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小杂粮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2016-02-06 06:45侯向娟李晋陵申潞玲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6年8期
关键词:大同市杂粮加工

侯向娟,李晋陵,申潞玲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经济研究所,太原 030006)



山西省大同市小杂粮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侯向娟,李晋陵,申潞玲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经济研究所,太原030006)

在调研山西省大同市小杂粮种植和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剖析大同市小杂粮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对大同市小杂粮产业的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化建议。

大同市;小杂粮;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杂粮是产量不高、区域个性较强的粮豆作物统称[1]。杂粮之所以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是因其具有丰富的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一般农作物生长要求土壤肥力高,气候多雨湿润的,但对于小杂粮而言,贫瘠的土地、干旱少雨的气候也能适应[2,3]。山西省大同市域内地理环境不太好,但因盛产小杂粮且品质优良而在全省甚至全国闻名。大同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属于北方黄土高原地区,境内以沟梁丘壑为主[4,5]。大同市域内辖左云、大同、阳高、天镇、浑源、广灵、灵丘等7个县和城区、矿区、南郊区、新荣区4个区。大同市各地除了小部分平原,多是山地,气候比较寒冷,是我国典型的冷凉生产区域,适合种植各种难寒耐旱的小杂粮,杂粮生长一般一年一季,生长周期长,品质好[6]。小杂粮种植有的单独种植,有的与其他作物套种。

1 大同市小杂粮种植和产业现状

1.1大同市小杂粮的生产布局

大同市现有耕地35万hm2,半坡地和山地几乎全部种植有小杂粮,种植面积在12万hm2以上,约占耕地的1/3[7]。大同地区小杂粮品种主要有谷子、黍子、莜麦、荞麦、绿豆、芸豆、豌豆、高粱等。各种小杂粮产区集中分布大概为广灵谷子、浑源黍子、大同绿豆、灵丘苦荞,因为地理气候相近,各种小杂粮作物各个县区互有交叉种植。大同各地小杂粮的种植依据当地传统的种植习惯,比如大同县与浑源接壤的山区种植绿豆较多,而浑源与大同县接壤的山区种植黍子较多,广灵山区专门种植谷子,灵丘山区专门种植荞麦等。这些区域往往地广人稀,而土地又比较贫瘠,杂粮产量低,收益不高。

1.2大同市小杂粮的生产方式

大同市小杂粮的生产以个体农户种植为主,也有一部分种植大户和合作社,合作社也基本是松散联盟,对农民的小杂粮生产帮助不大。大同市小杂粮的生产方式又以人工畜力耕作为主,鉴于这些种植小杂粮的土地贫瘠产量不高,种植农户基本属于广种薄收。人工畜力耕作居多与当地较为恶劣的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因为目前缺乏适宜丘陵和沟岔地区耕作的农机,并且小杂粮种植农户多以老年农民和妇女为主,对生产环节投入和管理都很少,这也是种植小杂粮效率不高,效益较低的主要原因。

1.3大同市小杂粮产业加工现状

大同市小杂粮加工厂(场)和专营小杂粮的贸易公司较多,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在当地比较有名的涉杂粮企业有生产苦荞茶的左云雁门清高公司、加工经销小米的广灵东方物华公司、专营小杂粮的大同县三利公司、以加工土豆淀粉及其延伸产品为主的浑源大瑞食品公司等。据不完全统计,全市37家较大规模的小杂粮加工厂(场)每年可加工5万t,吞吐能力强,大大地促进了当地各种杂粮的种植,农民种植效益趋于稳定[8]。

1.4大同市小杂粮的质量与销售情况

大同市小杂粮生产区域大多分布在远离城市和工业区的边远地区或山区,这些地区环境污染很少,再加上小杂粮种植区干旱缺水、收益低,农民很少使用农药、化肥,所有这些使得大同市小杂粮具有质量可靠的自然优势。又因为品质优良,大同市的小杂粮口感好,吃起来放心。比如,浑源淀粉、大同绿豆、灵丘苦荞茶等一直是国内和国际农展会的最受青睐的产品。

2 大同市小杂粮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深层分析

2.1集中规范的规模化种植不足,散户种植居多

大同市小杂粮产区以散户种植居多,种植方式原始传统,没有形成机械化生产格局。再加上土地相对贫瘠、干旱、管理落后、投入较少,大同市小杂粮平均产量一直徘徊在较低的水平。效益较低,没有形成规模化。小杂粮种植效益低下是制约小杂粮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当地农民种植小杂粮不是因为收益,而是条件所限的一种种植习惯,或者说这些小杂粮对气候的恶劣与土地的贫瘠的适应性。

2.2小杂粮深加工不够,发展后劲不足

大同市小杂粮深加工较少,多以毛粮加以简单包装为主,缺乏分级分类销售。加工多是一般的制粉、磨面、豆芽等初成品,产业链很短,附加值很少,无论农民还是相关企业,因效益低而发展后劲不足。大同市小杂粮产业现以生产为主,深加工不足,这不仅不利于小杂粮产业的发展,小杂粮的原粮销售也很受市场制约,当地企业加工和收储能力有限,这对小杂粮价格的稳定和农民的收益不利。

2.3小杂粮生产效益没保障,市场不稳定

小杂粮原粮售价一直偏低,农民获益较少。加工企业易受市场变化影响,赶上市场需求大价格高时,小杂粮产品销售顺畅,盈利增加;在市场价格下降时,收购企业、农民经纪人、加工企业风险增大,效益下降,盈利减少,种植户的效益也得不到保障。当小杂粮的效益无法保障时,不仅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不高,而且无法成为带动农民富裕的利益增长点,小杂粮有优点没优势,这就是大同市小杂粮发展的困境。

2.4小杂粮精品化意识不强,品牌多精品少

大同市小杂粮加工企业大多属于农村作坊式,规模小,品牌建设缓慢,精美包装不够,名牌少,龙头企业更少。各种小杂粮品牌多且杂,品牌知名度低,行业竞争力较弱,营销能力差。2015年,受市场价格波动,很多小杂粮效益下滑,而以精品方式营销的名牌产品,未受太大影响[11]。实际上,大同市小杂粮总体产量不少,但因为小杂粮加工企业分散且规模较小,无法形成具有集合和深加工能力的大企业,规模太小不利于品牌创建。

2.5小杂粮加工企业融资能力有限,发展受阻

大同市小杂粮上市和收储时间集中,收购季需要大量资金,而加工和经销企业限于财力或者因为难以获取银行贷款而无法敞开收购,导致企业收购量和加工量不足,企业规模难以扩大。大同市小杂粮加工和经销企业多是小企业,银行贷款或自身融资能力不足,这限制了企业的收购和储存能力,也影响了企业的做大做强和规模化发展。

3 大同市小杂粮现已采取的发展路径、可行性分析

3.1提升小杂粮品质

为了提升小杂粮的市场竞争力,大同市通过对小杂粮优良品种的繁育、引进、推广来提升小杂粮的品质,对于那些传统的小杂粮品种,根据市场需求度淘汰与保留并用。近年来,山西农业科技工作者选育了大量优良的小杂粮品种,如晋谷系列、燕麦(莜麦)系列、黄豆、绿豆、黍子等30多个新品种,经鉴定后推广种植面积达到7万多hm2。选优育优有利于提高小杂粮的产量和质量,这对提高小杂粮的收益有很大好处。

3.2建设标准化的生产基地

大同市结合农民的传统种植习惯因地制宜,引导和鼓励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近年来相继建设了广灵县谷子示范区、大同县绿豆示范区、新(荣)左(云)浑(源)莜麦示范区、灵丘县苦荞示范区、浑源北坡黍子示范区等。此外,还以“公司+农户”的模式建立了一大批小杂粮示范基地。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是杂粮生产区域的划分,根据当地种植习惯引导和推广,有利于当地优势小杂粮的规模化发展。

3.3政府扶持优势小杂粮加工企业

2010年以来,大同市强力发展小杂粮产业,除引导和鼓励产区农民加大小杂粮种植力度外,还大力扶持市场信誉好、具有发展潜力的优势小杂粮加工企业,给与贷款贴息、税收优惠、政策倾斜、项目投入、人才培训等多方面的扶持。2011—2015年,大同市各项扶持资金总计1.5亿元,较好地促进了当地小杂粮企业发展[9]。政府扶持小杂粮加工优势企业,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实力增强,不仅带动产业发展,也能间接促进当地就业。

3.4创标争优提升产品竞争力

大同市小杂粮品质优良,但市场占有率和认可度较低,为此大同市鼓励企业贴标创优,依靠质量赢取市场的认可和知名度,并依靠企业宣传开拓国内外市场,同时开展小杂粮产品的无公害、绿色、有机“三品”认证力度。目前小杂粮“三品”认证已完成34个,在品牌建设方面,注册为“东方亮”的广灵小米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灵丘苦荞、大同小明绿豆等5个产品通过了农业部组织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10]。

4 大同市小杂粮亟需加强的产业化发展对策

4.1推进良种繁育和机械化生产

利用山西农科院和山西农大等专业科研院所技术力量,针对在生产中已经广泛种植的杂粮品种,分析产区的环境,根据当地不同自然条件,对各个品种与当地无霜期和积温的适应性、当地各种水肥条件下各个品种的产量状况以及适宜的播期和密度进行筛选评价,为产区筛选适合当地条件的高产、优质、适合加工的专用型主栽杂粮品种。大力推进适合丘陵地区的机械化专用杂粮品种选育和机械化杂粮栽培技术研究,提高杂粮生产效率,降低种植成本,促进杂粮增产增收[12]。

4.2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建立良种培育基地、良种繁育基地和生产示范基地,通过基地实验,筛选适合当地栽种的小杂粮品种,避免环境的不适应性和农民的损失。成功后在周边地区推广,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确保质量和收益。基地建设则要突出集中连片,形成产业优势区。重点建设以广灵为代表的优质小米基地,以左云、大同、浑源为代表的杂豆基地,以灵丘为代表的苦荞基地。

4.3产、供、销、研协同发展

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组织形式发展杂粮生产。小杂粮产区大都交通落后、信息闭塞,杂粮种植农户缺乏市场观念,不论是文化素质还是身体素质都相对较弱,生产处于一家一户的分散状态,资金和技术严重缺乏,组织性和合作性不强。通过成立小杂粮合作协会或者合作社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组织起来,集中配置分散的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使资源配置更趋于合理有效,使市场、企业农户建立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架起大同市大批优质小杂粮通向市场的桥梁。公司负责产业链延伸,搞研发、创品牌、供信息、调市场;合作社负责标准化生产,提供统一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农户按照标准要求进行计划生产;种子企业提供优质良种,满足产业生产需求;科研单位依据生产问题负责源头研发和深加工开发。

4.4建立财政投入和财政补贴制度

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制度,设立小杂粮专项资金和小杂粮种植补贴。政府引导和鼓励银行和其他社会资本投资小杂粮产业,特别是重点扶持具有发展潜力的龙头加工企业,摆脱其发展壮大资金困局,扩大其加工和销售规模,在保证农民获得稳定收益的同时扩大小杂粮的种植面积,促进大同市小杂粮产业健康稳步发展。

4.5拓展小杂粮外销渠道

通过举办或参与杂粮产销衔接会,与其他市、省粮食企业签订杂粮购销协议,拓展大同市杂粮外销渠道。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运作”,促进杂粮生产、加工、贸易的精准对接,拓展大同市杂粮的市场舞台。通过合作社或公司包销,确保杂粮产销平衡和避免市场过大波动。在杂粮生产比较集中的大同市规划建设山西杂粮展示基地和展销中心,用一流的国际理念和完善的经营模式打造交易平台,展销中心不仅提供简单的批发、零售交易服务,还要提供展示直销、物流配送、进出口代理、电子商务、信息发布等全方位服务。

4.6宣传杂粮绿色健康理念,扩大山西杂粮品牌效应

让食品专家、营养专家和中医医院的医生共同发掘杂粮的保健养生功能,并借助电视、广播、报纸及互联网加以广泛宣传,让“要吃、爱吃、会吃”杂粮的理念深入人心,通过宣传小杂粮的多种功能扩大潜在消费群体和扩大消费市场。◇

[1]刘锦秀,梁全.大同小杂粮走向世界[N].大同日报,2014-12-18.

[2]刘慧,李宁辉.我国杂粮产业发展状况调查分析——以山西省为例[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3,19(3):28-30.

[3]和一花.小杂粮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云南农业,2012,7:41-42.

[4]任瑞玉,等.甘肃省小杂粮产业竞争力分析及对策建议[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35(8):141-142.

[5]宁珂.山西省小杂粮流通体系建设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3:3-15.

[6]高雅敏.我市着力打造“杂粮之乡”品牌[N].大同日报,2016-01-26.

[7]桑莉媛.山西粮食生意大有可为[N].山西经济日报,2015-12-03.

[8]艾农.实现“三个对接”扭转杂粮产业困局[J].农产品加工,2014,7:6-7.

[9]陈永福,刘春成.中国杂粮供求:基于局部均衡模型的结构与模拟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7:53-62.

[10]张俊.山西省小杂粮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理论研究,2009,13:5-7.

[11]金建强.山西杂粮如何振兴崛起[J].农产品加工,2012,5:57-59.

[12]刘慧,等.我国小宗农产品价格波动趋势及其预测——以绿豆为例的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2,6:57-58.

(责任编辑李燕妮)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Status,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Small Coarse Cereals in Datong City of Shanxi Province

HOU Xiang-juan,LI Jin-ling,SHEN Lu-ling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conomy,Shan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Taiyuan 030006, China)

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small coarse cereals in Datong city in Shanxi province,the paper deeply analyze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mode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small coarse cereals in Datong city.Som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Datong city; small coarse cereal;development status;problem;countermeasure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博士基金项目“山西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培育研究”(项目编号:YBSJJ1506);山西省财政支农项目“山西省中部地区“三农”问题重点跟踪调查”(项目编号:2015TGSF-08);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山西农业经济焦点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5ZZCX-10)。

侯向娟(1971—),女,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李晋陵(1961—),男,学士,研究员,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大同市杂粮加工
杂粮粉到底能不能吃?
认识“超加工食品”
后期加工
大同市小地老虎发生趋势预报
大同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首季“开门红”
复杂三维微细加工技术创新与研究
大同市新荣区:掀起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热潮
大同市云州区峰峪湿地菊花节开幕
细粮VS杂粮
杂粮小镇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