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无限之“心法”应对有限之“技法”
——一位基层党报记者的从业之道

2016-02-15 01:16丁昌忠
中国地市报人 2016年10期
关键词:心法黔南技法

□丁昌忠

(黔南日报社,贵州都匀558000)

以无限之“心法”应对有限之“技法”
——一位基层党报记者的从业之道

□丁昌忠

(黔南日报社,贵州都匀558000)

从新闻专业来讲,是没有“心法”的,新闻“技法”倒是有许多,诸如“5W”要素要齐全、用故事表现新闻等等。许多优秀新闻作品,之所以能深刻影响舆论并进而改变社会进程,除了记者“新闻技法”娴熟之外,他们还拥有一套无形的本领,这里姑且称之为“新闻心法”。

笔者在近20年的新闻采编实践中,通过对“技法”和“心法”的比较,发现“技法”是有形的,容易掌握,但却有限;而“心法”是无形的,一旦掌握,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可持续受益。“新闻心法”指的是什么呢?笔者不好用定义或概念来描述,但可以借用描绘抛物线的办法,先找到其中的坐标点——通过几个关键词,描绘出“新闻心法”的大致轮廓。

自信

自信,是“新闻心法”中的第一个关键词。原因无他,是多年的实践,让我深信不疑:通过原创的独家新闻,可以让纸媒走出困境,乃至重新焕发第二春,让“纸媒衰落”变成一个真正的伪命题。

自信,并非毫无根据的盲目乐观、甚至自欺欺人自以为是、自我膨胀,而是懂得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客观规律进行把握,从而对某种发展趋势得出一个准确判断。关于纸媒发展面临的挑战,《报纸突围——数字时代传统媒体变身记》一书明确提出:白纸黑字的印刷品,可以留住时间、沉淀思想,是电视和网络难以替代的。就算有一天,承载报纸内容的媒介会有变化,报纸的内容也不会消失。

《黔南日报》开设“保护母亲河,我们在行动”专栏报道,用实践很好地诠释和证明了这一论断。该专栏不仅让《黔南日报》赚足了眼球,而且推动了《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剑江河流域保护条例》这一地方性法律的出台,也因此获得了2015年度贵州新闻奖一等奖等多个奖项。事实表明,只要报纸愿意,依然能赢得读者的青睐。当然,这首先得对报纸的职能进行重新定位——也就是自觉放低身段,从所谓的大众传媒变身成为小众传媒,针对专门的受众群体,为他们提供有益、有用、有趣的内容,而不是继续幻想着“一纸风行、包打天下”。具体到《黔南日报》来说,要服务的受众,就是生活在黔南这片土地上的人,尤其是各级党政机关和行政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只要他们觉得这张报纸有益、有用、有趣,那就不愁生存、发展乃至做大做强。

从《黔南日报》2014年初改版后获得的效应来看,更让我们这些报纸采编工作者更为自信,可以通过原创的独家新闻让纸媒不死。其中,“内容为王”应当成为纸媒新闻工作者的座右铭,报纸的生命力,在于其传播、承载的内容更多是原创的“独家新闻”,拥有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的价值。

总之,自信程度决定了你是否相信自己的能力,是否相信你自己。假如你根本不相信你自己能做到的话,那么你根本就不会动手去做;而假如你不开始去做,你就什么都得不到。

欲望

在拥有自信心后,还得有让自信心“落地”的强烈欲望,才能让报道获得成功。因为这种强烈欲望会鞭策、驱使采编团队采取行动——欲望,乃“新闻心法”中的第二个关键词。

新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一门偏重于实践的智慧。正是因为笔者拥有采写独家新闻的强烈欲望,才能够在长期的新闻工作中保持激情不消退。比如做“保护母亲河,我们在行动”这个专栏时,最初的计划是写十几篇。但当我们真正开始深入采访后就发现,在环保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只要愿意,做上百篇报道都不成问题,并且绝不重复,全都可以做成别的新闻单位没有做过的原创性“独家新闻”,让受众觉得有益、有用、有趣。

我们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做这个报道,一是对未知领域有强烈的探究欲。采访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比如说“九溪归一”成剑江,到底是哪九条溪流,许多老都匀人都说不上来,但通过采访中我把它弄清楚了,报道了“九溪归一”的来龙去脉,让人们开了眼界。二是希望通过我们的报道来干预现实,当我们发现都匀市民的“大水缸”已快成了一缸污水后,通过报道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关注,促使决策层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彻底整治污染源。而我们从中所获得的成就感和乐趣,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原主编李大同曾说:新闻的最高使命,在于“影响”当代而不是“记录”当代。

总之,多年的新闻实践让我意识到:要想达到某一目的,首先必须拥有足够的自信,然后对达到这个目的保持强烈的欲望,新闻工作更是如此。

兴趣

强烈欲望固然是驱动力,但仅仅依靠欲望成就一番事业并不那么可能,如果我们能够将欲望升华转化为一种兴趣,那就好多了,心理学上也叫做“路径依赖”。

兴趣,是“新闻心法”中的第三个关键词。关于兴趣的描述,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叫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这个最好的老师,就没有什么学不会的了。兴趣可以让我们对某事乐此不疲、废寝忘食。

在人类的心理活动规律中,有一种现象,叫做选择性失明或选择性记忆。也就是只看得见、记得住自己关注关心的东西,而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熟视无睹。具体到新闻采写工作上来,一旦我们热爱这份工作,身心就会像随时打开的“信息雷达”,接收到各种能成为我们报道的素材或信息,让新闻敏感会得到锻炼和强化。

健康

因为对某个事物有兴趣,就会产生“适者不累”的现象。但若因某种爱好而长期透支体力,把身体拖垮了,最终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因此,珍惜身体,是“新闻心法”中的第四个关键词。

俗话说得好:“身体为1,万事为0”,有了前面的“1”,后面的“0”自然是越多越好,否则,前面的“1”都不存在了,后面有再多的“0”都失去了意义。笔者就有这样的体验:当睡眠充足精力充沛时,记忆力超强,采访时可以不用笔记录,不仅采访问答行云流水,等到写稿时也是下笔千言一挥而就;反之,在疲惫状况下,记忆力下降、思维混乱,采访时痛苦,等到事后写稿更痛苦。

身体是如此的重要,但并不是每个记者都能意识到。或者意识到了,也容易受某种兴趣的驱使而罔顾身体。在人性深处,都有一种侥幸心理或者叫做惰性。珍惜身体爱护身体,方法人人都懂,比如少吃多动,关键是人人都难以做到,关键是从当下做起,养成良好习惯。

习惯

习惯在很多情况下,会让你不假思索地做出某种条件反射。而这种条件反射,有好的条件反射与坏的条件反射之分,好习惯能够成就你,而坏习惯会毁灭你。作为记者,尤其要注重三个方面:养生的习惯、阅读的习惯、写作的习惯。

养生,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至关重要。所谓早睡早起,就是在非特殊情况下,晚上10点之前就要放下一切事务,然后在次日凌晨四五点钟起床写稿。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实践证明:早睡早起不仅有助于养生,而且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

阅读,养成少上网多读书报的习惯,最好能够做到手不释卷。因为网络上的东西良莠不齐,虽然丰富,但却碎片化,难以帮助我们构建独立的思想体系,只会浪费我们的大量时间和精力。阅读还是要做好“采访准备”、获得写作灵感的捷径之一。

写作,最好是随身携带一个笔记本,随时随地记下产生的灵感。灵感稍纵即逝,过后补充记录总没有当时准确、生动。刚入行的实习生最爱问的一个问题,如何写好新闻,用什么方法能够快速写好新闻?对此,我给他们的建议是,没有捷径可走,如果非要一种最好的方法,那就是不停地写。前面已经说过了,新闻很大程度是在实战中实践出来的,写得多了,无论是对事物的归纳总结能力、还是书面的表达能力、以及对新闻平衡的把握能力,都能得到潜滋暗长。

平衡力

持之以恒地遵循上面这些关键词所蕴含的道理及规律,还需要一种平衡力,是“新闻心法”中的第六个关键词。没有平衡力把握不住分寸感,就会犯下欲速则不达、物极必反这样的低级错误。这平衡,同样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针对具体报道的平衡能力,另一个是针对事务的平衡能力。

对具体报道的平衡,是新闻技法中的一种,这里不再赘述。

而对事务的平衡,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休息与工作进行合理取舍,也即平衡好兴趣与身体的关系;二是要平衡好公事、私事之间的关系,要想有所得,必须有所放弃,也即要懂得“要事优先”,当一大堆事务一起涌来,必须忍痛割舍掉那些不甚重要的事情,才能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做好最重要最紧迫的事。否则就有可能理不清头绪眉毛胡子一把抓。

人生没有激情,就难以成就梦想。但光有激情而没有切实可行的方法,激情也没法持续长久。为了永葆做记者的激情,我在实践中摸索出了这套“新闻心法”。事实上,这些规律并非我发明出来的。它们如同自然法则一样,是世间固有的。也许,有记者会举出不同的例子来反驳我的这些观点和做法,又或者他们的侧重点不同,所有这些都是允许的,这取决于他们和我不同的经历和由此而来的判断。但这些关键词所构成的“新闻心法”,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是有效的。■

猜你喜欢
心法黔南技法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山·水·乡愁
——黔南示范小城镇集锦(之二)
梦回黔南
黔南文艺界3-4月大事记
精通拍摄技法
图解黔南五年 高歌猛进
技法只是书法的一部分
小模大样
潜阳封髓丹临床运用心法
简介道家丹经《天仙金丹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