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牒之辑佚功用管窥
——以卢文弨集外佚诗文辑佚为例

2016-02-12 22:08彭喜双陈东辉杭州图书馆浙江杭州3006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浙江杭州3008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6年3期
关键词:宗谱文集乾隆

彭喜双陈东辉(.杭州图书馆 浙江杭州 3006)(.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 浙江杭州 3008)

·文献考论·

谱牒之辑佚功用管窥
——以卢文弨集外佚诗文辑佚为例

彭喜双1陈东辉2
(1.杭州图书馆浙江杭州310016)
(2.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浙江杭州310028)

清代浙江籍著名学者卢文弨之诗文集,已有《抱经堂文集》和《抱经堂诗钞》刊布传世。但其诗文尚多有散佚,笔者从谱牒中搜辑到卢氏佚诗文五篇,爰为补辑,并以此为例探讨谱牒之辑佚功用。

卢文弨;佚文;佚诗;辑佚;谱牒

谱牒乃作品辑佚之重要史源。中国家谱大致包括谱名、祖先像赞、目录、修谱名目、谱序、凡例、恩荣录、谱论、姓氏源流、世系、传记、家法、风俗礼仪、祠堂、坟茔、族产、契约、艺文、字辈排行和领谱字号等内容[1],其中谱序、传记和艺文3个方面可作辑佚之用。潘树广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料学》从谱序、他人赠作、自作和他人所写传记4个方面讨论谱牒的辑佚功用[2],均不外乎此。

清代乾嘉时期浙江籍著名学者卢文弨,学识博洽,著述宏富。其文集之最早刊本乃清乾隆六十年(1795)所刻的《抱经堂文集》、清乾隆嘉庆间刻汇印《抱经堂丛书》本、民国十二年(1923)北京直隶书局影印清乾隆嘉庆间刻《抱经堂丛书》本、《四部丛刊》影印本、《百部丛书集成》影印本、《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清代诗文集汇编》影印本、《丛书集成初编》排印本、中华书局1990年版王文锦点校本,皆从此出。

《抱经堂文集》共计34卷,收录文章395篇。此集编刻始末,详见目录后徐鲲识语和严元照《悔庵学文》卷八《又书卢抱经先生札记后》。徐鲲识语云:“乙卯之春,抱经先生整比自著文集,至冬十一月已刻成二十五帙,尚未定卷次先后,而先生遽归道山。鲍君以文力任剞劂,蒇工,以鲲与先生有知己之感,因属校雠。……然先生余稿尚夥,其续刻十余卷,当諈诿梁君曜北定之,梁君亦谊不容辞也。”[3]严元照云:“(卢文弨)垂殁之年始以付梓,未及五之一,即下世。钱塘梁山舟侍讲出白金五十两,布告同人佽之,年余栞成五十卷。……其编次芟汰有不可解者。”[4]据徐鲲识语,文集之刊刻,力任剞劂者为鲍以文,与严元照所言梁山舟为主资助刻成,殊相差异。然徐鲲言集外另有当嘱之梁曜北续刻之余稿十余卷,严元照谓刊成50卷且有芟汰,均可见目前通行之《抱经堂文集》并非卢文弨文章之全部。徐鲲所言续刻未见传本,搜集整理抱经堂集外佚文,颇值关注。笔者从谱牒中搜辑到卢氏佚诗文5篇,从谱序、传记和艺文3个方面,略述如下。

1 谱序

修谱者往往喜欢请当时俊彦名流为谱牒作序,若这些谱序不见于撰者文集,则为佚作。《抱经堂文集》所收谱序有《桐乡沈氏家乘序》《三峰卢氏家志序》《江宁王墅孙氏族谱序》《苏州袁氏家谱序》《甬东卢氏族谱序》5篇,已知卢文弨所撰谱序另有《祁阳陈氏重修宗谱序》《休宁厚田吴氏宗谱序》,王宣标《卢文弨〈抱经堂文集〉佚文六篇》已辑得[5],笔者续又得《澄江承氏家谱序》一篇。

澄江承氏家谱序

余昔掌教暨阳书院,侧闻承氏多贤后人,而所居距城五六十里不等,渴思欲得一谋面之雅。今年春,会其族中宝传、扶纪、昌绪、衡铨等纂修家谱竟,撮其大略,介余友赵瞰江与余门下士王璋以书走京师,请为之叙。余申览再三,以为谱而若斯也其庶几乎?今夫族之所以贵有谱者,非以夸饰华胄炫燿末俗;其心即仁人孝子尊祖敬宗收族之心,其道即春飨秋尝,上治祖祢,旁治晜弟,下治子孙之道。凡以使支分派别之属,莫不晓然于一体,而分之始,虽至十世百世,不忍泛焉自同于途人,故足述也。乃世之所谓谱者,吾惑焉。皋陶、伯益并列五臣十六相之中,一系偃姓之祖,一系嬴姓之祖,而目为父子。太原王氏出自王子城父,韩昌黎仲舒墓志可征。乃其后裔不祖城父,而祖太子晋。陶靖节之父未尝入仕,《晋》《宋》《南史》各本传,及《命子》与《规林阻风》二诗可据,而陶茂邻作谱,妄称为姿城太守。如此之类,难可悉数。流传既久,伪或乱真。注疏通志以及靖节集注,往往采摭,遂使后起罔所顾忌。因而有共目为谱老师者,专以代人修谱为业。攀援名贵,捏造宗支,本本原原,陆离满卷。其家不病其诬,而反以为便。凡修谱而不谋之谱老师者,咸心非而目笑之。纵横谬戾,纷纭舛错,虽有孝子仁人,无所施其考据。讹滥至此,何如不修之为愈矣。今观承氏谱,则不然。按自宋室南渡,有伯庸者,由真定迁居毗陵,四传,至曾孙德之,创立家谱,断以为第一世之祖。再传而德之之姪长春,由毗陵迁居江阴,生子孟冕、我颖。孟冕耽志泉石,迁居长山之南。我颖官至江西参政,居城中,至孙文良避元末之乱,失其谱牒。而孟冕之孙彦良又自长山迁凤戈乡,两支后人声闻疏阔。里南、端玉各自纂辑,宜难免于分离乖隔之虞。乃合里南之谱于端玉,而世次同符。合端玉之谱于毗陵,而祖孙一线。今之续纂,一守前规,信者书之,疑者阙之。虽善于抵隙者,不得而訾謷焉。然则从事于此,但当详慎于本分之内,即成良谱。而必欲缘饰附会,以取讥于世,不亦徒劳而贻误也哉!余闻衡铨晜季,幼失所怙,又戹家祸,而能循循退让,先人后己,一本母夫人之教。谱事方竣,而又劝建家祠,亦遵临终时遗命。妇德若兹,诚难能而足贵。而坚玉、扶纪,辈尊齿长,相与不吝财力,以襄厥成。信乎!承氏之多贤后人,尤余所乐得而称道之者也。于是乎书。

按:此序辑自(清)承锡龄修、(清)承乃韶纂《[江苏常州]毗陵承氏宗谱》卷首[6],又见承泉兴修《澄江承氏宗谱大分承家巷支谱》[7]。标题原作“澄江旧序”,下署“乾隆己亥”,己亥为乾隆四十四年(1779)。卢文弨生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撰此序时六十三岁。

《抱经堂文集》卷二十九有《承文学应韶小传》。承宝镛,字应韶,为常州承氏族人。(清)承锡龄修、(清)承乃韶纂《[江苏常州]毗陵承氏宗谱》卷五十即收录此传[6]。序中提及“介余友赵瞰江与余门下士王璋以书走京师,请为之叙”。按:赵曦明字敬夫,号瞰江;王璋字秉政。《承文学应韶小传》中提及“江阴赵瞰江先生,严气正性人也,尝主于东乡之承氏”、应韶“其师王秉政”。乾隆六十年刻《抱经堂文集》卷七末有“弟子江阴王璋秉政校”。此序乃修谱家族托相熟的卢文弨的朋友和学生作介请写。

2 传记

传记在家谱中又称传、行状、行实、志略等,神道碑、墓志铭亦属此类,主要记述一个家族德、爵、功、文著称者的事迹[1]。谱牒中保留了大量他人为谱牒主人所写的传记资料,有不少不见于撰者文集,可供辑佚。如《旌表郑节母席孺人传》《月川马公传》。

旌表郑节母席孺人传

节母席孺人,洞庭东山人。自幼颖悟,父母甚爱之,女红外尝教以《孝经》、《女诫》,并告以古今忠烈之事,皆能领会大意。长适同里郑德嘉,事上接下,曲尽妇职,而往来于两姑间,并能得其欢心,无纤芥之别,中外尤以此称之。郑君素羸,常善病。节母深以为忧,因躬自操作,并摒挡米盐琐务以抒其劳,又出簪珥为参苓之费,朝夕调护,冀其痊。居无何,郑君竟卒。是时子世兴方在襁褓,家虽素丰,时已中落。又连值俭岁,舅姑皆已衰惫,两叔尚不能任甘旨。节母以为殉死则老幼皆失所恃,且愈伤亡人心,遂强自抑制,竭力奉养,言动并一如平时,冀以少解老人之痛。及世兴少长,又为之择师训读,昼则出就外傅,夜归常亲教以书筭,曰:“家运如此,儿岂能终守一经乎?习此始不至坐困寒毡也。”后数年,舅卒,又数年,德嘉之嫡母卒,丧殓皆极详慎,并奉两亲及德嘉之丧,同时葬于祖茔,哀戚中礼,观者叹息。又数年,世兴懋迁四方,授室生子,家亦少少充裕。一日召世兴谓之曰:“汝父亡时,郑氏几危。今诸大事皆举,我于汝家之事已毕职已尽,将从汝父于地下矣。惟汝生祖母年老,今后责当在汝耳。”自是遂恹恹不起,越年余而卒。族子溧水学博璇备陈其行于学使,谢公金圃以“节励松筠”四字颜其庐云。旧史氏曰:昔河东先生书箕子碑阴,谓箕子之不谏死,盖留其身以有待。余尝读其文而韪之,事值艰迍固不可仅以一死谢责也。节母于夫亡时殉夫以死,未尝不烈。然若老亲与幼子何?闻德嘉嫡母临终时深以新妇之孝养为感,以为妇兼子职,因之几忘丧子之戚。而世兴虽自幼失父,卒赖母教能成立,以大其家。观于此,则其一身之存亡,固郑氏一世之所由兴衰也。岂非古之所谓能知大义者乎?赐进士及第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提督湖南全省学政加三级年家眷弟卢文弨顿首拜譔。

按:此传辑自(清)郑茂协等纂修《[江苏吴县]重修东山郑氏世谱》卷七[8]。

传中言“族子溧水学博璇备陈其行于学使,谢公金圃以‘节励松筠’四字颜其庐”。按:谢公金圃,即谢墉,浙江嘉善人,字昆城,号金圃、东墅,与卢文弨同为乾隆十七年进士。据阮元《吏部左侍郎谢公墓志铭》[9],谢墉乾隆三十九年提督江苏学政,四十三年春调礼部左侍郎,四十八年,复督学江苏学政,五十一年还京师。经查核世系,席氏丈夫郑德嘉在第二十世,谱名启宜,字德嘉。席氏二十四岁守节,历三十年奉姑抚孤,克修妇职。乾隆乙未(四十年),太湖同知徐公硕士旌额“完贞代职”,江苏学院谢公墉旌额“节励松筠”。卒于乾隆癸巳(三十八年)[8]。则此传撰于乾隆四十年之后。

月川马公传

马廷标,字参尚,号月川,江阴青旸里人。为县学生,后进多从受业。其教人也,尽其诚正已,化人不专尚文辞而已,必谆谆以孝悌礼谊敦本尚质为劝。乾隆十一年,被推择为乡约。正朔月月半会乡之人于里中之锦树道院而宣讲焉,勤勤恳恳之意溢于言表,使人皆易知易行,故虽负贩佣作之人,亦无不豁然意得而去,听讲者日益以众。不数年,里中鲜争讼者。永嘉周公凤歧来为令,闻而重之,造庐而礼焉。见其课士之规,乃叹曰:“是鹿社、鹅湖之遗则也。”生平持介节耻干谒,从未一履县庭。或有以曲直相质者,为平处之更。或陈其利害,多感悟,遂立解。卒年八十,子文灏,孙玉树,咸承家学,为诸生。论曰:古人如陈仲弓、王彦方,咸以德化人,非有权位以相临驭也。而人奉之如严君,然此岂不由诚格哉。观马君之为人,殆近之矣,是助长吏为政者也。表厥宅里,以使人知劝,不立宜乎?若周明府之好贤,亦庶几乎得政本已。乾隆岁次丁巳四月朔。旧史氏龙城书院院长余姚卢文弨撰。

按:此传辑自(清)马辛阶等纂修《[江苏无锡]锡山马氏统谱》卷四[10]。传末署“乾隆岁次丁巳”,“丁巳”疑有誤。乾隆丁巳为乾隆二年,而文中已有乾隆十一年之语。下一个丁巳年是嘉庆二年,是时卢氏已去世。末署“龙城书院院长卢文弨”,按:卢文弨乾隆五十三年始主讲龙城书院,是传当作于乾隆五十三年之后。

3 艺文

家谱中的艺文,又称翰墨、传芳等,主要刊载族人或有关族人的著述[1]。谱牒较详于主人与名人的交往,往往详载他人所赠诗文,或为谱牒主人诗文集所作序跋以及其他相关诗文等。这些作品不载于原作者文集者,即为佚作[2]。

挽刘生深研

青灯黄卷已多年,誓欲磨将铁砚穿。滚滚词源常不竭,滔滔笔势独争先。说诗匡鼎今安在,笺易京房迹杳然。几度凭高挥泪望,苍茫泾里隔云烟。

按:此诗辑自刘宣铎等纂修《[江苏江阴]刘氏宗谱》卷十九[11]。检核世系,刘深研在三大房十三世,谱名巽,字深研,生于康熙戊子(四十七年),卒于乾隆辛巳(二十六年),卒年五十四岁[11]。刘宣铎等纂修《[江苏江阴]刘氏宗谱》卷十四有邵彩撰《清故邑庠生刘深研传》,“弱冠游黌序,志壮气锐,为文多创获,而才藻纷披,情辞豪放,不可遏抑,诗多警策可喜”、“数躏棘围,迄报罢时年亦垂艾”、“平居读书课文外无他嗜乐”。乾隆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卢文弨主讲江阴暨阳书院,刘深研或许从之请益。此诗当作于乾隆二十六年或之后。

苏氏郡祠碑记

余自戊申年自金陵迁常邑,掌教龙城书院。郡城有苏氏者,家世业儒,其在书院受业于予者,盖不下十余人。皆博通经籍,淹雅诗文。比年来或飞声庠序,或优食廪饩,或掇取科名,岁不乏人。而其人又皆敦厚醕谨,无时下嚣薄气,余嘉其祖德之有自,而余泽之所从来者远矣。甲寅岁,有生敏善者携其迁常始祖宋龙图阁端明殿学士文忠公东坡先生朝京门内勅建专祠,前后兴废事实,请序于余,勒碑垂记。余展阅之,知常郡苏文忠公专祠之设在明正统十年,与杨文靖公合祀为二贤祠。迨嘉靖初,知府王讳教移杨文靖公于旧祠,始为苏公专祠。兹时宗派未集,祠田遗失,祠宇亦多倾圮。万历三十年,兵备湖广按察使梁讳祖龄捐赎锾改建,编入会典,春秋致祭。国朝顺治丁酉,邑尊马讳扬明及王教尊捐俸助修,装塑神像,刻石铭记。圣祖仁皇帝四十二年南幸经临,赐“坡仙遗范”匾额。雍正十二年,裔孙世道、世全等请帑重修,捐资凑集,增设门楼一进三间,奈中厅倾废,图建未成。乾隆三十五年,在城裔孙用修、逊修、敦源,武邑前舍里裔孙秀臣、建中、景眉、遂贤,阳邑、兰溪裔孙近仁、文禄、大饶等,兴建中厅大殿三间,鸠材庀工,而通族裔孙皆踊跃捐输,共集千余金,昕夕勤理,逾年迄成。轩宇宏厂,丹艧炳焕,现今为神像所依。四十三年,族众又因祠无祀产,设措于祠侧早科巷,添建厢楼,上下八间,在官厅前东侧,小厢二间,在中大殿后西侧,赁各铺开张,取租岁修戊祭。五十六年,管祠敦源、卜泰、文禄等,又添建二进官厅二间,设造墙门。凡经数十年,通族勷举,辛勤协力,祠事告竣。但后进年久将圮,幸时时补葺得以延今。其纠赀重建,俾祠宇前后轮奂聿新,尤有望于后起者。先是,祠中宗人未辑,有占基营宅者,有居祠作践污蔑者。前邑侯王讳青天、后邑侯何讳皋扬、王讳童礼,历经勘讯押逐前后讦讼多年,迄今占基虽未尽复,而祠宇殆肃清矣。余念苏文忠公历仕宋朝,正言不讳,虽屡遭坎壈,而志节不移。迄守杭,累有治绩,至今民嘉赖之。而文章振靡起废,为有宋一代之宗,宜其享祀于无穷而子孙之崛起者寖寖不衰也。文忠公之涉世也,升沉显晦,进止靡常。故即其祠之兴衰,亦变更不一。幸子孙辈皆各展孝思,竭力襄事,仰荷我朝隆尚前贤之至意,故春秋致祭,岁时供奉,至于今不废,要亦公生前之至德有在,而殁后之遗泽无穷也。是为记。乾隆岁次甲寅仲冬赐进士及第翰林院内阁学士湖南正主考提督湖南学院卢文弨拜撰。

按:此记辑自(清)苏瑞枬等纂修《[江苏常州]毗陵前舍苏氏重修宗谱》卷十[12]。常州苏文忠公祠,在早科坊17号,为苏轼祠,又称毗陵东坡先生祠、苏文忠公祠。此文末署“乾隆岁次甲寅”,甲寅即乾隆五十九年(1794),卢氏时年七十八岁。

又记言“余自戊申年自金陵迁常邑,掌教龙城书院”。乾隆戊申即乾隆五十三年,是年卢文弨至常州龙城书院担任主讲。柳诒征《卢抱经先生年谱》于“乾隆五十四年己酉”言“主讲龙城书院”,而于“乾隆五十三年戊申”仅言“在江宁”,未及主讲龙城书院之事,此记内容可补柳诒徵《卢抱经先生年谱》之未备。又臧庸《拜经楼文集》卷三《上王凤喈光禄书》“镛堂闻海内有博学通经大儒三人,一余姚卢学士”、“戊申,学士来常,主龙城书院讲席”,卷一《翰林院侍读学士卢先生行状》“乾隆戊申,主讲龙城”,可与此互证。

[1]王鹤鸣.中国家谱通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279-348,313,338.

[2]潘树广.中国文学史料学[M].合肥:黄山书社,1992:264-267,265.

[3]卢文弨.抱经堂文集[M]. 王文锦,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16.

[4]严元照.悔庵学文[M]//丛书集成续编:第193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823-824.

[5]王宣标.卢文弨《抱经堂文集》佚文六篇[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4(5):80-82.

[6]承锡龄,承乃韶.[江苏常州]毗陵承氏宗谱[M].木活字印本.听经堂,1903(清光绪二十九年):卷首,卷五十.

[7]承泉兴.澄江承氏宗谱大分承家巷支谱:第1册[M].扬州:广陵书社,2007:15-17.

[8]郑茂协,等.[江苏吴县]重修东山郑氏世谱[M].刻本.1793(清乾隆五十八年):卷七,卷四.

[9]阮元.揅经室集二集[M]//(清)阮元.揅经室集.邓经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425-426.

[10]马辛阶,等.[江苏无锡]锡山马氏统谱[M].木活字本.忠孝堂,1902(清光绪二十八年):卷四.

[11]刘宣铎,等.[江苏江阴]刘氏宗谱[M].木活字本.树德堂,1908(清光绪三十四年):卷十九,卷四.

[12]苏瑞枬,等.[江苏常州]毗陵前舍苏氏重修宗谱[M].木活字本.1897(清光绪二十三年):卷十.

Research on the Function of Genealogy in Collection of Scattered Writings——Illustrated by the Example of Collection of Lu Wenchao′s Scattered Writings

Lu Wenchao is the famous scholar from Zhejiang in the Qing Dynasty.Bao Jing Tang Wen Ji and Bao Jing Tang Shi Chao of Lu Wenchao′collections have already been published.But many of his poems and articles are still being scattered.This paper collects five poems and articles from genealogy,and takes it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the function of genealogy in collection of scattered writings.

Lu Wenchao;lost works;lost poems;collection of scattered writings;genealogy

G256.3

A

彭喜双,女,杭州图书馆副研究馆员;陈东辉,男,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副教授。

2016-03-23

猜你喜欢
宗谱文集乾隆
《熊铁基文集》出版
试论《高隆诸葛氏宗谱》的价值
八卷本《王先霈文集》出版
乾隆眼中的木鱼石
民国《姜山陈氏新祠宗谱》述介
乾隆:瑰丽多姿
《郭汉城文集》简介
乾隆为何对香妃一往情深
民主与科学文集
明清及民国安徽张氏宗谱版本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