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学文库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以丹东市图书馆为例

2016-02-12 18:42丹东市图书馆辽宁丹东118002
图书馆学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文库满族馆藏

刘 颖(丹东市图书馆,辽宁丹东118002)



满学文库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以丹东市图书馆为例

刘颖
(丹东市图书馆,辽宁丹东118002)

[摘要]从丹东市图书馆满学文库建设实践出发,阐述了满学文库建设的意义,总结了满学文库建设的过程与方法,提出了进一步丰富满学文库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图书馆数据库建设满学文库

满学文库是丹东市图书馆建立的特色文献资源库。满学,满洲学之简称,主要是研究满族历史、语言、文化、社会及其同中华各民族和域外各国文化双向影响的一门学科。满族世居东北,而丹东又是全国最大的满族聚居地,满族历史深远,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内满学界关注的热点地区。为系统收集、持续保存、广泛传播与展示满族特色文化资源,进一步体现特色馆藏,2009年起,丹东市图书馆开始组建满学文库。结合创建过程,笔者旨在探讨三个问题:一是阐述满学文库创建的意义,以引起重视;二是总结满学文库创建的具体措施和方法;三是提出进一步充实满学文库的几点思考。

1 满学文库建设的意义

1.1有利于突出地域文化特色

文化与特定区域的地理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传承有着密不可分的因缘关系,这种现实人文状况以隐性的系统而存在,带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具有一定的动态性、过程性和导向性,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该地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走向。丹东处在一个多民族共居的边境地区,总人口为281.9万人,满族人口为117.6万人,占人口总数的47.1%。特有的满族文化是在满族自身长期发展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如萨满音乐、舞蹈、说唱艺术等。而丹东的满族民俗风情浓郁,如建筑、服饰、饮食、节日、嫁娶、劳动和娱乐等,都显示了满族独特的民族特色。对于一个地区来讲,若能梳理出自古以来的发展脉络,对于了解民风民俗,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不仅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现实意义,更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历史意义。满学文库是地域环境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的真实写照,是对地域文化的集中展示。建设满学文库便于人们全面了解和认识满族的历史和现状,有利于传承、弘扬和保护满族民族文化,起到“存史、资政、励志”的作用。

1.2有利于展现特色馆藏

公共图书馆担负着收集地方文献,开发和利用特色馆藏,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使命。特色馆藏的内核是全面而系统地收集某一学科、某一领域内各种载体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资源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全面性、系统性、新颖性等特点。满学文库作为一个特色文库,是把图书馆独具满学特色或特点的文献汇集整合,是图书馆藏书建设和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图书馆学角度来讲,特色馆藏更有利于实现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因为特色馆藏建设是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方式,通过合作开发的途径,结合现代计算机技术,对满学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编辑整理,包括建立原始文献、文摘、书目和多媒体在内的满学数据库,以此与成员馆之间,互换别馆数字资源使用权,从而实现共建共享,这对推动满学研究向更高层次和更广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3有利于全面开发利用

满学文库建设目的在于开发利用。即在对满学文库进行数字化并对满学文库信息资源进行整合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提供满学文献资源的利用服务,从而实现“满学文库”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传播。所以,满学文库服务于社会,首先要对馆藏地方文献进行深度开发、整合,使之形成满学文献信息服务保障体系,它更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性归纳和梳理,这种将同类或同一地区的特色文献集中管理,不仅方便了研究型读者对该类文献的检索利用,而且也减少了读者获取信息的时间及难度,丰富了文献的提供手段,有利于对馆藏文献的展示和推介。

2 满学文库的框架结构

为避免满学文库建设中的盲目性,前期我们做了大量调研工作,最终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实施方案。即实现两个同步:建库与服务同步;三个并重:纸本资源、电子资源、网络资源并重;六个联动:方案细化、人员调配、经费支撑、广开渠道、专家指导、宣传造势等环节联动;三库一体:“三库”即满学文库纸本库、满族文献全文数据库和安东纪事专题库,“一体”即广义的满学文库;实现获取方式多样性。即阅览室纸本阅读、局域网电子阅读和互联网随时阅读。旨在以特藏提升馆藏品质,促进特色服务开展和特色图书馆建设。

2.1满学纸质文献库

纸质文献是满学文库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包括图书、报纸、期刊等,丹东市图书馆满学纸质文献入藏量已达到1000余册。现已经在逐步进行全文数据库的制作,将纸质文献逐步数字化。为实现纸质文献品种和数量的增长,在努力做好自有文献和本地资源的挖掘和收集的同时,不断向外拓展满学文献采集渠道。

2.1.1提取继承性文献

以基藏库已有家底为依托,对照满学文库入藏标准,扩大检索范围,进一步筛选、提取可入藏满学文库的图书,并履行调库手续。

2.1.2收集本土性文献

突出两类重点人群,实行定点定人收集,一是丹东籍满族文化人;二是研究满学的丹东人。确定名录,形成网络、走访到人、建立机制、定期跟踪,努力将这两部分人群作品应收尽收、完整收藏。

2.1.3采购标志性文献

在做好日常满学文献(包括以往出版文献)跟踪采购的同时,重点购入几部学术性强、收藏价值高、业界影响大的满学文献,作为满学文库“镇库之宝”,如《满文老档》《伪满洲国政府公报》等。

2.1.4征订专业性报刊

通过全国报刊目录,筛选有关满族历史文化、满学理论研究等方面的报刊进行集中补订,如《满族研究》《满学研究》《民族文学研究》《清史研究》等,连同现有《满族文学》一并直接入藏满学文库。

2.2满学电子图书资源库

电子图书是弥补纸质图书书源少、难搜集之不足,实现资源共享的必然选择。丹东市图书馆现藏满学电子图书1600种,一部分是从超星公司购入并提供满学文库平台供读者在线阅读,另一部分是链接满族音乐工作室个人网站。

2.3满学网络资源库

随着网络环境的发展,界内学者指出,如今衡量公共图书馆的优势已不仅仅是馆舍的大小或馆藏文献的多少,主要看它的信息服务能力,因此,数字资源的自建和整合显得尤为重要。为丰富满学文库,我们对网上大量满族资料、清朝史料等予以高度关注,并自建满学专题数据库,如采集清朝时期的老照片、有关视频作品,策划建立满学图片库、满学影视作品库等,收集一些以传播满族文化的个人、机构的网站、网页、博客,如:“满族特色资源库”、吉祥满族网站、满族心网站,满族在线、中华文史网等,均可在本馆网站上加挂链接,不仅实现对网络资源整合,扩充了文库资源,而且也使本馆网站功能得到丰富和拓展。

3 “满学文库”的搜集方向

满学文库涵盖范围广泛,搜集种类多样,包括与满族语言、文学、历史、宗教、习俗、政治、经济、艺术等国内外各类型资源。

3.1满学理论研究

该部分主要包括满学理论、满族专题文化研究、满族文化遗产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文物理论与研究等方面的专著、论文、报告、手稿等。

3.2满族历史及伪满洲国时期资料

满族的起源与形成、肃慎人、挹娄人、勿吉人、靺鞨人和女真人等满族先人在不同时期的发展与变革;金国历史事件、金国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满族历史事件、历史年表、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等各部族的分争与统一;建州女真与明朝冲突,清史、满族历史名人年谱、传记、清朝制度、法令等。

3.3满族特色风情

满族的宗教信仰和礼仪;满族歌舞、音乐、美术等艺术著作(图表、乐谱、古谱、乐器等);满族饮食、服饰、节日、婚嫁及丧葬等民风民俗;满族姓氏、族谱和满族聚居区地方志等。

3.4满族与各民族

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开始了民族统一大业,并吸收大量汉族,蒙古族,组成了满族共同体,完成了从部落到国家的建设。因此,本单元收录关于满族与其他各民族之间的发展、交流、矛盾和冲突。如:通古斯——满语族、锡伯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及生活在俄罗斯境内的奥罗奇人、那乃人(都是赫哲人,即原女真人的一支)、乌底盖人、乌尔奇人、雅库特人(都是原女真人)等。

3.5相关文艺作品

满族作者的作品,特别是丹东籍满族作者的作品;有关满、清的文学文艺作品,描写满、清历史、战争、生活、建筑、名人的各类作品。

4 满学文库建设的进一步思考

4.1广开渠道扩充强势

满学文库虽然已初具规模,但未来的路还很长。在已有文献资源的基础上,今后还应进一步加大满学文献的收集力度,多措并举、广开渠道地扩充采集,真正地将满学文库做大做强。

4.1.1馆藏筛选

按照满学文库收集范围要求,以基藏库为主要依托,对馆藏文献进行重新鉴别、筛选,对符合要求的进行调库,充实到满学文库。

4.1.2现时采购

跟踪年度纸质和非书资料出版信息,保障经费,适时地做好新资源的采集。

4.1.3回溯收集

加强与书商、相关出版社联系,对已出版满学文献、图片资料、影像作品等采取定期性回溯收集。

4.1.4分散搜集

对散落于民间(包括外市图书馆)各种满学资料采取交换、受赠、收购或复制等方式获取。

4.1.5名家探访

走访满学研究方面的知名人士,了解行业文献信息、人脉资源,寻求帮助支持。

4.1.6机构合作

加强与相关研究机构联系,如北京社科院满学研究所、辽宁满学研究机构,跟踪其研发动态,及时收藏最新研究成果。

4.2立足本地借力造势

4.2.1《满族文学》是丹东市主办的一份全国性刊物,也是国内屈指可数的几份以满族冠名的、很有影响力的文学性、研究性刊物。凭借这种天然的地缘优势、双方同为传承满族文化的“属性”,与其合作不仅能宣传自身,扩大影响力,而且还可形成满族文献收藏机构、满族文化推广机构相衔接“产业链”,打造出丹东满学整体形象。

4.2.2丹东歌舞团的满族歌舞创作颇有建树,《东陲边鼓》屡获表奖,应收集影音资料,特别是服装、道具等实物,弥补此类收藏的空白。

4.2.3近年来,丹东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在地域性文化资源挖掘和整理中也积累了一些有价值和特色的满学资料,应想法通过合作方式进行征集。

4.3放眼世界引智蓄势

4.3.1东北的满学文献出版、满族文化研究多集中在沈阳,应与沈阳方面的专业机构、满学人士对接或者说智力、专业承接,既是自身声势、形象的提升,也是服务功能与范围的拓展。

4.3.2满学文库在做实本地工作基础上,选择合适时机,尝试邀请省城的专家、学者召开专题座谈会,请他们建言支招,同时还可争取一些图书捐赠。

4.3.3聘请对丹东满学建设情有独钟的学者专家为名誉顾问,借助专家的智力来确定文库特色及发展走向,培养地域研究人才,进而实现建设好、管理好、利用好文库的目的。

4.3.4开展馆际合作。如抚顺在满族文化研究上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借助抚顺图书馆建立一些交流和联系,不单纯为了收集文献,而是强化宣传,特别是提升满学文库在满学圈里的名气,最终为丹东满族文库的有效利用做准备。

4.3.5加强“满学文库”的全文数字化工作。信息化时代,数字资源建设已成为评价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为了尽可能深入广泛地反映馆藏满学文献信息资源,满足读者深层次需求,我们应通过各种录入手段和技术,将各类满学信息输入电子计算机,并进行整合和加工,建成具有本馆特色的满学全文数据库,并将其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

5 结语

满学文库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而且文库管理本身也是动态性工作,无论是项目规划还是具体实施,都需要加强与相关部门协调与合作。只有集中各方面的资源,才能更好地保证满学文库建设的系统性、连续性、持续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吴力武.地域环境与“特色文库”建设刍论——以“两广作家文库”建设为例[J].情报资料工作,2008(2).

[2]吴力武.地域文化、环境与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库建设探究——以广东地区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7).

[3]刘立强.满学数据库建设的实践与展望[J].图书馆学研究,2012(21).

[4]叶勇.浅谈公共图书馆特色文库建设的现状与对策——以大连图书馆的实践为例[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4 (12).

刘颖女,1982年生。本科学历,文献典藏部主任。研究方向:地方文献。

[分类号]G250.74

收稿日期:(2016-01-10;责编:徐向东。)

猜你喜欢
文库满族馆藏
传承满族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
馆藏几件残损《佚目》书画琐记
专家文库
优秀传统文化启蒙文库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关于推荐《当代诗坛百家文库》入选诗家的启事
新宾满族歌舞音乐创作及时空表述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专家文库
满族服饰元素在现代女装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