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我的母亲》“五情”阅读教学课例实探

2016-02-15 22:09关小琴
中学语文 2016年21期
关键词:课例胡适母亲

关小琴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我的母亲》“五情”阅读教学课例实探

关小琴

近年来,许多学生不但学习缺乏热情,而且变得越来越冷漠,凡事多以自我为中心,对于身边的人和事总是漠不关心。这些学生中尤其以留守儿童和父母离异的为多,他们埋怨父母,埋怨社会,埋怨生活。看到这种情形,老师们都觉得非常痛心,这或许是包括学校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德育缺失吧。于是,我经常找学生谈心,苦口婆心给他们讲道理,讲人生,但用了许多方法,却都收效甚微。怎样才能扭转这种情况呢?我最终回归到了我们语文课的德育功能。于是,我精心设计这堂课,希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常怀感恩之心去对待父母,对待生活。

一、导学引情:奠定情感基调

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师:同学们听了这首歌曲有什么感受,能联系生活谈谈吗?

生1:这首歌听起来有点伤感,我想到自己的妈妈也有点老了,但还是很操劳。

生2:听到这首歌就让我想起我爸妈了,他们总是在外面打工,很少回来。

生3:老师,这首歌的旋律很优美。我其实也很爱妈妈的,就是经常忍不住顶撞她,和她发脾气。

师:看来大家的感触还真不少。在这个世界上,母亲是与我们的生命联系最紧密的人。当我们想家的时候,当我们身处困境的时候,我们想到最多的就是母亲。今天,我们就随着胡适先生的描述,一起去认识他那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二、互动激情:感受母亲性情

师: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母亲的为人。(出示句式:胡适的母亲是一个_ _____的人。)

(学生自由朗读。)已经有想法的同学可以举手发言。

生1:胡适的母亲是一个对孩子很严厉的人。

生2:她是一个很爱自己孩子的人。

生3:母亲是一个很善良的人。

生4:母亲是一个受不得气的人。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生4:五叔说些发牢骚的话,母亲就请了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还当面质问他。

生3:我觉得那位同学说得不是很对。母亲受了嫂子的气都是自己忍着,忍到实在不可再忍的时候就自己哭。

师:对这个问题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

生5:我觉得母亲的脾气很好,她忍受了嫂子的不好脸色,忍受了哥哥的债主来追债,不和家里人吵架,不骂哥哥,但五叔讲的是侮辱了她人格的话,她就不应该再忍。

师:这位说得很好,用课文的话来说,母亲也是一个怎样的人?(生:很有刚气的人)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不仅会为母亲美好的性格品质所感动,而且会被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深情所感染。

三、探究动情:体验作者心境

师:想想看,作者最想对母亲表达的是什么感情?

生:感激之情。

师:抒发情感的常见方式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大家能找到直接抒发作者对母亲感激之情的段落吗?

生:能。(生齐声答。)

生1:第4自然段,“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

生2:还有第13自然段也是。(请同学齐声朗读第13自然段的内容。)

师:同学们真棒,都找出来了。人们常说“文如其人”,文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做人的态度风格。作为颇有名气的学者胡适,在行文时用词就极为注意分寸,这正是胡适的品行受了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出示这两段深含感激之情的话。)请同学们品味一下。

生1:母亲对我的影响是极大的,但却用了“一点”一词,说明作者讲话很含蓄。

生2:“混”这个词用得不对吧?它不是一个贬义词吗?比如说“混黑社会”。

师:这个问题该如何理解?

生3:胡适是文化名人,应该不会用错词。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更说明了作者的谦逊。

生4:没人一个人管束过我,我还能“混”了二十多年,说明母亲对我的教育、对我的影响很大。

师:一个母亲的性情对孩子的成长确实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朗读和品析,我们可以近距离的接触胡适,感受到了他的良好品性,也感受到了他对母亲那份深沉的爱。

四、合作共情:感悟母爱情怀

师: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并没有在字面上过多地宣泄自己的情感,而是把关于母亲的事向我们娓娓道来。请大家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快速地找一找,看看写了哪些事,看哪一组找得最快。(学生分组合作,热烈讨论。)

生1:我们第一小组找得了四件事。第一件事,在学习上督促我,叫我早起,“催”我去上学,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第二件事,我得了眼翳病,母亲用舌头舔我的病眼。第三件事,母亲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第五件事,听了五叔的牢骚话,母亲就和他当面对质,不让别人侮辱自己。

师:第一小组的同学表现很出色。其他组呢?有没有补充?

生2:老师,我觉得“母亲催我上学”和“母亲责罚我”应该分成两件事好一点。

师:第三组的同学很有有见地。

生3:应该还有一件事,就是大哥的债主来讨债,母亲从不骂一声,还好生应付。

师:同学们答得很全面。通过写这些事,表现了什么呢?

生1:母亲对我的严厉与关爱。

生2:对家人的宽容与仁慈,同时也表现了母亲“刚气”的一面。

师: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的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生1:这叫言传身教。

生2:对,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让我们感受到母亲为人处世的态度,感受到她的好,自然就会受到影响。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在这一点上,同学们有没有切身的体会?

生1:我妈妈是个很大方的人,无论有什么人来到我家,她都喜欢把好吃的东西拿出来。我觉得自己很像她,买零食的时候都愿意分给同学。

师:真的?(同学大声附和。)不错嘛!掌声送给这位懂得和别人分享的同学。

五、拓展悟情:读懂无限恩情

师:常言道,母亲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任老师,母亲的言行举止,无不对我们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胡适作为书香门第的后代,幼年时期接受的是忠孝仁爱的传统伦理教育,因而对于母亲的不易,便理解得更深切,也把自己对母亲真挚的感情都蕴含在平实的叙事当中。这里有几句胡适在《先母行述》中的话(出示):“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生劬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未能一面。平生惨痛,何以如此!”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学生齐声朗读)

师:读得不怎么样,声音要低沉点,缓慢一点。(学生再读。)

师:这次读得好多了。能读懂意思吗?

生1:那个念作毕生什么劳啊?

师:哦,念qú,劬劳就是劳累的意思。读完有什么感觉?

生2:我觉得胡适很伤感。

师:为什么?

生2:妈妈死了。

师:其实,胡适的母亲是不幸的,23岁丈夫去世,给胡适留下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当家后母不容易,年轻的她忍辱负重,受尽了人生的痛苦与折磨,离开人世时也仅活了46岁。而作为儿子的胡适,他有没有怨恨?

生3:没有,他只是叹息母亲的苦,叹息母亲的早逝。

生4:还有就是怨自己没有对母亲多尽孝心。

师:同学们觉得自己是孝顺的孩子吗?(生齐说:是)那你们平时是怎么孝顺父母的?(学生沉默)有没有顶撞过自己的妈妈?(依然沉默)

师:大家是在回忆中,还是在反思呢?那这样吧,我们用纸条的形式,把你想要对你父母说的话写下来,课后交给老师好不好?(学生齐声叫好。)

师:同学们,父母关爱孩子的方式不尽相同,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是一致的。但愿我们同学们时刻都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父母养育我们不容易,孟郊在诗中写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就让我们把爱化作行动来回报父母吧!

(在歌曲《真的爱你》悠扬的旋律中结束本课学习。)

六、课例反思:构建本色课堂,突出语文德育功能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目标应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确定。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使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可见,情感教育是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语文课程作为中学课程的核心课程之一,相对于其他的自然学科具有其独特的人文优势,对人的精神领域有着深广的影响。初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较强,严厉尖刻的批语往往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老生常谈的论调他们更是麻木不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如何做到文道的最佳结合,这是一个历久常新的话题。

这次选了八年级上册《我的母亲》作为课例,尝试通过“引情”、“激情”、“动情”、“共情”、“悟情”五情阅读教学模式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使课堂处于最佳状态,让学生既能理解文本内容,情感上又受到触动。《我的母亲》节选自《胡适自传》,文章重点不是写母亲的形象而是写母亲对自己胡适的训导和影响,表达胡适对母亲真挚而深沉的感激之情。文章语言质朴无华而又饱含深情,读来让人感动不已。作为初二的学生,理解能力很强,看一遍后,基本都能读通文本关于母亲的描写。从课堂上的气氛来看,总体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除了能主动参与,踊跃发言外,最重要的是学生感情受到了触动,思想上受到了一番洗礼。表现最明显的是课后收上来的“真心话”,可以看出学生是深受感动的。

课文是情感信息的载体,每一篇好的文章,都充盈着作者的情感。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把握情感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探索最大限度地挖掘文本的情感内涵,创设有效激发学生情感的途径和情境,力求找出比较具体有效的策略,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以实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课例为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研究项目《中学语文“五情”阅读教学实践与研究》(课题批准号2014YQJK164)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湛江市坡头区上圩中学。

猜你喜欢
课例胡适母亲
胡适的美国恋情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课例
胡适清红先负王琳娜
给母亲的信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第六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比——课例选编》(DVD)
有感于胡适的读书“四到”
悲惨世界
课例.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