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穿刺与钻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对比研究

2016-02-16 01:09曹彩朋
关键词:穿刺术硬膜引流术

曹彩朋

(河北省元氏县中医院神经外科,河北 石家庄 051130)

微创穿刺与钻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对比研究

曹彩朋

(河北省元氏县中医院神经外科,河北 石家庄 051130)

目的通过采用微创穿刺术与钻孔引流术两种手术方法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对比研究两种手术方法对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将10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组,采用微创穿刺术的为微创组,采用钻孔引流术的为钻孔组,每组各50例。术后将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残余液量、神经功能恢复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通过两组术后各项指标对比研究,微创组平均手术时间、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均明显优于钻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穿刺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疗效优于钻孔引流术,缩短了手术时间且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良好,值得推广。

慢性硬膜下血肿;微创穿刺术;钻孔引流术;神经功能

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50%-80%有轻微头部外伤,尤以老年人额前和枕后着力多见,其他如慢性酒精中毒、大量使用抗凝剂和抗血小板药物也可引起。临床表现为颅内压增高,患者头痛、呕吐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头痛为阵发性或持续性[1]。我们针对微创穿刺术与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疗的10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微创组与钻孔组,每组各50例。患者均经颅脑CT检查确诊。钻孔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64~81,平均为(73.9±6.8)岁,发病至住院时间1~12h,平均(7.5±1.3)h,血肿量63~152ml,平均(103.7±16.4)ml。微创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67~84岁,平均为(76.2±6.5)岁,发病至住院时间1~13h,平均(8.1±1.5)h,血肿量68~149ml,平均(105.1±13.3)ml。两组针对性别、年龄、出血量、病程等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微创穿刺组

术前采用颅脑CT进行定位,微创穿刺点选择在血肿层面厚度较大的的位置进行,局麻后,采用手动小型颅钻钻孔,穿透颅骨和硬脑膜,将引流管接入穿刺针侧孔使血肿腔内液体沿引流管流出,无滴液后,以生理盐水进行血肿腔置换冲洗,至引流液澄清。然后封闭引流3~6d,通过颅脑CT,确定血肿清除后,将穿刺针拔出。

1.2.2 钻孔引流组

常规备皮消毒,局部浸润麻醉,切开头皮及硬脑膜,置管行生理盐水置换冲洗,待引流液澄清后接引流袋连续闭式引流。通过颅脑CT的检查结果,显示血肿基本清除后即可将引流管拔出。

1.3 观察指标

术后详细记录并统计两组手术时间,以及手术后CT评价的残余液量;同时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手术时间及残余液量

两组比较手术时间、残余液量,微创组明显优于钻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手术时间与残余液量比较

2.2 症状改善情况

术后钻孔组总有效率为78.0%,微创组总有效率为92%,两者有效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2 疗效比较(n)

2.3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显示,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显著改善,微创组优于钻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钻孔引流组 5 0 1 7 . 3 ± 4 . 1 9 . 6 ± 5 . 6微创穿刺组 5 0 1 6 . 9 ± 4 . 3 6 . 2 ± 4 . 8

3 讨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骨瓣成形术、钻孔引流术及微创手术。颅骨钻孔引流术在临床比较常见,通过开颅手术开颅后,可直接观察血肿位置,并采用导管对血肿腔进行多方向冲洗。该方法血肿清除充分,对改善颅内压效果确切,且引流方便。但是颅骨钻孔引流术手术创伤大、时间长,术后恢复时间较长,感染的危险性也增大。另外,由于颅骨钻孔术易造成颅内压变化,术后可能出现气颅,影响预后[2]。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是集头颅定位技术、快速钻颅技术结合的一种手术方式。该手术方法操作简便、易固定、密封性较好,手术仅在局麻下进行操作。手术治疗过程中无需开颅术,只需在相应部位钻一个孔,损伤很小,并能迅速清除血肿,缩短手术时间,患者恢复快,可缩短住院时间,有效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由于颅骨创伤小,引流通道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一般不易感染;治疗过程仍能保持颅内压稳定状态下进行连续引流和置换[3]。在手术过程中,要完全打开包膜与正常硬膜下间隙,使血肿腔内硬膜下间隙的液体能正常吸收,以免造成局限性包裹。但应注意不要损伤皮层,避免术后发生脑梗塞[4]。穿刺深度一般以2.5~3.0cm为宜。穿刺的深度以使引流管侧孔进入硬膜下为佳。由于大部分血肿位于额部和颞区,穿刺是为了避开侧裂和大脑语言中枢[5]。引流血肿腔排出液体后,血肿腔会逐渐变小,因此应根据CT显示情况调整引流管,以便留约2mm的硬膜下间隙的长度,以免损伤脑组织[6]。

本研究结果也表明,微创穿刺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时间短、操作简便,对患者创伤小,减轻患者痛苦同时降低了创口的感染风险,且预后情况良好,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神经功能评分方面均有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明显。

[1] 吴兴文,赵凯英.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进展[J].中国综合临床,2012,28(z1):145-147.

[2] 牛立堂.颅骨钻孔引流术与微创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效果比较[J].中国综合临床,2013,29(12):1305-1306.

[3] 吴渝宪,王伟文,王庆松等.微创穿刺术治疗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J].实用医学杂志,2006,22(8):912-914.

[4] 张立忠,魏先坤,章峰等.神经内镜下钻孔冲洗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附27例报告)[J].山东医药,2006,46(15):32-33.

[5] 古贱秀,罗秋兰,黄月红. 抑郁症患者护理中健康教育程序的应用解析[J]. 哈尔滨医药,2015,06:499-500.

[6] 汪孝永,袁贤瑞,黄军等.微创穿刺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55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8):1257-1259.

R651.1

B

ISSN.2095-6681.2016.03.0158.02

猜你喜欢
穿刺术硬膜引流术
产前诊断羊膜腔穿刺术改期的原因分析
整体护理预防脑室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作用分析
髓外硬膜内软骨母细胞瘤1例
高压氧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探讨预防基底节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再出血及早期治疗
张震东前房穿刺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
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创伤性皮肤缺损的效果评价
腰-硬膜联合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可行性及优势分析
阿托伐他汀联合中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观察
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在28例高血压脑出血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