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语言学研究会第六届年会综述

2016-02-10 12:39吴光亭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外语论文大学

吴光亭

(江苏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中国教育语言学研究会第六届年会综述

吴光亭

(江苏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一、研讨内容概要

2015年4月25日至27日,由中国教育语言学研究会主办、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的中国教育语言学研究会第六届年会暨“应用技术教育与大学外语教学”研讨会在中国海洋大学召开。国内110多所高等院校及相关研究机构的220多名代表出席了本次研讨会。文秋芳、俞理明等6位国内知名专家分别作了主旨发言,66名与会代表在分会场宣读了论文。本次会议围绕国家外语教育政策与大学外语改革、大学外语教学与人才培养、专门用途英语理论与实践、大学外语教师发展与教学模式研究四个议题展开研讨。本文拟在概述研讨内容基础上对本次研讨会作扼要评析。

1 外语教育政策研究

外语教育政策不仅是语言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政策的具体分支。改革开放以来,众多学者著书立说为我国外语教育政策建言献策。随着我国外语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外语教育政策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北京语言大学李宇明教授作了题为“终身关照下的语言能力问题”的主旨发言,提出了终身语言教育规划概念,对我国外语教育政策进行了宏观思考。他认为,人在不同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语言生活,保证语言生活质量的前提是获取一定语言能力和语言知识,因此需要终身关照下的语言教育。这种语言教育的内涵有两点:第一,人需要终身接受语言教育;第二,人生每个阶段的语言教育均应有终身性系统考虑。他指出,规划人生每个阶段的语言教育应该重点考虑三个问题:第一,每个阶段人的心智水平能够接受什么样的语言教育;第二,前阶段已经完成了哪些语言教育;第三,哪些语言教育是为后阶段教育做准备的,哪些语言教育是终生受用的。以此为据可以粗略规划每个人生阶段的语言发展任务。最后他强调我国语言教育研究缺乏对人生各阶段语言生活与需要的描述,缺乏终身语言教育规划。上海电力学院的潘卫民和冯为兰合作的论文《母语天花板磨蚀效应与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困惑与对策》从人才培养角度反思了我国外语教育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他们认为,我国翻译人才培养中轻视双语素养,尤其是母语素养的现象一直没有得到改善,导致译者语言素养下降,翻译水平下滑。为此他们呼吁各高等院校重新审视翻译教学大纲,作出积极调整。外语教育政策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但也需考虑主要语言学理论的研究成果。山东大学的赵立霞在论文《历时视角下现代语言学对语言教学发展的影响》中梳理了不同时期的主要语言学理论对教学语法、教材编写、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影响。对比研究是外语教育策略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宝鸡文理学院的王丽娜宣读了论文《中美外语教育政策的比较分析》。该文在分析国内外语教育政策研究现状基础上比较了中美两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发展变化和特点。

2 大学外语教学研究

教育语言学是基于主题以教育实践为导向的超学科研究,研究会一直积极参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吴云,2015)。大学外语教学也是本次年会的核心研讨话题之一。与会者主要从教学改革、教学模式、人才培养、信息技术、教师发展等角度对该话题展开热烈讨论和积极探索。

2.1 教学改革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的重头戏,自2004年试点工作开始,已经走过了整整10个年头。但是,业已取得的改革成果似乎并没有得到社会的一致认可。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仍是本次年会的一个重要议题。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研制中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提出了建设多层次多元化教学目标体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向明友教授作了题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课程设置》解读”的主旨发言。他以即将公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教学指南》)课程设置部分的讨论与研制为线索,从大学英语课程定位与性质、课程设置基本内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与《教学指南》对比以及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对策与困难等四个方面较为详细地解读了《教学指南》中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和指导建议。他认为,《教学指南》更加注重语言教学和学习规律,务实与特色并重。该文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和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

课程体系改革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与会者积极探讨的一个话题。华中农业大学的胡素芬在论文《通识教育背景下农林院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综合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中总结了其所在学校的分级分层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经验。该校立足校本特色,基于培养农业科学家和农业技术人员的人才目标,在大学外语教学中力求从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多样化农业任务能力和语言技能文化养三个模块,培养学生的中介文化力,强调了农业科学用途,建构了“大学英语+文化类课程+农业专业导向英语”三维度的教学体系。延边大学的安丰存在论文《民族院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及特色课程建设》中指出民族院校外语人才培养特色与优势应建立在双(多)语生源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语言优势,以培养多语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为主,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充分考虑双(多)语学生特点,开发和建设促进学生多语综合运用能力发展的特色课程。华中农业大学王菲的论文《通识英语背景下的英语生态课堂文化构建》指出,信息化背景下的英语教学体系是“语言+文化+专业导向知识”三维度通识课程体系;人才培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整体素质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充实和提高专业内涵,成才与成人并举,体现英语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生态课堂文化构建的内涵是“真、善、信、雅、绿和新”。

大学英语课程的定位问题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导向性问题。大学英语属于通识课程还是ESP,国内学者一直在探讨这个问题,至今仍没有达成共识。中南大学的郑为民在论文《教育技术支持的大学英语转型思路与建设》中提出的新常态下的大学英语改革新思路是微课进课堂,英语授课专业化,创特色教学、精品课堂和满足不同兴趣及需求的通用特色课程。显然该文认为大学英语课程的属性是通识课程。陕西理工学院的闫长红在论文《对以“通识教育”为中心的大学英语教学的质疑》中从通识教育的概念、目标、方法和效果、大学英语教学特点和使命等方面,论证了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是ESP而不是通识教育。

2.2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构建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涉及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和教学评价五个方面。作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主要内容,与会者们探讨了多种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既有理论构建,也有实践探索。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文秋芳教授作了题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构建与应用》主旨发言,提出了由教学理念、教学假设和以教师为中介的教学流程三部分构成的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教学理念包括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和全人教育说,教学假设涵盖以用促学和选择性学习,教学流程由产出驱动、输入促成和产出评价构成,教师需恰当发挥中介作用。教学理念是教学假设和教学流程的指导思想,教学假设是教学流程的理论支撑,教学流程是教学理念和教学假设的实现方式。中山大学的夏纪梅宣读了论文《互联网时代的实体课堂构建及其对教师的挑战》,重点探讨了六个问题:课堂变革的背景:新时代新教育新生态综述、课堂变革的必然与应然:变化与应变、现代课堂的种类和运作方式、创生构建“慧心课堂”的要素及其对教师的挑战、有效教学的核心理念和评价标准、新常态下的师生关系:危机与共同体。西安交通大学的马晓梅代表其课题组宣读了《基于认知诊断评估的个性化英语听力在线诊断模式构建》一文,探讨了如何根据认知诊断理论构建大学英语听力诊断模型。该研究依托认知诊断理论的构建方法和英语听力认知理论,首先确定听力理解的认知属性,然后构建假设诊断模型Q矩阵和诊断试题,最后通过认知诊断G-DINA 模型来验证假设Q矩阵模型是否与被试的作答数据拟合,由此获得可靠有效的诊断模式和评估结果。合肥师范学院王勤梅宣读的论文是《大学英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实证研究》。该研究发现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短期效果不明显,通过读写结合训练学生能更有意识地将阅读词汇运用于写作,阅读效率也有一定提升。广西外国语学院苏道佳的论文《大班环境下讨论式教学法在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探析》分析了五人一项式课堂讨论式教学法在民办高校大班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探讨了该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慕课、微课和翻转课堂这三种教学模式开始成为国内教育界的热议话题,也成了外语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深圳大学的罗莎在论文《自主发展、主题引导、多元交互——MOOC环境下的外语自主学习模式探析》中结合自主学习理论,建构了在 MOOC环境下自主发展、主题引导、多元交互的外语自主学习模式。该模式以侧重策略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探究创新的自主学习过程和多元互动的自主学习条件为主要特色。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张晓东在论文《听力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实验研究》中介绍了课堂教学内容自主建构及课外自主学习的听力教学模式。郑州师范学院的冯建瑞宣读了论文《“慕课学习+翻转课堂”课程设计模式实施中的问题与反思》。该文以《小学英语教学设计》课程为例,描述了“慕课学习+翻转课堂”模式在课程建设中的设计方案,反思了该模式在课程实施中的主要问题。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钟伟秀在论文《翻转课堂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及反思》中指出高职英语翻转课堂教学具有特殊性,未能真正达到预期效果,翻转课堂本土化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渐变过程。

2.3 人才培养

2007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本次年会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协同能力和推理能力。北京化工大学的樊玲宣读了论文《大学英语教学与学生隐喻推理能力培养》。该文将隐喻推理分为信息、社会和情感三类,探讨了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隐喻推理能力提高其批判性思维及综合运用英语能力。湖南工业大学的王晓燕在论文《课堂语言学习者协同能力发展模式研究》中指出协商互助认知、积极反馈培训、合作环境构建等措施共同形成促进语言课堂学习者协同能力发展模式,该模式有助于提升学习者对互动实践的积极态度,改善互动实践功效,培养良好社会关系,提高合作意识,及发展其协商互助能力。南昌大学的袁平华宣读了论文《培养大学英语学习者学术语言能力》,认为学术语言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主要目标之一,任务教学法可以用来培养大学英语学习者的学术语言能力。云南师范大学的彭庆华在论文《“新理念网络英语学习平台”下的大学生可持续性学习研究》中探讨了网络学习系统环境下可持续性学习问题。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考察了三个问题:教师和学生对新理念网络教学平台的态度,影响学生在该学习系统上可持续性学习的主要因素,调研结果对教学的启示。苏州大学贾冠杰的论文《英语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抄袭行为研究》选择了500篇英语专业研究生硕士毕业论文为样本,采用定量和定性法,对数据采用国际在线抄袭检测工具进行了检测分析与研究。

2.4 信息技术

随着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在全国范围内的大力推广和普及,信息技术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逐渐得到重视。江苏科技大学的周卫亰和龚箭在论文《语音合成与分析技术在大学外语口语教学与研究中的应用》中回顾了近20年来语音科学领域语音合成与分析技术的发展、功能和应用潜能,并从理论、方法、技术和个案研究四个层面进行了解析和讨论。武汉科技大学的谢少华、陈智华和付治强合作的论文《外语教育技术与自主学习平台系统的构建》重点论述了自主学习平台系统的构建,揭示了自主学习平台系统构建中效率与绩效所依懒的各影响因素。金陵科技学院的张松松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袁煜合作论文《六款语块提取软件的对比研究》介绍了N-gram statistics package,N-gram Extraction Tools,KfNgram,ExtPhr33,AntConc和WordSmith Tools六款语块提取软件,并从用户友好程度、文件处理能力、准确率及用户可拓展性四个方面对六款软件进行了比较。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张瑞娜在论文《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高职英语自主教学研究》中探索了高职英语教学中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方法和实施路径,总结了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高职生英语自主学习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案。郑州师范学院杜姣的论文《观赏英文原版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阐释了观赏英文原版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郑峰在论文《论课堂即时形成性评价的量化》中介绍了利用Excel表格软件设计电子座位表实时记录学生课堂得分法,该方法极大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也有利于维护良好的课堂秩序。

2.5 教师发展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知识、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和完善过程。教师素质是决定大学外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也是决定大学外语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张莲教授的主旨发言是“基于课堂话语分析的外语教师学习”,指出课堂话语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既是学生内化知识、协商意义的过程,也是教师知识、理念和经验的主要表征方式;课堂话语分析是对课堂话语结构、生成及教学功能的综合分析。在她看来,教师学习是教师教育与发展的主要方式,教师学习研究聚焦三个基本问题:教师应该学什么,如何学和如何用其所学而教。她进一步指出,学界对学什么已形成诸多共识,但如何学和如何用其所学的问题仍在不断探索中,其中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一直被认为是教师学习中难以破解的顽疾,消解着教师教育的有效性。该研究从情景认知出发,借助案例分析探讨了如何通过课堂话语分析帮助教师实现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知识向真实情景的迁移和转化,促成有效反思,实现教师学习。长沙理工大学的周雪婷和张莞莎合作的论文《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外语教师的反生产行为研究》以外语教师为研究对象,采取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研究视角,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构建知识员工的个体网络和整体社会网络,结构方程模型,对外语教师作为知识员工的社会网络、组织支持、角色压力和反生产行为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江西师范大学的刘春燕和刘叶合作撰写的论文《一项关于师范类研究生毕业后教师职业发展与职业需求的调查》发现师范类研究生对其教师职业发展现状比较满意,工作负担重和缺乏来自校方和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是其职业发展的主要阻力,中学教师和大学教师在职业发展与职业需求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大多数毕业生对研究生教育满意,但认为仍有提升空间。南昌工程学院的曾勇宣读了论文《大学英语教师有效教学反思模式促进专业自我发展实证研究》,发现大学英语教师在利用有效教学反思模式促进专业自我发展方面明显不足,反思模式较单一,较少参与合作反思;不同学历、教龄和职称的教师在利用有效教学反思模式促进专业自我发展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学历越高,在利用有效教学反思模式促进专业自我发展方面能力越强。

3 专门用途英语研究

专门用途英语研究涉及理论研究、语言研究、体裁分析、教学研究、教师发展、语料库研究等多个领域。近年来国内专门用途英语研究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成绩,不仅成立了中国专门用途英语协会,举办了数届研讨会,还创办了学术期刊《中国ESP研究》。在本次年会上,组委会专门开设一个分会场探讨专门用途英语研究,内容涉及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上海交通大学的俞理明教授作了题为“英语全球本土化和我国大学英语的ESP 教学”的主旨发言,指出英语全球本土化指的是传统英语向全球英语这一演变过程,我国高校ESP教学必须从英语全球本土化这一视角来审视。在此语境下,ESP里的E不再是传统英语,而是全球英语。从教学模式上来讲,英语作为外语教学(EFL)这一传统模式转向为语言内容整合学习(CLIL)模式;从学生认同感来讲,应当从外语学习者变为全球英语拥有者;在培养目标上,不能仅停留在语言能力或交际能力上,还要关注对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齐齐哈尔大学的张坤在论文《非英语专业研究生专门用途英语实验》中提出了以个性化ESP双语教学为建设目标,拓展传统研究生英语教学系统外延,增加教学系统层次和课程体系维度的观点,建议将平面型研究生英语教学体系扩展成大学英语教学、专业英语及个性化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三个层次,形成立体化特色ESP教学体系。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王春岩和杨翠萍合作撰写的论文《基于EAP教学的大学生议论文写作语体多维动态变化研究》探讨了学术英语教学改革中学生写作语体的变化特征,发现在学术英语写作教学中对学生学术语体进行干预效果明显,但出现了叙事性削弱和过分抽象的发展趋势。华中农业大学的刘座雄与胡素芬合作的论文《行业特色高校 ESP 教学实践研究与启示》结合问卷调查,从课程设置、需求分析、教学材料、教学方法、师资匹配、教学评估等方面对华中农业大学开设的ESP课程农科学术英语阅读作了系统性描述。三峡大学的袁平和胡新颖在论文《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研究》中论述了ESP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ESP在大学英语中的发展方向等问题。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蔡景界宣读了论文《RICH理念在高职院校ESP课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需求分析理论为基础通过调查数据论证了高职院校眼镜设计与贸易专业学生学习眼镜行业英语课程的必要性,提出了融合RICH教学实践的眼镜行业英语课程设计模型。中国海洋大学的尹玮在论文《案例教学法在MBA商务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中结合教学实践从本体特征、实施环节和关键问题三个方面介绍了案例教学法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重庆经贸职业学院的胡冰瑶宣读了论文《简述高职院校ESP 教学现状及对策》,认为在高职高专学校开设英语ESP课程势在必行,客观分析了高职高专院校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开设现状。北华航天工业学院付大安的论文《地方本科院校EGP教师ESP转型研究》基于理论分析和实地调研探讨了地方本科院校 EGP教师 ESP转型的课程设置模式和专业化自主发展模式。哈尔滨工业大学韩光和姚静的论文《本科生基础教学阶段〈学术英语写作〉课教学实践研究》探讨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展学术英语写作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指出在大学基础教育阶段开展以学术英语教学非常必要,符合大学生学习需求和职业发展,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化进程。

4 二语习得研究

2011年,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二语习得研究高层论坛”,与会者重点探讨了二语习得研究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杨连瑞等,2012)。在本次年会上,二语习得研究仍然是一个深受关注的话题,内容涉及习得模式、二语写作、词汇习得、语音习得等多个方面。二语习得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涉及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理论、信息加工等众多领域。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外研究者从语言、认知和社会文化等路径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构建了众多理论模型,但鲜有研究者对这些理论模式进行系统梳理和辩证分析。南京师范大学张辉教授的主题发言是“国外二语习得模式:研究现状和挑战”。该文综述了二语习得的各种习得模式,包括关键期假设,根本差别假设,语言习得的竞争假设,陈述性/程序性模式和浅结构假设,分析了这些模式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实验为其提供的支持或反对证据。河北师范大学的张素敏和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陈先奎合作论文《外语学习动机对输入加工教学中显性信息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在输入加工教学中显性信息的作用受到学习者外语学习动机的影响,学习者学习动机较高时,显性信息的促学作用明显;而当学习者学习动机较低时,有无显性信息则差异不显著。长治学院师范分院的李越风和河北师范大学的张素敏合作了论文《输入加工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在英语分词形容词学习中的效应对比研究》,研究发现输入加工教学法组在语言理解的时效性上优于传统教法组;大部分受访者希望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语法,更倾向接受输入加工教学法。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人的认知发展是在交流过程中进行的,是个体内在机制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的结果,因此,二语习得是学习者运用新的符号系统进行社会交流和调节自身认知能力的过程。大连外国语大学的秦丽莉宣读了论文《社会文化视域下英语学习者能动性与身份之间的关系》,该文以调节理论和给养理论为基础采用叙事法探讨了学习者语言学习过程中能动性和身份之间的关联性,认为两者之间是非线性关系,能动性行为作为调节动力不仅促进身份构建,也赋予身份情境化特征。江西师范大学的钟彩顺在论文《反思性对话与转变性学习》中以实现转变性学习为目的以英语教师教育课程为依托设计了一项反思性对话行动研究,发现反思性对话能够促进师生解放性知识习得,实现转变性学习。

二语写作研究涉及写作过程中的母语思维、语篇语言特征、写作能力影响因素及写作教学与测试等问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谢元花、魏辉良和周书婕与广州大学的苏远连合作论文《中国学习者学能与任务复杂度对书面叙事任务表现的影响研究》,探讨了外语学能的不同要素与学习者在不同复杂度的书面叙事任务表现之间的关系。该研究发现学习者学能的语音敏感度、机械识记能力与任务产出的句法复杂性和准确性呈正相关,并且在认知需求越大的任务中,学习者倾向于产出越复杂的句子。中国海洋大学的罗小姝在论文《同伴互评反馈模式在议论文写作中的应用》中探讨了议论文写作中同伴互评能否提高写作质量的问题,发现同伴互评应用于议论文写作有一定效果,教师在作文内容和语篇结构方面给予的针对性指导和具体评阅标准能提高同伴互评的有效性。天津外国语大学的魏梅宣读了论文《反馈方式影响大学生英语写作的实证研究》,指出教师反馈、同伴互评和批改网自动评改三种反馈方式的结合对学生写作成绩的提高有显著影响,大多数学生认可三种反馈方式,尤其是教师反馈。广西外国语学院梁莲的论文《动态评价对英语写作成绩影响的量化分析》主要探讨了动态评价教学对民办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写作成绩的影响。

词汇是语言信息的主要载体,在语言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 Lewis(1993)指出词汇习得是二语习得的中心任务。河南科技大学的康立新在论文《单词配对顺序对双语翻译过程中译语词汇提取的影响》中结合定量和定性两种方法从输入角度探讨了不同配对顺序对双语翻译中译语词汇提取的影响,发现采L1-L2单词配对顺序输入词汇更有利于词汇的长期记忆和译语的词汇提取。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的郭慧敏在论文《大学生在自我效能感上的性别差异对英语词汇水平影响的研究》中指出非英语专业女生词汇水平总体上高于男生,词汇水平与词汇学习自我效能感及其各因子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词汇学习自我效能感与性别因素呈正相关,或个别因子相关性不显著。

二语语音研究正在受到国内外语音习得研究领域的普遍重视(陈桦,2011)。国内二语语音研究主要集中在语音教学经验总结、国外语音理论评介、英汉语音对比等方面。进入21世纪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语料库语言学的迅速发展,语音研究在研究方法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利用语音处理软件和海量语音语料库的研究开始大量出现。中南民族大学的舒静、罗义荣、李静、杨怏和周迪芳合作了论文《广西壮族英语学习者英语节奏动态研究》,发现英语专业学习者的朗读节奏变化比非英语专业学习者幅度大,认为目标语全方位输入、显性语音和音系知识系统摄入以及一定量的输出有助于学习者克服L1 与 L2的节奏标记性差异所带来的习得障碍。湖北荆州教育学院的谭祥燕与湖北长江大学的郑厚尧合作了论文《朗读习惯与英语口语相关性研究》,研究了中国大学生朗读习惯和自然状态下的口语能力进行相关性。

5 语言学与教育语言学研究

尽管本次年会的主题是“应用技术教育与大学外语教学”,仍有许多与会者探讨了一些纯语言学问题,如格位、译语话语权、语义协商机制、翻译策略等。南京财经大学的张高远宣读了论文《现代英语中的“格位”》,回顾了叶斯柏森、科林逊、索南夏、科勒韦等学者关于现代英语格位问题的讨论,辨析了叶氏格位观,指出叶氏赞同区分间宾与直宾,却不同意分别冠以与格和宾格之称,也否认词序是区分直宾与间宾的标准之一,认为现代英语描写宜另辟蹊径,争取找到一个比格位更合适的词语称述该句法功能。广西外国语学院的熊欣在论文《释“译语话语权”》中阐述了译语话语权的概念、构成要素、话语模式特点及译法创新模式等核心要义,构建了权力与译语话语之间的辩证关系。上海交通大学赖良涛的论文《科学知识建构的语义协商机制》阐释了学者构建科学知识的两种主要方式:单声和多声,认为在单声方式中作者把知识信息以命题断言形式加以呈现,不提供其信息来源,也不提供任何有关知识建构的主体性信息;在多声方式中作者明确提供信息来源,表明作者所建构的知识只是众多可能的经验识解方式之一。上饶师范学院的赖文斌和温湘频合作的论文《商务合同英语中模糊语的运用及其翻译》在分析国际商务合同中模糊语运用基础上探讨了模糊语的翻译策略。中国海洋大学的申虹和陈颖在论文《学术讲座中的笔记研究:现状与展望》中对学术讲座笔记研究作了系统述评,内容涉及笔记功能、特征、策略及影响因素。温州大学的蒋子仪和夏侯富生合作的论文《论生态语言学与教育语言学的关系》认为教育语言学的进步可以促进语言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反之语言生态学对教育语言学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温州大学的刘蕊和夏侯富生在论文《教育语言学的发展趋势与展望》中从国内外两个维度对教育语言学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归纳,展望了其未来发展趋势与方向。

二、会议评述

作为以“应用技术教育与大学外语教学”为专题的研讨会,本次年会集结了国内教育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一流专家学者,吸引了一大批热衷于教育语言学研究的专家、教师和研究生前来参会。因此,我们认为本次年会规模大层次高,将会对国内教育语言学研究的发展与壮大产生重大影响。概括而言,本次年会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参加本次年会的与会代表们具有强烈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在外语教育政策研究方面,李宇明教授突破陈旧观念提出了终身语言教育规划概念,开拓了外语教育政策研究的新领域,即老年语言教育。在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方面,多位学者立足本校实际情况积极探讨多重维度课程体系,如胡素芬建构了“大学英语+文化类课程+农业专业导向英语”三维度的教学体系,王菲提出了“语言+文化+专业导向知识”三维度通识课程体系。在教学模式研究方面,文秋芳教授构建了由教学理念、教学假设和以教师为中介的教学流程三部分构成的产出导向法的理论体系。在专门用途英语研究方面,俞理明教授提出在英语全球本土化语境下ESP里的E不再是传统英语,而是全球英语。

第二,团队合作,互相提携。我们注意到在本次年会上宣读的研究成果中有20项是团队合作的结晶,所占比例达到27.78%。这些团队既有导师指导下的研究生研究团队,也有以项目研究为目的组建的学者研究团队。温州大学的夏侯富生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属于前者,该团队的两名研究生在本次年会了宣读了教育语言学研究论文。西安交通大学的马晓梅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属于后者,目前该团队致力于个性化英语学习诊断与指导系统的研发工作,在本次年会上马教授代表该团队宣读了近期取得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许多团队属于校际组合,由具有共同研究兴趣但来自不同学校的学者自发组建,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谢元花、魏辉良和周书婕与广州大学的苏远连合作了论文《中国学习者学能与任务复杂度对书面叙事任务表现的影响研究》,中国海洋大学的亢敏、张圆圆、谭丽与齐鲁师范大学的王瑶共同撰写了《合作教学在输出驱动课堂中的应用》一文。研究团队的建立有利于优化课题研究过程中人力资源的配置,提高研究效率,增强创新能力。团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可以集思广益,开拓视野,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第三,百家争鸣,兼容并蓄。本次年会主旨发言涉及外语教育政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发展、专门用途英语、二语习得五个不同研究领域,而在四个分会场宣读的论文涉及的研究话题多达十余个,如外语教育政策、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人才培养、课程定位、教师发展、信息技术、专门用途英语理论与实践、语言学、教育语言学、翻译策略等。与会者既有国内应用语言学界的知名专家、教授和博导,也有初出茅庐的新手学者。所宣读论文的研究范式也呈现多样性和多元化,既有理论创新性探索,也有实践经验的总结;既有定性分析,也有定量研究。这样一个平等多元的学术交流平台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对相关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各抒己见的自由空间,有利于学术研究的纵深发展,更有利于新生代学者的健康成长。

第四,强调论文写作与投稿规范。本次年会为此专门增设立了一个“外语论文写作与投稿”论坛,由苏州大学的贾冠杰教授主持,邀请了《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的主编蔡金亭教授、《外语研究》的主编李建波教授、《外语与外语教学》的主编赵永青教授和《山东外语教学》的主编张彩霞教授四位嘉宾。嘉宾们从外语科研、论文写作规范、投稿和审稿等数个方面和与会者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

总之,在本次年会上与会者从外语教育政策、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发展、专门用途英语、信息技术应用、二语习得等多个维度对大学外语教学进行了全方位的审视与探索,并对相关热点和难点展开了热烈讨论。这次年会不仅为国内语言学研究界提供了一个自由平等的学术交流平台,也将有力推动了我国大学外语教学改革与研究的深入发展和全面进步。

[1] Lewis, B. 1993. The Lexical Approach[M].London: 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

[2] 吴云. 2015. 中国教育语言学研究会第五届年会综述[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 157-159.

[3]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2007.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 杨连瑞等. 2012. 中国二语习得研究:现状与进展[J].中国外语, (4): 107-111.

[5] 陈桦. 2011. 二语语音习得研究的理论、方法与方向[J].外语与外语教学, (6): 12-15.

(责任编辑:于 涛)

2015-11-22

吴光亭,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第二语言习得、语用学和翻译研究

猜你喜欢
外语论文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