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14年《北京体育大学学报》载文统计分析

2016-02-05 06:16江瑞丽李发伟张小龙王俭伦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比例

江瑞丽 李发伟 张小龙 王俭伦



2005~2014年《北京体育大学学报》载文统计分析

江瑞丽 李发伟 张小龙 王俭伦

通过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近十年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刊载论文进行计量学分析,从刊载论文的数量,作者的职称及学术领域分布等方面来梳理近十年学报的发展进程,结果表明:该期刊具有学术性强,作者地域分布范围广,作者的高级职称比例高等优点。同时我们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可以看到在论文的规范化、科学化、国际化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之处,并为以后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计量学分析;定性;定量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体育类核心期刊之一、CSSCI来源期刊、是一本拥有权威性的集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体育综合性学术期刊[1]。自创刊以来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促进学术交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对推动我国体育学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仅仅只从刊载论文的数量,作者的职称及学术领域分布统计分析方面,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该刊物加以客观分析。文献计量学是指定量分析,利用统计方法来描述特定主题,领域,机构,国家等文章的分布情况,多应用于图书馆及信息科学类研究[2]。这种方法也用来研究核心期刊论文发表的趋势,因此,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刊载论文的情况不能脱离文献计量学而单独进行。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05~2014年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刊载论文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针对本课题的研究内容,通过图书馆,中国知网检索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作为理论参考依据。

1.2.2 数理统计法

将近十年的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刊载论文进行统计,对刊载论文的数量,作者的职称及学术领域分布以及来源机构等进行整理归纳。

1.2.3 对比分析法:对整理的信息进行整体的对比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刊载论文的数量统计与分析

由表可以看出数量出现了二个变化周期,第一个变化周期是2005-2007年数量呈上升的趋势,一方面,十六届四中全会后,提出要不断提高先进文化的实力,优先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另一方面,提出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建新机制、增长新本领,这些政策的提出使很多学者对研究掀起了新高潮,不断的加强学术领域的研究,使体育的研究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第二个变化周期是2007-2014年数量不断下降,以致于2014年只有287篇论文。其原因可能是2008金融危机的到来,在发展较快的大城市,经济更受到影响,学者的研究关注点有所偏移。此外可能是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对论文的数量有了严格的控制,从而保证了质量的提升,总体来说入选的论文呈下降的趋势。

表1 2005~2014年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刊载论文数量统计

2.2 刊载论文的学术领域和学科范围统计与分析

表2 刊载论文的学术领域和学科范围统计

对体育领域学术论文的统计,可以揭示体育科学研究的热点和动态变化趋势。由表2可知,从2005-2014年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刊载论文各学科总数量分析,体育人文社会学以1236篇位居榜首,运动人体科学与之相差7篇,运动训练排在第三位,最后是体育教学,这也体现出体育人文社会学在体育核心期刊相对更容易被刊载,体育教学方面的论文最难被刊载。另外,从每年所占的比例来看,2005-2009年运动人体科学所占的比例始终居于前列,2011年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数量开始逐渐增加,并且超过运动人体的数量位居首列。从最近二年看体育教学的数量不断下降,说明了体育研究的热点从体育教学开始有所转变,体育人文方面的研究出现了高潮。这也可能和教学方面的课题做起来比较难有关。

2.3 刊载论文学术地域分布统计与分析

表3 刊载论文学术地域分布统计

从表3可以看出,论文作者分布区域比较广泛,北京高居榜首。浙江,湖南,湖北,江苏,上海,广东,山东等省市发表论文也较多,但是与北京差距还是较大。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北京地区体育科研水平在全国处于绝对领先地位,是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核心领域,在现在或将来的一段时间内北京地区的体育科学研究还将是我国体育科技的依托和立足地,它直接影响着我国整个体育科学的研究水平和发展方向,它的体育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水平等方面的优势是其它省市不可比拟的[3]。另外,北京还是体育学科的“带头人”。其他省市如宁夏,云南,海南,内蒙古,青海,新疆论文数量较少,有时一些年份还会一篇都没有,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地区的经济和人才的流动有关[4],在经济相对发达的文化繁荣的省市对科研的重视度是很高的,这些省市的高校大都制定了良好的体育科研奖励机制,而在边远地区的论文数量少甚至为零,这说明我国地区在体育科研方面发展极不平衡,一部分地区的发展并不理想,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所以要调整科研政策,优化科研队伍结构,培养与引进人才。另外,2006年和2013年日本在学报上各发表了一篇论文,爱尔兰在2008年也发表了一篇,虽然论文发表的很少,不过这也说明了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还是很大。刊载论文的地域分布不均衡,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这个地区体育科研水平和整体科研实力,因此,加强西部、西南以及经济欠发达等地区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水平是首要之事[5]。

2.4 论文作者单位构成情况统计与分析

表4 论文作者单位构成情况统计

表4可以看出,论文作者单位的构成呈现出综合性师范大学-体育院校-体育科研所的倒金字塔结构。分布相对集中于综合师范类大学和体育院校,2007年综合性师范类大学所占的比例明显增加,从百分比77.4%增加到90.7%,但是2008年极具下降为67.8%,在之后的5年中总体来说很平稳,波动不大,但是2013年其比例又下降了接近十个百分点,2014年也有所下降,但是下降的幅度不大。体育院校所占的比例在2007年下降了13个百分点,2008年所占的比例为30.6%,最近这二年所占的比例在逐步增加。另外我们也可以知道,体育科研所也有相当一部分工作者也是体育研究的重要力量,而且它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这也表明,国家对体育科研的重视度在加强。

2.5 基金论文数量统计与分析

表5 基金论文数量统计

基金论文的数量是衡量科研能力及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准,而基金论文率的大小则可以反映出一个学科受关注的程度。从表5中可以看出,基金论文数量从2005年的76篇上升到2014年的120篇,基金论文的比例也从13.1%快速上升到41.8%。无论是国家级,省级还是校级基金资助的论文数量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近五年的基金论文比例都大于这十年的平均基金论文比例,其原因可能是大部分受基金资助的课题是近几年来国内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对于有基金资助的论文关注度要高于没有基金资助的论文。从来源来看论文以国家级和省部级基金资助为主,而2014年校级基金与省部级基金只以一篇之差,这说明了该领域的研究也受到高校的重视和支持。

2.6 论文作者的职称统计与分析

表6 论文作者的职称统计

表7 论文来源单位机构贡献统计

职称学历层次的高低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作者的科研水平,这也是一个衡量出版质量的标志[6]。从表6可知,居于前四位的分别是博士,硕士,副教授和讲师。2007-2012年居于前三位的是博士,副教授,硕士。在2005年博士所占的比例不大,这可能与博士的数量有关,而且那时很多高校都没有博士点,在体育方面博士职称的人很少。2005年之前全国招收博士的有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从2005年到2011年副教授的比例总是位居第一,2011年开始博士的比例开始超过副教授,并且相差的比例很大,这是由于博士生必须在体育核心发表期刊再能毕业,从而导致博士论文数量明显增加,总体来说是呈直线上升的趋势。教授的比例由12.4%增加到了16.7%,硕士的比例总体来说呈平稳的趋势发展,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和博士后的比例都增加,博士后增加的比例很大,从近二年来看,博士,副教授,讲师所占的比例超过硕士所占的比例,,硕士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的比例逐渐减少,此外,博士的比例从2005年的15.5%逐渐到2014年的61.3%,说明了在作者群中有一批科研能力较强的博士,他们的创新能力在逐渐的加强。教授、副教授、博士的作者是主要作者群,他们是中国体育研究的中坚力量[7]。北京体育大学学报能够在业内同行中得到肯定与该刊物拥有一批德高望重的专家、教授有很大关系。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人员是体育科研在中国的先锋队。从研究发现,在2008年以后的近几年里, 编辑开始关注核心期刊并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发表文章,另外我们值得注意的是,在刊载论文的作者中,有一定数量的医师,他们提供了较高质量的论文,从这一方面反映医学领域对体育科学领域的关注;另一方面说明了医学和体育科学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8]。

2.7 刊载论文来源单位机构贡献统计与分析

由表7可以得出,近十年北京体育大学的论文发表数量仍是稳居首位,在北京及经济发达的地区,不仅论文发表的数量多,而且从内容深度来看,其水平也较高,论文发表数量少的原因,与地区的经济和人才的流动有关,也和各省院校数量有关。十年中各单位机构出现的次数依次是为北京体育大学(10次)、湖南师范大学(6次)、上海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国家体育总局各(3次)、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天津体育学院各(2次),一个北京体育大学就是占论文的100%,每年都是以高数量名列前茅,并且北京地区的单位机构就占了51%,十年之间北京体育大学发表的论文数量也有所变化,从表中可以看出2007年本校发表的论文数量占30.1%,随后的几年一直在下降,直到2013年才有所上升。从这几年来看国家体育总局也表现出了强大的科研能力,国家对体育的科研能力在逐渐的加强。在刊载论文来源机构中,还有一定数量的医院机构,说明了医学及运动生理学等领域与母学科的紧密结合,是国际体育科学研究的重要趋势之一[9]。

3. 结论

3.1 刊载论文的地域分布不均衡,北京地区仍是体育学科的“带头人”。但是西部、西南以及经济欠发达等地区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水平比较薄弱,我国各地区在体育科研方面发展极不平衡,一部分地区的发展并不理想。

3.2 体育研究的热点从体育教学开始向体育人文方面发展。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热点持续升温。刊载论文的作者中有一定数量的医师,这一方面反映医学领域对体育科学领域学科的扩展。

3.3 论文作者从职称、学历上看,论文作者以副高级职称为主要优势群体,教授、副教授、博士的作者是主要作者群,他们是中国体育研究的中坚力量,论文作者的单位构成分布相对集中于综合师范类大学和体育院校,另外,体育科研所也有相当一部分工作者也是体育研究的重要力量。

[1] 蔡有志,王凯珍.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刊载论文情况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0):1303 -1304.

[2] 张红华.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刊载论文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8,(6):94 -95.

[3] 解毅飞,宋民光.第6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刊载论文情况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6):753 -756.

[4]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三、四、五、六、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

[5] 夏成前,田雨普,蒋 荣,姚为俊. 2008年奥林匹克科学大会刊载论文的情况分析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8).

[6] 王景贤. 对浙江省高校体育科研现状特征的审视与思考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1).

[7] 刘雪松,等.2001 -2005年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所载各类文章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8):28 -30.

[8] 刘嘉丽.从2003年我国体育核心期刊载文情况看我国体育科研现状[J].体育学刊,2004(11):142 -143.

[9] 李珞红.《世界历史》2005~2009年的文献计量分析[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1).

江瑞丽(1988.3-),女,汉族,山东菏泽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10.16730/j.cnki.61-1019/g8.2016.02.018

猜你喜欢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比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体育大学2014—2016级健美操专项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人体比例知多少
致敬学报40年
An Analysis of the Main Character in Rebecca by Du Maurier
北京体育大学海南国际学院办学全面启动
北京体育大学推进综合改革 成立马术等独立学院
按事故责任比例赔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