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信仰生成的自我内部建构机制

2016-02-10 19:22韩大林
关键词:机制大学生

韩大林

(内蒙古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 呼和浩特 010022)



大学生信仰生成的自我内部建构机制

韩大林

(内蒙古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 呼和浩特 010022)

摘要:信仰对大学生具有积极的意义。大学生个体信仰体系建构应遵循自主选择性与专一性相结合、层次性与发展性相统一、体悟与实践相结合的规律。自我内部构建是大学生信仰生成的重要途径,通过认知自觉、情感自发和意志自愿的相互作用,大学生能够从内部构建自己的信仰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 信仰生成; 自我内部建构; 机制

一、 大学生信仰解析

什么是信仰,古今中外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界定。康德认为信仰是“客观上不充分,但主观上充分的根据而来的认以为真”[1]。黑格尔认为信仰是特殊形式的认知,是对真理的坚信,属于绝对精神领域。保罗·蒂利希认为:“对《旧约》时代的人来说,信仰就是对耶和华、对他所体现的要求、威胁和应许的一种终极的、无条件的关切状态。”[2]《辞海》对信仰的解释是:“对某种宗教或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3]李德顺认为:“信仰是指人们关于最高(或极高)价值的信念。”[4]荆学民认为:“只有那些关于极高或最高价值的信念才能成为信仰。”[5]22综观中外学者的研究观点,可以看出信仰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精神性,信仰是主体的一种认知,即对某种事物的全方位和整体上的把握,所产生的认知成果虽然表现为各种观念,但这些观念还会上升到主体的最高精神层面,成为统摄主体的一种意识;二是主观性,信仰是主体对认知成果的体验,表达了一种信任的态度和情感,是对事物积极地无条件地感情倾注;三是实践性,信仰是一种实际行动,即主体把坚信的信念贯彻到现实场景中并积极转化为一贯的行为。由此可以认为:信仰是主体对信念的坚信以及在实践中的坚决贯彻履行。

本文所论的大学生信仰主要指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政治信念、社会道德文化信念、个人价值信念的坚信以及在现实生活领域中的坚决贯彻执行。当前,在高校生成大学生信仰是非常必要的,具有积极的意义。首先,能够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这些目标主要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学习、生活等多个方面,通过正确的认知和积极地实践,大学生就会将这些方面的目标整合并最终形成服务社会的人生终极目标,从而来引领自己的未来发展;其次,能够促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履行达到人生目标所承载的各种行为,向人生最终发展目标不断努力。通过具体行为的不断展开,大学生在实践中就能够深切感悟和体会所确立的人生发展目标,对发展目标的认识也会更深一步,进而也就理解了各种实践行为的深刻意义,此时知和行得到统一,主观和客观达到一致,大学生就会对所确信的信念毫不动摇,在实践中也就矢志不渝地去践行。大学生确立了自己的信仰,并把践行信仰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既能享受践行信仰的快乐,又能促进自己各方面的发展,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在高校,大学生信仰的生成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施。一是外部建构,主要指高校利用校内外的各种教育资源,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途径力图将信仰内容内化到大学生内心深处,转化为大学生的信仰体系。二是自我内部建构,主要指大学生通过对信仰内容的认知,借助自身情感和意志的相互作用,在内心深处自觉确立信仰体系。当前,各高校在大学生信仰生成的过程中主要采取外部建构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下,高校能够调动各种教育资源广泛开展大学生信仰教育活动,从而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完成。外部建构是单向度的,主要通过开设政治、思想、道德、法律等课程和举办各种活动展开,较为注重过程和形式。但它忽视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即没有大学生的主动参与,由外部强加的信仰是不牢固的,也不能真正成为大学生所认可的信仰,这是导致多年来高校大学生信仰问题的主要原因。大学生信仰生成的自我内部建构以大学生的主动性为基点,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着重突出了大学生在信仰生成中的积极作用,通过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信仰内容变得容易被接受和认可,从而内化到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中,效果也会得到提高。这恰恰是当前高校大学生信仰生成的短板,因此,大学生信仰的生成要在做好外部建构的基础上,积极推行自我内部建构的方式,这样才能真正构建大学生的信仰体系。

二、 大学生个体信仰体系建构的基本规律

大学生个体信仰体系建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基本规律。

一是自主选择性与专一性相结合的规律。信仰是大学生主体的精神状态,也是最高级的意识形式。在其构建的过程中,势必要借助大学生个体的自主选择来获得。自主选择性是大学生个体的一种属性,表现为大学生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对客体做出判断和取舍。一方面大学生要接受客体适合自己需要的属性,另一方面还会排斥客体不适合自己需要的属性。自主选择性虽然从大学生的需要出发做出抉择,但它也表现客体的属性,这种属性可能和客体相符合或者相违背,也正是基于此,主观才得以超越客体,把客体变成改造的对象。专一性是信仰的根本属性之一,信仰一旦形成就会使大学生矢志不渝,勇往直前,不会有半点怀疑。在大学生个体信仰体系的建构过程中,要把自主选择性和专一性结合起来,既要引导大学生做出正确的主观价值判断,又要对做出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进行不断的强化,使它保持前后的一贯性和连续性,这样才能使大学生把主观上价值判断的成果自然而然地转变为客观的存在、绝对的存在,凸显了专一之后,大学生精神上就会变得清澈和安宁,信仰体系也就随之建构起来。

二是层次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的规律。从信仰的发展历史来看,信仰是有层次性的,总是从低级的信仰向较高层次、最高层次的信仰发展,总是从片面的、单一的信仰向全面的、综合的信仰发展。当人积累了大量的认识和实践成果之后,信仰将成为人把握自己和世界的真正尺度。大学生个体信仰体系的构建也应遵循层次性和发展性相统一的规律。大学生个体信仰体系的层次性主要体现为大学生在不同的认识阶段会产生不同层次的信仰,既包括层次较低的生活层面的信仰,也包括精神领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道德信仰等。由于大学生个体的认知结构、价值观念、成长环境和社会经历不同,每一个个体都会建构不同层次的信仰。这些信仰的形成也不是不可改变的,通过有效的引导,大学生个体可以不断调整和发展完善自己的信仰,使自己的信仰不断向高层次的方向发展。

三是体悟与实践相结合的规律。信仰是对信念的确信以及在现实中的践行。如何使大学生确信自己所持有的信念,这不仅需要理性认识和辩证思维,同时还需要对信念进行体悟,也就是在实践中感知、在行动中体验。哲学家冯契提出了“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人格”的观点,强调理论要应用到实践中,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才能真正指导实践,这一过程中,理论也会转变成实践主体的现实人格。“人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世界,同时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使人的本质得到新的升华。这一过程是一个物质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精神上的升华过程。”[6]从这一点上来讲,信仰的本质是人实践活动的一种精神升华。大学生把所信奉的信念践行到现实生活中,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为,这不仅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信念的本质及其意义,固化信念与行为之间的联接,同时也能使大学生的精神得到提升,人格得到升华。通过交互作用的认识与实践活动,大学生个体信仰体系就能够不断地构建起来。

三、 大学生信仰生成的自我内部建构要素及其运行

在西方哲学史上,意大利哲学家维柯在其《新科学》一书中第一次将人类的精神意识状态分为知、情、意三部分。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在其著作中对知、情、意进行了论证,但他同时也指出知、情、意不能完全穷尽人类的精神意识状态,人类最终要将知、情、意整合起来并且超越它,从而走向终极关怀,也就是走向信仰。由此看来,信仰归属于人类的精神状态,是人类意识的最高形态。我国学者在研究信仰时,认为信仰“是一种复合的心态,本身包含有认识的、逻辑的、理性的成分,以及情感的、生命的、感伤的、非理性的成分。所有这些成分大致上可归结为认知、情感、意志三种因素”[7]。“就信仰作为一种精神现象而言,它是信仰主体对一定信仰对象所表现出来的理性、感情、态度和行为。”[8]从这些研究中可以看出,如果对信仰作心理学方面的考察,信仰应该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三个部分,是这三者的有机统一。正如荆学民所言:“这种心理机制的特质在于,它的对象一旦确立,便调整主体的整个精神意识状态(知、情、意)以它为核心,定向,调节和控制主体的行为。”[9]知、情、意既作为信仰的构成要素,同时也为信仰的发生和最终的确立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信仰确立的过程是人从自在状态向自为状态转变的过程,自在是人的原初状态,或者说是一种自然的存在,通过个体的努力,将知、情、意介入到信仰的确立过程中,人最终就成为自为的存在。大学生信仰的生成是要在大学生内心确立信仰,这一过程需要高校外在的共同教育力量,同时更加需要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学生信仰生成的自我内部建构就是从信仰的机制出发,让大学生积极调动自己的认知、情感和意志,使这些因素参与到信仰的确立过程中来,这样信仰才能有效地建构,才能一劳永逸的被信奉和遵从。因此,大学生信仰生成的自我内部建构机制包含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三个方面,即认知自觉、情感自发、意志自愿。

1. 认知自觉

在黑格尔看来,信仰能够通过思辨思维来把握真理,真理也能够向意识揭示客体事物真实的一面。他提出简单的思维方式和思辨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所获得的信仰也是不同的,信仰可以看作是一种认知,但它是一种特殊的认知,特殊就体现在思维的思辨性上。对于信仰而言,首要的是认知,没有认知就不能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在大学生信仰生成的自我内部建构过程中,认知指的是大学生运用抽象、概括、推理、判断、归纳和演绎等逻辑思维方法对客观的信仰内容进行辨别、选择、去伪存真的过程。这一过程是认知自觉的过程。自觉是人的本性,也是人发展自我的源泉,指的是人有意识的对自我存在进行积极的维护和促进,从而保证人的发展。认知自觉强调大学生认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主体意识出发来调动认知过程,提高认知结果的质量。认知自觉能够帮助大学生实现对自我的发现,认定自我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能解放自我的意识,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这种自觉意识如果不觉醒,任何信仰的内容对于大学生而言都是一纸空文,没有任何意义。因此,认知自觉对于大学生自己确立信仰具有积极的意义。

大学生对信仰内容认知自觉的结果是获得信念。信念来源于经验和观念,经验是大学生对信仰内容的感性认识和理解,这种感性认识和理解的结果还没有得到思辨思维的加工和处理,还停留在感性直观的阶段。当思辨思维进一步审视大学生所获得的感性经验后,尤其是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思维方式介入后,感性直观的经验会得到提升,上升到理性概括状态,这时大学生就获得了关于信仰内容的观念。面对获得的信仰观念,大学生还要对这些观念进行甄别和选择,从中凝结出信念。信念是对真的把握,这种真是大学生确认的真,带有主观性,如果始终都认为某种观念为真,观念就转变成信念。信仰和信念具有密切的关系,信念是构成信仰的基础,“如果把信仰作为一种心理要素来看待,它本质上是一种信念。”[5]19不是所有的信念都会转变成信仰,只有在大学生精神领域中占统摄作用的信念才能成为信仰,才能被信奉。因此,大学生在对信仰内容进行认知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意识的自觉性特点,确立自己的信念,使它构成自己信仰的核心。

2. 情感自发

苏联心理学家乌格里诺维奇认为信仰是主体对信仰对象的情感态度,信仰对象如果不能引起主体强烈的情感态度则信仰会消失。黑格尔认为信仰的关键是可靠性,之所以是可靠的,源自于可靠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是对真的把握。把握了真就是获得了认知的结果,认为真是可靠的,表达的是主体的一种主观倾向,即相信真并随之产生情感体验。“信仰作为动态的心理要素或作为心理要素的运动,则进一步表现为一种态度,可以称为心态。”[5]23可见,信仰是一种态度,本身就包含着情感成分,这也可以从信仰两个字来解读。信指的是相信,因为真所以才相信,可以说信就是真,就是认知结果,同时也是对认知结果所持有的一种态度,是客观结果作用于主观所产生的反应;仰指的是仰慕、崇敬,表达的是主体的主观感受,是对所相信对象的整体把握,并把它上升到精神领域的最高层面,成为认知的引领。

在大学生信仰生成的自我内部建构过程中,既包含认知自觉的过程,也包含情感自发的过程。自发指不受任何外在因素的制约而自然发生。情感自发指的是大学生在信仰生成中,对认知自觉过程及产生的结果发自内心、油然而生某种感受和体验。在大学生信仰生成过程中,情感自发的目标是形成态度倾向,也就是对认知自觉过程及结果持有积极的情感体验,赋予所获得的信念以主观情感的意味,也就是使大学生从“疑”的态度转变到“信”的态度。情感自发的过程始于大学生的认知自觉过程,随着认知自觉的深入,大学生的主观追求或需要会得到不断的满足,情感也随之加入和渗透在这一过程中。当大学生通过认知自觉确立了信念时,积极的情感态度会上升到虔敬的高度,并以此作为样式不断激发大学生的认知自觉。这一过程体现了大学生的主观需要,彰显了大学生对自身本质力量的体验和感受。正如黑格尔所言没有热情人们将一事无成,同样没有情感自发,大学生的认知自觉就不会插上激情的翅膀,只有二者结合起来,大学生才能深情地去认知、去体验、去实践,才能把确立的信念上升到精神的最高层面去信奉并在现实中去践行。

3. 意志自愿

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在划分人的理性功能时,提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概念,理论理性指的是理性的认识功能,实践理性指的是理性的意志功能。黑格尔继承了这一学说,认为意志是关于行为的精神和理性,思维和意志分别代表理论态度和实践态度。从两位学者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意志是关乎行动的。信仰作为人的最高精神状态,它还要在不断超越自身的过程中升华,这一过程需要诉诸意志,意志将人的精神状态转变为实实在在的行为,从而在施行中实现对自身的超越。“一种信仰,其理论确证和情感体验以及行为追求必然是统一的。”[5]116意志把信仰转变成行为时,它不是独自进行的,实际上它并不排斥理智和情感,而是把二者融入到意志过程中来,在理智和情感的共同作用下来发挥意志的作用。

大学生信仰生成的自我内部建构过程既是认知自觉、情感自发的过程,同时也是意志自愿的过程。自愿是主体主观能力的表达,是心甘情愿地去做、去行动的意愿。意志自愿指的是大学生愿意坚持不懈地将信仰的对象付诸行动,矢志不渝,毫不动摇。意志自愿体现了大学生对信仰对象的专一,即愿意把通过认知自觉获得的信念愉快地付诸实践,使认知自觉、情感自发和意志自愿保持一致。在信仰生成的自我内部建构过程中,大学生的意志自愿以认知自觉为起点。通过认知自觉,大学生获得了带有主观意味的信念,当具有主观意味的信念变成纯客观的或者绝对的信念时,意志自愿就会发生,就会在现实中坚持不懈地贯彻信仰的行为。当然,意志自愿的发生过程也是和情感自发过程相伴在一起的,绝对的信念使大学生有了信仰的行动,积极的情感也会从绝对的信念中倾注下来,贯穿在行动的始终。可以说,大学生就是在认知自觉中获得信念,在情感倾注中践行信念的。通过认知自觉、情感自发和意志自愿,大学生就会达到信仰状态,即物我同一的状态,此时,大学生就实现了信仰生成的自我内部建构。

参考文献:

[1][德]康德.逻辑学讲义[M].许景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59.

[2]Tillich P.DynamicofFaith[M]. New York: Happy and Row Publisher,1957:3.

[3]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1898.

[4]李德顺.价值新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184.

[5]荆学民.人类信仰论[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

[6]荆学民.现代信仰学导引[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23.

[7]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信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80.

[8]冯天策.信仰:人类的精神家园[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0: 2.

[9]荆学民.在知情意的交叉上:信仰论纲[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2):10-16.

Self-Internal Constructing Mechanism of College Students’ Belief Generation

Han Dalin

(Tian Jiabing Education Academy,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ohhot 010022)

Abstract:Belief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college students. The construction system of College Students’ individual belief should follow the law of combining self-selection and concentration, uniting the level and development, and combining enlightment and practice. The self-internal construction is the important way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belief generation, and the students can construct their own belief system internally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of the cognition consciousness, emotion spontaneous and voluntary will.

Keywords:college students; belief generation; self-internal construction;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4339(2016)02-189-04

通讯作者:韩大林,nmgsdhdl @163.com.

作者简介:韩大林(1975—),男,硕士,副教授.

基金项目:内蒙古师范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13RWYB08).

收稿日期:2015-03-03.

猜你喜欢
机制大学生
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的思考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定向培养 还需完善安置机制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