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号子”锦拾

2016-02-13 07:43张树俊
江苏地方志 2016年6期
关键词:窑工栽秧茅山

◎ 张树俊

泰州“号子”锦拾

◎ 张树俊

大家知道土家族、苗族在长期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了插秧整“插秧酒”,薅草打“薅草锣鼓”,抬东西喊“号子”等习俗。与土家族、苗族不同的是,泰州人不只是抬东西的时候打号子,在田里干活特别是干重活都有打号子的习惯。泰州的劳动号子品类繁多,以秧歌、窑工、车水、耕田、打场、挑担号子等内容为普遍。解放初期,茅山栽秧号子曾经唱进中南海,林湖栽秧号子“格上段”被中央音乐学院地方音乐教材和江苏省小学音乐教材选用。

一、兴化栽秧号子

泰州的茅山的号子源远流长,可追溯到秦灭六国,四海一统的时候。为固万世之基,秦始皇大征民夫,修筑长城。孟姜女寻夫送寒衣,行至山海关,看到老弱病残背石扛土,不堪重负,又不敢在监工面前喘气呻吟,遂教他们用“哼号”“咳号”一打一答的方法来顺气省力,并逐步形成了原始的劳动号子。这时,茅山籍的民夫也于其中学会了号子。后来幸存的民夫回到家乡,便将孟姜女所传号子在劳动时打起来,果然鼓起了大家的劳动劲头。后来,茅山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不断编唱出新的号词,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茅山号子。茅山号子其实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从表现劳动的形式上可分为车水号子、栽秧号子、薅草号子、挑担号子、碾场号子、掼把号子、放牛号子等;从音乐结构上可分为长号子、短号子。狭义的茅山号子是指车水号子和栽秧号子,其中“栽秧号子”在茅山号子中独占鳌头,俗称“小妹妹”。这与人们的性格以及劳动分工有关。一般说来,男人嗓子粗、力气大,踏车水,挑担碾场,打起号子来粗犷豪放,急促有力;女人声音尖,心儿细,栽秧薅草,顺藤理根,专心细致,打起号子来轻盈细腻,婉转悠扬。茅山号子演变至今,已成狭义上的号子了。人们习惯在表现紧张的农活时打车水号子,即短号子;在表现轻松的农活时打栽秧号子,即长号子。茅山号子以舒缓平实的音调旋律,明快有力的音乐节奏,快慢自由的演唱速度,分合有致的歌唱形式,形成了高低协调,咏叹自如的独有的民歌特色。在演唱风格上,茅山人打号子行腔稳健、咬字有力、吐音清晰、富有弹性,真正体现了民族演唱方式的特色。茅山号子传递感情、理想,解放前为革命斗争服务;解放后为重大历史事件,土改、合作化、大跃进服务;改革开放以来,着重歌颂经济腾飞,农民新生活。具体唱法是一人领唱,众人应和。激越的歌声与劳动节奏和谐交融,乡音乡情与人们朴素的感情愿望相交汇,有调节情绪、增添干劲之作用。林湖栽秧号子。里下河水乡以种稻为主,农家人很看重栽秧,栽秧之日,总要备足酒菜,宴请栽秧帮工,称“吃栽秧饭”;饭后,由插秧能手下田扯第一把秧,谓“开秧门”;扯秧前,先用手向秧苗浇水,谓“赶秧风”,以免手腕中“秧风”红肿疼痛。栽秧时节,原先空荡的田野转眼沸腾起来,水车转动的“吱吱”声、牛鞭甩舞的“叭叭”声、秧把抛落的“啪啪”声……彼落此起。这时候,一阵阵清脆悠扬的秧歌,更贴着片片水田,穿梭在碧绿盎盎的秧行间,九曲回旋,不绝如缕。秧歌,作为农耕文明不可或缺的章节,深深锲刻在历史的印记里。而流传于里下河一带的林湖栽秧号子,又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泱泱秧歌民谣中的翘楚。林湖栽秧号子已传唱了千百年。旧社会,妇女在家庭中没有多少言论自由。于是,她们利用打号子的机会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来诉说自己的心事。号子大都即兴编来,口耳相传,内容都是表达她们的爱憎与愿望,自然而鲜活地再现了水乡人勤劳朴实的性格、淳厚平和的民风、凝聚向心的心理……厚土的底气,秀水的滋润,使林湖栽秧号子具有一种时空穿透力。林湖栽秧号子和近邻茅山号子、戴窑号子有所不同。茅山近泰州,故号子中每多海陵调;戴窑近东台,故窑号中每杂台城音;而林湖在版图上居兴化之中,栽秧号子委婉抑扬,可谓地道的本域之音。林湖是生长秧歌的地方,1979年的《兴化民歌选》中林湖栽秧号子有18首。

二、靖江打豆号子

艺术源于生活,精品在于继承和升华。打豆号子作为声乐演唱作品有它音乐的独特创新,同时,融“三情”于一曲的歌词,也是打豆号子继承和升华的艺术特色。特色之一,打豆号子表现了收豆的乡间风情。收豆一般在夏末早秋时节,拔豆要起大早,挑豆铺豆总在上午,打豆一般在午后。所以,打豆号子贯穿于收豆劳动的全过程。旧时乡间,并不是每户人家都有一块晒场,谁家有一块较大的场地,邻户可以借用,这就自然形成旧时收豆人们会聚的风情。太阳升高了,田里人们起大早拔好的黄豆上沾着的露水开始干了,各家各户出门收豆了,这时,豆田里就热闹起来。随后,打豆场上,“一记高来一记低,连枷打得蓬蓬飞”,一幅收豆打豆的劳动风情画面表现得既真实又形象。特色之二,打豆号子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纯朴爱情。谷场打豆,为乡间男女提供了会聚的场地,因而也为他们谈情说爱提供了机会。靖江人称之为“调情”民歌的打豆号子,把打豆场上男女之间纯真的爱情表现得既幽默又风趣,既欢愉又逗乐,往往乡间少男少女的萌芽爱情,就是在这“调情”的号子声中滋生的,以至后来相亲相爱,终结良缘。打豆号子歌词继承了旧时号子中的底蕴,艺术上作了升华,同时又想到了黄豆可磨成豆浆,由磨豆浆而想到靖江人最爱听的锡剧小折子戏《双推磨》,于是,表现乡间男女纯真爱情的歌词出现了:“半勺黄豆半勺水,磨出豆浆把哥尝”“我和妹妹双推磨,磨出豆浆甜又香”。特色之三,打豆号子表现了收豆的劳动热情。靖江乡间流行的打豆号子,是在生产力落后的条件下唱出的,但庄稼人自有他们的苦乐观,面对铺满田间的金黄的豆角,他们心中自然有着“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收获甜蜜,自然会迸发出挥汗如雨、肩挑重担的劳动热情。丰收的欢乐溢满心头,打豆的号子尽情呼出:“豆子蹦到人脸上,笑声飞到云天里”“我们的家乡赛天堂,庄稼拔节也带响”,把打豆场上人们劳动的热情渲染得更高昂。“连枷伴着歌声唱,唱得太阳更辉煌”,唱出了打豆男女对美好生活的展望,把打豆号子推向了演唱高潮。

三、溱潼窑工号子

溱潼镇窑业从清朝开始,至今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最鼎盛时,在不到0.3平方公里的湖西庄区域里,建有108座土窑。与窑业伴生的窑工号子汇合着喜鹊湖的流水声,独具特色,悠扬绵长。协调生产、渲染气氛、积蓄力量、鼓舞情绪、提高效率……需要统一的号令将湿漉漉的汗水拧起来,将共同的意志拧起来。与其它劳动号子一样,窑工号子是美化了的号令。不同于其它地方的窑工号子,溱潼湖西庄窑工号子不只是单纯的“吭——唷——嘿、吭——唷——嘿”,它融入了水乡的文化和民俗,曲调工巧、内容丰厚。溱潼湖西庄窑工号子自成一体,大致分成五个系列:抬顷号子、做砖号子、装窑号子、窨水号子、出窑号子,生动反映了窑工们从挖泥制作土坯,到把土坯制作成砖头的全过程。此外,还有由窑工号子派生出来的卸货号子、拉草号子及对照窑主、窑民生活的四季歌。历经久远,溱潼湖西庄窑工号子一度难以诠释,许多字音含糊不清、许多内容似是而非,昔日的窑工们只是依靠祖辈、父辈挥不去的记忆唱和着。挖掘、保护、传承这一民间文化瑰宝,地方文化工作者们为解读窑工号子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溱潼湖西庄窑工号子除妇女唱的做砖号子温柔婉转外,大多具有粗犷跌宕的豪放。溱潼湖西庄窑工号子分“平调”“髙梆子”“喉号”“急煞腔”四种腔调。用中音打的号子是“平调”;用高音打的号子是“髙梆子”;用缩紧喉头的尖音打的号子是“喉号”;紧急情况下打的号子是“急煞腔”……装窑号子是窑工号子的主歌,更显力与阳刚的张扬,多用“急煞腔”。“急煞腔”突出一个“急”字,要求挑工装担时手的动作快,路上行走脚步奔跑快,口中号子也就打得快。“急煞腔”一阵紧似一阵,此起彼落,铿锵有力,豪迈奔放。溱潼湖西庄窑工号子多为七字段,内容常是即兴创作,却朴素清新、朗朗上口。“抬顷”是每年四五月间为全年准备制砖、制瓦的泥土,泥土多取于当地顷二、顷三荒田的河塘。抬顷号子由一人起腔,众人搭腔。号子粗犷、豪放,常带讥讽含蓄做坯。女工们“清头布,花围裙”,端砖上棱打的号子婉转动听。装窑号子分三段,第一段起担打“平调”;第二段“响雷了,要下雨啦!”打“急三腔”;第三段“天晴了,快满了”打“喉号”。激昂的装窑号子是窑工们为了调节艰苦的体力劳动随机哼出的曲调,跟他们的劳动过程紧密相关。“窨水”工人很辛苦,打的号子低沉、缓慢,有些怨声寡气。出窑因出窑工的身份不同,出窑号子也有不同的内容和感情。窑主自己出窑,打的号子欢快;雇工出窑,打的号子低落。

猜你喜欢
窑工栽秧茅山
栽秧泡
栽秧酒,不好喝
清代煤窑有多黑
一品锅中尝春味
从句容的“容”到茅山的“隐士哲学”
清代煤窑有多黑
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的实践应用分析
黄泥洲的老窑工
插秧
溱潼窑工号子的历史与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