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采用大剂量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的临床分析

2016-02-16 01:09夏志燕
关键词:肝素抗凝阿司匹林

夏志燕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人民医院分院医务科,云南 曲靖 654211)

急性心肌梗死采用大剂量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的临床分析

夏志燕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人民医院分院医务科,云南 曲靖 65421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剂量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方案之后的临床病症表现,对该方案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方法对25例接受低分子肝素联合大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方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归为对照组。另外选取同期接受治疗的25例接受常规剂量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方案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对比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大剂量组患者的临床治疗表现显著优于常规剂量质量患者,组间差异P<0.05,存在统计学价值。结论采取大剂量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这一方案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安全有效,值得临床上应用。

急性心肌梗死 阿司匹林 低分子肝素

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具有病情严重,发展快速,死亡率高的特点[1]。其发病原因一般是由于患者的冠状动脉出现粥样斑块破裂,形成血栓或冠状动脉急性闭塞所引起的血流剧烈中断或减少,造成局部的供血区域发生心肌细胞坏死。文献报道称,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血栓问题,因此为患者及时进行抗凝及溶栓治疗至关重要。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及抗感染类药物,而低分子肝素抗凝和溶栓效果突出,将这两种药物联合应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见显著效果[2].本文对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分别采用大剂量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的治疗效果,具体情况如下文所述。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对象均为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计50例:男37例、女13例;年龄在33~74岁之间,平均为(52.3±5.3)岁。所有患者经诊断均根据1979 年WHO 制定的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为患者进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梗死部位广泛前壁者20 例、前侧壁者8例、下壁者10例,前间壁者12 例。所有患者中合并高血压30例、高脂血症10例,合并糖尿病12 例。以治疗方案的不同作为分组依据,分为两组,各2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可行分组研究。

1.2 方法

给予所有患者吸氧、扩冠、溶栓、调脂、抗凝等心肌梗死常规治疗手段,观察组使用大剂量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口服阿司匹林300 mg,每日1次;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4100U,每15小时1次;3日后阿司匹林剂量降至150 mg,口服,每日1次。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普通肝素进行治疗:口服阿司匹林100 mg,每日一次;静脉注射普通肝素4000U/kg,每日1次。在经过一周的治疗之后初步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

1.3 疗效判定

所有患者经过1个星期治疗, 对患者临床症状、体征。12 导联心电图等指标进行分析做出疗效判定: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12 导联心电图ST-T 段改变明显,为显效;临床症状有所减轻, 12 导联心电图ST-T有所改变,为有效;临床症状无变化, 12 导联心电图ST-T 无改变,为无效。

※有效率=(有效+显效)/总人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文中研究行统计学软件包-SPSS19.0完成录入与整合。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行t值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行x2进行检验。若得到差异统计值P<0.05,则可表明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价值。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血凝变化情况

经过治疗,通过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凝指标变化情况,观察组治疗前后APTT、TT、PT数值无明显变化;治疗后PLT,FG指标明显降低(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变化情况对比 (±s)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变化情况对比 (±s)

组别 例数 APTT TT PLT FG PT观察组 25 治疗前治疗后45±5 47±4 16.2±4.1 18.5±3.4 178.4±57.9 169.8±60.1 3.30±0.36 2.64±0.66 11.2±2.5 14.7±3.0对照组 25 治疗前治疗后45±4 65±6 15.9±3.3 19.6±4.8 175.5±60.5 138.2±70.3 3.20±0.73 2.98±0.62 11.8±2.6 18.9±2.4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具体数据情况参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n/%)

3 讨论

近几年来,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呈升高趋势,多发于中老年人,且男性发病多于女性,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及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研究证明,应用有效的抗凝治疗,可阻止心肌梗死后早期再梗死区延展并降低死亡率,低分子肝素在近几年来被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抗凝治疗,效果比较理想[3]。相比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具有分子量减少,与抗凝血酶Ⅲ的亲和力低的特点,但仍具有催化抗凝血酶Ⅲ对抗Χa因子的功效[4]。且治疗过程中不会造成APTT、TT、PT延长。阿司匹林有抗炎和抗血小板的双重功效,和低分子肝素联用,可以弥补单用低分子肝素的不足,小剂量阿司匹林虽然对动脉斑块有抑制作用,但剂量越大产生的疗效越强,且大量临床研究证明,应用阿司匹林出现的不良反应与剂量无关。本文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采用大剂量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采用普通肝素联合阿司匹林的对照组。治疗过程中观察组APTT、TT、PT 并无明显变化,且治疗后检测PLT、FG值下降明显。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采用大剂量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疗效显著,对机体抗凝作用影响最小的同时,有效抗击血栓,对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值得临床上应用。

[1] 陆万春.心脑血管疾病临床诊断治疗新技术与手术操作规程实用全书[M],北京:银声音像出版社.2004:724.

[2] 谢平.低分子肝素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69-70.

[3] 陈竹青,陈旭波.大剂量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11,40(4):386-387.

[4] 杨洪亮.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13):5-6.

[5] 田晓玲.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0年17期.

R542.22

A

ISSN.2095-6681.2016.03.0090.02

猜你喜欢
肝素抗凝阿司匹林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如何权衡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的获益与风险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肝素在生物体内合成机制研究进展
费森尤斯血液透析机中肝素泵的故障处理及日常维护保养
Mutually Beneficial
PCC中不同水平抗凝血酶和肝素对其促凝及抗凝能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