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即人生

2016-02-11 10:45刘荒田
月读 2016年7期
关键词:等待算命先生心理医生

刘荒田

美国“家庭票房”(HBO)所播放的电视连续剧《治疗》(In Treatment),在第三季末尾一集,主人公、心理医生维特曼博士和他自己的女性心理医生有一段饶有深意的对话,起因是前者(57岁)老怀疑自己患了帕金森症,理由是:父亲死于此症,他长期失眠,手抖。他不断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还找了多名专科医生,彻彻底底地作了检查。权威的结论是:尚未发现“足够的”症状。最后一位医生被维特曼缠得没办法,要给他开抗忧虑药,但被拒绝。下一步怎么办?看诊医生的意见倒是一致:等着瞧。作为医生,既不能斩钉截铁地说“你没病”,也不能说“可能患病”,只好拖延。维特曼自己何尝不晓得,只有0.5%的老人患上这种不可逆转的不治之症,但心结解不开,老在嘀咕:距离真的患上还有多少年?开始时怎样?病情以怎样的速度加重?

女心理医生问他:“如果确诊患上帕金森症,你打算怎么办?”

他说:“我要关掉心理治疗诊所,去周游世界,还要搬家,住得离儿女近一些。”

女心理医生进一步问:“如果确诊没有患上帕金森症呢?你是不是照样诊治病人,照样和女朋友约会?”

他没有直接回答,只说:“有了确诊结果,我才能计划下一步。”

“就這样耗下去?”

他点头,说:“这‘等着瞧可是一个地狱。”

按照现行的医学理论,每一个人都不可能“绝对健康”,癌细胞谁都携带,关键在于免疫系统能否将之消灭。人之所以愈老愈是百病交缠,只因此前“来不及生病”而已。只要稍豁达些,就可以这般推论:上述心理医生的“等确诊”(即等“正式”患上帕金森症)就是人生的“微缩版”。人在世上,绝大多数事情难以确定,但“死”是确定的;而确凿的死,又含有最大的不确定:何时死和怎样死。凡人无能为力,只好把这两个谜交给算命先生(有时交给算命先生养的用来叼卦的麻雀),以及神明。

死去倒也罢了,死后无病,众生终于平等。但生前遥遥无期的“等着瞧”十分烦人。中国古人倒有一聪明的办法,那就是病中取乐。明朝人江南锦可算高手,他在病榻上发掘出十件赏心乐事:一、快心的朋友来访。二、侍者都能会意,要什么,不费招呼。三、睡觉醒来听到黄鹂百舌的鸣声。四、久雨刚开晴。五、听饱游归来的人说天下的大都会与佳山水。六、看护者能取对架上的书,翻出正想看的那一段。七、去收租的会计已经顺利到达放租的地方。八、读平生未见的奇书。九、聪慧的儿子能流利地在榻前背书。十、正愁没子嗣,妻妾忽然悄悄告诉道:“有啦!”怪不得友人问江南锦,万一给病打败,“去了”,最舍不得的是哪个人时,他答道,兄弟、朋友、妻妾,都舍得;舍不得的,只是病,“若病再能缠绵我五六十年,我就上百岁啦,哈哈!”

将上文心理医生的“等病”,加上江南锦的“养疴”,予以扩大,便构成人生的全部或者绝大部分,如果视此为“地狱”,便印证了叔本华的断言:人不是从许多小病变成大病吗?从这一事实我们就自会了解,人生的幸福与快乐原没有积极的意义,有积极意义的反倒是痛苦。

幸亏我们从本能上抗拒这种“等”,为此忧心忡忡,本身就是病。所以,人人都可以替维特曼博士开药方:把“等”和“病”都忘记掉。因为这就是人生本身,其确定和绝对,一如死亡。

(选自《渤海早报》2016年3月15日,荐稿人:郝景田)

猜你喜欢
等待算命先生心理医生
所谓失败
所谓失败
算命先生
安静的等待——观《归来》有感
在希望与绝望的旋律中交织
算命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等待”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出彩机会
算命求财
更大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