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敬亭山

2016-02-11 01:37查理森
小品文选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敬亭山知音李白

查理森

活跃在唐朝的大诗人李白一生游走天下,且饮且吟。放眼神州境内,举凡名山大川、显乡重镇,几乎都留有他的足迹;他那支生花之笔蘸着奇思妙想,扬扬洒洒,铺天盖地的书写了数百首精美的诗歌作品,这些作品,或描绘山的雄伟、水的悠长,或吟唱风的轻盈、雨的温润,或赞美友谊,或讴歌亲情,赋物言志,意境新奇,辞章华美,脍炙人口。“飞流直下三千丈,疑是银河落九天”,为我们呈现了仙境庐山的雄奇和苍劲;“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为我们描画出长江三峡的险峻和奇旎。这些诗篇,文采斐然,灵动飘逸,为世人传诵千年,陶冶着民族的性情。

当我们吟诵着这些精美的诗篇走进李白的诗旅历程时,我们发现有一个地方对他似乎有着独特的吸引力,以至于在他不太长的一生中,竟有七次到访这里,并留下了40多首诗歌作品!更令人好奇的是,这40多首诗作中,竟有5首涉及了一个共同的所在,也就是说,阅尽了天下美景的李大诗人,先后用了5首诗来赞美、描画同一个对象,这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似乎也是不多见的一种情况。

———好了,我们不卖关子了,告诉大家吧:这个让李大诗人来了七次、留下40多首诗作的地方就是今天安徽省东南部的宣城市———在李白生活的唐朝,这里叫“宣州”;而让李大诗人先后用了五首诗赞美的那一处所在,就是位于宣州北郊的一座并不太高太大的山,大号“敬亭山”。

那么,这“宣州”究竟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能够让走遍神州各地的李大诗人不厌其烦地七次到访?这座“敬亭山”又究竟是一座什么样的山,能够让游遍名山大川的李大诗人一往情深地为它反复歌咏?

先说宣州(今宣城市)。它位于皖南山区和长江下游平原的结合部,自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设郡以来,因其地处江南、毗邻苏浙,交通便利,物产富足,商业、人文便日渐繁盛。在李白到访之前的南北朝时代,有范晔、谢眺等文人墨客先后于此或官或文,勤勉当政,他们的政绩、文采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这座城市的知名度,使其逐渐成为天下名郡、江南诗城。至于这座“敬亭山”,原名昭亭山,属黄山的支脉,东西绵延10余里,大小山峰有60座,主峰海拔317米。据传在晋朝初年,为避帝讳,才更名为“敬亭”。就“山”而言,在拥有黄山、齐云山、九华山的皖南地区,无论是以风光壮美之程度,还是以人文积淀之厚度来论,它也只算是稍有几分“秀色”、略带几分“财气”的小兄弟而已。可以料想,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即使如李白所言,它有“稠叠千万峰,相连入云去”(《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阳山水兼期同游因有此赠》)的颜值,但在上述那几座名山强大的气场之下,也断然不会有它招摇过市、抛头露脸的机会。当然,自有了李白的那几首诗之后,伴随白居易、杜牧、韩愈、刘禹锡、梅尧臣、汤显祖等历代文人骚客纷纷慕名登临,吟诗作赋,绘画写记,“敬亭”便被捧成了“诗山”,从此傲立江南,芳名远扬,不输九(华山)黄(山),愈发显出郁郁葱葱、云蒸霞蔚之势,引得海内外朝拜,南北方点赞。

在李白所写的五首有关敬亭山的诗中,最著名的当属这一首《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首五言绝句,短短四行,20个字,没有一个字去描写敬亭山的风光景致,也没有一个字去赞美敬亭山的花香草绿,却为敬亭山赢得了跨越时空的巨大声誉,个中原由,值得玩味。对于这首诗,数年来有多种解读,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这首作于天宝十二年(753)秋天的五绝是李白那一个时期思想、情感、境遇真切反映,倾诉出李白内心的孤独和对理解、对知音的渴望。同时,也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李白悟透世事、豪放乐观的人生情怀。和每个时代杰出的知识分子一样,早年的李白也是一个有抱负、有理想的青年才俊,渴望着能辅佐君王,济苍生、安社稷。他也许具备了做官所需要的知识和才干,却不谙官场的规则,加上高傲、放纵的天性,使他始终无法成为一个在官场上游刃有余、左右逢源的“公务员”。天宝二年,他终被谗言所陷,丢掉了公职,背着处分,无奈地离开官场、离开长安。此后10年时间里,他“浪迹江湖,终日沉饮”,在饱尝人间辛酸,阅尽世态炎凉的同时,也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在这样一个人生、事业的低潮期,他应友人之邀来到了宣州,敬亭山便与他不期而遇。这似乎是历史给了敬亭山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也给了中华诗坛一个诞生杰作的机遇。

细细地读这首诗,我们眼前会清晰地出现这样的画面:中年的李白神情憔悴,孤身一人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的一棵苍松或是别的什么大树之下,默默地看着眼前的一切。四周寂静,远处一片苍茫,天幕低垂,闲云飘散,寻欢的鸟儿也无影无踪,连绵起伏的山峦像是一道屏障横亘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政治上的失意,仕途上的挫折,令他黯然神伤;官场同侪的谗言,人间冷暖的无常,令他情绪低落。十年来走走看看,写写唱唱,有诗词唱和的欢愉,有豪饮放舟的畅快,但内心的寂寞、孤独、不平、郁闷一直如影随行,深刻在他的心上。

哪里有知音?哪里有慰籍呢?李白凝视着敬亭山,敬亭山也在看着李白。当此苦闷、压抑之时,身边却没有友人、没有听众,连云和鸟都似乎弃他而去,他只能无言地把一腔怨愤吐露给眼前的敬亭山。他凝视着群山,群山也凝视着他,人与山在这一瞬间达成了情感、思想的互通;人与自然在这一瞬间融为了一体。敬亭山听懂了他的内心,用阵阵松涛回应他的倾诉;敬亭山看出了他的寂寞,用点点苍翠抚慰他的目光。“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敬亭山成为诗人失意时不离不弃的挚友,落魄时传递温情的伙伴,连绵的山峰在他眼里变成了欢迎他的队伍。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一时间在敬亭山的宽阔的怀抱中寻求到了安慰。全诗既有对横遭冷遇、寂寞凄凉处境的痛苦表述,更有对有山为伴、山为知音的慰籍和感慨。表面上看,诗写的是作者的孤独、寂寞、无奈,但实际上,正是通过这样一种表达,诗人吐出了心中的块垒,也鞭笞了世事的无情。字面之下,是释放后的轻松;孤独背后,是觅见知音的愉悦。而这个知音,无疑就是“相看两不厌”的敬亭山,是云去云来、花开花落的大自然。在与敬亭山的“相看”“不厌”中,李白抖落了背负10年的苦闷、伤感,悟透了人生应有的乐观、超脱。知己相伴,人生圆满。弃我去者去便去,暖我心者在眼前。丢官、革职奈我何,小人谗言滚一边!一切烦恼都去吧,我有知心的敬亭山!读诗至此,我们便会豁然理解了敬亭山对李白的意义,破译了李白愿意为它反复歌咏的心靈密码:在李白的心中,敬亭山已不再是一座山,而是他善解心结的挚友,更是他的情感寄托,心灵知音。在另一首诗中,他更是由衷赞叹“敬亭惬素尚,弭棹流清辉。”(《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阳山水兼期同游因有此赠》)。正是在与敬亭山的“相看”中,李白获得了喜遇知音的兴奋和喜悦,若干天后,便将这兴奋和喜悦用“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这样一句千古绝唱做了奔放豪迈的表达。

李白和他的敬亭山给我们的启示是丰富的。每个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无论为官、为学,总会有高潮和低谷。从本性上来说,人都是更习惯于享受成功时的鲜花簇拥,喜欢将自己光鲜的一面展现给世人,而一旦遇到挫折,就会痛不欲生,产生坠于深渊的恐惧,有人就会在未曾料想的打击面前消沉、萎靡,一蹶不振;挫折面前,有人就会厌世怨人、自暴自弃。而李白和他的敬亭山则告诉我们:天涯何处无芳草,融入自然有知音。当你感到孤单、寂寞时,不妨多多地亲近大自然,将内心的积怨坦陈于天地之间,见山对话,遇水倾诉,与山水为伴,就会充实。山的高大苍翠,会让你认识到自己的渺小短暂,从而淡看得失;水的潮起潮落,能让你联想到人生的高峰低谷,学会笑对挫折。大自然似乎无情,但你若有情,山便有情;你若有意,水便有意。亲近自然,才有宽广胸襟,走近自然,才会神清气爽。敬亭山是李白的,也应该是每一个人的。我想,这也就是千百年来人们喜爱这首诗的真情之所在,也更是敬亭山名气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吧。

李白是聪明的,寂寞惆怅时,他能在和敬亭山的相看中寻找到解脱的良方;李白也是幸运的,在需要知音、需要抚慰时,敬亭山来到他的身边,给了他走出孤独的力量。每一个人都能找到一座敬亭山,当属人生一大幸事。

选自《采风》

猜你喜欢
敬亭山知音李白
晏殊的忘年知音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曹娥庙
诗仙李白的归宿
壮乡三月赶歌圩传歌传情传知音
为什么要去敬亭山(诗)
《独坐敬亭山》主题质疑
倒下的那一刻
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