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中医防治

2016-02-12 09:32中华中医药学会
糖尿病天地(临床) 2016年10期
关键词:视物玻璃体黄斑

中华中医药学会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中医防治

中华中医药学会

【编者按】在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防治中,中医药往往有着不错的效果,可以作为西医治疗的有力补充。尤其是在微血管并发症的治疗上,中医药有着广阔的前景,2016年第6期我们介绍了中医药在糖尿病肾病防治中的应用,本期将介绍中医药在另两大微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防治中的临床应用。

概述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几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视网膜血管病变,其最早出现的眼底改变包括微血管瘤和出血。血管的改变可以发展为毛细血管无灌注,导致出血数量增加、棉絮斑和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IRMA)等临床特征。持续的无灌注最终可以导致视网膜血管的闭塞和病理性增殖,表现为视乳头或视网膜其他部位的新生血管。在DR的病程中,血管通透性的增加导致了视网膜增厚(水肿)。视力下降通常由于黄斑水肿、黄斑毛细血管无灌注、玻璃体积血或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引起。DR的发生发展与糖尿病的类型、病程、发病年龄及血糖控制情况等密切相关,高血压、高血脂、肾病、肥胖、吸烟等可加重DR。我国糖尿病发病率近年来逐渐增高,DR致盲者也呈上升趋势。糖尿病人群中30%~50%合并DR,其中1/4有明显视力障碍,生存质量与健康水平严重下降,其致盲率为8%~12%。

DR分属于“视瞻昏渺”、“云雾移睛”、“暴盲”及“血灌瞳神”等内障眼病范畴。

病因病机

发病因素

素体禀赋不足,阴虚体质;或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或劳伤过度,耗伤肝脾肾,阴虚燥热,日久则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夹瘀而致病。

病机及演变规律

DR为糖尿病日久,肝肾亏虚,目失濡养;阴虚致虚火上扰,灼伤目络;日久耗气伤阴,气阴两虚,瘀阻于目;阴损及阳,致阴阳两虚,寒凝血瘀,目络阻滞,痰瘀互结,最终均伤及于目。

病位、病性

本病病位在目,涉及五脏,以脾、肝、肾为主,涉及心、肺;病性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寒热并见。本虚为气阴两虚、阴阳俱虚,标实为瘀血阻络。

诊断

临床表现

1.症状

早期眼部多无自觉症状,病久可有不同程度视力减退,眼前黑影飞舞,或视物变形,甚至失明。

2.体征

DR的眼底表现包括微动脉瘤、出血、硬性渗出、棉絮斑、静脉串珠状、IRMA、黄斑水肿、新生血管、视网膜前出血及玻璃体积血等。

3.并发症

DR的并发症有玻璃体积血、牵拉性视网膜脱离、虹膜新生血管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

(1)牵拉性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增殖膜及新生血管膜收缩,是引发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的主要原因。

(2)虹膜新生血管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DR广泛的视网膜缺血,诱生血管生长因子,刺激虹膜及房角产生新生血管。虹膜新生血管表现为虹膜表面出现的细小弯曲、不规则血管,多见于瞳孔缘,可向周边发展;房角新生血管阻塞或牵拉小梁网,或出血,影响房水引流,导致眼压升高,形成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眼科检查

1.视力

裸眼视力(远近视力)和矫正视力。

2.眼压

3.裂隙灯显微镜检查

4.眼底检查

散瞳后进行眼底检查。

5.辅助检查

(1)彩色眼底照相

彩色眼底照相发现DR的重复性比临床检查要好,对于记录DR的明显进展和治疗的反应方面是有其价值的。但发现黄斑水肿的视网膜增厚及细微的新生血管方面,临床检查更具有优越性。

(2)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

检眼镜下未见DR眼底表现的患者,FFA检查可出现异常荧光,如微血管瘤样强荧光、毛细血管扩张或渗漏、视网膜无血管灌注区、新生血管及黄斑囊样水肿等。因此,FFA可提高DR的诊断率,有助于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并指导治疗,评价临床疗效。

(3)相干光断层扫描(OCT)

获得玻璃体视网膜交界面、视网膜和视网膜间隙的高分辨图像。客观测量视网膜增厚,监测黄斑水肿。

(4)超声检查

对于屈光间质浑浊,如DR引起的白内障、玻璃体积血,超声检查很有价值。屈光间质浑浊的阻挡,可导致间接检眼镜检查无法除外视网膜脱离,应当进行超声检查。

诊断标准

诊断要点:①糖尿病病史:糖尿病病程、既往血糖控制水平、用药史等。②眼底检查:可见微动脉瘤、出血、硬性渗出、棉絮斑、静脉串珠状、黄斑水肿、新生血管、视网膜前出血及玻璃体积血等。③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可帮助确诊。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相鉴别。

1.急进性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

有高血压病史,当血压急剧升高,眼底可见视网膜动脉明显变细,视网膜水肿、出血、棉絮斑,黄白色硬性渗出,在黄斑区呈环形排列。动、静脉交叉压迫现象明显,还可见视乳头水肿。

2.视网膜静脉阻塞

有或无高血压病史,多为单眼发病,眼底出血为浅层、火焰状,沿视网膜静脉分布,后极部多,周边逐渐减少。静脉高度扩张迂曲,呈腊肠状。

治疗

基础治疗

视网膜有新生血管者,或出血较多,以及有活动性玻璃体积血者,可适当运动,不可过用目力,减少眼球转动。

辨证论治

本病以眼底出血、渗出、水肿、增殖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主要病机为气血阴阳失调,以气阴两虚、肝肾不足、阴阳两虚为本,脉络瘀阻、痰浊凝滞为标。以益气养阴,滋养肝肾,阴阳双补治其本;通络明目,活血化瘀,化痰散结治其标。临证要全身辨证与眼局部辨证相结合。首当辨全身虚实、寒热,根据眼底出血时间,酌加化瘀通络之品。早期出血以凉血化瘀为主,出血停止两周后以活血化瘀为主,后期加用化痰软坚散结之剂。微血管瘤、水肿、渗出等随证加减。

1.气阴两虚,络脉瘀阻证

症状:视物模糊,目睛干涩,或视物变形,或眼前黑花飘舞,视网膜病变多为1~4级,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口干咽燥,自汗,便干或稀溏,舌胖嫩、紫暗或有瘀斑,脉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方药: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合杞菊地黄丸(《医级》)加减。

党参、麦冬、五味子、枸杞子、菊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牡丹皮。

加减:眼底以微血管瘤为主加丹参、郁金、丹皮;出血明显加生蒲黄、墨旱莲、三七;伴有黄斑水肿酌加薏苡仁、车前子。

2.肝肾亏虚,目络失养证

症状:视物模糊,目睛干涩,视网膜病变多为1~3级;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肢体麻木,大便干结,舌暗红少苔,脉细涩。

治法:滋补肝肾,润燥通络。

方药: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加减。

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

加减:出血久不吸收出现增殖加浙贝母、海藻、昆布。

3.阴阳两虚,血瘀痰凝证

症状:视力模糊,目睛干涩或严重障碍,视网膜病变多为4~5级;神疲乏力,五心烦热,失眠健忘,腰酸肢冷,手足凉麻,阳痿早泄,下肢浮肿,大便溏结交替;舌淡胖少津或有瘀点,或唇舌紫暗,脉沉细无力。

治法:滋阴补阳,化痰祛瘀。

方药:偏阴虚者选左归丸(《景岳全书》),偏阳虚者选右归丸(《景岳全书》)加减。

左归丸:熟地黄、鹿角胶、龟甲胶、山药、枸杞子、山茱萸、川牛膝、菟丝子。

右归丸:附子、肉桂、鹿角胶、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山药、菟丝子、杜仲、当归、淫羊藿。

加减:出血久不吸收加三七、生蒲黄、花蕊石。

其他疗法

1.中成药

明目地黄丸,用于肝肾阴虚,目涩畏光,视物模糊等。石斛夜光丸,用于肝肾两亏,阴虚火旺,内障目暗,视物昏花等。

2.针灸

对于DR 1~3级,出血较少者,可慎用针刺疗法,取太阳、阳白、攒竹、足三里、三阴交、光明、肝俞、肾俞等穴,可分两组轮流取用,每次取眼区穴1~2个,四肢及背部3~5个,平补平泻。

3.电离子导入

采用电离子导入的方式,使中药制剂直接到达眼部的病灶组织,从而促进视网膜出血、渗出和水肿的吸收。该法具有方法简便、创伤小、作用直接等特点。

(选登自《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10.3969/j.issn.1672-7851.2016.10.007

猜你喜欢
视物玻璃体黄斑
高频超声在玻璃体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ELM及IS/OS完整性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预后视力的影响
裂孔在黄斑
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超声粉碎在合并晶状体脱位眼外伤中的应用
哪些眼病会引起视物变形
眼前突然一片黑?可能是它出了问题……
眼白的发黄区块是“黄斑”吗
不可思议的奇人异事
视疲劳当以养肝为主
玻璃体切割眼内填充术后被动体位的舒适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