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例急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与治疗

2016-02-16 01:09保全鸿
关键词:氯吡格雷心绞痛

保全鸿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中医院,云南 曲靖 655600)

100例急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与治疗

保全鸿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中医院,云南 曲靖 655600)

目的分析急性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方法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心绞痛患者100例,按照不同用药方法分为两个组别,其中对照组(常规治疗)、试验组(氯吡格雷治疗)各50例。观察临床疗效,比较心绞痛发作情况和不良事件。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44例(88.0%),不良事件发生3例(6.0%);对照组治疗有效36例(72.0%),不良事件发生10例(20.0%)。经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减少、持续时间缩短,且试验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心绞痛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用氯吡格雷具有良好的效果,既能够增加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又可避免出现不良事件,可推广应用。

急性心绞痛;氯吡格雷;不良事件

心绞痛是因为冠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缺血缺氧,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胸前压榨性疼痛,尤其在情绪过激、体力劳动后容易发作[1]。及时诊断并针对性治疗,能够控制病情发展,避免发生严重的心血管病变,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极大改善预后。本文抽选研究对象为100例急性心绞痛患者,研究分析不同治疗方式在急性心绞痛中的临床价值,研究过程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研究对象为2012年1月—2015年6月阶段至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急性心绞痛患者,以治疗方法为基础进行分组,分成两组: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中,男患者29例,女患者21例,年龄处于42—76岁阶段内,平均是(58.4±1.8)岁。试验组中,男患者24例,女患者26例,年龄处于40—78岁阶段内,平均是(59.5±2.4)岁。分析与比较对照组与试验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中的差异性,未见显著差异性(P>0.05),但存在可比性。100例患者均签署同意书,且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

1.2 临床诊断标准

以《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2]为基础进行临床诊断,患者经临床和心电图检查后确诊,ST-T段存在明显变化,排除妊娠期、哺乳期、药物禁忌以及肝肾功能疾病等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治疗,以患者的实际病情为参考,选用低分子肝素、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阿司匹林肠溶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共计治疗时间为4周。

1.3.2 试验组

给予常规治疗联合氯吡格雷(生产企业:赛诺菲杭州制药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07),剂量是75mg/次,口服,1次/d,1个疗程为2周,患者需连续治疗4周。

1.4 观察指标

统计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3]、心绞痛发作频率、发作时间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等。

1.5 评估标准

显效:用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彻底消失,且在静息状态下,心电图显示正常;好转:用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心电图ST段回声在1mm以上;无效: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改善不明显,心电图变化不大。

1.6 统计学处理

利用版本是SPSS18.0的软件统计分析数据资料,计量数据与计数资料表示分别利用(±s)、%,并分别完成t、x²检验,P<0.05说明组间比较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统计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探究试验中,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的组间比较差异性较大(P<0.05),结果见表1。

表1 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效果(n,%)

2.2 统计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情况

用药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绞痛持续时间均与对照组的组间比较的差异性较大(P<0.05)。结果见表2。

表2 比较用药前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情况

2.3 不良事件比较试验组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2例、心肌梗死1例,发生率为6.0%。对照组患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5例、心肌梗死3例、心力衰竭2例,发生率为20.0%。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x2=4.332,P=0.037)。

3 讨论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数据调查显示心绞痛发病率有所提升,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临床治疗目的在于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常规药物包括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等,但临床疗效欠佳,文献资料显示总有效率在50%—70%之间[4]。研究发现,血小板聚集容易引起血管循环障碍,成为心绞痛诱发因素之一,这为临床用药提供了另一种途径。

氯吡格雷为一种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药物,不仅可以对学习班受体和ADP的结合产生抑制作用,而且能够对非ADP引起的血小板聚集产生抑制作用,且作用是不可逆的。患者用药后吸收迅速,血药浓度较高,因此疗效显著。在闫弘睿的研究报道中称[5],将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合应用,会产生协同作用,从而改善冠状动脉的血流情况,有效预防血栓形成,最终实现改善临床症状、避免发生心肌梗死的目标。

本试验结果中,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是88.0%,对照组是72.0%,差异性显著(P<0.05)。与刘旭武等人的参考文献的差异性不明显[6]。治疗后,患者的心绞痛发作频率减少至1.0次/d,持续时间缩短至3.7min,均优于对照组的指标。在不良事件上,心血管疾病发生2例、心肌梗死发生1例,发生率仅有6.0%,远低于对照组(20.0%),差异性极为明显(P<0.05)。

综上所述,氯吡格雷在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而且能够避免出现不良事件,安全性良好,可在临床治疗中大范围推广。

[1] 崔建林.冠心病心绞痛的现代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23(08):1315.

[2] 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J].中华内科杂志,2010,20(04):254-255.

[3] 姚萍.低分子肝素药物治疗急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分析[J].四川医学,2015,36(05):699-700.

[4] 张桂华.心内科急性心绞痛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评价[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24(02):800.

[5] 闫弘睿.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07(33):49-50.

[6] 刘旭武,蒋丽华.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患者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3,32(11):81-82.

R972+.3

B

ISSN.2095-6681.2016.03.0035.02

猜你喜欢
氯吡格雷心绞痛
冠心病心绞痛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效果观察
用模块化思维打造组织
1例氢氯吡格雷致糖尿病肾病患者球结膜出血报告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氯吡格雷在预防和治疗冠心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心理解读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抗心绞痛联合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41例心绞痛伴焦虑抑郁症状的临床观察
乌七散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