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技术大学文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究

2016-02-12 05:00尤平黄淮学院文化传媒学院河南驻马店463000
天中学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应用技术大学教学改革

尤平(黄淮学院 文化传媒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应用技术大学文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究

尤平
(黄淮学院 文化传媒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摘 要:应用技术大学的文学课程教学,应紧紧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在保持自身专业知识性、学理性和审美性的前提下,克服教育理念滞后、教学质量评价监督体系不完善、课程设置与当下现实脱节等弊端,坚持地方性、开放性、实践性、整体性相统一的原则,积极推进教学模式从单一讲授型向教、学、研、产、用一体型转变,同时建立与完善凸显实践应用能力的考评机制,促进文学课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发挥更大作用。

关键词: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应用技术大学

不言而喻,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所实施的教育主要是本科层次的高等教育,正因为如此,应用技术大学所培养的人才不应只是单向度的技能型人才,而应是在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复合型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诚然,在应用技术大学课程的设置上,培养学生应用与实践动手能力是其主要目标,但当代大学生不仅需要写作能力、审美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的训练,而且他们自身亦有情感诉求,因此,文学课程在应用技术大学课程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但显而易见的是,应用技术大学的文学课程设置,无论是教学目标、教学手段还是教学方法等,都应有别于研究型和学术型大学。目前,应用技术大学文学课程如何设置与讲授,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与目的,已成为一个亟待研究与探讨的问题。

一、文学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文学课程主要由古今中外的文学发展史、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社团、文学运动和作家作品等内容构成。文学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通过对上述文学知识的讲解与分析,让学生了解与掌握相关文学知识谱系,培养学生的归纳、理解、分析、研究、写作、创新等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和综合人文素质。如果仅从这一点来看,文学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学术性。但是,由于文学课程内容繁多,加之中外作家创作手法多样、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潮演变频繁等原因,要想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抽丝剥茧般地提炼出艺术价值高且为当代大学生所喜爱的内容,难度相当大。尤其是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多样化的增强,高校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上相继增设了广播电视编导、对外汉语、影视戏剧、文化传媒、高级文秘等与文学课程密切相关的新专业,文学课程如何与这些课程衔接又成为亟须探讨与解决的问题。

笔者通过对目前文学课程整体教学情况的爬梳,发现当下文学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教育理念滞后,主要表现为重理论运用、轻文本精读,重技能等级考试、轻审美能力培养,重专业知识教育、轻整体知识融会贯通。在这种教育理念支配下,文学课程考试所规定的“标准答案”,生硬地把本来枝繁叶茂、汁液丰盈的文学作品,肢解为条条框框的知识要点,成为禁锢学生多元思维、全面深刻理解作品的“八股”,进而严重束缚了学生通过阅读与赏析作品对自身“智慧、感性、经验、个性、想象力、道德感、原创力”[1]的积淀和提升。诚然,在高等教育日益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的今天,文学课程注重实用技能训练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矫枉过正,唯西方理论和道德说教马首是瞻,那么文学课程自身的审美价值就会被认知价值和工具理性所取代,文学就会演变为“文以载道”的工具,文学作品自身固有的审美性、形象性、愉悦性等艺术魅力就会被遮蔽,而且在授课过程中,文学课程丰富多彩的内容也往往因被过度阐释而变得面目全非、枯燥无味,从而丧失其启迪读者的营养成分,最终演变成学生对文学知识的单纯记忆。

二是教学质量评价监督体系不完善。文学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优劣,和与之相对应的教学质量评价监督体系密切相关,而目前文学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标准的设置,更加侧重对文学记忆性基础知识的考查,如考试中填空题、选择题等客观题型所占分值比例有的高达50%左右,这直接催生了学生为应付考试突击背诵笔记情况的发生。在毕业论文(设计)环节,为了应付论文写作,有的学生不读原著、不查找第一手资料,而是借助网络进行抄袭甚至拷贝,论文的原创性、真实性、创新性得不到保证。从教师的角度来看,由于学校在职称评定、福利待遇等方面只注重教学和科研工作量考核,较少关注教学质量,这导致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不顾教学质量,应付了事,如有的随意删减教学内容,有的照本宣科,导致教学内容缺乏贯通性、系统性和规范性,更谈不上对学术热点、难点进行讲解与剖析。另外,一些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把主要精力与财力投入重点学科和学位点建设上,而疏于课程教学质量监督体系的建设。

三是学生对学习文学课程意义的认识存在偏差。当代大学生迫于社会就业形势的压力,往往在课程学习中带有一定的功利目的,他们对学分的在意甚于对学习内容的关心。有的学生认为,文学课程不像理工科课程那样能够立竿见影地为他们将来就业提供技能支撑。从踏入社会工作的角度考虑,他们更愿意通过考研、考级或考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来获取立足社会的“敲门砖”,而不愿意通过阅读学习文学作品来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与审美情操。有的学生甚至对文学课程抱有排斥态度,认为学习文学是白白耗费时间与精力。文学课程面临的这种尴尬与困境也说明:文学课程过去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已经和当下社会现实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脱节,已不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难以承担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造性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重任。

此外,随着近年来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尤其随着微信、微博客户端的出现,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当下的文学课程教学模式显然滞后于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还依然停留在以传统课堂讲授、纸质阅读为主的阶段,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充分利用信息化便利条件去营造良好的学习与阅读氛围,这既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与审美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文学课程日益被边缘化。

当前,民间借贷的发展已进入高级阶段,在这种高级阶段,民间借贷的内生化特点必然使得借款人处于弱势地位,出现借贷双方信息力量不对等的情形。[1]从我国立法实践来看,民间借贷立法相对滞后,相关法律规则散布于《合同法》《担保法》《刑法》《贷款通则》等法律法规中,内容较为零散,侧重点各有不同,尚未形成对放贷人准入条件、借款人权利保障、借贷流程的系统性规定,致使民间借贷在一定程度上游离于法制监管之外,其“地下式”野蛮生长也就成为必然。在这种情形下,借贷市场生态持续恶化,在暴利的市场导向以及贪利的心理驱动下,一些借贷骗局、陷阱不断出现,带有欺诈性质的“套路贷”犯罪应运而生。

二、加强应用技术大学文学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就地理位置而言,应用技术大学如东莞理工学院、宁波大红鹰学院、合肥学院、重庆三峡学院、常熟理工学院等,一般位于省会或二、三线城市,大都由地方政府主管或企业集团投资兴办,主要招收地方生源,学生毕业后以在当地就业为主。所以,依靠地方支持,面向地方服务,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培养急需的合格人才是其显著特征。文学课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提升他们的人格和审美鉴赏素养,因而从文学知识传授、综合能力训练、科学精神培养、道德情操提升等方面来讲,全面加强文学课程建设对于地方性应用技术大学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文学课程综合性强、知识覆盖面大,应用技术大学要想达到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还有很长的教学改革之路要走。

(一) 明确课程定位

办学定位是学校发展的方向与龙头,而“应用技术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兼顾面向地方社会经济建设的应用性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服务”[2]。毋庸置疑,课程定位不仅从属于而且体现着学校的办学定位,因此,应用技术大学的文学课程定位应始终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来设置。从知识运用的角度看,尽管新闻、编导、创意、文秘等工作各有侧重,但其最核心最基本的还是语言、文字和写作等知识的实践应用,语言、文字和写作等能力是胜任这些工作的必要条件。由此可见,即使在实用技能性专业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文学课程的基础地位仍不可动摇。应用技术大学与综合性大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应用技术大学文学课程的设置着力于地方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如厦门理工学院以“建设海西一流亲产业大学”为办学定位,在专业和学科建设上根据“海西经济区发展战略和魅力厦门发展规划”的总体战略要求,逐步形成了“特色的工科、精致的理科、应用的文科”学科专业定位,构建了“强工程、大文化”的学科专业战略布局[3],这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发展,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由此看来,文学课程结合自身特点科学合理地制定课程定位,是实现培养目标、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核心与关键。

(二) 把握文学课程教学“三原则”

1. 开放性原则

应用技术大学文学课程的人才培养定位,不应是培养服务全国的学术型研究人才,而应是培养服务地方文化建设与适应地方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技能人才。这一地方性人才培养定位,要求文学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文学课程课堂教学中,要大力挖掘地方性文学文化资源,如地方戏剧、地方民间艺术、地方民间传说等,彰显与突出地方性文学特征,在加入时代元素和融汇时代精神的基础上将其发扬光大。另外,应用技术大学文学课程的建设还要秉持兼容并蓄、拿来主义的方针,在坚持地域性的同时,以开放的胸襟与气魄,借鉴国内外其他高校的先进经验,广泛吸收古今中外文学精华,吐故纳新为我所用,真正做到文学课程“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文学知识,更在于使学生获得文学审美能力,文学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4]。因此,开放性是应用技术大学加强文学课程建设的重要原则之一。

2. 实践性原则

近年来,每年都会有很多企事业单位到高校招聘秘书、文案写作、文化创意、新闻出版、报刊编辑等方面的人才。为了满足这种社会人才需求,很多应用型高校开设了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文秘等专业。这些专业的教学,在不放松理论教学的同时,应加强文秘知识、公文写作和新闻报道等方面能力的训练,以期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所以,加强实践性教学已成为应用技术大学文学课程建设的另一个重要原则。

3. 整体性原则

文学课程的内容包括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不同的内容各有其特点,而文学课程十分强调不同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如中国文学“诗言志”的文脉从古代一直延续到当代,而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阶段,众多作家更是深受西方作家和西方文学理论的影响,如鲁迅之于果戈理、戴望舒之于波德莱尔、巴金之于克鲁泡特金、莫言之于马尔克斯,不一而足。这充分说明,文学知识是有机融合的统一体,文学的发展是古今中外文学交流、碰撞、融汇的结晶,因而,对于文学课程建设而言,我们不能断章取义地隔断其间的内在联系,而要注重对文学课程知识体系整体性的把握。

三、应用技术大学文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思路

有效的教学模式是教授好文学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与价值。然而,教无定法,因为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定位与文学课程定位不同于其他高校,所以在文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应有一套与之相适应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来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 更新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就教学方法而言,传统的课堂讲授法、比较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精读精讲法、学生主导法等教学方法依然适用于文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但这些教学方法显然注重对文学相关知识的讲解和普及,侧重对学术增长点的研究与探讨,不能完全适应应用技术大学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要求。实际上,对任何高校而言,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了解、认识、掌握作家作品及各种文学现象与思潮的发展脉络,更是为了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分析、鉴赏、感悟、审美、创新等能力。因此,目前包括应用技术大学在内的不同类型的高校大都跨学科、跨专业开设了文学课程,这也为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动力。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教学模式的改革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即要实现由课堂单一讲授型到教、学、研、产、用一体型教学模式的转变。在这种一体型教学模式下,文学课程教学的重点应是对文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教师应扮演“导演”角色,发挥主导作用。在文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打通古今中外文学的联系,以文学作品为媒介,以经典剖析为范例,以学生综合能力提升为目的,结合当前学术热点、难点、生长点,深入剖析重要作家的作品和文学理论研究的发展态势;应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作品的结构与寓意,不断提升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应注重让学生以文学经典作品为蓝本进行不同体裁的创意改编,使学生获取对文学知识的情感体认和多维理解;应积极吸纳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教学资源,努力使教学融课堂听、说、读、写与课下阅读、写作、赏析、创意等训练于一体,凸显文学课程教学的实效性;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文学反映现实生活的广度、深度和维度,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理解文学。

当代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杰罗姆·布鲁纳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设计具有最适度的处于模糊状态的学习课题,以激发学生的最佳探索热情。”[5]233所以,应用技术大学文学课程教学中,不应再让学生囫囵吞枣地死记硬背文学常识,而应让他们全身心、全过程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做文学课堂的主人而不只是看客,最终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二) 注重人文素质培养

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注重对学生工具理性进行培养的同时,不能忽略文学课程的情感陶冶、道德净化、思想升华等人文素质培养功能。事实上,就文学而言,无论是西方的古典主义、启蒙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文学,还是我国现代文学“五四”时期倡导个性解放和科学精神的文学,以及当代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等,归根结底都是以人为本的“人的文学”,其最终旨归都是求得人的全面解放。由此可见,文学生成的目的与理想诉求,与现代大学教育所追求的独立、自由的精神品格和“以人为本”教育观念基本上是吻合的。文学课程教学中对学生人本主义、理想主义等思想和情操的培养,不仅是文学教学不应缺失的重要一翼,更是现代大学教育追求文化、思想、精神等内涵建设的鲜活体现,这也充分说明现代大学是“训练和培养人的智慧的机构,大学讲授的知识不应该是对具体事实的获得或实际操作技能的发展,而是一种状态或理性(心灵)的训练”[6]前言。所以说,大学应不断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不是它的欲望[7]3。

(三) 建立凸显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仅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标准,更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文学课程教学效果评价考核形式单一,往往以笔试为主,且客观题型所占分值较大,不易客观地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对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考核更是无从谈起,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生成。笔者认为,为使教学评价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引导作用,文学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应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改革:一是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的多样化考核,改变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单一考核方式,将考核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增大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把出勤、作业、课前预习、课堂表现、课外自学自测、书面作业等都列入考核范围,以之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二是增大实践实训考核成绩(以学生实践单位的意见为基准)在总成绩中的比例,以此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检验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地方性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将是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为此,文学课程教学应紧紧围绕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定位,在保持自身专业知识性、学理性和审美性的前提下,克服教育理念滞后、教学质量评价监督体系不完善、课程设置与当下现实脱节等弊端,在坚持文学课程地方特色与开放性、实践性、整体性原则相结合的前提下,积极推进教学模式从单一讲授型向教、学、研、产、用一体型转变,同时建立并完善凸显实践应用能力的考评机制,以促进文学课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晓东.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教育[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26-27.

[2] 董立平.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J].教育研究,2014(8):67-74.

[3] 黄红武,董立平,王爱萍.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化研究——以厦门理工学院“亲产业”大学办学实践为例[J].大学:学术版,2012(4):56-61.

[4] 王卫平.师范大学文学课教学的困惑、问题与出路[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28.

[5] 何齐宗,主编.教育原理与艺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6] 杨东平.大学精神[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

[7] [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英美德大学研究[M].徐辉,陈晓菲,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张继金〕

作者简介:尤平(1973-),女,河南泌阳人,副教授。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发展计划软科学研究项目(132400411176)

收稿日期:2015-05-13

中图分类号:H191;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5261(2016)01−0143−04

猜你喜欢
应用技术大学教学改革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期环境工程专业办学模式探索
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课程开发初探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发展中心未来规划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应用技术大学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实践体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