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上的人文关怀
——《台阶》教学案例

2016-02-15 16:56吕春艳
中国校外教育 2016年16期
关键词:台阶关怀语文课堂

◆吕春艳

(无锡外国语学校)

语文课堂上的人文关怀
——《台阶》教学案例

◆吕春艳

(无锡外国语学校)

人文精神是当下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向。让我们努力使教育回归自然、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学习体验中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生活中的人,在学习体验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生命世界!通过《台阶》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即时问题,人文精神贯穿于教与学。

语文课堂 人文关怀 《台阶》

一、了解《台阶》内容

“《台阶》是一篇十分感人的小说。作品通过描述父亲为了改变自己的地位,奋斗了大半辈子,终于建成一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的经历,反映了普通农民对赢得他人尊重的渴望。文中的父亲性格鲜明,善良质朴,勤劳节俭,面对地位的不平等,他致力改变现状,以赢得他人的尊重。从他的身上,读者看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平凡和伟大。小说的结尾更是发人深思:新屋落成了,但父亲反倒显得不自在。他的身体累垮了,人也衰老了,本该高兴的他却是‘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似乎有些出人意料,却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始终以学生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把属于学生的时间还给他们,把该由学生做的事情放心、放手、放胆地让他们去做。对学生好奇、求知、发现和探索的欲望,教师要给予极大的鼓励。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具有主体性的人,人的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就在于主体参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主问题的探究,把握人物形象,感受父爱的坚韧与伟大;把握文章意蕴,体味小说所要体现的深层意义——父亲虽然没有实现提高地位的愿望,但他却是对人生的一种理想与追求。

三、走进《台阶》课堂

导入新课:“……父亲的一生可能是默默无闻的,在众人中可能普通的像一块随处可捡的鹅卵石,但只要你用心,就能在这无言的大海中,领略深邃的景致……”学生在这段抒情性的文字中进入了课文的学习。可以看出他们被感染了。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也很快地解决了如“父亲是怎样生活和劳动的?”“他有什么追求?”等较为简单的问题。

而就在我布置完“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探究题后,班里的一个平时就很爱“出风头”的男孩子站了起来,带着一种很严肃又有些鄙夷的语气开始了评价:“我觉得文中的父亲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人。他做了那么多事情,就是想将台阶从三级变成九级,而文中说了‘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他渴求的就是地位,所以说他虚荣心极强。”听完他的发言,其他同学也议论了起来,而且,能感觉出来的是,大家很同意他的看法。

此时的我,庆幸自己在备课时注意到了易混淆的“虚荣与尊重”的概念,虚荣在我们字典里的解释为:表面上的荣耀,虚假虚幻的荣誉。心理学上认为:“虚荣心是一种扭曲了的自尊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一种追求虚表的性格缺陷,是人们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的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但我也深知,把心理学枯燥的理论搬到课堂上来讲,收效并不大,学生的理解也不会深刻。就在同学们还在议论时,我突然又接着问了刚才那位男生一个问题:“刘同学刚才说,文中的父亲是爱慕虚荣,那么,老师想问你这样一个问题:‘假如说,现在你长大了,本来住一套80平米的房子,但你还想换一套150平米的大房子,于是你拼命赚钱,终于如愿住进了那让你的其他朋友羡慕的150平米的大房子。那老师要说你爱慕虚荣,你同意吗?”那位同学立刻作出回应,很坚定地说:“那我不是爱慕虚荣!”而此时,班里的同学都哈哈大笑起来。

其实,本课一个教学重难点问题就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而就在我困惑于怎样把这个理论深入浅出的教给学生时,这位男同学帮了我一个大忙。接下来,我就在很多同学都有着相同疑惑——问什么是尊重却不是虚荣的“大好形势”下引导同学分析父亲的形象。

四、反思《台阶》教学

课后,在办公室里,与同事谈到课上的细节,有同事说,这个时代的孩子,生活中充满了舒适与优越,让他们去感悟平凡的生活中都有些迟钝,更何谈大山里的生活。而我的师傅则告诉我:“所以,你就要善于抓住课堂上的契机,刺激学生情感的兴奋点,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自觉地将文章与生活联系起来”。在反思之前,不禁想到了这样一段话:“当前的中国教育,‘生命’之所以成为流行时尚的概念,首先来自于这样一个基本事实:长期以来,教育者普遍缺失生命感,在以‘人的教育’为基本信念的教育领域里,生命缺席了。”全国特级语文教师程红兵曾说:“人文性,从感性的层次来讲,是对人的理解,对人的容忍,对人的接纳,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爱护和关怀;从理性的层面来讲,是对人终极价值的追寻,对人类命运的忧患。”通过课上的一个细节,让我深深地领悟到语文课堂上,一定要坚决贯彻并努力践行现代教育的生命关怀:

1.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感受。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不同,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体会也自然不同,在课堂上老师应该鼓励学生不同的观点,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不要刻意追求“标准答案”。中学生是一个需要肯定、褒扬和体验成功喜悦刺激的群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信任和鼓励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求知欲的产生,也会影响到学生创造意识的萌发。例如,在这次的教学中有些学生就认为,文中的父亲终其一生的努力就为建造更高的台阶是一种虚荣的表现,很显然,这个学生并不能理解文中的父亲对尊重的渴望,在这个时候,教师如果给予严厉的批评、指责和训斥,必然会压抑学生刚萌芽的还不够成熟的思想意识,一定程度上也将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语文教学尤其注重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以及思想的碰撞,作为教师,要对思想还不够成熟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宽容,适当激励学生,使他们进步,也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对于性格内向,不爱表达的学生,更不能歧视,而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帮助他们成长为一个热气学习与生活,有自己独立思想的人。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思想情感的塑造,这就是语文课堂上的人文关怀。

2.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台阶》教学中,我认为自己还有一个成功的地方,便是尊重了学生的理解与体会。也许,我反问的问题并不怎么“尊重”学生,但是它却是把学生引入了自己的生活体验,这样,他们再思考问题的时候,就会发挥自己的潜能去体会、去分析。其实,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老师在课堂上讨论的很多问题太大、太空、离学生太遥远,学生压根不感兴趣。我们现在的教学,在高呼要改变填鸭式教学的同时,却将课堂变成了机械的无序的无效的讨论。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老师的讲课要引导、激励、启发学生,而不是压抑、压制、压迫学生,要让学生有新鲜感,觉得生动、有趣。 此时,我又想到了自己在教授《童趣》一课时,讲到“不觉呀然一惊”,为了让学生感受得更真切,我便联系实际,讲到:“比如,课间,你们在校园的花园里,抓西瓜虫,上课铃响了,可是没听见,这时候,突然,感觉身后有人,再一转身,班主任……,那时你们的心情,便是童趣中‘我’的心情。”刚讲到班主任,学生就哈哈笑起来了,而在这样的氛围中,他们也切身体会到了《童趣》中“我”的心情。

对于《台阶》这篇小说,分析人物形象,品读精彩细节,都必须深入作品的内在才能体验得更加深刻,否则只是给父亲贴上“勤劳、坚韧、谦卑……”的标签。要试图让现在的学生走进文中父亲的内心且发生共鸣,不是件容易的事。特级教师于漪早就说过:“教师应从学生思想情感、知识能力的实际出发,运用文章精要之处,开启学生思维的窍门。”通过对文中父亲铺设台阶行为的深入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文中的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有什么样的追求?”从而也为学生铺设思维的“台阶”,发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思维藤蔓蔓沿着“台阶”向上攀爬,逐步触及到人物灵魂的最高度。 在校园这块圣洁的土地上,孩子们如同一棵棵新苗在快乐地成长。那么,就让我们努力使教育回归自然、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学习体验中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生活中的人,在学习体验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生命世界!正如陶行知先生的话:“把我们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尽一份教师的天职吧!”

猜你喜欢
台阶关怀语文课堂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革故鼎新 尘毒治理上台阶
走在除法的台阶上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台阶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