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音有余 言尽意存
——浅说文章结尾之美

2016-02-15 22:09张玉虎
中学语文 2016年21期
关键词:清音藤野友人

张玉虎

清音有余言尽意存
——浅说文章结尾之美

张玉虎

唐朝诗人郑谷有一首著名的诗《淮上别友》: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在唐代的诗坛上,郑谷虽然没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地位那样高,但也是一位颇有名气的诗人,写诗的水平当然就不用说了。就这首诗来说,也是一首很著名的“送别诗”。然而,明朝的诗学理论家谢榛却认为这首诗的结尾句写得不好,只写出友人和自己分手,“送别”的意思太明显了,没有余味。于是就把这首诗改为:

君向潇湘我向秦,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落日空江不见春。

这首诗改得确实好,“落日空江不见春”,描绘出作者送别友人时,站在夕阳西下的江边,目送友人随船远去,渐渐消失在远方,只能看见一条空荡荡的江水。尾句表现了送行者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感情,的确是“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谢榛《四溟诗话》)。我们再来看看原诗:结尾一句“君向潇湘我向秦”,只交待了各自的行程,而那送别的情景——临歧握别,黯然神伤;各向天涯,愁绪无限;南北异途,思念悠长;各自天涯,旅途寂寞——这一切的一切,都只能在读者的想象之中了,然而读者能否想象得到也还难说。

文章的结尾也像诗歌一样应该含蓄蕴藉,“清音有余”,让人深思,出人意料,给人震撼,言有尽而意无穷。

鲁迅《故乡》的结尾就让人深思: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变成了路。

这几句话含蓄蕴藉,富有诗意,让人深思,给人启示:在黑暗残酷的现实中,我们要有信心,要怀着希望生活,有希望的人多了,自然会寻找出一条希望之路。鲁迅先生散文《藤野先生》的结尾也是让人深思的: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藤野先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老师,他毫无民族偏见,对作者不倦地教诲和无私地帮助,给作者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这结尾处的文字对藤野先生没有溢美之词,然而却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藤野先生对作者的深刻影响,给予作者的巨大精神力量。“黑瘦的面貌”、“抑扬顿挫的话”这一特写镜头使藤野先生的形象如在目前,不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也使这一形象定格在作者心中,定格在文学史上。这种融情于景的描写蕴含丰富的潜台词,引起读者的思考:作者的文字之所以被“正人君子”深恶痛疾,是因为作者与“正人君子”不同流合污,具有民族的良心和价值观,而这种“良心”与藤野先生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这结尾的文字,从侧面歌颂了藤野先生的高尚人格,从而揭露了“正人君子”的伪善面目。

莫泊桑短篇小说《项链》的结尾出人意料:

哎哟!我的可怜的马蒂尔德!我那串是假的呀。顶多也就值上五百法郎!……

小说的主人公马蒂尔德为偿还一条钻石项链而付出了十年青春与幸福代价,一个星期天在大街上遇到了当年借给她项链的女友,说起这件事,谁知女友却激动地抓住了他的手,说出了上面的话。这一结局出人意料,多么让人震惊啊!写得这里,小说戛然而止,令人深思,让人回味。

都德小说《最后一课》的结尾给人震撼: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这一特写镜头,动中有静,展现了韩麦尔小说既愤慨而又无奈的内心世界。“转身”、“拿起”、“使出”、“写”、“呆”、“靠”,这一系列动作就是强有力的无声语言,表现了韩麦尔先生面临国土沦陷时的极度悲愤之情。我们可以想见,韩麦尔先生在极度悲愤中的手势与表情;我们也可以想见,学生们挟着书包,静静而又气愤地,离开朝夕相处的老师,离开恋恋不舍的法语课的无奈情景。“于无声处听惊雷”,“散学了,——你们走吧”,这句话胜过直言的教诲,胜过大声的呐喊,这是对学生民族自尊心强有力的呼唤。

文章结尾的样式很多,优美的结尾样式也很多。我们认为,优美的文章结尾,应该是既新颖别致,又含蓄蕴藉的;应该是既发人深省,又言尽意存的;应该是既饱含哲理,又余味无穷的;应该是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人意外的。这样的结尾,可会让读者读完之后仍然执卷在手,不忍放下,放下之后也久久难以忘怀。

★作者单位:安徽灵璧中学。

猜你喜欢
清音藤野友人
《山水清音》
《园林清音》
致友人(组诗)
鲁迅念念不忘的藤野先生,后来怎么样了?
《戏答友人》
藤野先生谈鲁迅
《友人伤足有赠》
浅析“清音”的发展历程
《戊戌元日与友人通话》
藤野先生眼中的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