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顺鼎诗词结社考

2016-02-13 20:04
泰山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寒山诗社民国

范 志 鹏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古籍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65)



易顺鼎诗词结社考

范 志 鹏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古籍研究所,陕西 西安710065)

清末民初著名诗人易顺鼎,一生参与过许多文学社团活动,在近代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迄今尚无学者对其生平诗词结社活动进行过系统考察,一些相关研究著述中涉及其结社活动的论述,还存在不完善、不准确之处。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挖掘资料、澄清史实,也为研究晚清民初的诗词结社活动提供不同的视角和线索。

易顺鼎;诗社;词社;诗钟社

引 言

我国文人结社活动由来已久,至清末民初而称极盛,各种诗、词社层出不穷,蔚为大观。整体而言,这些社团活动参与人数众多,成员结构复杂,分布地域广泛;不同结社之间往往前后沿承,社员亦出入交错,形成一种跨越时间和地域的社会关系,影响深刻而久远,近代诗人易顺鼎的诗词结社活动即具有这样的典型意义。笔者不揣浅陋,对易氏生平诗词结社活动作一考索,以期见微知著,为研究晚清民初的诗词结社活动提供不同的视角和线索。

易顺鼎(1858——1920),字实甫,号哭庵,湖南龙阳(今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人。易氏早有才名,十五六岁即有诗词集行世。中年以后诗名著于海内,是近代诗坛代表人物之一。其诗词结社活动亦始于早年,且终生不辍。现以时间为序考叙如下:

一、岁寒三友社·旧鸥今雨社

光绪四、五年间,易顺鼎之父易佩绅在贵东道任上,贵东道驻地古州(今贵州省榕江县),古州道署有容园,易佩绅到任后修葺一新,易顺鼎与友人在此先后结有岁寒三友社、旧鸥今雨社、榕社等词社,唱和甚多。

易顺鼎著有《摩围阁词》,标注写作时间为“起戊寅迄己卯”,戊寅即光绪四年(1878),己卯即光绪五年(1879)。其上卷题“岁寒三友社言”,下卷题“旧鸥今雨社言”[1]。岁寒三友社,顾名思义,应为三人结社于冬季。

易顺鼎《高阳台》:余与张紫帆、蒋次香倡岁寒三友社于容园,喝月敲花,竟无其四。二君双倚此调见和怨梅之作,率循原韵,以为继声。历遍天西,除他月外,算来只此三人。隔水高楼,吟声暗访花魂。紫箫吹冻蛮江雪,瘦仙才、唱不成春。又轻将、半幅乌阑,换了苏辛。红冰湿透梅边泪,奈清愁有伴,绝艳无姻。画里孤山,荒凉一片苔皴。遥香入梦邀同坐,织空帘、万感如云。更依稀、素靥朱鬟,冷吊湘君。[2](P1622)

张紫帆名景昌,蒋次香名文鸿。易顺鼎此次住留古州时间为光绪三年(1877)十月至光绪五年(1879)八月,结合上文所述即可推知:光绪四年(1878)冬,易顺鼎、张景昌、蒋文鸿结词社“岁寒三友社”于古州容园。

易顺鼎《摩围阁词自叙》:近世善言词者,推武进张皋文……忆戊寅、己卯间,余与友人张紫帆、蒋次香同居黔东,刻意为词,酬唱殆无虚日。余所得颇多,遂成斯集……今者耗悴南归,襥被春申江上。次香方佐大帅掌书记,弓衣盾鼻,未知意兴如何。而紫帆则已夜台梦语、秋坟唱诗,极才士之厄运,欲如一二年前,坐容园碧桃花下,酒酣月上,听小僮吹紫玉箫,相与纵论古今、源流、正变,其可得乎?自叙此编,不觉万感之横集也。庚辰十一月橘洲醒人易顺鼎书于海上寓楼。[3](P1619-1620)

就中可见,至光绪五年(1879)春,易、张、蒋三人仍然常在容园社集,冬去春来,再称“岁寒三友”,似已不相宜,于是更社名为“旧鸥今雨”,继续“刻意为词,酬唱殆无虚日”,并一起讨论“古今、源流、正变”。检诸《摩围阁词》,其下卷“旧鸥今雨社言”卷尾,有《长亭怨·社题饯春》,又有《玉漏迟·题次香<悼亡草>,即送其游白门》、《采桑子·送紫帆入吴》者,后一首有句云:“柳天明月梅天雨,黄了苏州,绿了扬州。”揣测词意,写作时间应在春夏之际。综合可知:光绪五年(1879)春,易顺鼎、张景昌、蒋文鸿更岁寒三友社社名为“旧鸥今雨”,继续在容园酬唱社集,相与论词;夏初,因蒋、张先后离开古州,社散。

二、“蜀社”

光绪十一年(1885),易佩绅在四川布政使任,易顺鼎随任成都,在藩署与弟顺豫、妹瑜及妹婿黄守琮开诗钟社,后结集为《仿建除体诗》4册。

易顺鼎《诗钟说梦》:光绪乙酉,随任川藩。趋庭之暇,与由甫六弟、香畹五妹及妹婿黄玉宗,开诗钟社。时张子苾、曾季硕夫妇居署中,而署中群彦如顾印伯、范玉宾、刘健卿、江叔海诸君,簪裾毕集。所作诗钟,或呈先君校阅,或季硕、香畹代先君校阅。往往酒阑灯尽,夜分不休,洵一时之乐事也。是年所作甚多,刻成四册。玉宾题签曰《仿建除体诗》。未几先君移任苏藩,诸君遂云散风流。此刻亦尘封雨湿。胜会难常,为之感叹。[4]

此诗钟社社名已不可考,因其结社在蜀,社中又多蜀人,姑称之为“蜀社”。社员主要是易顺鼎及其家人,参与者另有张祥龄、曾彦夫妇以及顾印愚、范溶、江瀚等人。光绪十二年(1886)初,易佩绅移任江苏布政使,易家离开成都,此社遂散。

三、吴社

(一)词社

光绪十三年(1887)春,易佩绅在江苏布政使任,易顺鼎随侍苏州,与弟顺豫、郑文焯、张祥龄、蒋文鸿等人结词社唱和,后结集为《吴波欧语》词一卷。

易顺鼎《<连句和白石词>序》:言词,于北宋必曰清真,于南宋必曰白石……今年春,与叔问、子芾、叔由举词社于吴,次湘自金陵至。四子皆嗜白石深于余,探幽洞微,穷极幼眇。藩使署有西楼三楹……叔问所居小园,命之以“壶”……数人者非啸于楼,即歌于园……当是时,则和白石词以为乐……事起四月,讫八月,而和词竟。其间余有钟、庐两阜之游,次香又听鼓金陵,故所作皆少。至于刌律寻声,晨钞暝写,则叔问之功为多……叔问者,北海郑文焯;子芾者,汉州张祥龄;次湘者,成都蒋文鸿;叔由者,余弟豫也。光绪十三年丁亥,仲秋既望五日,常德易顺鼎序。[5](P112-113)

就中可见:此“吴社”为词社;社员为易顺鼎等5人;社课以和姜夔词为主;其中郑文焯、张祥龄、易顺豫3人所作较多,易顺鼎、蒋文鸿因故所作较少;最后主要由郑文焯负责整理结集。

除社课专和白石词外,吴社诸社友间亦多用白石、玉田、梦窗韵唱和。如易顺鼎即有《探春慢·吴社诸子用白石韵连句见寄,和原韵答之》、《甘州·和社友,用玉田韵赠别》等,其《霜花腴》词前小序云:

此调本吴梦窗自制曲,盖重阳后泛石湖作也。余亦后重阳六日去吴,社友和梦窗韵赠行。“芳节多阴,兰情稀会”,倚歌和之,言愁始欲愁矣。[6](P1693)

重阳后,易顺鼎去吴赴京,此前蒋文鸿已返金陵,吴社社集活动也随之结束。

(二)诗钟社

易顺鼎在苏州期间,与郑文焯等人结词社同时,又与家人开诗钟社,参与者除其父易佩绅、弟顺豫、妹瑜及妹婿黄守琮外,尚有苏藩幕客张祥龄、江瀚、朱铭盘,寓居苏州的名人如大儒俞樾、前湖南巡抚恽世临之妻戴青及其子恽炳孙、恽秀孙等人,社作后结集为《吴社集》4卷。

易顺鼎《诗钟说梦》:由蜀入吴,此会更盛。弟、妹、妹婿而外,子苾、季硕夫妇及江叔海、梅石卿、朱曼君辈俱在署中。亡姊真一子在蜀降乩,在吴仍降乩,时于沙盘中发诗钟题,评定甲乙,极人天唱和之乐。而吴门又多寓公,如俞曲园先生、戴洗蕉夫人、恽季文昆弟、文小坡同年,诗筒往还,几无虚日。余兄弟亦不知仕宦居积治生为何事,惟与诸友文酒谈讌。尝呼灯船,置酒召妓,或游盛氏、顾氏诸园,则吮笔濡墨、拈字分题,游人万目相属,莫知所为,或讪笑之,余辈亦不顾也。是年所作,多存《吴社集》中。未几,先君谢病归田,余则改官之汴,此乐遂不可复得。山塘斜日,惟觉惘惘如梦而已。[7]

检诸《吴社集》所录诗钟七、八百联,半为易顺鼎所作,其他作者除上文提及诸人外,尚有费念慈、宋育仁等,郑文焯亦偶有参与。易顺鼎之去吴赴京在光绪十三年九月,到年底易佩绅亦告病去官,离开苏州,则此诗钟社,大致与易顺鼎在苏州活动时间相始终,主人既去,社事亦散。

四、湘社

光绪十七年(1891)春,易顺鼎在长沙与弟顺豫、程颂万、程颂芳、袁绪钦、王景峩、王景崧、何维棣、姚肇椿、吴式钊、周家濂、郑襄等人结湘社于蜕园,联句唱和,后有《湘社集》4卷刻行。

易顺鼎《湘社集》自序:余以沅士,获交湘人……今岁辛卯,重客长沙,去壬午秋又十稔矣。是行也,送弟叔由鼓箧校经,己亦裹粮将游衡岳。宁乡周公子,好文憙客,留居蜕园。时湘中故人,有宁乡程氏昆季海年、子大,道州何五,长沙袁三。先过资水,得王君景峨、景崧,后饮长沙县学,又识姚君肇椿。其他朋好,亦尚有人。朝夕过从,惟斯数子。今雨旧雨,大山小山。时或星晚露初,人则云间日下。掎裳连襼,刻烛题笺。婉娈琴歌,流连酒赋。娥魄将堕,犹跳听诗之鱼;羲晖甫升,已喧吠客之犬。或一篇初出,赓和沓来;或半字未安,推敲忘倦……湘社名集,由此兴焉……计凡匝月,得诗词如千首,零笺碎楮,从残襞积。诸子蠠没,欲谋刊行。会余将发朱陵,乃授稿子大、叔由,使稍编定。余兄弟道中所作,亦列于端。至若断句之称,无稽于古。异龙鸾之比物,讥鸟鼠之非类。以其体近联珠,戏同击钵,细虽甚于蚊睫,味或等于马肝。姑亦过而存之,以贻好事云。光绪辛卯三月易顺鼎叙。[8]

生动描述了湘社的活动情况,指出《湘社集》主要由程颂万、易顺豫二人编定。程颂万《湘社集序》又说:“大凡《湘社集》四卷,为古今体诗一百九十一篇,为词一百一十三阕,为断句一百连,为序集八篇,最四万八千一百余言,作者十有二人。起光绪辛卯春二月乙未朔,越夏四月甲午朔,杀青斯竟”。则此次湘社之集,社员12人,为时不过月余,社作有诗、词、断句、序集等4种体裁数百篇。其中以易顺鼎、易顺豫、程颂万3人所作为多。

湘社社友12人,除吴式钊是云南人外,其余诸子皆为楚人。湘社活动时间虽短,但酬唱频繁,作品种类多而数量大,是光绪间湖湘文坛的一件盛事,易顺鼎作为主要成员,功不可没。

五、“闽社”

光绪三十年(1904)冬,易顺鼎游闽,在闽浙总督魏光焘幕中。其时闽中名宿陈宝琛赋闲家居,大开诗钟社,易顺鼎亦应邀入社。

易顺鼎《诗钟说梦》:比甲辰冬游闽,橐笔依人,佣书多暇,乃得与陈伯潜阁学推襟送抱,酬唱往还。闽固诗钟国,而阁学实执牛耳。每数日必有会,每会必十余人或廿余人,皆其邦之名宿也。余欣然往观,阁学遂邀留入社。社中非闽人者惟余而已。时所发题为“巷”、“流”二字雁足,余成数联,有一联云:“秦淮秋禊乌衣巷,晋水春祠碧玉流”,颇自惬意。适阁学阅卷,果以此联取置第一,而其他阅卷者,皆不取此,亦足见闽派之别有赏心矣。[9]

易顺鼎在闽所入诗钟社社名已难确考,彼时福建号为“诗钟国”,钟社不计其数,陈宝琛为一代名宿,其诗钟社集或有刊行存世者。易顺鼎乃清末民初诗钟大家,有“钟王”之誉,在闽入社敲钟,所作却不见赏于众闽士,据易顺鼎说是“闽派颇隘,他派多不能羼入”。易顺鼎在闽诗作有题为《弢庵阁学招同叶肖韩、钟蔚若、林惠亭三太史,叶芾棠、何肖雅两同年,王幼点、郑稚星两孝廉及诸公集光禄坊郭园作诗钟之会,欢宴竟日,四叠前韵,呈阁学及诸公》者,弢庵阁学即陈宝琛,其余叶在琦、林炳章、王允皙等人都是一时名士。

六、著涒吟社

光绪三十四年(1908)春,礼部主事、名士沈宗畸在京师倡立著涒吟社,易顺鼎入社。该社有《著涒吟社诗词钞》、《著涒吟社诗钟集》印行。

刘桪《著涒吟社同人录序》:岁戊申,番禺沈子于京师肇立吟社,锡名“著涒”,纪年也。名流墨客,景附云属。曾不逾月,达百余人,来者未艾。杰构钞传,屑玉唾珠,一时纸贵。余于沈子,订交匪素;媒介之始,盖由文字。君耳久失聪,彼此晤答,皆以毛颖。然遂于诗,格老律细,翛然绝俗……然则同社诸君争先投刺,如响斯应。瑰词异彩,修襮艺林。匪曰竞名,盖有东瀛国粹之思焉。居诸迭积,削牍夥多支。沈子既裒排成帙,复录姓氏,付诸手民,藉彰苔岑,兼志鸿雪。汉上题襟,今古一契。社事方殷,余改官出都,旧雨离索,自外风雅,余之咎也。谫陋如余,滥厕简末,鱼目充珠,蹇驴侣骏,抑又幸也。沈子寓书征序,书此邮之。戊申七夕后二日,崇阳刘桪撰于汴垣旅次。[10](P191-192)

“著涒”即太岁纪年法中的著雍、涒滩,对应到干支就是“戊申”,也就是光绪三十四年(1908)。著涒吟社的具体成立时间,应在本年二月中旬。因《著涒吟社诗词钞》所收社课第一课课题为“花朝”,此题下社员所作也都是“春寒”、“花事”这样的应题之作。花朝节是唐以来一个传统民间节俗,因南北气候差异,花事早晚不同,有农历二月十二日、十五日两说,大致南方多以二月十二日为准,北方则以二月十五日为准。

著涒吟社社作体裁有诗、词、诗钟3种。《著涒吟社诗词钞》收录社课“正课”10课,第一、二、三、四、七、八、九课为诗,第五、六、十课为词;“加课”2课,第一课诗词兼有,第二课为诗。其中“正课”第一课录易顺鼎诗4首,第二课录1首。《著涒吟社诗钟集》收录社课“正课”10课,“加课”1课。其中“正课”第一课录易顺鼎诗钟2联,第二课录2联。

著涒吟社活动时间延续很久,王赓在《今传是楼诗话》中说“沈太侔曩于胜清戊申结著涒吟社于都门,辛亥六月,诗社星散”[11](P414),据此则著涒吟社的结束时间是在宣统三年(1911)六月。而《著涒吟社同人小传序》则署曰“甲寅春三月二日大灯居士陈止谨序”[12](P311),这样看来,著涒吟社在“甲寅”即民国三年(1914)仍有活动。

易顺鼎光绪三十四年三月四日即离京往广东去了,上距著涒吟社开社时间不足20天,无怪乎“社集”中只有第一、二课收录了他的作品。不过民元之后,他仍有参与著涒吟社的活动。

易顺鼎《著涒吟社诗钟小集,集者九人,以“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分韵,余得“钩”字》:已过腊尾近春头,社事宜先禊事修。属对丁壬争斗角,糊名甲乙比藏钩。人难满十星躔聚,径已开三雪爪留。海样王城舟样屋,也应数点着闲鸥。[13](P1170)

此诗收入易顺鼎《甲寅诗录》。查民国三年甲寅(1914)立春日在农历正月初十,既云“已过腊尾近春头”,则易顺鼎参与的著涒吟社此次诗钟社集,时间应在民国三年(1914)农历正月初。

七、寒山社

民国元年(1912),寒山诗社在京创立,主事者为关赓麟,与会者多为一时名流,如王闿运、陈宝琛、王式通、樊增祥、陈衍、林纾、宋育仁、冯煦、郑沅、袁励准、王树枬、蔡乃煌、罗惇曧、高阆仙、易顺鼎等,寒山社社课皆为诗钟,后来结集为《寒山社诗钟选》甲、乙、丙集印行。

易顺鼎《寒山社诗钟选甲集·序》:诗钟者,相传出于闽人,而其风盛于近代。余每与友聚,辄喜为之,盖尝有燕社、蜀社、吴社、闽社之刻。寒山社者,起于京师,成于诸子,而余之入社为稍后焉。社之始也,岁在壬子……社之盛也,岁在癸丑……关子頴人选刻之,得若干卷。亦有感于嘤鸣伐木之诗,不忘此异苔同岑之雅云尔。癸丑岁除易顺鼎叙。[14](P243-244)

这是易顺鼎在民国二年癸丑(1913)年末的记叙。易顺鼎之子易君左后来著文回忆父亲带着自己参加寒山社集活动的情形:

(寒山诗社)是民国初年故都北京的旧文人渊薮。失意的官僚、过气的政客、顽固的遗老、夹着一部分达观的诗人、落拓的才人、过时的志士,脱去了政治的旧衣,回复到纯文学的本来面目,点缀着当年故都的暮景……每逢星期日下午,一辆马车载着我们父子二人,马蹄得得的驶到江西会馆大门前停住了。进门后,我父照例缴聚餐费一元,我年轻是父亲的附属品,免费。晚餐约有两三桌,菜肴丰富精美,但不招待酒。诗人不一定都是饮者,我父即不饮酒,樊山老人也不饮酒。自然也有酒徒,只好自己带酒来,嗜饮者一抢而空。吃饭的时间很晚,大概要到诗钟截卷。饭后各人休息一会,静候主课人评定甲乙,然后发榜,并不击钵,乃用油印分发,雇有写榜人及油印人。主题是公推轮流担任的。当然,投入的钟卷并不记名,自己留底子,到评定后由主课人高唱,才知道是谁人所作。主课人自己不做诗钟,以示回避。入选前四名:头名为“状元”,二名为“榜眼”,三名为“探花”,四名为“传胪”,在钟卷上只批元、眼、花、胪四字。前四名并无奖品,只是一种名誉奖,大家向他们几个人拱拱手,嘻嘻哈哈的表示恭贺一番罢了,会场里的气氛倒是很自由的,无拘无束的。[15](P185-186)

详细记录了社集活动的种种细节。据《寒山诗钟社姓名住址录》载,易顺鼎此时居住在宣武门外的校场头条胡同,距社集地点——宣武门外大街上的江西会馆不远,这大概也是他每每带着儿子赴会的原因之一。

寒山社社友众多,历时亦久。其《寒山社诗钟选》甲、乙、丙三集,收录社作自民国元年(1912)年初至民国五年(1916)十一月为止,五年间社集253次,先后入社成员不下200人。易顺鼎几乎是每集必赴,且佳作极多,无愧乎“钟王”美誉。

八、潇鸣社

大致与寒山社同时或稍后,在京又有另一诗钟社潇鸣社创立。

潇鸣社民国二年(1913)在京开社,社员多至二百余人,其人员构成与寒山社有所重迭,寒山社中主将如易顺鼎、樊增祥、吴士鉴、王式通、罗惇曧、关赓麟、顾准曾等,都是潇鸣社社员,顾准曾更是社课集《潇鸣社诗钟选甲集》的编纂者。

顾准曾《潇鸣社诗钟选甲集·例言》:本社定例每月一课,延请先进名流命题校艺。自开社以迄于今,为课五十有奇,兹先将前两年课艺自第一课起至第二十四课止,全行选刻,颜曰《甲集》,余俟续出。[16](P341)

“每月一课”,“为课五十有奇”,则潇鸣社诗钟活动至此已开展50多个月,历时四年有余。至于两社区别,樊增祥在《潇鸣社诗钟选甲集序》中说得很明白:

其社约与寒山特异,寒山每月四集,拈题琢句,随謄随阅,随阅随宣,与考场相似。潇鸣每月一课,每课两题,社友在家撰句写送,值课一人,司发謄彙卷之事,别请主文者阅之。此事例之不同也……自癸丑开社以来,邮递星飞、课艺山积,入社百数十人,而二三女士亦争雄角胜于其间……丁巳闰二月上澣南郡樊增祥叙。[17](P332-333)

每月社课次数不同外,寒山社是社员齐聚,同场竞技,限时交卷;潇鸣社则由社员在家限题撰句,撰成后邮寄社中集中评阅。其创作空间比较自由,无跋涉之苦,亦不需抛头露面,因此参与者众多,甚至有数位女性社员共襄盛举。易顺鼎在潇鸣社中,除普通社员身份外,还是38位“主课”之一,所以他在为《潇鸣社诗钟选甲集》的题词中说“最惊十步丛兰蕙,还感诸公恕草菅”,要请众社友对他评阅不周之处多多包涵了。

另外,樊增祥序末署丁巳(1917)闰二月,前推50个月,可知潇鸣社开社时间,大致应在民国二年癸丑(1913)年初。

九、寒庐吟社

民国二年(1913)年冬,易顺鼎在京与袁克文、何震彝、闵尔昌、步章五、梁鸿志、黄濬等人结吟社于南海流水音,号为“寒庐七子”。

本年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辟清廷御园“三海”(北海、中海、南海)为民国总统府并入住,南海流水音为其次子袁克文所居,克文以贵公子而风流自赏、雅好文艺,周围聚集了一批文人雅士。郑逸梅在《袁寒云的一生》一文中记载:

民国二年癸丑冬,克文居北京,与易哭庵、何鬯威、闵葆之、步林屋、梁众异、黄秋岳、罗瘿公结吟社于南海流水音,请画师汪鸥客作《寒庐茗话图》,当时好事的人,目为“寒庐七子”,鬯威有《寒庐七子歌》。[18](P343-344)

袁克文门客三千,流水音宴集无虚日,所谓“寒庐吟社”,当然不会像一般文人结社那样定期社集、分韵赋诗,而更多地是一种点缀性质的雅集。袁克文好与人结金兰之契,易顺鼎是他换过兰谱的盟兄之一,所以也是流水音的常客。汪洛年所绘《寒庐茗话图》,有数人为之作序,易顺鼎序曰:

南海有亭题额曰“流水音”者,盖禁籞胜地,瀛台比邻,而在今为寒云主人读书之所也。水隔衣带,睇仪鸾殿而可招;坞藏画船,疑倚虹堂之在望……主人读书其中,问寝多暇,于是命俦啸侣,挈榼提壶。招甫白以论文,延荆关而读画……方其摄影也,主人如欲振衣千仞冈;方其临池也,众宾如欲濯足万里流。及其执节益恭,则主人匑匑然如冬涉渊;及其推襟尽欢,则众宾熙熙然如春登台也。夫尊严之所,罕接章缝;华膴之胄,不亲山泽。穷鱼濡沫,每相呴于江湖;候蛩感秋,始争吟于圃砌。若乃香草十步,馨桂一山,人望如神仙,自视若寒素。去天不盈尺,而谢韦杜二曲之纷华;为地仅方丈,而收壶峤三山之佳胜。寒山千尺雪,夺席宦广;庐岳一囊云,争墩宁献。其相较也,不已多乎?主人乃属汪子鸥客作图,而余为之记。癸丑仲冬月十日。[19](P1749-1750)

易顺鼎此时失意京城,依附袁氏谋生,故序文中对“二公子”极尽吹捧之能事,于“寒庐”其他五子,则只字不提。

十、春社

民国四年(1915)三月一日,樊增祥、左紹佐、周树谟、江瀚、易顺鼎、俞明震、吴士鉴、梁鸿志、黄濬、陈衍等10人在北京陈衍寓庐结诗社“春社”。

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一四:今年三月一日,寓庐有春社之集,集者樊山、笏卿、沈观、叔海、实甫、确士、絅斋、众异、秋岳并余十人,人各有诗……[20](P207)

“社建于暮春之初,故以春名”。春社诸人多属前清遗老,陈衍为召集人,社长是樊增祥。结社缘由,据陈衍说是“都下最盛诗钟之会,余颇苦之,因与樊山诸老谋另结一社也”。春社未有社集问世,仅在《石遗室诗话》中摘录数人诗句,易顺鼎句云:“僦居得花颇不易,室宇清净疑禅关。天为维摩设此榻,更以佳侠罗珮环。碧桃半开杏花盛,絓衣拂帽枝堪攀。”

十一、晚晴簃诗社

民国八年(1919)春,时任中华民国总统徐世昌在京设立晚晴簃诗社,易顺鼎受聘入社。当时的报纸对此事有所报道:

兹闻总统现已在集灵囿设立诗社一所,名曰“晚晴簃诗社”,并刊印诗词章程、凡例十条,如王晋卿、樊樊山等名流皆在其中。[21]

这是《晨报》民国八年(1919)四月一日的报道,既云“现已设立”,则《晚晴簃诗社》的正式设立时间必在四月一日之前不久。《晨报》接下来还有后续报道:

总统组织诗社昨已报告,兹将公府秘书厅《征诗通启》及社中人物略志如下:秘书厅之通启略云:公府秘书厅分咨各省征诗之通启略云:清代诗家,名辈锺望,其所撰述足以洋风雅而备掌故者,卷帙之繁,诚虽缕述。大总统发潜阐幽之心,为拾遗订坠之举,设选诗社于集灵囿之晚晴簃,延聘樊云门、王晋卿等分任选政,所有征求清代诗集启及简例,饬即由本厅颁行各省区民政长官转发所属道县一体征集,设若不敷分布,即由该省区补印颁发。都邑英彦、岩谷隐逸,各使知闻、俾尽收采,以供甄录云。延聘人物:现在延聘未齐,今先列之如下:樊云门、王晋卿、易实甫、周少朴、柯凤孙、郭春榆、秦佑衡、徐又铮、曹理斋、赵湘帆、吴季白、张贞午。[22]

就中可见,晚晴簃诗社首批延聘人士为樊增祥、王树枬等12人,易顺鼎在列。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徐世昌开晚晴簃诗社,其目的主要是编纂一部清代诗歌总集,即后来成书于民国十八年(1929)的《晚晴簃诗汇》。当然,既名为“诗社”,一般的雅集唱和也是少不了的,陈赣一《新语林》卷三记:

徐弢斋设晚晴簃诗社于公府,入社者有周沈观、樊樊山、易哭庵、傅沅叔、郑叔进、王书衡、吴士缃、郭小麓、许季湘、傅芷芗等数十人,觞咏不绝,佳句时传,将使兰亭绝唱,长在人间,柏梁聊吟,重来台上。风雅道衰之际,此为最难得之韵事也。[23](P65)

徐世昌进士出身,号称“文治总统”,自然要表现出与其他武夫军阀的不同,设立诗社、召集遗老、礼遇文士也是他偃武修文、重续风雅之道的一种重要手段。易顺鼎有诗作记录此类社集活动,如《晚晴簃社诸君子为大总统徐世昌补祝生辰忝列坐末敬赋》等。不过易顺鼎自本年起就长期病卧家中,很少再外出活动,到民国九年(1920)八月就去世了。《晚晴簃诗汇》的实际编纂工作,他应该没有参与多少,而他的诗作,被社友们选入《晚晴簃诗汇》,刊刻行世,则已是多年以后之事。

十二、瓶社

民国八年(1919)四月二十七日,孙雄等三十二人在北京陶然亭结诗社“瓶社”。

孙雄《瓶社第一次雅集启》:前贤生日,后人每赋诗称祝,以寄高山仰止之思……翁文恭师奠楹之梦已十有六年矣,今岁适逢公九十生辰,陵谷变迁,道丧文敝,九京有知,应为叹息。不佞拟创立瓶社,以时会集,抚今思古,分韵拈题,谨以己未四月二十七日假城南陶然亭为第一集。凡与公有雅故及慕公风义者,所期惠然肯来,瓣香同奉,结古欢于尘外,增掌故于宣南。苟与仆有同情,或不嗤为好事乎!公之墨宝为世珍重,乞携真迹,用便留题,且得编辑遗集以尽后死者之责也。共和八年岁在己未孟夏之月,常熟孙雄师郑谨启。[24](P122)

翁同龢晚号“瓶庵”,孙雄为翁氏弟子,创立“瓶社”自然是为了纪念老师。孙雄在《瓶社诗录》中只说“是日来会于陶然亭者凡三十二人”,并未列举姓名。

《瓶社诗录》共2卷,其卷一作者共28人,依次是:孙雄、吴昌绶、王照、邵瑞彭、徐元绶、邓镕、朱嶲瀛、宋伯鲁、宗威、张一麐、俞钟銮、丁祖荫、寿玺、姚宗堂、张素、连文澂、李岳蘅、易顺鼎、齐耀琳、夏孙桐、王存、郭曾炘、张兰思、杨廙、杨济、王式通、关赓麟、周绍昌。其中易顺鼎所作为七绝2首,杨济所作为《瓶社第一次雅集序》,其文末署曰“弥诸屠维协洽仲夏之月”,即民国己未(1919)五月。其卷二收录左绍佐、丁传靖、吴士鑑、张兰思、陈宝琛、姚永概、闵尔昌、王存、孙景贤、樊增祥、宗威、俞钟銮、王乃徵、陈三立、孙雄等15人诗作,多为题跋翁同龢遗墨之作。《瓶社诗录》封面题签署“己未夏五存子”,钤印为“王存”,王为本社社员。结社在四月二十七日,社集刊于五月,此后再无消息,大概一集之后便风流云散了。

结语

作为近代诗坛名人,易顺鼎一生波折起伏,足迹遍九州,交游半天下,他的生平诗、词结社活动也因之而丰富多姿。就其结社及社集活动地点而言,有黔社、蜀社、吴社、湘社、闽社、燕社;以社作体裁而论,有诗社、词社、诗钟社或兼而有之;就社友身份来说,上自将相贵公,下至白衣寒士,以文会友,无分贵贱。从社集活动内容来看,除自发的吟诗作对、赠答酬唱之外,也有自觉的诗词创作理论探讨。要之,易顺鼎的诗词结社活动不仅促进了其自身的诗词创作,造就了他在近代诗坛的地位,也因结社交游进而影响到晚清民初的整体诗歌风貌,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留下了独特的痕迹。

[1]易顺鼎.摩围阁词[M]. 清光绪八年(1882)刻本.

[2][3][6][13][19]易顺鼎. 陈松青,校点. 易顺鼎诗文集[M].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4][7][9]易顺鼎.诗钟说梦[J]. 庸言(第一卷第九号),民国二年(1913)四月一日.

[5]易顺鼎.吴波鸥语[J]. 词学季刊,第三卷第一号,民国二十五年(1936)三月三十一日.

[8]易顺鼎,程颂万. 湘社集[M]. 清光绪十七年(1891)长沙刻本.

[10]沈宗畸.著涒吟社诗词钞[A]. 南江涛. 清末民国旧体诗词结社文献彙编[C]. 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

[11]王逸塘. 今传是楼诗话[A]. 张寅彭.民国诗话丛编[C].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12]张文森. 著涒吟社同人小传[A]. 南江涛. 清末民国旧体诗词结社文献彙编[C]. 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

[14]寒山诗社编.寒山社诗钟选甲集[A]. 南江涛.清末民国旧体诗词结社文献彙编[C]. 北京: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

[15]易君左.寒山诗社学诗钟[A]. 易君左自选集[M]. 台北: 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6(民国六十五年).

[16][17]顾准曾.潇鸣社诗钟选甲集[A]. 南江涛.清末民国旧体诗词结社文献彙编[C]. 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

[18]郑逸梅. 袁寒云的一生[A]. 郑逸梅选集[M].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

[20]陈衍. 石遗室诗话[A]. 张寅彭. 民国诗话丛编[C].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21][22]晨报[N]. 中华民国八年四月一日第六版.

[23]陈赣一. 新语林[M].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

[24]孙雄.瓶社诗录[A]. 南江涛. 清末民国旧体诗词结社文献彙编[C]. 北京: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闵军)

Investigation on Yi Shunding Poetry Association

FAN Zhi-peng

(Ancient Works Research Institute, Shan X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Xi An City, Shan Xi Province)

Yi Shunding, the great poet at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has attended lots of literature associations and put great influence on modern literature. Unfortunately, the research on him has not systematically carried on and the discussion on his words are not perfect and correct. This paper give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to research his literary activities.

Yi Shunding; poet association; Ci association; Shi Zhong association

2016-08-11

范志鹏(1977-),男,山西夏县人,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古籍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文学博士。

I206.5

A

1672-2590(2016)05-0042-08

猜你喜欢
寒山诗社民国
寒山即景
诗社撷英
Poet’s Peak
当代美国文学中的寒山与寒山诗
书法作品欣赏
诗社撷英
诗社撷英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诗社撷英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