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之前中西方宗教信仰观之差异性比较

2016-02-04 15:17崔增雪
山西青年 2016年19期
关键词:忏悔录宗教信仰基督教

崔增雪

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湘潭大学,湖南 湘潭 411105



近代之前中西方宗教信仰观之差异性比较

崔增雪*

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湘潭大学,湖南湘潭411105

宗教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是从宗教开始了自己的文明历程;人类的宇宙观、世界观、价值观在实践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依赖于宗教的解释,然而中西方民众却在自身的社会文化土壤之中衍生出不一样的宗教信仰观念。本文从宗教信仰目的、宗教情感、宗教生死观等方面对中西方民众信仰进行比较,进一步探讨中国民众信仰意识。

中西方;宗教信仰;差异比较

中国民众的宗教信仰有很强烈的功利性色彩和浓厚的现世主义情感。在他们眼里,宗教常常是作为现实生活的一种补充,敬天祭祖、去病消灾、求子、求雨、求福、保平安等都表明了民众是有需求、有目的才会去求神拜佛的,正如我们所说的“无事不登三宝殿”。为此他们也相应地会去做些善事、积善德、添香火钱、增添供奉等,这都是为了有求必应,有所报偿,并不在精神和内心世界真正信仰神灵。此外,宗教里所宣扬的忏悔精神也没有得到深入的宣扬,儒家传统文化和封建王朝的刻意压制使得民众在问题的认知上仅限于内心自省,而非是进行深入忏悔。所以,中国民众的宗教信仰并不纯粹,功利性和现世主义色彩浓厚。

同时,中国民众普遍认为身后的世界是人间的延续。亡者的灵魂在阴间也同样需要金钱的打理,若是缺了什么他们会托梦给自己阳间的亲人。民众并不认为人亡后就任何需要都没有了,而是确信在另一个世界里,灵魂仍然同在凡间一样要有钱、物来维持。阴世间的生活秩序几乎是完全比照阳间的现世生活。中国民众对死者的关心、照顾体现在各个方面,没有人怀疑对亡灵所做的一切是荒谬的或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他们将对现世生活的热爱、依恋之情融于未知的死后世界的种种设想之中,希望借此来延续对于生活的享受和获得。①

此外,中国是一个多神信仰的国度,除了佛教体系外,还存有土生土长的道教,以及它所构建的神仙体系,加之民间信仰诸神,还有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如女娲、关羽等也被民众所推崇,这就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建立起庞大而又混乱的群神谱系,所以民众宗教意识是多神性和混乱性的。他们固有的对宗教缺乏专一信仰或皈依某一神灵的精神,临时抱佛脚、病急乱投医、见庙就烧香、遇神就磕头的方式,使多神崇拜在中国民间拥有不可遏止的趋势,占据相当突出的位置。②神虽然了不起,但终究是要靠人来扶持,神是因人而存在的,它的灵验与否影响到香火的盛衰,而且它存在的价值,更多地是帮助民众解决现实问题。所以中国民众的宗教信仰意识淡薄,情感比较分裂,趋向包容性。中国本土也并没有出现像西方一样的宗教战争、宗教斗争。

和中国民众相比,西方宗教信仰的目的就相对比较纯粹,态度比较虔诚,基督信徒着重于追求精神和内心的救赎。基督教认为,在信仰中不能掺杂现实功利欲望,信仰是目的是永生的幸福而不是今生博取肉体的快乐。③他们信奉上帝、信奉基督并不是要从它们那里获得什么而是为了自身的救赎。基督里的“原罪”观使得他们相信罪从一代传到另一代,生活是寻求拯救的生命历程,故堕落之人要寻求在基督里的救赎,而且这是人们唯一的救赎。西方宗教是有犹太教——基督教一脉发展、传承下来的。上帝是他们的最高的信仰对象,是统治宇宙唯一的神,是万能的、唯一的造物者,天地的主宰,耶稣是上帝之子,是派来拯救信徒的使者,是他们情感的寄托。西方宗教普世外传的理念暗含一种排他性、独裁性,他们对异教徒实行严酷镇压、甚至建立宗教裁判所,审判异教徒,并与王权争夺对民众、土地的所有权和,为此甚至不惜发动宗教斗争和宗教战争。这种现象一直进入16世纪的宗教改革才得以好转。

西方宗教里的忏悔文化极为重要,人因生而有原罪,人性是恶的,导致西方人们对世俗人生永远保持一种清醒的反省精神和批判态度,心灵陷人不断的矛盾冲突的动态之中。忏悔和反思自身的罪孽,成了拯救灵魂,解脱心灵痛苦的一个有效途径,因而十分强烈。这甚至影响到世俗文学的发展,如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卢梭的《忏悔录》和列夫·托尔斯泰的《忏悔录》,三者统称为西方文学的三大《忏悔录》,忏悔录则成为了西方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当忏悔文化与社会问题结合起来时,则会变成对自身社会责任感的思考。在生死观上,基督教一直假定生活是寻求拯救的生命历程,希望灵魂可以得到解脱进入天堂,得到永生,是一种内在的精神信仰,基督教则成为一种精神寄托而非现实功利的媒介。正如加尔文所说:神既然最知道我们生来何等喜爱这世界,他就用最恰当的方式拦住我们,并借此除掉我们的懒惰,免得我们过于贪爱这世界,我们每一个信徒都盼望一生仰望和寻求天上的永生。④尽管西方基督教皇、主教犬马声色、生活放纵,精神理想和现实生活极其不统一,很快地走上了衰朽和腐化的道路。但到了近代以后,随着16世纪的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开展,对基督教信仰赖以建立的神迹基础和形而上学的理论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但是,拆除了基督的神迹基础并不意味着消除了基督教本身,因为这个具有顽强生命力和悠久历史传统的宗教完全可以将自己的根须重新放置于人性的基础之中,这种人性的基础是人的道德良知和情感需要。

民众的宗教信仰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社会生存土壤、文化基础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宗教信仰观。中国民众的宗教信仰观具有功利性、包容性、重生恶死、缺乏忏悔意识等等,与西方民众强烈的宗教情感形成对比。所以在西方宗教研究的视野中,中国是一个缺乏宗教信仰的民族,中国是一个没有信仰的国度。然而,对于信仰而言,中国人不缺少信仰,尤其是不缺少个人信仰,而缺少社会信仰,无论这种信仰是不是宗教、是否科学、是否理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方宗教信仰都发生了显著地变化。西方社会是人性替代了神性,而中国人的生产意义则更多以物性取代了人性,使人的现实生活趋向庸俗化和世俗化,这是最可怕和最令人担心的精神危机现象。⑤故一个关于中国信仰塑造的现代化问题被提上日程。

[注释]

①侯杰,范丽珠.《中国民众宗教意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194.

②侯杰,范丽珠.《中国民众宗教意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132.

③陈建新.《论中西方宗教的本质差异》.《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70.

④[法]约翰·加尔文.《基督教要义》(中册).钱曜诚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10:705.

⑤张琳.《现代性的信仰困境与信仰塑造》.复旦大学,2012:129.

崔增雪,湘潭大学,世界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B929

A

1006-0049-(2016)19-0109-01

猜你喜欢
忏悔录宗教信仰基督教
基督教与葡萄文化——以《圣经》为中心的考察
杨岳赴苏北调研农村基督教工作
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思考与实践
明确路向,践行基督教中国化——以福建基督教为例
忏悔录怎能写成“八股文”
虚伪忏悔录是“两面人”典型套路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狱中忏悔录1“奢靡享乐让内心不断扭曲”
狱中忏悔录2“我习惯了用钱开路的潜规则”
当代中青年宗教信仰问题一瞥——从上海M佛友QQ群调研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