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李约瑟问题”反思中国传统科学的当代意义

2016-02-13 06:02胡昕雯
关键词:文化传统技术特点

胡昕雯

(南开大学 哲学院, 天津 300350)



【文化学】

由“李约瑟问题”反思中国传统科学的当代意义

胡昕雯

(南开大学哲学院,天津300350)

[摘要]“李约瑟问题”所探讨的关于为何拥有泱泱历史五千载和辉煌灿烂文明的中国竟没有为近代自然科学提供孕育和落生的土壤的问题,长期以来受到中国学术界的重视和讨论。对比结合西方近代科学发展的历程与特点,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观、社会制度结构及经济发展几方面因素影响下的中国科学技术的特点分析,指出中国传统科学遭遇“李约瑟问题”的原因。同时,通过对李约瑟问题的反思和在对中国科学发展现状全面客观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对当代中国自然科学发展和教育培养方式的建议,以期促进中国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李约瑟问题;文化传统;技术特点;教育传统

中华传统文明作为世界文明的一笔瑰丽财富,不仅在诸多原始技术方面多有建树,多项古代发明也填补了当时的世界空白。然而在这块文明发祥地上,科学的发展远不及其在技术发明方面的成就璀璨夺目,呈现出技术独自繁荣而科学始终处于萌芽状态的畸形现实。李约瑟博士(Dr.Joseph Needham)曾就此现象提出:“为什么近代科学,亦即经得起全世界的考验,并得到合理的普遍赞扬的伽利略、哈维、维萨留斯、格斯纳和牛顿的传统——这种传统注定会成为统一的世界大家庭的理论基础是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而不是在中国或亚洲其他任何地方发展起来呢?”这个关于近代科学起源和发展的问题随即引发了关于中西方科学文化传统、社会政治制度和教育传统等多方面的比较与探讨,故此,学界将这类问题统称为李约瑟问题(Needham Thesis)。

一、中国传统科学的一般特征

在近代自然科学的诸多领域,中国并非毫无贡献,中国有世界上公认最早的关于哈雷彗星的记录,东汉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结合天文观察和测算的中国历法在当时具有世界领先水平,金属冶炼锻造方面中国也有其独创,医学上的麻醉技术、外科手术也有其发展的例证,数学领域也有关于极限等近代数学的方法和记录。然而细数这些成就,尽是技术、记录和经验方法,鲜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发明成果,这正体现了中国传统科学所遭遇的技术发达而科学寥寥的畸形现实境况。

(一)以实用经验为主的中国技术传统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主要集中在以人为中心的农、医、天、算四大领域。其中,中国古代医学强调对人的辨证施治,采用望、闻、问、切等直观整体方法,不允许触动人的外在形体;古代天文学侧重研究天地运行所形成的节气对农业的影响和占卜星象;而堪比欧几里德《几何原本》的汉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通篇讲的是田亩计算、谷物分配等实际问题。相比之下,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尽管也是从农医天算这四个领域发展而来,但它以体系化的形式发展,有理性思维支持和理论建构,不但最终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学科,还对新学科的建构提供了理论方法和模版。而中国传统科学技术虽然成果众多,但总体上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统一的、可供参照的研究方法和标准,没有规范的表述模本和可靠的实验记录。这些以实用为主的经验技术缺乏理论论证与逻辑演绎,难以作为理性科学被普遍认可。

(二)中国技术传统的弊端

近代科学具有明确的学科对象和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包括定性和定量分析,形成了理论方法、逻辑方法、数学方法和调查实验方法相互整合的完整体系。西方近代自然科学从研究对象到研究实验方法再到继承修正发展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标准和规范的表述范本,不仅能够正确表述科学研究的内容,同时也为后续科学研究提供了范例模本。相比之下,中国式的实用科学在科学发展的早期能刺激、推动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而当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时,对科学的需求就远远大于早期对经验技术的需求,而那种停留在经验、表象阶段的实用科学此刻就不足以承担社会发展先遣军的重任了。恩格斯曾经深刻地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没有理论思维的抽象和加工,没有形成自然的数学化传统,古代中国注定与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无缘。

二、中国传统科学的形成原因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实现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国家,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在中国得到了长期的发展和完善,而这种社会特质对近代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格局和命运都造成了深远影响。

(一)封建自然经济对自然科学发展的抑制作用

从经济基础来看,中国封建社会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导,一切生产活动都围绕土地和农业展开,农民是封建社会的主要阶层。受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影响,中国古代社会大都注重局部与短期利益,忽视全局与长远利益,贪图实惠和眼前功利,这直接导致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始终与经验技术相伴,并最终发展成为实用科学。其次,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了保护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一直采取重农抑商的国家政策,这不仅抑制了人口从农业向商业流动,还阻止了商业资本积累。重农抑商的国家政策从劳动者和资本两方面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而资本主义商业的发展恰恰是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直接推动力,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古代社会难以为近代自然科学提供落生的土壤。

(二)封建政治制度对自然科学发展的束缚

从社会政治角度考量,中国封建社会官学一体,文化思想被禁锢在封建政治的范围内,知识分子大多听命于政治,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在整个封建政治的浸淫下,知识分子大都以入仕做官、光耀门楣作为实现个人价值的终极目标,而政治上等级森严的君臣关系和血缘上的宗法制度更是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结构和社会政治组织。这种等级伦理观与民主的平等精神相冲突,否定个体独立存在的意义。处在宗法关系和君臣等级关系下的知识分子缺乏独立人格和理性思考能力,必然难以成为近代自然科学在中国的落生和发展的扛鼎之力。除此而外,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固有的优越感遮蔽了中国人向外看、向外学习的眼光,既丧失了接受别国科学成果的机会,也没有被差距刺激后奋起直追的意识,这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近代科学的荒芜。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自然科学的拒斥

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诞生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轴心时代”,这一时期的各个学派都以政治建构作为其学派理论要旨,特别是儒家,以“克己复礼”的要求试图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文明,而关于自然的相关研究也是出于佐证其政治理论这一根本需求。在之后两千多年的古代中国,统治者都尊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理念和孔子所主张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天意”建立人间尊卑秩序,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自然彻底成为维护社会统治秩序的工具,其独立性和价值大大丧失。这种以政治统治为目的的自然观和通过思辨讨论世界本源及自然现象的古希腊自然哲学大相径庭。当然在先秦时代,中国也有科学精神,如墨家“尚力”,但自从儒家文化处于独尊地位后,一切“尚力”之说均遭非议,只有孔孟的“德治”、“仁政”才是正统观念。中国古代把科学技术称作“方技”,尽管巧技工艺为社会民生所必需,手工业也异常繁荣和发达,但科学研究始终不被鼓励,发明创造不被应用,而科技大都掌握在一班社会地位并不高的匠人手中难以获得长足的发展。即使到了鸦片战争开始时,封建顽固派仍把西方科技斥为“奇技淫巧”并拒之门外。“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的社会观念,大大妨碍了整个社会对科技理论知识的追求。在这种思想文化氛围下,重视道德而忽视自然科学也就不足为奇了。

中国这种以儒家为代表的“人学”重内倾超越、重主体自觉性的文化观与西方侧重对自然观察分析的文化观是两条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中国传统的儒道文化在本质上与“科学”“民主”精神相排斥。科学需要主体客观、冷静地认知客体,并遵循现实的因果必然性;民主则要求个体独立、平等地行使自身权利并履行义务。没有个体与主体的独立,“科学”与“民主”的精神就不可能存在,而中国传统文化在追寻人生终极意义时把个体的有限存在纳入到一个无限延续的时空之中,追求一种主客体融会贯通的“天人合一”境界,这与“科学”“民主”精神完全相背离。

三、反思中国传统科学的当代意义

在当代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受到广泛重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李约瑟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事实上,李约瑟问题在当代逐步以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即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所提出的“为何中国的教育培养不出大师”。“钱学森问题”在当代中国具有典型代表性,在科学技术持续向前高速发展的当代,如何正视和应对这种无大师的尴尬教育培养现状,对中国今后自然科学发展乃至整个民族国家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一)重视基础理论教育,建立规范的学科制度

中国传统教育模式深受实用主义影响,偏好实用技术而忽略基础理论研究。这种教育传统以经济价值和短期利益为目标,片面地否认了基础理论和基础学科在整个自然科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忽视了其在人类科学研究发展过程中的基础地位,是对科学与技术关系的本末倒置。同时,这种只重实用技术而忽视基础理论的教育模式还会影响和扼制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发展。因此,在当代科学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克服传统经验性思考模式,重视基础理论教育,建立规范的科学制度。

(二)培养思辨精神和反思意识

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主要以“教”“受”为主,对于思辨的逻辑精神和批判的反思精神都不甚重视。然而自然科学的发展大多建立在对已有知识与成就的反思基础上,通过缜密的逻辑推演和反复的实验验证获得。缺乏思辨的逻辑精神和反思意识的中国传统教育培养模式直接影响了自然科学工作者的科研能力,客观上也造成了当代中国无大师的社会事实。因此,在教育培养方面,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和反思意识,解放思想,鼓励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三)重视人文价值和人文素养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从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历程来看,人文价值对自然科学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人价值和对民主、自由等近代人文主义精神的忽视与压制对中国自然科学的负面影响已经从不同方面得到了证实。当代中国教育模式下的文理分科很大程度上是对中国古代教育模式的矫枉过正。中国古代忽视自然科学,现在的教育体制以分科的方式重新强调对自然科学领域的重视,然而这种人为的分科方式却割裂了自然科学研究与人文价值之间的先天内在联系,忽视了内含于自然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人文价值作用,使得中国教育从古代忽视自然科学研究这一极端走向了现在过分重视自然科学研究的另一极端,这种人才培养机制也是造成钱学森问题的一大原因。中国教育领域在意识到分科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后,开始尝试以开展大学通识教育的方式纠正和弥补由传统教育模式和文理分科所带来的在人才培养机制上的弊端和缺陷,以便培养出符合当代和未来科学发展要求的相关人才。

综上所述,李约瑟问题作为探讨中国科学发展传统的问题并不是一个过时的问题,它在探讨传统的基础上还引导人们对中国当下和未来科学发展进行反思和探索。科学发展任重而道远,它需要在反复回顾总结历史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探索,以求真为目标,不断实现发展和获得超越。

【责任编辑冯自变】

[文章编号]1672-2035(2016)02-0019-03

[中图分类号]G3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胡昕雯(1988-),女,甘肃兰州人,南开大学哲学院在读博士。

[收稿日期]2015-09-17

猜你喜欢
文化传统技术特点
浅谈清教主义思想与其对于美国早期文学的影响
NB-IoT网络技术特点及网络部署简论
有线传输的技术特点及发展趋势
浅谈设计艺术史中产品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对秋季植树造林的一孔之见
配电线路带电作业技术特点分析
浅析篮球抢篮板球的技术特点及训练要求
文明体转型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继承和发扬根植于民族血液里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