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理念下城乡规划从技术支撑向制度设计的角色转换

2016-02-16 23:16李艳群潍坊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山东潍坊261041
中国房地产业 2016年19期
关键词:城乡规划城市规划城乡

文/李艳群 潍坊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山东潍坊 261041

和谐理念下城乡规划从技术支撑向制度设计的角色转换

文/李艳群 潍坊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山东潍坊 261041

自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和谐社会,明确了和谐社会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本特征以来,城市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载体,其规划也更多地向着和谐发展,但是传统的以技术为支撑的城乡规划却越来越无法满足和谐规划目标实现的需求,那么在现行城乡规划制度下,如何达到和谐规划的目标呢?

城乡和谐规划;技术支撑;制度设计;缺点;转换

和谐社会是我党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美好社会,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系统概念,自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和谐社会以来,“和谐”的理念成为我国社会建设过程中的价值取向。和谐社会的建立离不开和谐城乡的支持,城乡作为社会的基本载体,其直接体现着和谐社会的建设水平,因此,和谐城乡的建设是我国全面建立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

一、 城乡规划之和谐规划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设步伐也随之加快,但是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却越来越大,城乡差距逐步扩大,社会阶层也出现严重分化,贫富差距过大,尤其是在很多城市,高楼与危房并存,现代化的都市生活与城中村贫民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加剧了社会矛盾。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使环境质量持续下降,内涝、雾霾、交通堵塞阻碍着城市健康、快速的发展。这些问题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绊脚石。

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和谐的城乡建设,而城乡规划作为城乡建设的灵魂,指引着我国城乡的发展。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我国现阶段城乡规划的保护和修复城乡空间环境、人居环境,为城乡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以及社会和文化的协调而服务,为人们创造健康、安全舒适的空间环境以及公正的社会环境,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的城乡规划可有效促进区域和城乡的协调发展,其从区域的角度,对人口、土地以及资源的发展和利用进行调控,发挥出区域协调的特点,统筹城乡发展;其从整体角度对资源和生态环境加以保护和规划,使其更好地与国民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生态环境规划、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等专项规划的衔接,有效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推动地区平衡发展的和谐社会构建。

二、 以技术为支撑的城乡规划

党的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不单单是经济和收入的发展,还包括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以及生态环境质量的总体改善。我国城乡规划工作也逐步转换理念,有效推进了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工作,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环境问题。和谐社会的建设,其内容之一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然而,在许多地方片面的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城乡规划工作中,忽视了生态环境,盲目加大工业投入,破坏绿地和植被,至于保护环境方面只是象征性的做做文章,在具体的规划工作中,并没有把保护生态环境问题放在相对等的位置上,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们生活环境水平下降,比如城市中常见的雾霾,都成了人们的心病,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持续突出。

2缺乏前瞻性。我国许多城市规划工作都存在着一边建设一边规划,城市规划缺乏前瞻性,对城市未来发展需要估计不足,导致许多城市一到雨季遇到大雨或者暴雨天气,城市道路成河,城内变成汪洋;城市道路严重满足不了城市发展需要,城区道路拥堵,尤其是在上下班高峰期,可以说是寸步难行,虽然在大多数城市,交通主管部门为了缓解交通压力,实行限号等办法,但是这些治标不治本的措施,根本无法彻底解决道路问题,人们的出行和工作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与建设和谐社会的为人们创造舒适、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的目标背道而驰。

3.无法满足城乡空间利益协调需求。传统的城乡规划的主要工作就是城乡空间资源的配置,其通过设计和统计分析等手段,实现城乡空间资源配置的科学性以及空间美得塑造。然而自2007年我国《物权法》颁布实施以来,城乡规划内容不再单单是空间资源的配置,还涉及到了空间利益的协调,逐渐成为多方利益集团博弈的平台,而以技术为支撑的城乡规划,很显然并不具备空间利益协调的功能,更无法满足规划过程和谐的要求。

4.无法满足现代城乡发展需求。传统的城乡规划以实证主义为主要理念,以技术支撑位主要手段,其运用实证主义的方法,在不断的假设、实验以及修正过程中,解释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一切现象,进而指导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但是对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其规模越来越大,功能也越来越多,城市已经成为一个巨系统,单纯的增加数据量和增强模型的复杂程度已经无法解决城市建设中的各种问题,城乡规划工作理念从实证主义逐步向人本主义、结构主义和经验主义转变,理念的转变,也使城乡规划中的核心技术不复存在,进而导致以技术为支撑的城乡规划无法满足现代城乡发展需求。

三、城乡规划从技术支撑向制度设计的角色转换

1.规划编制的转换。和谐社会的建设不单单要做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而且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内容和目标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和谐理念下的城乡规划编制模式,要从以往以空间、形态为主导的规划模式,逐步向以循环经济、节约资源为前提的人工与自然双空间体系的构建,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的出发点要从单纯的满足建设需求向生态容量和建设需求的双向协调转换,视角要向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转换,指导思想要向建设节约型、和谐型的城市转换,内容要向经济、资源以及环境相互协调的城乡空间关系转换,重点要向人工与自然、生态优先的双空间自然体系建设转换,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2.体制设计的转换。我国城乡规划法根据城乡机制中的制定修改、监督、实施三个环节,将规划事权划分为三个部分,但这3个部分法律主体之间却有重叠的部分,根据我国政府体制三分离的改革原则,城乡规划三个部分也应当相互独立,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避免领导决策、多头执行、无人监督等情况的出现。

3.机制设计的转换。我国现行城乡规划一般时间都在20年左右,这个长时间的城市发展蓝图,往往与实际建设脱节,虽然有的地方分阶段落实的方法,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和谐理念下的城市规划机制,把近期计划转换为年度计划,长期计划与年度计划相互衔接,指导城乡的建设和发展,加快和谐社会的建设。

[1]王保森.基于“和谐”思想的城市规划理论研究[J].城市规划,2008年02期.

[ 2]叶兴平,陈燕飞.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探讨——以拉萨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例[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楼梅竹.基于“和谐”理念的城乡规划初探[J].城市地理,2015年22期.

猜你喜欢
城乡规划城市规划城乡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论当前城乡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城乡规划中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探讨
生态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城乡涌动创业潮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一体化探讨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