述

氐族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北方少数民族,其文化的发展演化过程中深受羌族、汉族的影响。甘肃徽县,古称“河池”,在汉代起作为氐族重要的聚居地,至今流传着众多氐族传统文化,其中以羊皮鼓舞、羊角鼓舞等为代表的传统舞蹈依然是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在嘉陵江源头的甘肃徽县、陕西略阳,“羊皮鼓舞”和“羊角鼓舞”是当地传承至今的古朴的民间舞蹈形式。其仍然保留着较为原始的表现形式,含有古老巫术、巫舞的浓郁色彩,也包括古代军卒练兵、征战沙场的场面。这些都表现出古代氏族原始的生活状态,及其舞蹈的原始风貌。

二、氐族传统舞蹈的表演样态

因祭祀、巫术发源的氐族舞蹈种类较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羊皮鼓舞。甘肃徽县羊皮鼓舞流传地主要集中在嘉陵镇,该镇距徽县县城24公里,嘉陵江上游,宝成铁路穿镇而过,其南接陕西汉中、北靠秦岭南坡,属于长江中上游气候为亚热带气候区。每年的农历七月初十至七月十二当地会举办隆重的“羊皮鼓舞会”。

(一)人物、道具

1.参与人员。“羊皮鼓舞”通常由8人参与。2.服饰特点。主要表演者用红色头巾将头包住,头巾额头部位镶嵌着黄色的球型状绒花;上身穿着黑色的对襟长袖上衣,对襟处、衣领口、袖口均由红色的布包边,上衣腰间用红色或者黑色的绸带扎住;下身穿黑色灯笼裤;脚上穿着黑色的布鞋。3.道具。主要道具为羊皮鼓,该鼓由羊皮蒙面制成,呈蒲扇形。表演时,还会使用幡、板斧、石头、刀等辅助道具以及祭祀用品。

(二)舞蹈表演流程

徽县羊皮鼓舞主要包括14个流程,分别如下:1.请神。主要内容是邀请天神到舞蹈表演的村庄;2.喜神。也叫戏神,意即人神共庆。此阶段会挂起“幡子”,布置众神像于供桌之上;3.掖神。也称之为“拽神”,意将天神与本地神联结在一起;4.迎水火。鼓手左右分两列相对而站,击鼓的同时唱《水火歌》,由一人领唱,其余人合唱;5.耍香火。这一环节为观众参与环节,身着演出服的表演者手持点燃的香火,在鼓手的鼓点伴奏下,做对打、二踢脚以及鹞子翻身等动作,之后每位表演者表演自己擅长的动作技巧。6.话香。这一环节主是颂扬众神的功德并祈求神的保佑;7.背鼓。先由两名师公表演,由手持一面鼓开始表演到两手持鼓、后背插鼓、肘弯悬挂鼓、手持两面鼓、用嘴咬鼓等技巧升级直到分别带上十二面鼓,人随鼓转,鼓随人旋。此时,只能看到十二面鼓不停的转动,表演者被鼓围住,已看不清。8.滚灯。这一环节主要由玩、耍、逗、说、唱、讽刺构成,讲述者表演生动、有趣的逗乐围观群众,同时要做出各种滑稽、可笑的动作,直到逗乐村民满意为止,此时“戏”的成分较浓;9.坐坛。此环节主要是追忆过往历史,八名师公同时围坐在点燃的麦草旁击鼓、念白,由一名师公领唱,众师公合唱;10.劝灶。该环节为歌颂、感激灶神功德的部分,同时祈求灶神保佑各家丰衣足食。由一名师公进入灶房向灶神爷行礼,然后开始击鼓歌唱颂扬神的功德;11.开坛。开坛是歌唱十二生肖,祈求一年十二个月里月月平安,鼓手集体立于神像前击鼓唱《开坛歌》后行礼。一位长者右手持鼓、左手拿鼓鞭,坐在桌旁边唱边用鼓鞭挑起黑色头巾,之后,在同样的唱腔、不同的唱词中依次拿起红色鲜花、红色棉袄、绣花鞋、镜子、馒头、总旗,最后将这些东西都归放在盒子里,起身向众人说唱,最后向神像行礼;12.供神。此环节主要是向众神供奉,祈求大家平安;13.炸山。该环节主要为祈求神灵保佑,来年风调雨顺;14.散神。也称“神回”。主要是送天神回到天国。鼓手面对神像庄严的站成两排,在稳重的节奏声中击鼓唱歌、变化出各种队形。之后众鼓手面对神像击鼓行礼、跪拜叩首,然后鼓手击鼓排成纵队把神像送回庙里,也就是“送神”的环节,随后大家收拾幡子,活动结束。

(三)传承现状

徽县嘉陵镇羊皮鼓舞表演者主要集中在2-3个行政村,掌握全套鼓舞的师公寥寥无几,加之近年来进城务工人家增加,留守人员中掌握该技艺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当地政府也采取了相关促使但传承断代的危险依然存在,在技艺文字整理、传承人培训、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等方面困难重重。

三、氐族传统舞蹈传承发展的建议

氐族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已经分化消失,但其传统舞蹈等民间文化一直流传至今。从甘肃徽县及周边县市传承情况看,此类传统文化依然存在着濒临消失的危险。为此,应通过有效措施加强对此类传统文化传承的引导和鼓励,让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再现光辉。

(一)加快非物质文化的申报

按照非物质文化申报相关程序,以氐族传统舞蹈为申报主体积极争取纳入非物质文化保护机制内,利用该机制的资金扶持、管理方法,加快氐族传统舞蹈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二)重视现有文化遗存的普查与整理

充分发挥文化主管部门和民间文艺爱好者的积极性,开展对氐族传统舞蹈现有资料的普查、发掘、整理、保存。对其传播者(传人、艺人)的走访与保护,不但要有照片、文字记载的资料,而且还要有详尽的录音、录相等视频资料,以便为将来建立全面完整多维的档案材料。

(三)民俗舞会活动亟需支持重视

民俗舞会活动是氐族传统舞蹈最重要的展示平台,而民俗舞会禳灾祈福的传统民俗功能、娱神与娱人相统一的娱乐休闲功能、走亲访友与购物餐饮的经济功能不容忽视。应发挥政府职能、引导民间参与,共同为此类节会提供人力、财力、物力支持。■

王媛媛,女,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舞蹈教育、西北民族舞蹈。

猜你喜欢
徽县师公定西
相约定西
咱们定西
我和管师公吃回锅肉
仫佬族师公调音乐的现状及传承
浅析徽县民歌
石头记
“洋芋”成定西农民脱贫致富“金蛋蛋”
我的家乡
壮族非遗“武鸣师公舞”的活态传承调研
你那美丽的麻花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