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艺术品专家眼中的中国外销瓷器

2016-02-11 23:15
陶瓷 2016年3期
关键词:葡萄牙人外销景德镇



外国艺术品专家眼中的中国外销瓷器

英国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研究员孟露夏坦言:根据相关文献统计,明末清初这一段时期,景德镇平均每年输往欧洲、美洲等世界各地的瓷器不下于100万件。此时的景德镇可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制瓷中心。英国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研究员孟露夏表示,外销瓷非常重要,可以说是欧洲最重要的收藏品类。

在唐代,中国陶瓷由海上远销世界各国,其外销瓷主要是以长沙窑青釉彩绘瓷或青瓷,以及越窑青瓷为主。

唐朝统治者对扬州的海外贸易十分重视,宋、元时期,随着航海业的发展,对外贸易进一步加强,中国陶瓷的外销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宋、元时期的外销瓷以龙泉窑系青瓷为主,其次是景德镇窑系青白瓷,元代景德镇窑的青花瓷也大量用于外销。另外,还有磁州窑系、耀州窑系、建窑系瓷器及福建、广东沿海专烧外销瓷的瓷窑产品。

著名收藏家马未都认为:外销瓷可以简单分成三类:第一类是中国式样、中国题材,但属于外国风格;第二类是中国式样、外国题材或者外国式样、中国题材;第三类是外国式样、外国题材。

澳大利亚历史学家迈克尔罗伊曾撰文道:“几个世纪以来,欧洲人搜寻着瓷器的配方,只是为了尝试在本土制造出有着贝壳般透明的玻璃釉的瓷器,而此时,意大利、法国、荷兰及英国只能生产施有厚实锡釉陶。1295年,马克·波罗从亚洲回到威尼斯后,在他的日记里记录了瓷器的存在,并且在意大利大为鼓吹它的好处”。

直至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葡萄牙人在澳门取得居住权。从此,澳门成为中西贸易的中心,中国瓷器由葡萄牙人运往欧洲,那时中国瓷器的价格极为昂贵,葡萄牙人也因此能从中获取巨额利润。

据估计,一个瓷盘运到欧洲卖出,利润至少是100%,由于中国瓷器的独一无二,欧洲国家的国王先后以拥有中国瓷器为荣,包括葡萄牙国王,西班牙国王等,逐渐蔓延到欧洲各国并使得越来越多的豪门富商也仿效国王建造收藏中国瓷器的展室。

随着欧洲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欧洲成为世界富裕中心,中产阶层也有能力拥有中国瓷器。从17世纪西欧的绘画中,特别是荷兰生活画上,中国外销瓷盘、碗、果碟、酒杯、酒壶等元素经常出现。

据资料显示,在西班牙皇宫内收藏的中国瓷器便有3 000多件,仅在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西班牙与中国进行贸易的商船,就有13艘之多。英国从18世纪开始,即与中国进行频繁的瓷器贸易。1735年仅仅“格拉富图”号和“哈雷孙”号这两艘货船,就运载了24万件瓷器到英国。德国宫廷对中国瓷器也表现出极大兴趣,到18世纪时期,德国宫殿内已经摆满了中国瓷器,并用中国瓷器改装成各种装饰品。

绘以西洋题材纹饰的外销瓷, 最初是由葡萄牙人定制。随后由于受到欧洲市场的欢迎, 其他国家的商人受到启发, 各式西洋风格的纹饰和设计陆续出现,18世纪时最为蓬勃。

据介绍,1998年,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附近发现的“勿里洞”号沉船是其中最早、最重要的一项发现,该船大约于826年沉没,除金银器外,载有湖南长沙窑所产瓷器就有5.8万件。

景德镇大规模生产的首批外销瓷多为青花瓷,被称为克拉克瓷,目前所发现的最大一批克拉克瓷(约2.1万件)是所谓的“万历”号沉船上的货品,这可能是一条葡萄牙商船,约1625年在马来西亚东海岸附近沉没。

V&A现在有18 000件中国藏品,包括陶瓷、服装、家具、版画、青铜器、玉器、玻璃等。其中外销瓷器有几千件,其年代从元代到19世纪,最多的是康熙、雍正、乾隆等“清三代”的,最早是14世纪的景德镇窑青白釉的梨形瓶。水平最高的是康熙的硬彩和雍正和乾隆的粉彩。

从清康熙时期,约1683年以后,中国再开始对外贸易。更多“东印度公司”来中国。欧洲人也开始订制受欧式器型和风格影响的中国瓷器。这些订单被称为“特别订单”。V&A在这方面有很多种类。这些瓷器主要是景德镇工匠按照欧洲人的要求做的。“纹章瓷”是一个很重要的类型。V&A的外销瓷器收藏数量是英国最多的,外销瓷非常重要,可以说是欧洲最重要的收藏。

猜你喜欢
葡萄牙人外销景德镇
清代广作外销髹漆折扇艺术研究
清代广州外销面中的稻作图研究
景德镇陶瓷夏令营
屯门海战:中西方第一次武装冲突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保护区
故宫博物院明清外销瓷收藏及影响
近代上海葡萄牙人与外侨社会的权势转移
我在景德镇遥望耀州瓷——两个“瓷都”相距千里
外销画中的十三行街道戏曲商铺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