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年味

2016-02-08 02:52黄文娟
老友 2016年12期
关键词:年味祖先对联

文 黄文娟

故乡的年味

文 黄文娟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我最喜爱的一首关于过年的诗。从小到大,我最喜欢的节日就是春节,最不会忘记的就是故乡的年味。

1966年,从南京电力学校毕业后,我离开故乡,越过崇山峻岭,来到贵州遵义参加大三线建设。少小离家,心中难免思念家乡,这种不适应一直持续到我来到老公的家乡——江西省九江市。人生有些记忆,是挥之不去的,是留在血脉中的,那就是对故乡、对童年、对家的眷念。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每到逢年过节的时候,更是刻骨铭心。“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是家乡对游子的呼唤,是亲人的守望,是游子的归程。回到父母身旁,在与亲人的团聚中,让年的味道在岁月里沉淀,在团圆中升华。在过年的日子里,特别是除夕夜,你上街一看便会发现,街道上居然一个人也没有。

记忆中,过年是最期待的事,因为妈妈总是把新衣服留到过年穿,好吃的留到过年吃,到了三十晚上还会收到崭新的压岁钱。小时候,我家刚从浙江绍兴搬到南京,年味里有浓浓的浙江味道。记忆最深的就是除夕“祭祖”。妈妈先要把屋里屋外打扫干净,门上贴对联,屋里贴年画,祈求平安吉祥。然后妈妈带领我们,沿着秦淮河一直走到桥头,每隔一段路点根香,为的是让祖先沿着上好香的路回家。到家后,妈妈要分别给爸爸的“黄家祖宗”和自己的“沈家祖宗”各摆上一桌。我们姐妹在妈妈点烛、上香之后,在爸妈带领下,一个个跪拜叩头,一方面感谢祖先的养育之恩,另一方面祈求祖先保佑家庭兴旺。看到两张桌子上摆满了好吃的东西,当时的我口水都快流出来了。等仪式进行完毕,一家人才坐在桌子旁吃年饭,那种美味现在还令我回味无穷。

那时的对联都是邻里之间或朋友帮忙写的,寄托了家庭对来年的期盼,我们从小就受到这样的年文化的熏陶。大年初一,每家的户主,都要带上自家的子孙,去给年长的家族和邻里成员拜年,必做三件事:叩头,祝福,送红包。孩子们会得到红包和长辈的教导,这样的孝亲文化,给我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刻印象。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吃完妈妈包的热乎乎、甜滋滋的汤圆,就到夫子庙看花灯:有天上的飞机灯,有水中的荷花灯,有拉着走的兔子灯,还有提在手上的蛤蟆灯。街道两边的树上挂满了“灯谜”,猜中了有奖,既有意思,又得实惠,我从小就很喜欢。

正是这种过年的味道,在亲人守望的目光中,在孩子的欢呼声中,在岁月的沉淀里,在血液中融化,在团圆的心灵中升华。年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相比之下,现在过年就简单多了。在我们这一代的很多仪式被取消,老祖宗也不“祭”了,年画也不贴了,对联是买的不是自己写的,互相拜年也被电子邮件、短信、微信等取代了。如今过年少了很多过程,少了人们的情感投入,不像童年的年味让人期待,令人难忘。

尽管时代在变,但人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仍心向往之。人们尊崇源远流长的传统习俗,感恩生活,有年文化的仪式感,生活才更值得回味:留不住的是外形,留住的却是浓浓的人情味!

责编/江南

猜你喜欢
年味祖先对联
宜帮菜的年味召唤
乌龟:想不到祖先最早是“宅男”
馒头里的年味
海坛年味
始祖鸟不是鸟祖先
山陕:追溯黄土地上的年味
我们的祖先是条鱼
谁说我们一定要像祖先一样过
对联知识小问答
自对在对联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