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视角下中国精神的持续弘扬
——以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为视角

2016-02-05 12:57闫美方
山西青年 2016年12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弘扬改革开放

闫美方

曲阜师范大学日照校区,山东 日照 275826



中国梦视角下中国精神的持续弘扬
——以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为视角

闫美方*1

曲阜师范大学日照校区,山东日照275826

摘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劲动力,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场接力实现了中国精神的持续弘扬。在中国精神的不断引领下,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探索和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创造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局面,为当前中国精神的进一步弘扬,促进“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同时也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中国精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中国精神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中国精神的内涵

“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①中国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根基,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当今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的精神和支柱。

(二)中国精神的重要性

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华各族人民为民族复兴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国精神的主要内涵,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团结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精神纽带。在中华民族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危机时,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总能把全国各阶级、各阶层、各利益集团调动起来,为中华民族的整个命运共同体而奋斗;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总能够鼓励人民打破“墨守成规”习惯势力的影响,解放思想,使全社会振奋起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进而带来生产力的解放和社会各方面的进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很大一方面取决于中国精神对中华民族这个整体所发挥出的精神纽带的力量,这种力量激发和调动了全国各族人民投身民族事业的决心和勇气,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中国精神展现出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风貌,塑造了中华民族光明形象,促进中国梦的实现。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产物,也是世界文明宝库的重要内容。富有中国精神的“中国梦”之于中华民族是复兴之梦,之于世界是“和平、合作、发展、共赢”之梦,当今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可以避免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被其他民族的精神所“吞噬”,从而展现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特有的精神风貌,促进“中国梦”的实现。

二、前后两个三十年对中国精神的持续弘扬

(一)中国精神核心内涵的不断充实:从爱国主义到爱国主义、改革创新

爱国主义始终是团结各族人民为民族事业奋斗的一面旗帜,在不同的时代爱国主义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新中国成立后,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成为时代的主题,围绕这一时代主题,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国分忧,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赋予了爱国主义新的时代内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孕育了不同形式、不同内涵的民族精神典型,极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在此基础上中国人民依据改革开放的实践弘扬了中华民族“革故鼎新”精神,弘扬了具有时代气息的改革创新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展现给世界人民爱好和平、维护统一、不怕吃苦、勤劳勇敢、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勤俭建国的精神风貌,这些民族精神凝聚起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力量。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冒着生死危险迈向朝鲜战场作战,谱写了可歌可泣“抗美援朝精神”,这是“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苦、始终保持昂扬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以及为了人类和平和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②抗美援朝精神,是传统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结合,是科学的爱国主义的弘扬。1952年年底,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化三改”的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在这条路线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先后以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的方式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以生产合作小组、供销合作社、生产合作社的方式逐步对手工业其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以公私合营、“和平赎买”等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过程中全体人民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大力建设美好家园所表现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中国人民对祖国爱的深情表现。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人民将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把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勇于变通、敢于探索的精神发挥地淋漓尽致,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汇聚起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力量,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前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和命运”③虽然在前三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些许的困难和挫折,但是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从未冷却,在困难时期全国人民仍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热爱祖国、热爱集体,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不怕牺牲、服务人民的精神,逐步克服了我国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即便是在“文化大革命”的那十年,中国人民乘风破浪创造出了中华民族的“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等民族精神,这些精神展现出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内生活力,推动着中华民族的不断前进。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另一方面依据社会实践发展需要、响应时代号召,培育和弘扬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力推进了中国精神的发展和创新。改革开放不久,邓小平提到:“中国人民既然有能力站起来,就一定有能力永远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④改革开放后三十年,中国共产党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前提,“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⑤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吃苦耐劳、乐于奉献、敢于拼搏的民族精神同时依据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塑造了具有时代风貌特征的时代精神——改革创新精神。

改革开放是一项新的、伟大的事业,这项事业不仅需要民族精神的激励,还需要敢于突破、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的支持。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人民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变革”精神,以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中国共产党勇于突破封闭僵化的“老路”探索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新路”的创业精神为前提,大胆突破、勇于尝试,塑造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1978年小岗村的18户农民为了解决温饱秘密签定了大包干“生死状”,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鼓励下小岗村的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变革精神不仅促进了中国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还催生了我国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年到1988年间我国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5个经济特区,1992年邓小平在深圳视察时曾说:“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⑥正是中华民族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开拓进取、求真务实、以人为本的改革创新精神,创造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崭新业绩,孕育了我国“载人航天精神”、“非典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等体现中华民族时代风貌的精神,这些精神创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呈现给世界人民中华民族更加美丽的一面,展现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劲动力。

(二)中国精神的弘扬途径的不断拓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科学技术持续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三十年我国科技事业的繁荣发展,不仅提高了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还对人民的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途径在改革开放以前主要通过典型示范、群众运动、文化教育、收音广播等方式进行。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进步,电视、电脑、E科技等产品进入了千家万户,这些产品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精神的弘扬途径得以不断拓展。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主要通过榜样带动、群众运动和思想教育来实现。首先,树立典型示范。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注重通过树立榜样的方式,号召全国人民向榜样学习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例如,号召全国人民向时传祥、王进喜学习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精神;向邓稼先、焦裕禄学习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爱国主义的精神,这些精神大大推动了推动着社会主义的建设,成功塑造和影响了好几代中国人。其次,大搞群众运动。新中国成立不久,美国敌军攻占朝鲜并越过三八线侵犯我国领土,为打倒帝国主义的侵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以多种方式开展了宣传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运动。针对美国对台湾的干涉、对朝鲜的侵犯,中国各地代表团团长在北京召开会议,将1950年7月17日后的一周定位“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周”,中宣部对此做出了批示,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情绪高涨的爱国主义运动。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时事宣传的指示》,不断让全国人民了解时事政治,不断向全国人民宣传美帝国主义长期侵犯我国的罪行;《人民日报》、《新华日报》不断宣传保家卫国的重要性,向民众灌输包围和平教育;各地机关、团体、学校、工厂等采用小报、黑板板、广播收音等形式向宣传爱国主义精神;人民群众还通过组织集会、游行,高唱《国歌》、《国际歌》、《中华人民志愿军战歌》等歌曲来增强民族士气、保卫国家和平。这些举措是爱国主义精神遍布开花,团结了全体中华民族的力量,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和平。再次,注重思想教育。思想是精神的体现,为摆脱旧社会的恶习,建设美丽中国,中国共产党注重用思想建设来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精神意识,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通过各地夜校、讲习会等方式向民众宣传以爱国、爱集体、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大大提升了人民的思想意识,是人民树立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意识、树立了服务大局,全心全意建设社会主义的意识,国家的发展出现良好态势。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继承和拓展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途径。首先,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强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一起抓”“两手都要硬”使中华民族精神更加得以重视和弘扬。之后十五大报告规定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指明了方向。党的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提出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到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供了指导。其次,国家通过创办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创建弘扬民族精神网络平台,弘扬和发展了中国精神;通过出台相关文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方式使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得以弘扬和发展。再次,中国共产党把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纳入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范畴,丰富了中国精神的内涵,通过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以新兴媒体、大众传媒等方式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核心的时代精神渗透到国民教育全过程,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三、启示

(一)实现中国梦需要中国精神的支撑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的发展历史证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布满了艰辛和曲折。在曲折中前进、在艰辛中发展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必然经历,梦想的实现不是一挥而就的,它的实现需要经历很多的挫折。正如马克思认为事物的发展会呈现出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前进是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的历史充分验证了中华民族的命运掌握在全体中华儿女手中,中华民族命运的改变来源于全体中华儿女的不断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艰苦创业和吃苦耐劳的尽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仍然需要我们继续发扬中华民族不怕吃苦、分离拼搏、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不懈怠,心怀梦想、奋力前进。

(二)实现中国梦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句话丝毫没有什么夸张。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发扬光大,成功指导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领导核心,还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理论的指导者和先行者。改革开放后三十年,中国共产党不断依据实践发展需求,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的新局面,创造出了包含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理论体系,带领全国人民丰富和发展着中国精神的具体内涵,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是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带领和指导。

(三)实现中国梦需要客观看待新中国以来党的历史,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习近平强调“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⑦这两个不能相互否定的论断合乎历史史实和历史发展潮流,我们要相信只有坚持“两个不能否定”的论断,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才能深刻地认识到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是年为实现“中国梦”所作的不同贡献,才能客观、公正地看待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才能脚踏实地,以广阔的胸襟和气魄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使“中国梦”的实现成为可能。

(四)实现中国梦需要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

“中国梦”不仅是民族的梦、国家的梦还是人民的梦,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努力。每个人都有梦想,或大或小,我们在圆自身梦想的过程中就会实现自身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所发挥出的潜力和创造力,必然能够带动我国社会的前进和动力。我们若能在中国道路的引领下,以中国精神为激励,不断发挥出自身力量,不仅我们自身的梦想会实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也会变为现实。所以,我们每位中华儿女一定要打起精神,珍惜我国社会现有发展成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扬出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风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到底。

[注释]

①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3-18.

②《人民日报》,2000-10-26.

③余双好.《中国梦之中国精神》.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50.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323.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3.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372.

⑦人民日报,2013-11-8.

[参考文献]

[1]《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中央人民出版社,1999.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4]余双好.《中国梦之中国精神》[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

[5]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3-18.

[6]江泽民.《在首都各界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0-10-25.

*作者简介:闫美方,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12-0008-03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弘扬改革开放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弘扬雷锋精神 塑造美好形象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