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蒲螨防治绣线菊蚜试验

2016-02-07 08:11韩晋杰
山西林业 2016年6期
关键词:胎生太原市蚜虫

韩晋杰

(太原市林业局,山西 太原 030012)

利用蒲螨防治绣线菊蚜试验

韩晋杰

(太原市林业局,山西 太原 030012)

绣线菊蚜分布范围广、繁殖速度快、危害难控制。蒲螨防治绣线菊蚜室内和室外试验表明,蒲螨对绣线菊蚜的室内寄生效果比室外好,室内4h死亡率92.50%,4h死亡率98.90%,防治效果显著。

蒲螨;绣线菊蚜

绣线菊蚜为同翅目蚜科蚜属,具有分布范围广每年发生代数多、繁殖速度快、危害难以控制等特点。其在新梢嫩枝、徒长枝上发生较多,主要聚集在新梢嫩叶上吸食枝干液汁危害,新梢被害后生长不良或停止生长,提早落叶,降低产量,在山西省各地均有分布。目前在生产上,主要采用甲胺磷、蚍虫林等农药防治该虫,这些农药残留量大,对环境造成极大污染,不符合无公害生产的要求。

近几年来,蚜虫抗药性增强,防治效果也不理想,故在当前利用天敌防治绣线菊蚜,是生产实践上的迫切需要。基于此,笔者在调查研究了绣线菊蚜的发生发育规律以及危害的基础上,应用蒲螨开展了绣线菊蚜的室内和室外寄生防治试验良好,现将有关技术介绍如下。

1 绣线菊蚜特征及危害

1.1 形态特征

无翅孤雌胎生蚜:体长1.60mm~1.70mm,宽约0.95mm。身体为纺锤形,颜色为黄绿色、绿色;头部、口器、复眼、腹管和尾片等颜色全部为黑色,触角显著比体短;口器很长,达至中足基节窝,基部为浅黑色,没有着生次生感觉圈;腹管形状为圆柱形,末端较细;体两侧有明显的乳头状突起;尾板末端圆形,有毛12根~13根。

有翅孤雌胎生蚜:体长1.50mm~1.70mm,翅展约4.50mm,体近纺锤形,头、口器、胸、腹管、尾片颜色全部为黑色,腹部为绿色或黄绿色;复眼为暗红色,口器为黑色,长达至后足基节窝;6节触角,丝状,比身体短。第三节着生有6个~10个圆形次生感觉圈,第四节有2个~4个,体两侧有黑斑,并具明显的乳头状突起;尾板末端较圆,生毛9根~13根。

卵:椭圆形,长径约0.50mm,初期颜色为浅黄,后逐渐变为黄褐、暗绿。孵化前为漆黑色并有光泽。

若虫:颜色鲜黄,无翅的若蚜腹部较为肥大且腹管短;有翅若蚜胸部很发达且具翅芽。

1.2 发生情况

绣线菊蚜具有趋嫩性,主要以成虫、若虫刺吸叶片和枝梢的汁液,受害叶片向背面横卷。造成叶片的光合作用功能迅速降低,影响了新梢生长及树体发育,果肉中可溶性固形物积累同时减少,果肉木栓化程度加强,品质严重下降。严重影响了植株的生长发育,造成巨大损失。调查发现,主要危害新鲜的新芽、新叶和嫩梢,对幼龄树和新生枝梢危害比成龄树和老枝要严重得多。

绣线菊蚜在危害前期,温度较低导致蚜虫繁殖缓慢,产生较多的无翅孤雌胎生蚜。有翅孤雌胎生蚜在5月下旬开始出现,随着气温的上升,开始逐渐地四处扩散迁飞。6月-7月份,由于温度上升导致繁殖速递加快,虫口密度增长加速,达到危害盛期,蚜虫布满枝梢、叶柄、叶背。导致叶部尖端明显弯曲向叶背和叶柄,叶片向叶背横卷,降低了光合作用,严重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8月-9月大量降水,导致虫口密度下降;10月-11月产生有性蚜,开始交配产卵,卵产在初霜前即可安全越冬。再有,调查研究发现,山西省绣线菊蚜的发育起点温度为6.0℃,当温度在35℃以上持续较长时间后,对该蚜虫的存活率影响很大,25℃左右为最适生存温度。干旱对绣线菊蚜的发育与繁殖均有利,如果夏至前后降水充足、雨势较猛时,会使其虫口密度大大下降。

1.3 生活习性

绣线菊蚜属于留守式蚜虫,没有固定转换寄主现象,全年留守在一种或几种近缘寄主上完成其生活周期。1年发生约10余代,卵多产于2.0a~3.0a生枝条的分杈和鳞痕处的皱缝处,在枝条的皮缝或芽缝里越冬。次年4月植物萌芽以后开始孵化,约在5月上旬孵化结束。初孵幼蚜群集在叶片或芽上危害。经过10d左右发育为干母,干母可胎生无翅胎生雌蚜,以胎生雌蚜形态迁飞扩散。6月-7月间由于温度、湿度条件适合,繁殖加快,虫口密度迅速增长,危害严重,树梢、叶背、叶柄满布蚜虫,并向其他杆株扩散。8月-9月发生数量逐渐减少。10月出现性母,迁飞后产生有性蚜,随后雌蚜和雄蚜交尾后产卵,每头雌蚜产卵约1粒~6粒不等。

2 蒲螨防治绣线菊蚜试验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供试蒲螨由北京市园林局提供,绣线菊蚜采集自太原市玉门河公园。

2.1.2 试验方法

1)室内防治试验

随机从绣线菊上采集典型的10个受害叶片,统计每个叶片上的绣线菊蚜数量,将叶片分别放入10个培养皿中,将蒲螨接种到其中的8个培养皿上,每个培养皿中接入蒲螨5000头~10000头;另外2个作为对照。4.0d~8.0d后检查蚜虫死亡情况,计算死亡率。

2)室外防治试验

根据太原市玉门河公园的试验报告,随机抽取被绣线菊蚜危害的寄主植物12株。采用叶片接种法,共接种9株,3株作为对照,每个叶片接种蒲螨1 000头~2 000头。隔3.0d、6.0d后检查蚜虫死亡情况,并计算死亡率。

2.2 结果与分析

室内外绣线菊蚜被蒲螨寄生死亡情况,见表1。

表1 绣线菊蚜被蒲螨寄生死亡统计

从表中可以看出,蒲螨对绣线菊蚜的室内寄生效果比室外要好,室内绣线菊蚜4.0h死亡率为92.50%,死亡率最高达到98.90%,防治效果显著;室外绣线菊蚜3.0d死亡率仅为61%,随着时间的推移,死亡率逐渐上升,在第六天最高,达到92.70%。室内外蚜虫的死亡率均与对照有显著差异,说明蒲螨对绣线菊蚜具有很好的控制作用,防治效果也很好。

2.3 结论与讨论

1)无论在室内还是室外,蒲螨对绣线菊蚜均有很好的控制作用,防治效果显著,最后的防效均达到90%以上。蒲螨对绣线菊蚜的长期和持续性的控制作用如何,仍需要进一步观察和深入研究。

2)对于绣线菊蚜只有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相结合,采取综合防控的技术措施,加强预测预报,才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3)在城市绿化植物上使用蒲螨防治绣线菊蚜虫时,因为蒲螨可叮人吸血、侵害皮肤,所以其对人的影响因素要重点考虑。由于城市中、公园内人的活动频繁,为防止蒲螨对人身体健康造成危害,需要树立明显的提示警告牌。再有,可以采用蒲螨成虫短期释放法,以期减少与人的接触机会。

[1]赵明安.如何利用生物手段防治绣线菊蚜[J].山西果树,2012(1):58-59.

[2]仇贵生,张怀江,闫文涛,等.8种杀虫剂对苹果树绣线菊蚜的田间防效评价[J].植物保护,2010(2):171-172+175.

[3]罗正荣主编.普通园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王守宝,郑坚武,仵均祥.不同温度对绣线菊蚜(Aphis citricolaVanderGoot)实验种群的影响(英文)[J].西北农业学报.2008(5).

S763.306

C

1005-4707(2016)06-044-02

10.3969/j.issn.1005-4707.2016.12.021

韩晋杰(1966-),男,2003年中共山西省委党校毕业,现任太原市林业局工程师。

2016-10-10;

2016-11-20。

猜你喜欢
胎生太原市蚜虫
太原市为农村寄递物流补“短板”
蚜虫婆婆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植物激素在大叶落地生根胎生苗无性繁殖过程中的作用
植物的“胎生”娃
出生十天就当“外婆”的蚜虫
出生十天就当“外婆”的蚜虫
太原市六家药茶企业获省级授权
世界
爱吃蚜虫的“花大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