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历代陶瓷艺术中的语言文字及作用研究

2016-02-09 13:17张茂林
中国陶瓷工业 2016年1期
关键词:丝绸之路景德镇陶瓷

张茂林,袁 枫

(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001)



景德镇历代陶瓷艺术中的语言文字及作用研究

张茂林,袁 枫

(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001)

摘要:千年瓷都景德镇历代陶瓷制品上记录了丰富的古代语言文字信息,按照类型可分为纪年款、堂名款、民间谚语、诗文、外国文字等。这些重要文字资料一方面反映了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俗状况和审美情趣,也为瓷器的断代鉴定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是中外经济、文化和瓷业技术交流重要见证,可为“丝绸之路”复建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关键词:景德镇;陶瓷;文字;丝绸之路

E-mail:452858727@qq.com

0 引 言

景德镇作为我国乃至世界的瓷都,瓷业始于晚唐,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在这漫长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始终与语言文字保有密切的关系。景德镇历代陶瓷艺术中记录了丰富的古代文字信息,如纪年款、堂名款、民间谚语、诗文、外国文字等。深入研究诠释其中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可从一个侧面反映研究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俗状况[1-2],为古陶瓷的断源断代及鉴定提供重要的辅证,也可为研究中外经济、文化和技术交流提供重要研究依据。

1 瓷器上的款识为古陶瓷断代和鉴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款识原指古代钟鼎彝器上铸刻的文字。司马迁在《史记·孝武本纪》中记载:“鼎大异于众鼎,文镂勿款识”。陶宗仪在《辍耕录·古铜器》的定义更为详细:“所谓款识,乃分二义:款,谓阴字,是凹入者,刻画成之;识,谓阳字,是挺出者”。款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文化现象,其中瓷器上的款识不但能反映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和民俗特征[3],也可为瓷器的鉴定提供依据。

1.1纪年款

纪年款是体现瓷器生产年代的资料,一般包括皇帝的年号、干支纪年、特殊纪年等。年号款是指以帝王纪元所立的名号书写或刻在瓷器上,据《景德镇陶录》记载: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真宗命景德镇烧造进御瓷器,底书“景德年制”四字,但至今未见实物。目前所见景德镇瓷器最早的年号款应是“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书于瓷器内心,宣德开始在底部书写年号款,常见的年号款“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万历年造”、“大清康熙年制”、“大清乾隆年制”等等。另有一种在帝王年号后加具体年份的款识,如“康熙五年”、“至正十一年”等。干支纪年款是指以天干和地支搭配来标识年代的文字,这种款识多附在帝王年号后使用[4],比单独的年号款更为精确。

1.2斋堂款

堂名是我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堂多指正房而言。《礼·礼器》:“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古时曰堂,汉以后曰殿。唐以后始专以帝王所居为殿。堂名也称室名、斋名、庐名、楼名、轩名、房名等。瓷器上署堂名款在宋代已见端倪,如定窑的器物上就见有奉华、风华、聚秀、慈福等堂名,这些堂名均为宋代宫殿名称,由于是在烧后由宫廷玉匠镌刻于器外,故距真正堂名款仍有差距。元代堂名款较少,目前见有“使司帅府”和“枢府”二种。前者刻在龙泉窑青瓷盘底,为元代使司都元帅府专用器物,后者压印在景德镇白釉器物上,为元代枢密院专用器物。广东省博物馆藏有一件“东卫”铭盘,《元史·百官志》在隆镇卫亲军都指挥使司条下有“延祐二年又以哈尔鲁军千户所,并隶东卫”的记载,说明在卵白釉瓷上,铭“东卫”的器物也是官府定烧器。

“慎德堂制”款是清代著名斋堂款瓷器,以彩瓷为主,有白地粉彩、绿地粉彩、黄地粉彩、红地描金彩、紫地粉彩等。另有一些单色釉瓷,如黄釉、白釉、绿釉等。慎德堂为圆明园内的一组建筑,位于圆明园九洲清晏西面,修建于道光十年(1830年),次年落成。是道光皇帝在圆明园的行宫。由此可知,署“慎德堂制”款的瓷器是御窑厂特意为道光皇帝烧制的堂名款瓷器。而“大雅斋”款器物则是慈禧太后的御用瓷[5]。常见题写“大雅斋”三字堂名款,同时缀有“天地一家春”椭圆形篆字章,器底书“永庆长春”红彩楷款。

1.3吉言款

吉语,旧时指好消息。《汉书·陈汤传》载:“不出五日,当有吉语闻。”瓷器上的吉语款识,又称吉言款、赞颂款,指在瓷器上刻、印或书写具有祈求幸福吉祥或赞美器物本身的文字。吉语款最早见于魏晋时期的青瓷上,典型特征是吉语与纪年连用。如出土于浙江绍兴的青瓷谷仓,器物肩颈部刻有“永安三年时,富且洋(祥),宜公卿,多子孙,寿命长,千意(亿)万岁未见英(央)”字样。最晚不过五代时,吉语款识已脱离纪年款识单独署在器物上,如浙江温州出土的瓷砚底部刻有“人朝以官上”款识。江苏南京五代南唐李异墓出土的绿釉罐,其耳上有“大吉利”三字[5]。宋、元之时,吉语款识更为盛行,或福寿,或大吉,或家国永安等,反映了人们祈盼社会安宁,生活富庶的心情。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康熙青花万寿字大瓶,高77厘米,整个瓶体用青花写满1万寿字,寓意为万寿无疆,是景德镇御窑厂为康熙皇帝寿辰特制的[6]。

1.4花押款

花押原指旧时文书契约末尾的草书签名或代替签名的特种符号。唐代唐彦谦《宿田家》诗:“公文捧花押,鹰隼驾声势。”可见唐代已有花押之说。宋时已有花押印,上刻草书姓名。宋周密《癸辛杂识后集·押字不书名》:“古人押字谓之花押印,是用名字稍花之,如韦陟五朵云是也。”元时花押印极为盛行,上刻楷书姓氏,下刻蒙文或符号。目的在于取信,使人不易摹仿。陶宗仪《辍耕录》:“今蒙古,色目人之为官者,多不能执笔花押,例以象牙或木刻面印之。宰辅乃近侍官至一品者,得旨则五图书押字,非特赐不敢用。”色目人不习汉字而通用押印,汉人也纷纷效仿,致使押印流行。瓷器上出现花押款则是在明代晚期,其形式大致有两种,一是形同秦汉古玺中的印章款,外有青花双框或单框,字在可识与不可识之间,流行于天启、崇祯年间;另一种是窗格式款,青花单框内以横竖线条组成图形,类似旧式木窗格,虽具有半文字的性质,但均不可识读,始见于嘉靖年间,流行于天启、崇祯时。饰有花押款识的皆为民窑器物。

1.5陶工、作坊款等

陶工作坊款指的是在陶瓷器上署以陶工、作坊主、店主姓名或陶店名号一类的款识。又称“陶人款”、“人名款”。陶人款虽然出现较早,但在宋元以前多与纪年、赞颂、吉言等内容共同使用,明清以后才较多地出现单独的人名款,既有民窑的,也有官窑。其格式一般是在人名后加一“造”字,也有只书姓名、姓氏或店号的。如“永盛良记”、“监工浮梁县丞赵万初监造提举周成”等。

2 瓷器上的诗文类题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尚和审美情趣

与款识相比,瓷器有一类以装饰为主要目的的文字资料,如民间谚语、诗句、对联、短文等等,字体多样,风格较为自由,配合相对应画面纹饰,在瓷器上体现了“诗、书、画”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

2.1民间谚语类

书写民间谚语作为瓷器装饰,始于唐代长沙窑。此后各窑,尤其景德镇窑广为采用。这些民间谚语多以反映普通百姓的生活和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反映不同时期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如“众中少语,无事早归”、“为争三寸气,白了少年头”等等。

2.2 诗句类

包括描述四季风景、山水、花卉、仕女等,一般与纹饰对应,相得益彰。

在器物上描绘四季风景,配以相应诗句的装饰,较著名的是清乾隆时期的粉彩山水转颈瓶。在器物的开光之处绘出春、夏、秋、冬四季风景,春季对应隶书题“春到人间饶富丽,柳烟花雨总宜人。”夏季用楷书,题“风绉谷纹回远濑,霞堆峰势映明川。”秋季用行书,题“澹月梧桐影,轻风梦薜香。”冬季用篆书,题“梅帐春融雪,松窗月舞龙。”此外,山水美景与相应诗句,也常用于瓷器上,如清代瓷碗上的“翠绕南山同一色,绿围沧海绿无边。”

花卉诗句一般是在瓶、碗等器物上,常见花卉有月季、牡丹、兰草、腊梅等,在空白处题上相应诗句。康熙年间的青花五彩十二花神杯是这种器物的杰出代表。一套酒杯共十二只,每个酒杯上分别绘制一种花,题一句诗,代表一年中的十二个月,胎薄瓷白,晶莹剔透,雅致可爱,是研究康熙时期制瓷、绘画、题诗、钤印等难得的实物资料[7]。

仕女画是景德镇历代瓷器纹饰的重要题材,对应的仕女诗句题记应运而生。流行于清乾隆时期,有“惜花春起早,爱日夜眠迟”,“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高烧银烛照红妆”,“轻罗小扇扑流萤”等。

2.3对联类

在清代康熙时期的瓷器上,常见对联类题记,如康熙五彩金锦地瓷器,在菱形开光内书上联“聪明当此发”,下联“步步是莲花”,横批“锦地永常”。

2.4短文类

短文题记是以整篇或部分古文装饰瓷器的手段,主要见于文房用具以及陈设器上,在清康熙时期较流行。常见短文有《出师表》、《归去来辞》、《兰亭集序》、《赤壁赋》、《圣主得贤臣颂》等。字体多仿虞世南、柳公权、欧阳询、褚遂良等书法名家。

2.5祈愿类

瓷器上的祈愿类文字主要表达为祈求家庭幸福、健康、平安或升官发财,常见于寺庙道观使用的香炉、花瓶等供器上。如著名的元至正十一年青花云龙纹象耳瓶上,有祈愿题记为:“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圹社,奉圣帝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付,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仅(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

2.6记事类

此类题记是将一些重要事件记录在瓷器上。如唐代越窑青瓷壶上有关于唐代改元的记事:“会昌七年改为大中元年三月十四日清明故记之耳。”唐代青瓷罂上关于租地的记事:“维唐故大中四年岁次庚午八月丙午朔,胡珍妻朱氏四娘于此租地,自立墓在此,以恐于后代无志,故记此罂。”清光绪粉彩荷叶杯上有关于秋操的记事:“大清光绪三十四年安徽太湖附近秋操纪年杯。”

3 瓷器上的外国文字是中外经济、文化和瓷业技术交流重要见证

瓷器中的外国文字有阿拉伯文、八思巴文、西洋文、梵文等等。

陶瓷中的阿拉伯文题记以古兰经内容居多,始于明永乐宣德时期,明正德以后大量涌现。这一方面是因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景德镇开始大量为阿拉伯国家订做瓷器;另一方面是因为国内也有众多的伊斯兰信徒。故宫博物院所藏的青花圆形开光纹碗,其造型、纹饰均为中国典型样式,属官窑器,碗底写有“大明正德年製”青花款。外壁六个圆形开光内,分别以阿拉伯文书“政权”、“君王”、“永恒”、“每日”、“在增加”、“兴盛”等字,意为“政权君王永恒,兴盛与日俱增”。碗心以阿拉伯文书写“感谢他(真主)的恩惠”。八思巴文是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命西藏法王八思巴所制定,于至元六年(1269)颁行于天下,有字母41个,是一种拼音文字,在元、明陶瓷器上都发现有以八思巴文书写的题记[8]。西洋文在景德镇瓷器上的出现,同样是为了适应出口的需要,因此题记内容多是根据西洋商人的要求而书写。从明代中期开始,西洋文题记常见于景德镇瓷器上,如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在景德镇定制的带盖青花瓷杯上,口沿处有“国王的美德连绵不断,与世长存”西洋文题记。梵文题记多出现在与佛教寺庙有关的供器和法器上。以梵文作为装饰性内容附加在瓷器上,始于明代宣德时期。显然,景德镇古陶瓷刻画与书写的阿拉伯文、伊斯兰文和波斯文等外国或少数民族文字,是中外文化、技术交流和贸易往来的重要载体和见证,为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碰撞提供重要研究资料,为“新丝绸之路”复建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耿宝昌. 明清瓷器鉴定[M].中华书局, 1984.

[2] 萧湘, 李建毛. 瓷器上的诗文与绘画[M]. 长沙: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6.

[3] 谢志明, 郭小丽, 程坚. 景德镇瓷器款识的历史变迁[J]. 中国陶瓷, 2009(12).

[4]刘锋. 中国陶瓷款识总览[M]. 北京: 学苑出版社, 2006.

[5] 铁源. 明清瓷器款识鉴定(堂名吉语卷)[M]. 北京: 华龄出版社,2003.

[6]冯先铭. 中国古陶瓷图典[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8.

[7] 故宫博物院. 官样御瓷——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制瓷官样与御窑瓷器[M].北京: 紫禁城出版社, 2007 .

[8] 吕成龙. 关于八思巴字款青花瓷器年代之我见[J]. 文物, 2001(8).

通信联系人:张茂林,男,副研究员。

Received date:2015-11-03.Revised date: 2015-11-05.

Correspondent author:ZHANG Maolin, male, Associate Researcher.

Languages and Their Function in Ceramic Art of Jingdezhen of Successive Dynasties

ZHANG Maolin, YUAN Feng
(Jingdezhen Ceramic Institute, Jingdezhen 333001, Jiangxi, China)

Abstract:Abundant language information is recorded in the ceramic wares of Jingdezhen of successive dynasties,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year inscription, hall inscription, proverb, verse, foreign languages, etc. Those important language documents can either refect the politics,economics, culture, folk custom, and aesthetic of particular period, or provide important evidence for the identifcation of ceramics. It can also be a crucial witness for economic, cultural and ceramic technique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and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the rebuilding of “silk road”.

Key words:Jingdezhen; ceramics; language; Silk Road

中图分类号:TQ174.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2874(2016)01-0026-04

收稿日期:2015-11-03.

修订日期:2015-11-05.

基金项目: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委托项目。

猜你喜欢
丝绸之路景德镇陶瓷
景德镇陶瓷夏令营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保护区
我在景德镇遥望耀州瓷——两个“瓷都”相距千里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陶瓷艺术作品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野下国际物流港建设的思考
情洒西域,奠基乐史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陶瓷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