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型山岳旅游地的旅游开发研究
——以安徽齐云山为例

2016-02-15 11:28黄薇薇
关键词:边缘型山岳黄山

黄薇薇, 沈 非, 吴 悦

(安徽师范大学 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边缘型山岳旅游地的旅游开发研究
——以安徽齐云山为例

黄薇薇, 沈 非, 吴 悦

(安徽师范大学 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边缘型山岳旅游地是山岳旅游地中特殊却广泛存在的一种类型.随着大众旅游消费结构的改变、交通运输的发展以及核心旅游地环境容量的超载,边缘型山岳旅游地的开发与研究价值日益凸显.以安徽齐云山为例,从区位空间、自身资源、发展模式、政策惠及和经营管理等角度剖析了边缘型山岳旅游地的形成机理,提出了突出产品差异、联动借力发展、多元立体营销、稳定经营管理和重视社区参与的开发策略.

边缘型山岳旅游地;旅游开发;齐云山

山岳旅游地是以山地为旅游资源载体和构景要素的具有美感的地域综合体[1].在我国225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山岳旅游地数量居各类型风景区的首位,是我国旅游目的地体系的重要支撑.边缘型山岳旅游地是山岳旅游地中特殊却广泛存在的一种类型,其地处某一核心名山旅游地边沿,虽具有一定的旅游潜力或特色比较优势,却处于明显劣势的一类温(冷)点旅游地[2].长期以来,受山岳旅游地共性大、重游率不高及核心名山旅游地遮蔽效应的影响,边缘型山岳旅游地的旅游形象晦暗,旅游经济低靡.但近年来,随着大众旅游消费结构的改变、交通运输的发展以及核心旅游地环境容量的超载[2],边缘型山岳旅游地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齐云山位于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境内,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现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AAAA级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素以道教文化、丹霞地貌、摩崖石刻和田园风光著称.然而,由于紧邻世界遗产黄山风景区,齐云山旅游发展缓慢、滞后,是一个典型的边缘型山岳旅游地.以齐云山为例,剖析边缘型山岳旅游地的形成机理,探讨新契机下的开发机制,旨在为边缘型山岳旅游地的深度开发和科学管理提供有益参考.

1 边缘型山岳旅游地的形成机理

1.1 临近核心名山旅游地,遮蔽效应显著

黄山风景区强势的遮蔽效应是抑制齐云山旅游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在资源属性上,齐云山与黄山同属山岳型景观.虽然在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上,齐云山旅游资源的绝对价值具有国家级或省级影响力,但在黄山的强势影响下,其相对价值无形中降成了省级、市级,“安徽的齐云山”无论从资源类型等级、社会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景观美誉度等方面都无法与“世界的黄山,中国的黄山”比拟(表1).此外,在空间分布上,齐云山与黄山同处皖南旅游区,两山仅距70千米[3],由于产品同质,在时间、体力和金钱等因素制约下,大多数旅游者多会择地位级别高的名山,弃地位级别较低的名山[4].

2002年之前,齐云山年游客接待量尚不足15万人次,同期黄山年游客接待量则多达134.42万人次[5],差距甚大.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齐云山各项旅游经济指标虽有所增长,但与黄山相比,旅游发展水平依然相差巨大(表2),市场占有率偏低,仍旧处于黄山黄金旅游链条的“末梢”.在黄山风景区的强势遮蔽下,齐云山旅游的边缘性一直未能改观.

表1 黄山、齐云山资源类型等级比较及所获部分行业荣誉称号

表2 黄山、齐云山旅游人次及门票收入比较(2011-2014)

资料来源:黄山市旅游局

1.2 部分资源要素的吸引力不强,市场认知不高

旅游资源的本质特征是对游客具有吸引力.从山体景观美学角度而言,齐云山属丹霞低山风景区,最高海拔585米.黄山属花岗岩高山风景区,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77座,1800米以上的山峰有6座.丹山碧水的丹霞地貌山地虽景观独特,科考价值较大.对大多数普通游客而言,则更倾心于花岗岩高山的大气磅礴,加之有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助力,必然是“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图1 2014年齐云山旅游者旅游目的结构(%)Fig.1 Structure of tourists’ travel aim of Qiyunshan Mountain in 2014

此外,从人文要素来看,道教文化是齐云山旅游的特色之一,但由于中国道文化远不如佛文化影响深远、信众广泛,加之文革时期山中道教文物遗址破坏严重,现仅存玉虚宫、太素宫两座道观,道文化景观较普通,道文化氛围不够浓厚.调查显示,2014年齐云山游客中62%为休闲观光度假旅游者,宗教朝拜者仅占12%(图1),以香客信徒为固定游客群的客源市场规模十分有限.

1.3 区域旅游新吸引物兴起,“比附”效用弱化

学者们的研究表明,齐云山游客绝大多数是游黄山顺道而来,景区运转尚需借助黄山声望来带动[6].依附于黄山风景区强大的市场辐射,齐云山旅游发展早期以“比附”营销模式为主,即凭借与核心旅游地之间的距离优势,分流、截流核心旅游地的部分客源,“借用”、“组合”、“搭载”周边核心景区(点)的品牌.

然而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皖南古村落旅游的异军突起,特别是2000年宏村、西递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后,两大世界遗产开始联手捆绑营销.徽学的厚重古朴与黄山的优势生态相得益彰,“山上看风光,山下看文化”成为大多数游客皖南旅游的最佳安排,产品特异性不足、等级略低的齐云山受到严重影响,渐渐被摒弃在皖南黄金旅游线路之外.使用百度搜索引擎,分别搜索主题词“黄山+宏村”、“黄山+西递”、“黄山+宏村西递”,显示相关结果分别为2740000个、1910000个和1890000个,而搜索“黄山+齐云山”,相关结果为1500000个(截至2016年3月16日18时),关注度明显处于劣势.区域旅游新吸引物的兴起使得齐云山传统“比附”定位发展模式的效用弱化.

1.4 政策惠及较少,经营管理稳定性差

政策惠及是区域旅游业发展和格局演化的重要推手.1984年齐云山旅游业刚开发时和黄山游客基本数量持平,然而伴随邓小平“黄山讲话”精神的落实,安徽省“两山一湖”旅游经济发展等一系列政策、规划的实施,安徽省开始举全省之力建设黄山风景区,黄山旅游从开拓起步阶段迅速迈入快速发展阶段,游客由1979年的10.43万人次增加到2015年的318.26万人次,36年间年均增长率高达8.55%.反观齐云山,虽临近黄山,多年间并未到实际重视,政策惠及分享较少,加之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景区内索道、公路、游步道等基础设施陈旧破损,部分景点建筑毁坏严重,无法跟得上旅游发展需求,难以留住游客[7].

此外,自1984年开发至今,齐云山景区经营管理权变更频繁,已易手五任私企公司经营.经营管理过程中,利益最大化的诉求使得经营者尽可能地压缩对景区的维护与开发,加之不同经营者的管理思路不同,经营不连续,景区多年来也一直未能形成统一的规划设计方案,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齐云山的深度发展.近三十年来,齐云山发展速度大大落后,不仅与核心地黄山的差距越拉越大,甚至都滞后于周边一些新兴景区.

2 边缘型山岳旅游地的发展机遇

现阶段,边缘型山岳旅游地确是旅游发展的“边缘区”,但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旅游扶贫政策的实施,以及产业比较效益的驱动效应和消费者消费理念的转变,一些边缘型山岳旅游地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有机会、有能力慢慢成长为区域旅游发展的“潜力区”.

2.1 拓展核心区发展空间,缓解核心区生存压力

核心名山旅游地经历多年开发,发展空间已非常有限,难以满足日趋多样化的市场要求.附近的边缘地因尚未完全商业化,有着独特风情和安静环境,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其旅游产品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会弥补核心地旅游产品不足,丰富旅游者的旅游体验、满足游客多层次的旅游需求.

另外,核心名山旅游地环境容量饱和、甚至超载的现象较为突出,对交通运输、景区设施、环境保护及游客安全造成了很大压力.以黄山为例,2016年2月10日(大年初三),景区单日接待游客48657人次,已接近天气晴好时最高预警(50000)人次.相对于黄山风景区的“人满为患”,周边齐云山等旅游地仍有充裕的接待空间.进一步开发边缘型旅游地,是合理疏散核心旅游地客源,缓减景区承载力,促进核心旅游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2.2 培育新的旅游增长极,开创旅游扶贫新模式

不少边缘型山岳旅游地的资源等级并不低,甚至还有一些“精品、绝品”资源.其资源丰度和强度效应并非绝对“非优”,只是与核心旅游地相比,相对“非优”[8].如能很好的规划开发,将提高整个区域旅游资源和服务设施的综合利用率.此外,在旅游业发展中期,核心地将会出现“人才、资金、项目、技术”等要素的外溢,如果边缘旅游地能好好把握扩散效应所带来的要素“外溢”的发展机遇,同时结合自生的资源特色,那么就有可能成为另外一个核心旅游地,甚至超越原有的核心地,有效地调整、升级当地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旅游扶贫功能.

3 边缘型山岳旅游地的发展机制

在核心名山旅游地的遮蔽下,边缘型山岳旅游地的边缘性特征十分明显.如何走出核心地阴影,突破临近名山抑制,不再依赖传统的“比附”生存,成为一个独立的、有一定市场辨识度、知名度的旅游目的地,是边缘型山岳旅游地当前旅游发展亟待突破的瓶颈.

3.1 突出产品差异,激活旅游文化特质

根据生态位理论,同质或相似的产品在同一市场区间竞争难以同时生存.为了避免或者减轻生态位重叠给旅游地带来的负面影响[9],可以通过实施旅游生态位创新策略,力求边缘型旅游地的资源开发、产品设计保持与核心旅游地的异质性和互补性.

图2 齐云山道文化主题多元旅游产品体系Fig.2 Multiple tourism products system of Qiyun Mountain’s Taoism culture

作为一个低山景区,齐云山的旅游主题不能只定位于自然风光上,单一同质的观光产品无法与核心名山旅游地抗衡,形成不了核心竞争力.既然“黄山归来不看岳”,如欲在市场竞争中搏得一席之地,齐云山就必须错位发展,异质互补.浓郁的道教文化是齐云山区别于黄山的最大特质.然而,道教相对虚无缥缈,修几座道庙宫观、画几个八卦图案,讲几个道家故事,仅仅是初级的道文化景观展示,无法使得齐云山“香火”再度鼎盛.只有紧扣道文化主题,深挖道文化内涵,以道文化恢复型产品为基础,持续打造道文化体验型产品,陆续创新道文化延伸型产品(图2),不断设计出契合大众旅游者需求和偏好的实体化旅游新产品,才能深度激活和充分利用道文化基因,真正彰显齐云山得天独厚的旅游特质.

旅游的本质是文化,将文化与自然、体验与观光融合,把休闲健身和体育竞技作为齐云山道文化旅游的新业态,以文化体育活动带动传统观光型景区旅游发展,不仅符合现代人健康养生的新理念,也契合安徽省加快建设皖南旅游文化示范区的现实需要,更是齐云山走出“寄生”核心旅游地的有效模式[5].

3.2 联动借力发展,弥补单体开发不足

一般来说,边缘山岳型旅游地的单体较小,游览面积不大,游客停留时间有限,旅游消费以门票、交通为主,娱乐、餐饮、购物等项目比重较低,仅靠景区的“单打独斗”,旅游经济效益必然十分有限.要想做大做强,可以通过旅游生态位扩充策略来减少或避免旅游竞争.如继续强化自身“内功”;完善提升、定位打造景区景观集群外;联动周边一切可用资源,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刺激游客旅游消费.

未来齐云山旅游开发的空间演进应全力配合休宁县建设“中国休闲养生之都”的战略目标,以“点”(齐云山景区)连“线”(横江生态旅游度假带、山南文化旅游发展带)搭“面”(横江山水度假组团、高源休闲运动组团、山南乐活养生组团、兰渡—典口文化创意组团)[10],充分借助主题酒店、农业示范、旅游集散、文化创意、老年爱心乐活、国际会议中心等旅游综合体的度假、休闲、娱乐功能,全面提升旅游品质,弥补齐云山单体开发的不足.

3.3 加大多元立体宣传营销,提升品牌知名度

知名度是景区的潜在财富,也是景区核心竞争力的前提和基础.如欲突破核心地的遮蔽效应,必须努力提升边缘地品牌影响的广度和深度,采取多类型、多元化的宣传推介手段.除了组织各方媒体走进齐云山,充分利用电视、电台、报纸等传统媒体提升营销推广力外,还应加强对网络平台的运用,如与专业旅游网站互通链接、开展“三微”宣传营销、开发手机APP营销平台等,扩大营销覆盖面.

在强势营销宣传的基础上,可制定不同区域旅行社合作方案和优惠政策,建立与重点客源城市的社区、自驾游俱乐部、重要客流集散场所的营销联盟,不断拓展国内及国际客源地,提升市场辐射力.此外,还可凭借事件营销这种快速提升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的营销手段,举办大型特色节事/赛事活动.齐云山可以将“休闲养生”与“运动健身”相结合,举办一些有影响力的户外体育活动,并将其规模化、国际化、品牌化、常态化,展现齐云山徽、道文化风情和特色旅游,塑造齐云山的旅游地形象,不断提升景区对外影响力和认同感.

3.4 强化经营稳定性,重视社区参与

只有持续、稳定的经营管理,才能保证景区快速、长效地发展.在当前政企合作经营开发的模式下,政府部门应着力于产业政策优化、设施配套推进、项目实施监督等,并在专项基金、信贷支持、财税优惠、旅游用地等方面给予长期倾斜,调动和维系企业长久投资开发的积极性.企业则应紧抓政府给予的长期利好,做好景区的计划管理,倾力于项目建设、景区精细化管理、旅游产业化、品牌营销, 以稳定的经营思路和规划方案确保景区有序发展.

除了政府和企业的长期通力合作外,社区参与也是实现旅游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调查表明,齐云山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较忽视村民对旅游发展的建议,加之因土地征用赔偿、景区收益分红等事项未达成一致意见,村民对旅游开发存在着不满和“事不关己”的情绪,对旅游部门的相关工作认可度较低,均值只有3.64(最大值为7)[7].今后,应在土地征用、增加工作机会、环境保护等方面强化村民对旅游经济和社会文化正效应感知,提高社区参与度.

4 结语

核心名山旅游地凭借其突出的资源优势,现阶段经济实力雄厚,形象感知鲜明.相比之下,边缘型山岳旅游地的发展徘徊不前,形象模糊.然而,“边缘”是相对的、动态的,只要边缘型山岳旅游地在开发中突出个性、差异互补,联动借力,弥补单体开发不足,同时加大宣传营销力度,保证经营管理的稳定性,则完全有可能摆脱核心旅游地的阴影制约,成为未来旅游发展的“潜力区”,甚至成为新的“核心区”.

[1] 张红雨.我国山岳型风景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8:5-7.

[2] 黄薇薇.边缘型旅游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20(5):393-394.

[3] 张铁成,胡青云.阴影影响下的齐云山旅游发展博弈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9,19(1):13-17.

[4] 保继刚,彭华.名山旅游地的空间竞争研究——以皖南三大名山为例[J].人文地理,1994,9 (2):4-8.

[5] 朱国兴,胡善风,程蘂.区域次、非核心旅游区开发及市场开拓——以齐云山风景区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28-31.

[6] 陆林.皖南旅游区布局研究[J].地理科学,1995,15(1):88-95.

[7] 李萍,王倩,Chris Ryan.旅游对传统村落的影响研究——以安徽齐云山为例[J].旅游学刊,2012,27 (4):57-63.

[8] 黄薇薇,吴悦,沈非.边缘型旅游地特征、形成机制与发展路径[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35(1):108-114.

[9] 向延平.旅游生态位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12-24.

[10] 毛卫东,黄震方,沈正平,等.边缘型旅游城市的旅游开发探讨——以连云港市为例[J].人文地理,2008,23(6):124-128.

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Peripheral Mountain Resort Tourism——Taking Qiyun Mountain as an Example

HUANG Wei-wei, SHEN Fei, WU Yue

(College of Territorial Resource and Tourism,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3, China)

Peripheral mountain resort is a type of unique but ubiquitous mountain tourism area.With the change of mass tourism consumption structure,the development of transportation and the overload of core tourism destination environmental capacity,the value of the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of peripheral mountain resort is increasing.Taking Qiyun Mountain as an example,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peripheral mountain resort is dissect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ts location,resources,developing model,policy benefit and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and then a developing strategy is proposed to highligh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products,work in partnership with other sectors for development,merchandise in a dimensional way with multi-elements,stabilize th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and value the participation of community.

peripheral mountain resort; tourism development; Qiyun Mountain

10.14182/J.cnki.1001-2443.2016.06.014

2015-09-2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01128).

黄薇薇(1976-),女,安徽滁州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旅游开发与管理研究.

黄薇薇,沈非,吴悦.边缘型山岳旅游地的旅游开发研究——以安徽齐云山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9(6):580-584.

F592.1

A

1001-6443(2016)06-0580-05

猜你喜欢
边缘型山岳黄山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三不稳”“一冲动”
黄山日落
《登江阴黄山要塞》
南京山岳风景与城市关系历史研究
黄山冬之恋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自杀意念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浅谈山岳救援中T型救援法的使用
动物派对
山岳的瓦伦丁 Marco Pantani
内心满是空洞的“边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